无论现代汉语还是英语,疑问词各有分属:表示人的疑问代词“谁”(who);表示物的疑问代词“什么”(what);表示地点的疑问副词“哪里”(where);表示原因的疑问副词“为什么”(why);表示方式的疑问副词“怎么”(how)。而在汉语文言文中,一个“安”字便可承担这五种疑问词的功能。
一、作疑问代词表“谁(who)”
《韩非子·十过》中“政安迁之”?意为“国家政事移交给谁”,“安”在此直指人,替代了“谁”的语义。
二、作疑问代词表“什么(what)”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这里“安信”即“信用什么”,“安”代指事物,对应“什么”。
何景明《郑子擢郎中序》中“苟不利人,又安怨”?意为“如果不利于人,又怨恨什么”,同样以“安”表“什么”。
三、作疑问副词表“哪里、何处(where)”
《汉书·苏武传》中“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意为“老母已死,即便想报恩,又到何处去报呢”,“安”直指地点,表“哪里”。
《史记·滑稽列传》里“武帝大笑,曰:‘於呼!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一句中,三个“安”均为询问地点的疑问副词:“安得”即“从哪里得到”,“安所受之”即“在哪里领受的”,“今安在”即“如今他在哪里”。
四、作疑问副词表“为什么(why)”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意为“为什么要低头弯腰侍奉权贵,让我不能舒展舒心的容颜呢”,“安”在此询问原因,对应“为什么”。
韩愈《马说》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意为“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为什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同样以“安”表“为什么”。
五、作疑问副词表“怎么(how)”
两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意为“道路漫长又艰险,能否会面怎么知道呢?”“安”询问方式,表“怎么”。
汉·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意为“你怎么与项伯有老交情?”,“安”同样承担“怎么”的语义。
作为疑问词的“安”,能兼具五种功能,正是文言文字词简洁性与概括性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