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中国通史故事目录》即可阅读
http://www.rgzhx.cn/hany/59.html
前言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对于成人大众来说一般都不会满足于在中学阶段通过历史课本学习到的那一点点中国历史知识,总要零零散散地阅读一些各个阶段的历史故事,读点野史演义也是很多具有阅读能力的读者的爱好,可惜野史演义太不靠谱,偏离真实,甚至鬼怪充斥,接近神话。而要想通读中国古代史就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浩如烟海,从商代甲骨文起始计算也有3700年。正史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后来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都叫作“正史”,共二十四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前后历时4000多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再加上297年的清朝至少也得300卷,1000万字吧,要读这二十五史就得准备读5000万古汉语文字,这肯定不是普通大众敢于触碰的阅读。
北宋的司马光先生把从《史记》到北宋建立前的所有史书进行重点摘抄编写,产生了《资治通鉴》一书,从东周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高度概括了19史。笔者有了写一本《简明通史》念头后,2014年9月决定先读《资治通鉴》,找到了阅读北宋之前通史的一条捷径,2016年6月27日完成。
接下来就要寻找类似《资治通鉴》后续的书籍。清朝毕沅先生的二百二十卷的《续资治通鉴》正好无缝对接。其实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续资治通鉴》与《资治通鉴》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即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比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这又概括了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读完《续资治通鉴》等于完成了23史了。《续资治通鉴》花费了我一年半的时间,于2017年11月17日结束。从2017年11月开始读《明史》和《清史稿》直至2018年9月完毕。
整个阅读过程本人采用的方法是:边阅读边拷贝黏贴电子笔记,读完一个阶段就开始依靠笔记写作,需要时复查原文。做到静下心来滤清脉络,不漏大事要事,呈现王朝兴替历程,浓墨重要人物,并关心最新考古发现对史实进行更新;适当引用史书原文,便于读者向古代著名史学家学习语言;注重知识和趣味,对背离史实的稗官野史和某些流行很广的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进行必要的甄别;力求限制篇幅,每篇的平均长度不超过5000字,使大众敢于触碰。前后读了四本史书,相当于25史读完了,180篇的《大众简明中国通史》也随之完成,共经历时间四年整,而后的时间接着进行润色校对,十年磨一剑。
《简明中国通史故事》浓墨重彩的自然是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人物,但也重视文化科技和非权力名人,每一个大的历史阶段写作完成后都要安排专门的篇幅叙述那个时代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及其他们丰硕的文化成果。
笔者是英语专业人士,就职于英语教学,长期写作英语辅导类文章,编辑中学生和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工具书籍,后从事近二十年的本科生专业英语教程的编写工作,到了悬车之年时间宽裕,对中国古代史发生了兴趣,竭力融贯中西,但毕竟属于业余爱好,并非行家里手,因此书中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存在的问题一定是指不胜偻lǚ,望四方大家不吝指教。
不要野史要正史,不要八卦要真知,《简明中国通史故事》带给您靠谱的历史和文字知识。
作者:宋德富 2023年4月17日
请点击《中国通史故事目录》开始阅读
http://www.rgzhx.cn/hany/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