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宽,西汉千乘郡(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幼年家贫却志存高远。他先后师从经学大师欧阳生、孔安国,深耕《尚书》与历法之学,终以渊博才学获汉武帝赏识,成就一段寒门逆袭的佳话。
《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均载其求学渊源:秦代焚书之际,儒生伏生将《尚书》藏于墙壁之中。后逢战乱,伏生流亡他乡;汉朝平定天下后,他从壁中取出藏书,虽已遗失十篇,尚存二十九篇,便以此在齐鲁一带传授。师承脉络清晰可见:“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倪宽”。倪宽通晓《尚书》后,通过郡中选拔,前往博士处师从孔安国深造。
彼时倪宽家徒四壁,无钱支付求学开销,便“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所谓“为弟子都养”就是为同窗管理伙食;“间行jiànxínɡ”即潜行,即常悄悄外出做佣工,靠双手赚取衣食之资。即便生计奔波,他仍手不释卷,出行必带经书,稍有闲暇便诵读研习,将点滴时间都用在治学上。
倪宽为弟子都养
后来,倪宽通过考试成为候补廷尉史。当时张汤在乡间办学,见他才学出众,十分赏识。倪宽为人温良,兼具廉德与智识,有自己的主见,擅长著书立说,虽不善言辞,却深得张汤器重,多次获其称赞。张汤任御史大夫后,引倪宽为助手,并推荐给汉武帝,天子见后亦对其颇为欣赏。张汤去世六年后,倪宽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副手),九年后在任上病逝。
出身寒门的学子,当以倪宽为榜样:他不畏生计清苦,肯做他人不愿做的事;为求学放下虚荣,“间行佣赁”亦无怨无悔。这份坚韧与向学之心,恰是穿越困境、走向光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