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忒

bùtè

“忒”通“贷”,没有变更;没有差错。《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晨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按,《吕氏春秋·孟春》作“不忒”。《魏书·穆崇传》:“用能四时不忒,阴阳和畅。若有过举,咎徵必集。”唐·柳宗元《视民诗》:“既柔一德,四夷是则。四夷是则,永怀不忒。”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六》:“作圣之功,必知足以及之,仁足以守之,斯能至而不忒。”

不天

bùtiān

不为天所护佑。《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杜预注:“不天,不为天所佑。”《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庆元党》:“熹(朱熹)也不天,惟母存焉。”

不忝

bùtiǎn

辱;不愧。《国语·周语上》:“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孔丛子·执节》:“不忝前人,不泯祖业,岂徒一家之赐哉?”唐 黄滔《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有徒三十人,皆肃肃可观,不忝师门。”唐 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清 林昌彝《亭槛词三章之一》:“高爵厚禄居不忝,腰悬金印称公侯。”

不腆

bùtiǎn

①不丰厚,不富足。古代用作谦词。《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②不善,不美。参见“腆”。

不腆之仪

bùtiǎnzhīyí

腆:丰厚;仪:礼物。不丰厚的礼物。旧时送礼的谦辞。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不腆之仪,预以犒从者。

不祧

bùtiāo

一种古代庙制。古时要把世次过远的祖先神主,陆续迁于太祖庙合祭,称为“祧”,只有创业的始祖是永不迁移的,称为“不祧”。后比喻永久不废之意。《宋史 卷一○六 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清史稿卷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惇亲王等议上穆宗帝后神牌位次,请于太庙中殿东西各四楹,遵道光初增奉先殿后殿龛座,修葺改饰,并从醇亲王请,自今以往,不援百世不祧之例。

不祧之祖

bùtiāozhīzǔ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资治通鉴 后晋纪三》(南唐主李昪)诏百官议二祚(徐和李)合享礼。唐主命居高祖于西室,太宗次之,义祖又次之,皆为不祧之主。

不庭

bùtíng

①不朝于王庭者;不朝于王庭。《周文 襄王不许请隧》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杜预注:“下之事上皆成礼於庭中。”杨伯峻注:“庭,动词,朝于朝庭也。九年《传》云‘宋公不王’故此云以讨不庭。此不庭为名词,义为不庭之国。《后汉书 袁绍传》“挟天子而令诸侯,士马以讨不庭。”《清史稿·太宗纪二》朕以兵讨不庭,以德抚有众。《清史稿卷十五 高宗本纪六》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②无道;叛逆《诗·大雅·韩奕》干不庭方,此佐戎辟。毛传:“庭,直也。”《国语·周语中》以待不庭不虞之患。韦昭注:“庭,直也。虞,度也。不直,犹不道也。”③不逞,不快。《庄子·山木》:“庄周反入,三月不庭。”《庄子·山木》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

不通情理

不合情理

bùtōngqínglǐ

bùhēgqínglǐ

指代这个人没有感情,冷血。同理词语还有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笨并不是不通情理的,笨和蠢其实是两件事情,笨只是一个人的智商不高而已,但是蠢才是真正的做出不合情理的事情的一个原因。

不通水火

bùtōngshuǐhuǒ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汉书·孙宝传》:“穉季耳目长,闻知之,杜门不通水火。”颜师古注:“不通水火,谓虽邻伍亦不往来也。”

不同凡响

bùtóngfánxiǎng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自学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

不同流俗

bùtóngliúsú

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礼记·射义》:“不从流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庄绍光见萧昊轩气宇轩昂,不同流俗,也就着实亲近。

不同与众

bùtóngyǔzhòng

参见“与众不同”。

不痛不痒

bùtòngbùyǎng

既不是痛,也不是痒,原形容说不出的一种难受;现多比喻不触及实质,不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明·吴炳《情邮记·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明·施耐庵《水浒第七回》:“不痛不痒;浑身上或寒或热。”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文章不痛不痒,真庸才也。”巴金《总序》:“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不图

bùtú

不料。《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玉台新咏·古诗 为焦仲卿妻作》:“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晋 刘琨《劝进表》不图天不悔祸,大灾荐臻,国未忘难,寇害寻兴。《旧唐书·郭子仪传》:“广平王入京师,老幼百万,夹道欢叫,涕泣而言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大人》:“女子曰:‘久知两箇为孽,不图凶顽若此,当即除之。’”《聊斋志异 阿霞》母远去,托妾于外兄。不图狼子野心,畜我不卒。伶仃如此,不如死! ②不图谋,不想办法。《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 ③不贪求,不谋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图饮食,不图茶。”郭沫若《羽书集·抗战与觉悟》:“在这神圣抗战的期中要不图苟安,不怕牺牲,不怕打仗。”

不吐不茹

bùtǔbùrú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明·张居正《答宣大王巡抚言蓟边要务》:“其人达于事理,不吐不茹,萧规曹随,必获同心之济,故用陈公。”

不忘沟壑

bùwànggōuhè

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孟子·万章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尝曰:“士求自立,当自不忘沟壑。”

不忘故旧

bùwànggùjiù

故旧:旧交、旧友。不忘记老朋友。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多谢大王不忘故旧。”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卷:“奴去也,还乡之日,千万到奴家荒坟一顾,也表员外不忘故旧之情。”

不为         

bùwéi

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公孙丑下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高诱注:“不为,不成也。”③不算,不是。南朝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④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 东方朔《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宋 周邦彦《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长安 。”⑤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注:“言忧百姓也。”

不为已甚

bùwéiyǐshèn

不做太过分的事。后来泛指对人的责难批评,要适可而止。已甚:太过分。《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 第三十六回》那家人听了,倒道南令本不为已甚,不过大吏过严罢了。

不违

bùwéi

依从 ,不违背。《论语·为政》:“子曰:‘吾与(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何晏集解引 孔安国曰:“不违者,无所怪问,於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 元 马致远《耍孩儿·借马》曲:“恰才说来的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父母安氏加赠宜人制》:“机丝间读诵之声,匕箸著平反之教。迨抗章之怒未测,而偕隐之愿不违。”②不远。《国语·齐语》:“天威不违颜咫尺。” 韦昭注:“违,远也。”③不休止。《左传·昭公二十年》:“徵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 杜预注:“违,去也。”④符合。南朝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实欲使名实不违,徼幸路绝。”

不违农时

bùwéinóngshí

指不违背、妨害农作时间。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不违农时”。汉·陆贾《新语·道基》:“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后晋·刘晌等《旧唐书·李密传》:“是以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宁积于人,无藏于府。”

不韪

bùwěi

①不是;过错。清 吴趼人《俏皮话·铜讼》:“然而世风不古,往往有功於人世者,反冒不韪之名;其有令誉者,皆粉饰升平、徒有其表之辈耳。” 黄人《序》:“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韪,又不得志,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领袖两朝,要无愧色。”《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余尝冒不韪之名,言冤则已迂;然未尝不刻苦自励,以勉附于君子之林,而祸福之说不与焉。不善。文选·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罔有不韪。” 薛综注:“韪,善也。谓无复疫疠,皆得安善也。”

不谓

bùwèi

①不告诉。《诗·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陈奂传疏:“‘遐不谓矣’《礼记》引《诗》作‘瑕不谓矣’。遐、瑕古通用。郑注云:瑕之言胡也,谓犹告也。”指不以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晋 干宝《晋纪总论》:“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谓浚己以生也,是以感而应之,悦而归之。”③不算作;不称为。清 戴震《徐节妇传》:“徐氏之祸,可不谓烈哉!微节妇,徐氏不祀矣!” ④不意,不料。汉 蔡琰《胡笳十八拍》:“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唐 杜甫《赠韦左丞丈济 诗》:“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明 王守仁《瘗旅文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清 王韬《淞隐漫录·悼红仙史》:“乖隔以来,靡日不思,不谓今日又有相见之期。”

不为五斗米折腰

búwèiwǔdǒumǐzhéyāo

原指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权贵屈服(五斗米:微薄俸禄的代称;折腰:弯腰,指鞠躬作揖),后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潜(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即出自此。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

不畏强暴

bùwèiqiángbào

不惧怕强权和凶暴的势力,坚持正义斗争。众乘客不畏强暴,齐心擒凶,当场将歹徒扭获,并押送至公安机关。

不温不火

bùwēnbùhuǒ

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八毛五分钱,也开发票?”售书小姐简直烦得要上吊了。“没办法,公事公办。”那先生不温不火地回答。

不文不武

bùwénbùwǔ

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后用以讽刺人无能。唐·韩愈《泷吏诗》:“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虱其间,不文亦不武。”宋·杨万里《烧香七言》: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歇后语: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不闻不问

不问不闻

bùwénbùwèn

bùwènbùwén

闻:听。指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六回》:“也不想想朝廷家平空的丢了一个太守,也就不闻不问,焉有是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鲁迅书信集·致沈雁冰》大约这里的环境,本非有利于病,而不能完全不闻不问,也是使病缠绵之道。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于是只好袭用仙传的古法,装聋作哑,置之不问不闻之列。”

不问青红皂白

bùwènqīnghóngzàobái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哪里有鏖战,他就立即冲向那里,不问青红皂白就砍杀起来。

不无小补

bùwúxiǎobǔ

补:补助,补益。多少有一点益处或多少有一点帮助。宋·朱熹《〈尚书〉一·纲领》:“诸家虽或浅近,要亦不无小补,但在详择之耳。”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倒也不无小补。

不舞之鹤

bùwǔzhīhè

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竟以不舞之鹤为羊公辱。

不务空名

bùwùkōngmíng

务:追求。切实地工作,不追求虚名。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不务正业

bùwùzhèngyè

务:从事。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在那时候他们是被骂为不务正业的青年,但没人知道当时的社会已无青年们可务的正业。

不物

bùwù

①违禁的食物。《北齐书·幼主纪论》:“过庭所闻,莫非不轨不物。”明·陶宗仪《辍耕录·宣文阁》:“以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而声色狗马,不轨不物者,无因而至前矣。”不分物我。《庄子·庚桑楚》:“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郭象注:“各得其宜,则物皆我也。”

不寤

bùwù

不醒悟。寤,通“悟”。不醒。《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

不悉

bùxī

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欲公崇骂斯义,因表,不悉。” 刘良注:“言因孝章以表见志,不尽所怀也。”三国魏 曹植《与吴季重书》:“适对佳宾,口授不悉。”②不熟悉。逾数夕,越墙入女家,门户不悉,误诣翁舍。

不惜

bùxī

不顾惜。不惜工本。舍得。为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唐 王维《洛阳女儿行》:“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秋瑾《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不惜工本

bùxīgōngběn

惜:吝惜。舍得出本钱。这家工艺品厂不惜工本,其工艺品深受大众的喜欢。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十三回》:“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凡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

不习水土

bùxíshuǐtǔ

习:习惯,适应。指不能适应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他来到南方,有些不习水土。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不习为吏

视已成事

bùxíwéi

shìyǐchéngshì

谚语。习:熟习。意思是指不熟习如何当官,就去看看以前的事例。西汉·贾谊《治安策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

不暇

bùxiá

没有时间;来不及。《尚书·酒诰》:“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汉书 王莽传中》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资治通鉴 晋纪十一》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黜以为灰尘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每至文林舘,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唐 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宋曾巩《冬望诗》:“尝闻古者禹称智,过门不暇慈其孩。”《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二》:“果然得见,庆幸不暇,还有甚么见怪?”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他以为那两个家伙是谈不来诗歌的。第一是穷,谋生之不暇,怎么做得出好诗?”

不暇顾及

bùxiágùjí

没有时间来管或关心这些人或事物了。

不闲

bùxián

不娴熟,不精通。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宋司马光《肥水之战》(桓)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不显

bùxiǎn

不显明,不清楚;不显达;幽深玄远。不显之德。《诗·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朱熹集传:“不显,幽隐之处也。”《礼记·中庸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②盛大貌。不,通"丕"。乐府诗集·晋郊祀歌·飨神歌》:“不显遗烈,之德之纯。”一本作“丕显”。

不相上下

bùxiāngshàngxià

上下:比喻高低、好坏等。分不出高低、好坏、胜负。形容程度相等。这两个人的棋艺不相上下。唐·李肇《唐国史补》:“贞元中;杨氏、穆氏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不相为谋

bùxiāngwéimóu

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三回》多是有些闻望,含有民党性质,与政府不不相为谋。又各不相谋。

不相闻问

bùxiāngwénwèn

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汉书·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又三年,一贫如洗,更屡试不第,亲故白眼相向,渐至不相闻问。

不相中

bùxiāngzhòng

不和睦;不融洽。《管子·国蓄》夫国之君不相中,举兵而相攻。马非百注:不相中,不和睦之意。《史记·封禅书》康后有淫行,与王不相中。司马贞 索隐引《三苍》中,得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子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犹言不相合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吴)揔与从子曦不相中,每丐任使,曦数阴沮之。

不详

不祥

bùxiáng

不详尽;不完善。②不祥。详,通“祥”。不吉祥。《易·大壮》:“不能退,不能遂/进,不详也。”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告从不赦,不详。”荀子《修身篇》:加愓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晋书惠帝纪》长乐不祥,承华非命,生灵版荡,社稷丘墟。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苻)坚默然。《晋书 王羲之传》违天不祥。③不公平。汉书·食货志下》:“刑戮将甚不详,奈何而忽!”颜师古 注:“详,平也。”④不知道。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⑤不吉利;祸难:背德不祥。孔颖达疏:“祥,善也,吉也。不吉,必有凶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老子·第七十八章》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资治通鉴 秦纪三》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第一章最近两三天就有一种不祥的兆头;天气格外闷热。

不祥之兆

bùxiángzhīzhào

比喻不吉利的预兆。《战国策·秦策一》:“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汝之生,不祥之证。”清·袁于令《西楼记》:“小弟初会时;以玉簪赠我;我投下成两段;原是不祥之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若供了壮缪,一面才开张,一面便供出那关门的“关”字来,这不是不祥之兆么?

不享

bùxiǎng

中国古代称诸侯不朝贡为不享。《尚书·洛诰》:“亦识其有不享”。“享”“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诸侯不来朝。《尚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孔传:“奉上谓之享。”《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史记·太史公自序》:“帝辛湛湎,诸侯不享。”②指不来朝者。《史记·五帝本纪》:“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司马贞《索隐》:“谓用干戈以征诸侯之不朝享者。”唐 皮日休《九夏歌·纳夏》:“征彼不享,一烘而泮。”

不效

bùxiào

亦作“不効”。不明显。谓失去常度。③没有效果。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bùxiàoyǒusān

wúhòuwéidà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中国古典训诂学,经文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皆持该观点。近现代有人根据上下文,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是最为不孝顺的。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就是无后的解释。君子还是应该事先通知父母才对。这里孟子的原意说的是不孝的表现有三种,其中不尽到一个后辈的本分是最大的不孝。并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那么为什么后面会发展成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呢?这是因为汉代的经学家赵岐在他的《十三经注疏》,对孟子的这段话进行了扩张。"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不肖

bùxiào

谓子不似父。郑玄注:“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司马贞索隐引郑玄曰:“言不如父也。”后用以称子孙之不孝。巴金《秋》四五:“他们这些不肖子弟拿了爹的钱,又不听爹的话。”曹禺《北京人 第一幕:“好,我说过,我说过,我是为我这些不肖的子孙才说的。”②不成材;不正派。不肖官吏。孔颖达疏:“不肖,谓小人也。”韩非子·功名》:“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颜师古注:“肖,似也。不肖者,言无所象类,谓不材之人也。”荀子《修身篇》: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中庸·第四章》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庄子·列御寇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战国策·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史记 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资治通鉴 周纪二》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史记 太史公自序》“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史记·太史公自序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资治通鉴 汉纪九》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晋书 武帝纪》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昔尧舜之禅天下也,皆由其子不肖。《资治通鉴 随纪三》我(隋文帝)虽德惭尧、舜,终不以万姓付不肖子!《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臣光曰:然君子进贤退不肖,其处心也公,其指事也实。明 方孝孺《深虑论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③谦辞。不才,不贤。臣等不肖,请辞去。《礼记·中庸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参见“夫妇”。 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资治通鉴 周纪三》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执法擅威福,故贤不肖混淆,贤不肖混淆,则奸邪肆,贤人伏而不出。④不似,不相象。《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不肖子孙

bùxiàozǐsūn

口语声调:búxiàozǐsūn不肖:不像(指不像先人),不贤。指不能继承祖先事业的,没有出息的子孙,多用于自己在祖宗坟前的谦称。《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不叶

bùxié

①叶,即协,合谐的意思。《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居中用事,与王守澄争权不叶。《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八》路岩素与刘瞻论议多不叶,瞻既贬康州,岩犹不快,阅《十道图》,以欢州去长安万里,再贬欢州司户。②不叶,通常指不叶韵或者不叶音。不叶音,就是某字的古今读法不同,现代人读古诗,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古音读一二声,现代变成三四声,或者反之,还有就是读音的不同,比如“斜”字,古音读“霞”而今音读“邪”诸如此类。另外,古体诗词写作中,不懂不按格律写的,通常也叫(平仄)不叶,新手写古体,不知何谓押韵,以致乱押,也可以说成“不叶韵”。

不协

bùxié

不一致;不和。《左传·成公十二年》:“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晋书 王羲之传》:“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南史·何尚之传》:“义真与司徒徐羡之、尚书令傅亮等不协。”

不谐

bùxié

①不和谐。②不成。不遇。《醒世恒言 苏小妹三难新郎》以后闻得相府亲事不谐,慕名来求者,不计其数。

不屑

bùxiè

①认为不值得。《诗·鄘风·君子偕老》:“鬢髮如云,不屑髢dí(假发)也。”孟子·公孙丑上》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北海王猛,少好学,倜傥有大志,不屑细务,人皆轻之。元 刘祁《归潜志 卷八》:“雷大愤不平,语人曰:‘请将吾二人所作令天下文士定其是非。’王亦不屑。”明 高明《琵琶记·伯喈拒婚》:“相府寻亲,侯门纳礼,你却拒他不屑。”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又不屑于学习那谄媚阿谀的妾妇之道来换取婆婆的欢心。”②不介意;不顾。《后汉书·马廖传》:“廖性质诚畏慎,不爱权埶声名,尽心纳忠,不屑毁誉。”李贤注:“王逸注楚词云:屑,顾也。”晋 王羲之《诫谢万书》:“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羣辟,诚难为意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同之与异,不屑古今。”隋 王通《中说·事君》:“美哉,公旦之为周也!外不屑天下之谤,而私其迹曰:必使我子孙相承而宗祀不絶也。”③形容轻视。孟子·公孙丑上》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孟子·告子上》: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尽心下》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至见服虔、张揖音义则贵之,得通俗、广雅而不屑。”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溪)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叶圣陶《四三集·多收了三五斗》:“夹着一支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 

不屑教诲

bùxièjiàohuì

认为不值得教训。虽受过多年的感化教育,他仍然不改偷窃的恶习,这样的人已是让人不屑教诲的了。《孟子 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不屑一顾

bùxièyīgù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明·方孝儒《送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清·曾朴《孽海花 第二十八回》我的眼光是一直线,只看前面的,两旁和后方,悍都然不屑一顾了。

不屑置辩

bùxièzhìbiàn

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态度;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不懈

bùxiè

①不倦的或不知疲倦的。不懈的努力。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前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②不间断的。坚持不懈。③速度、精力或步调不减弱的或不松懈的。正在进行一场紧张不懈的斗争。

不信

bùxìn

①不相信。不诚实;不信实。《尚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孔颖达疏:“汝无得不信我语。”《道德经 第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史记·周本纪》:“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庄子·人间世》: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史记·穰侯列传》:“夫三晋之相与也,秦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 犹言难道。明 施耐庵《水浒传 第六回》:“胡说!这等一个大去处,不信没斋粮?” 

不行

bùxíng

①指水流不畅通。②不行进;不前进。③不施行。④不成功;无用。⑤不中用;不好。⑥接近于死亡。⑦不可以。⑧表示程度很深,犹言不得了。⑨不能走路。西晋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省

bùxǐng

①不察看。引申为不检查。不领悟,不明白。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篇书有称严寒者(他父名臧严),必对之流涕,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物情怨骇,竟以不办而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知閤门事龙大渊,权知閤门曾觌,窃弄事权,屡致人言,帝(宋孝宗)不省。②不理会。③谓未见过。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④不节约。⑤不领悟;不明白。 霍光传》反任许、史,夺我印绶,令人不省死。

不省人事

bùxǐngrénshì

指昏迷过去,也指不懂人情世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忽然望后而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无名氏〈张协状元·胜花气死〉》:“紧闭牙关;都不省人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一回》:这厮不省人事,望乞恕罪。

不幸

bùxìng

①灾祸,表示运气差或发生了不好事情《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邢昺疏:“凡事应失而得曰幸,应得而失曰不幸。”唐 韩愈《与崔群书》:“仆家不幸,诸父诸兄,皆康彊早世,如仆者,又可以图於长久哉!”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五回》:“家门不幸,骨肉相残,诚有愧于邻国。”战国策·韩策二》:“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对去世的委婉说法。·苏武传》:“来时,大夫人已不幸,(李)陵送葬至阳陵。”颜师古注:“不幸亦谓死。”

不幸而言中

bùxìngéryánzhòng

不幸: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中:准。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了。《左传·定公十五年》:“仲尼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者也。”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辨物》:“孔子曰:‘赐(赐:指子贡)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不幸之幸

bùxìnɡzhīxìnɡ

不幸中也有可庆幸的。指灾祸中也有福在。《淮南子·说林训》:“失火而遇雨,失火则不幸,遇雨则幸也。故祸中有福也。”

不休

bùxiū

不停止,不罢休。《庄子·天运》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鬦不休,以有侯王。”

不修边幅

bùxiūbiānfú

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北史.卷八三.文苑传.颜之推传》: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五十五回》:“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不朽

bùxiǔ

不磨灭,永存。《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謚,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

不虚此行

bùxūcǐxíng

虚:空、白。原意为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原来你这回到上海,干了这么一回事,也不虚此一行。”

不徐不疾

bùxúbùjí

徐:慢。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九回:起初犹乍翱乍翔,不徐不疾,后来乐声促奏,她便盘旋不已。

不恤

bùxù

不顾及;不忧虑;不顾惜。《东周列国志 第七十七回》时秦哀公沉湎于酒,不恤国事。晋 刘琨《劝进表》方今踵百王之季,当阳九之会,狡寇窥窬,伺国瑕隙,黎元波荡,无所系心,安可废而不恤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一》搢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付人言于不恤,何以谢天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不恤人言

bùxùrényán

指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宋史·王安石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变法之后的)天灾人祸不必为“天人感应”之说而畏惧;现有古法不必刻板死守;天下人反对之声不必在意。恤:在这里是忧虑、担心的意思。

不宣而战

bùxuānérzhàn

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

不学无术

bùxuéwúshù

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多用于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东汉·班固·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学无术”。

不徇私情

bùxùnsīqíng

徇:曲从。指不曲从私人交情,比喻为人公正,秉公处事。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我们是好朋友,可是你能不徇私情,这才说明你是真正爱护我。”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十五回》:“这位首辅大人以天下为公不徇私情,将此事禀奏皇上,自求处分。”

不逊

bùxùn

无礼。逊:谦逊。 霍光传》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资治通鉴 后周纪一》枢密使王峻每言事,帝(后周太祖郭威)从之则喜,或时未允,辄愠怼,往往发不逊语;帝以其故旧,且有佐命功,又素知其为人,每优容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万一如唐泾原之师,因怒粝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起朱泚之乱,可不为寒心哉!

不淹时

bùyānshí

不久。《晋书 符坚载记上》臣虽不武,望克不淹时。《新唐书·王叔文传》:“不淹时,迁户部侍郎。”

不言不语

bùyánbùyǔ

指不说话,闷声不响。《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那一伙壮卒,不言不语,大刀阔斧,逢人便砍,虽只五千个人,慌乱之中,恰象几万一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坐在旁边,不言不语,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动一动。”

不言而信

bùyánérxìn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

不言而喻

不言而谕

bùyánéryù

①不待释言已可晓悟。不言而喻的责任。南北省份距离这么遥远,风物景观相差之大就不言而喻了。《孟子·尽心上》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宋 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②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不言所利

bùyánsuǒ

周易《乾》卦《文言传》语。旨在盛赞《乾》卦所象征的“天”的美德。谓“天”的利惠之大,无所不在,难以言喻,故不言其“利”之具体所在。把美满的利益普施给天下万物,而且从不提及自己的恩德。

不言之教

bùyánzhījiào

不用言语的教化。指在上者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行为来教育人。也作“不言之化”。《老子·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厌

yàn

不厌烦。不排斥;不以为非。③得不到。《汉书 王莽传中》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

不厌其烦

bùyànqífán

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第一百三十八回评》:“每阅数年,必综叙素臣生子生孙,娶妇嫁女,中科发甲。而读者不厌其烦,甚至一回之中,先后数见,绝无沓冗繁复之病。”孙犁《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他是认真观察,反复思考,融合于心,然后执笔写成文章,又不厌其烦的推敲修改。清·严复《道学外传》今之史学则异是,必致谨于闾阎日用之细,起居笑貌之琐,不厌其烦,不嫌其鄙。

不厌其详

bùyànqíxiáng

指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宋·朱熹《答刘公度》:“讲学不厌其详,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册圣贤之言,皆须子细反覆究竟。”茹志娟《在果树园里》我那时确实从心底里关心这个孤苦的小女孩,就不厌其详的问黎凤关于小英的事。

不厌人望

yànrénwàng

不能满足众人的愿望。《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七》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勋臣;臣(哈克繖)西域人,不厌人望。遂恳辞相位。

不扬

bùyáng

①不损伤。《诗·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 毛传:“扬,伤也。”孔颖达疏:“《释诂》文扬与误为类,故为伤。谓不过误不损伤也。”②不能散发。《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历阶而去。”③不振作。杜甫新婚别》诗:“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④亦作“不颺”。谓容貌不英俊。其貌不扬。《金史·后妃传上·海陵昭妃阿里虎等诸嬖》:“海陵尝曰:‘馀都貌虽不扬,而肌肤洁白可爱。’”⑤不被重视宣扬。唐 韩愈进学解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不药而愈

bùyàoéryù

愈:病好了。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刚才着了凉的不爽快,也就不药而愈了。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七回:“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

不一而足

bùyīérzú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清·刘鹗《老残游记 第十一回》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

不依不饶

bùyībùráo

形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完。郝艳霞 王润生《三请薛仁贵第三回》:“李氏和柳大洪慌忙来到前厅,为银环求情。柳刚不依不饶。李氏急了,说:‘你要杀银环,我就撞头!’”

不宜

bùyí

①不应该。不宜妄自菲薄。不宜偏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②不适宜,不适合。

不夷不惠

bùyíbùhuì

指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汉·扬雄法言·渊骞》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

不遗寸长

bùyícùncháng

遗:遗漏;寸长:微小的长处。不遗漏一点点长处。形容善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宋史 娄机传》:“称奖人才,不遗寸长。”

不遗余力

不留余力

bùyíyúlì

bùliúyúlì

指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遗余力”。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遗余力”。

不已

bùyǐ

①不止,继续不停。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礼记·中庸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列子 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东汉 班固 高后纪》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乱,不能继嗣奉宗庙,守祭祀,不可属天下。《纪泰山铭》: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武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敬晖等不已,复左迁晖为郎州刺史,崔玄为均州刺史,桓彦范为毫州刺史,袁恕己为郢州刺史;与晖等同立功者皆以为党与坐贬。宋 姜夔《暗香 旧时月色 序》: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清·纪昀《河中石兽》: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峻青《秋色赋·傲霜篇》:“只是这地瓜的丰收,就足以使人兴奋不已了。”王传岳与宋德富微信:老骥本伏枥,倦鸟知归林。壮士心不已,暮年烈士情。②不得已。《四游记·祖师入天宫收华光》:“臣观华光非故造反,乃因事逼不已,乞我主宽恩。”

不以

bùyǐ

不为,不因。《礼记·表记》:“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不用;不靠。《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宋 曾巩上欧蔡书》:“故其言无不信听,卒能成贞观太平,刑置不以,居成康上。”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合作完成演出,而不以自身取胜,不独立吸引注意。”③无论;不管。《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二年》:“或事应严密,不以其日;或异日听於閤门奏牓子,当尽屏侍臣,於便殿相待。”《元史·刑法志一》:“虽有牙符而无织成圣旨者,不以何人,并勿啟,违者处死。”④不如。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 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bùyǐwéichǐ

fǎnyǐwéiróng

不以为耻辱,反而以为是光荣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不以为奇

bùyǐwéiqí

指并不觉得奇怪。表示这是见惯了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而且老太太时常提问案件,大家亦都见惯,不以为奇。茅盾《子夜十八》吴少奶奶是看惯她妹子的憨态的,也就不以为奇,兀自捧着一杯茶在那里出神。

不以为然

bùyǐwéirán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bùyǐwéiyì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后晋 刘昫等《旧唐书·李密传》:及出关外,防禁渐弛,密请市酒食,每夜宴饮,喧哗竟夕,使者不以为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八回》《王司徒巧施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卓遂不以为意。自此愈加骄横,自号“尚父”。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bùyǐwùxǐ

bùyǐjǐbēi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宋 范仲淹《岳阳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以一眚

掩大德

bùyǐyīshěng

yǎndàdé

眚:本指眼睛角膜上的小翳,引申作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功绩。《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义富贵

búyìfùguì

用不正当手段而取得的富和贵。《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而贵,于我如浮云。”

不义之财

bùyìzhīcái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指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西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传》:“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义之财”。元·无名氏《小张屠焚儿救母》:“张婆婆道与张屠,少饮无名之酒;王婆婆说与王员外,再休贪不义之财。”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隐逸》:“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

不亦乐乎

bùyìlèhū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郭沫若《屈原 第五幕》哎,那骂得可真也是不亦乐乎。

不意

bùyì

没有想到。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出不意。

不易之论

bùyìzhīlùn

易,改变。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宋·惠洪冷斋夜话 卷一○》:“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

不易一字

bùyìyīzì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他不易一字地抄袭我的作品。《新唐书 王勃传》:“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不易之典

bùyìzhīdiǎn

不变的法则。南朝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

不翼而飞

bùyìérfēi

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作家·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不翼而飞了。”文学家·老舍《四世同堂》:“他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烧饼油条已经不翼而飞了。”郭澄清《大刀记》:“原来是,‘梁永生大闹黄家镇’的消息,不翼而飞,早在这运河两岸的各个村庄传开了。”参见“不胫而走”。

不因不由

bùyīnbùyóu

指无意之中。《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西门庆不因不由,信步走入里面观看。”《三侠五义第十四回》:那人见包公如此看待,不因不由的就顺口说出来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不说能把他们轰动,他们敬信了,不因不由的,便连上等人也跟着他敬信了。

不因人热

bùyīnrénrè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汉 刘珍《东观汉记 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清 谭嗣同《论艺》皆能独来独往,不因人热。

不阴不阳

bùyīnbùyáng

比喻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清·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四十四回》:“这样的不阴不阳,教我怎么好呢?”京剧《沙家浜第四场》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不饮盗泉

bùyǐndàoquán

比喻为人廉洁。正人君子是不饮盗泉的。《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不用

bùyòng

①不听从;不采纳。②不应用;废弃。③不为所用;不愿意做。《乐府诗集 木兰诗》:“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④不必;无须。⑤中医术语。

不犹

bùyóu

①不同。《诗·召南·小星》:“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毛传:“犹,若也。” 郑玄笺:“不若,亦言尊卑异也。” ②指不同平常,比平常坏。 不如别人。《诗经·召南·小星》:“实命不犹。” 《聊斋自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清 洪升 《长生殿·献发》:“只道君心可托,万岁为欢。谁想妾命不犹,一朝逢怒。遂致促驾宫车,放归私第。”③不可,不以为然。《诗·小雅·白华》:“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毛传:“犹,可也。”

不由分说

bùyóufēnshuō

由:听从,顺随;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

不由其道

钻穴之徒

bùyóuqídào

zuànxuézhītú

孟子·滕文公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孟子以男女苟合偷情为喻,谴责那些不由其道,不择手段去争取做官的人。参见“逾墙钻隙”。

不由自主

bùyóuzìzhǔ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

不友

bùyǒu

兄弟不相敬爱。《书·康浩》:“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明 冯梦龙《智囊卷二上智部太公孔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

不渝

bùyú

不改变。《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毛传:“渝,变也。”《庄子·天运》是以道不渝。《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南朝梁 刘孝标《广绝交论》:“风雨急而不輟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好逑传 第十八回》:“节义以不渝为奇,而不渝于曖昧之时为更奇。” 周恩来《在柬埔寨王国会议和国民议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是中国坚守不渝的外交政策。”

不虞

bùyú

①意料不到。不虞之变。不虞有变。不虞其诈。《国语·周语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左传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晋书 符坚载纪上》监国冲幼,銮驾远临,脱有不虞,其如宗庙何!南朝梁 沉约《刘领军封侯诏》:“及衅起不虞,咫尺宫禁,内参嘉謨,外宣戎畧。”唐 韩愈《泷吏诗》:“不虞卒见困,汗出愧且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不虞母家遘回禄,无屋可居,乃先期返。”②指意料不到的事。《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郑玄笺:“平女万民之事,慎女为君之法度,用备不亿度而至之事。”《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资治通鉴 宋纪六》(古)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西游记 第二十回》:“此去倘路间有甚不虞,是必还来茅舍。” 朱春雨《在人海里十七》:“有几个贴心后生要为他保镖,被他骂了回去,只好远远地躲在礁石后头,以防不虞。”③死亡的婉词。《后汉书·周举传》:“今诸阎 新斩,太后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李八缸》:“过数日,翁益弥留。月生虑一旦不虞,覷无人,即牀头祕讯之。”④指无凶丧之事。《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 王引之《经义述闻·仪礼》:“不,无也;虞,忧也。无忧,谓无死丧也。三族无死丧,则可行嘉礼,故惟用此三族无虞之时请吉日也。”⑤不图谋;不提防。《逸周书·寤儆》:“周公曰:‘天下不虞周,惊以寤王,王其敬命。’”朱右曾校释:“虞,度也。言无叛意。”《新唐书·颜真卿传》:“(真卿)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紆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⑥不惑。《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营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以货色而不可营,曰絜廉而果敢者也。”

不虞匮乏

bùyúkuifa

虞:担心。匮乏:缺乏。不担忧,不担心缺少。

不虞之事

bùyúzhīshi

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但是,“不虞之事”,也和“不虞之毁”一样地无聊。

不虞之誉

bùyúzhīyù

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战国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鲁迅《三闲集 我和(语丝)的始终》但是,“不虞之誉”,也和“不虞之毁”一样地无聊。

不与

bùyǔ

不赞成。唐 韩愈《与陈给事书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蔡)京专政日久,公论不与,帝(宋徽宗)亦厌薄之。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与…不。《史记·孝武本纪》:“上为封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 不刻意为治,不参与。《论语·泰伯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汪沆:“此读‘与’为‘预’。” 陈祥道:“有天下而不与焉者,如尧之无为而治者也。无为而治者,君子之道。”④不赞扬,不自夸。《老子·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豫

bùyù

①不事先预备。《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②不犹豫。《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王逸注:“豫,犹豫也。”《楚辞·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③不高兴。不豫之色。《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豫,吾何以助?”《孟子·公孙丑下》: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庄子·应帝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 ④天子有病的讳称。《逸周书·五权》:“维王不豫,于五日召周公旦。”朱右曾校释:“天子有疾称不豫。”《晋书 武帝纪》先是,帝不豫,及瘳,群臣上寿。《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五》甲寅,(简文)帝不豫,急召大司马(桓)温入辅,一日一夜发四诏…《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左军副使亓元实谓(王)宗实曰:“圣人(宣宗李忱)不豫逾月,中尉止隔门起居;今日除改,未可辨也。何不见圣人而出?”《资治通鉴 后周纪五》上(后周世宗柴荣)自至安阳水,命作桥,会日暮,还宿瓦桥,是日,上不豫而止。宋 欧阳修《归田录 卷一》:“仁宗不豫,久之,康復,又改元嘉祐。”清 戴名世《左忠毅公传》:“神宗不豫,太监刘朝魏忠贤矫太子令索嘉靖中戚畹庄。”⑤泛称尊长有疾。《逸周书·祭公》:“我闻祖不豫有加。”朱右曾校释:“今言不豫,尊之也。” 唐 杨炯《伯父东平杨德裔墓志铭》:“因不豫,弥留遗命,以弟之子神毅为后。”⑥不怕烦。《庄子·应帝王》:“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 王先谦集解:“犹云何不惮烦也。”⑦不参与。 三国魏 曹冏《六代论》:“衣食租税,不豫政事。” 

不虞之毁

bùyúzhīhuǐ

意外的诋毁。虞:意料。

不虞之誉

bùyúzhīyù

意想不到的赞扬。《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清 容闳《西学东渐记 第十九章》:“无功受禄,转来不虞之誉;劳苦功高,反有求全之毁。” 郭沫若《芍药与其它·蚯蚓》:“你们要表彰我们,在我们是不虞之誉。”

不遇

bùyù

不得志;不被赏识,不为人所理解。怀才不遇。《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唐 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资治通鉴 后梁纪一》(钱镠)始以(罗)隐为不遇于唐,必有怨心,及闻其言,虽不能用,心甚义之。宋 苏轼《上梅直讲书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宋 苏洵《辨奸论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湘中草》:“卿谋诗文虽不如西堂所推,而年少负异才,不遇而死。”

不远千里

bùyuǎnqiānlǐ

本义为不以千里为远(远:以……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成语“不远千里”即出自于此。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宋·王著《二瑞颂》:“不远千里,上达九重,颁美群臣,升歌清庙。”

不怨天不尤人

bùyuàntiānbùyóurén

不抱怨天,不责怪人。《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孟子弟子)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不约而同

bùyuēértóng

约:约定 不约:没有约定。同:在一起。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应对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宋 朱熹 《答汪长孺书》:“其徒有今日悟道而明日醉酒骂人者,尝举贾生论胡亥语戏之,今乃复见此,盖不约而同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中军元帅栾书,不约而同,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

不在话下

bùzàihuàxià

不在谈论的范围内,指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太史之类,不过傀儡,其实是不在话下的。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búzàiqíwèi

bùmóuqízhèng

论语·泰伯/宪问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 第六回》卑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  

不赞一词

bùzànyīcí

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不臧

bùzāng

①不善,不良。《·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他人之善,若己有之;民之不臧,公实贻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岳飞在鄂州,上言:“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人讥。”秦桧衔之。明 无名氏《四贤记·迁擢》:“间有一二不臧者,已经明斥其非,使令改过迁善。”②犹不吉。《晋书 武帝纪》邦之不臧,实在朕躬。《晋纪总论》主忧臣哭,于何不臧!魏书·姚苌传》:“王者无戏言,此将不臧之徵也。”《北史·僭伪附庸传·赫连定》:“俄而羣狐百数,鸣於其侧,定命射之,无所获。恶之曰:‘所见亦大不臧,咄咄天道,复何言哉!’”

不造

bùzào

不幸。《汉书 王莽传》今太皇太后比遭家之不造,委任安汉公宰尹群僚,衡平天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晋书 惠帝传》朕夙遭不造,淹恤在疚。《晋书 孝武帝纪》朕以不造,奄丁闵凶,号天扣地。不往,不至。《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皇运不造,书契未闻,中国其亡,兵凶总至。

不择手段

bùzéshǒuduàn

择:选择。指为达目的,任何手段都能采用。清·梁启超《袁世凯之解剖》:“为目的而不择手段,虽目的甚正,犹且不可。”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择手段”。鲁迅《三闲集·通信》:“要谋生,谋生之道,则不择手段。”朱自清《论不满现状》:“这种读书人往往不择手段,只求达到目的。”

不战而溃

bùzhànérkuì

形容毫无战斗力。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原伯喝令步卒开路,军士都心慌胆落,不战而溃。”毛泽东《学习和时局》:“敌人不过几个师团,国民党几十万军队不战而溃,只有杂牌军还能打一下。”

不着

bùzháo

①指不显扬;不执着,无挂碍。《孟子·滕文公下》:“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做……不着”。明清白话作品中屡见。如,《留鞋记》:“则做我铜钱不着,日日来买胭脂,若能够打动她,做得一日夫妻,也是我平生足愿。”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常言道:“做买卖不着,只一时:讨老婆不着,是一世。”

不折不挠

bùzhébùnáo

折: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同百折不挠。宋 苏六国论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茅盾《白杨礼赞》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不折不扣

bùzhébùkòu

指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折、扣:商品价格减到原价的几成,就叫几折或几扣。本指一点也不打折扣。后表示完全、十足。清 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四○回》:人人吃了六样菜、三斤酒、十六碗饭,开上帐来,足足四块钱,不折不扣。茅盾《子夜》:“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老舍《女店员第二幕》:如今的妇人跟男人不折不扣一样尊贵。

不争

bùzhēng

①道家视其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 老子·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并引申为人道上的谦下之德,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包括“不自见” ,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与人争先、争上。《 老子·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②只因为。元曲《选扬州梦》不争我听拨琵琶楚江头,愁泪湿青衫袖。③不在乎,不要紧。《水浒传》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得不好。④连词。如果。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假使不争折损了,深为可惜。

不正之风

bùzhèngzhīfēng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抱朴子·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巴金《探索集·再说小骗子》:“虽然不成熟,有缺点,像‘活报剧’,但是它鞭笞了不正之风,批判了特权思想。”

不知

bùzhī

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岂料,想不到。唐 白居易《大林寺 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知不觉

bùzhībùjué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茅盾《色盲二》:“林白霜手里的笔,不知不觉就停下来了。”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

不知薡蕫

bùzhīdīngdǒng

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尔雅 释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明·董斯张《吹景集·俗语有所祖》:“吾里谓愚者曰‘不知薡蕫’。”

不知端倪

bùzhīduānní

端倪:头绪。不知头绪。战国宋 庄周《庄子 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不知凡几

bùzhīfánjǐ

凡:总共。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唐·郭受寄杜员外》诗: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清·顾炎武《钱粮论上》:“其逃亡或自尽者,又不知凡几也。”清 张三礼《空谷香 序》:“余谓海内如顾姚之事者不知凡几,不遇苕生,莫传姓氏。”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猫怪》:“作官二十年,草菅人命者不知凡几,尚思恬退林泉,正命牖下,妄想极矣。”

不知甘苦

bùzhīgānkǔ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少年正待开口,却被老头子抢着说了一遍,无非是怪少年不知甘苦,不会弄钱的一派话。”

不知高低

bùzhīgāodī

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五回》:“ 宋江 读罢,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五回:“你那老头子,说话不知高低。我们是拜佛圣僧,又会偷马!”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三》:那安妈妈是妇道家,不知高低,便向乐公撺掇其事。

不知好歹

bùzhīhǎodǎi

不知道是非轻重。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也指不知道事情的轻重。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做儿的不知好歹,做娘的不辨清浊。”

不知纪极

bùzhījìjí

纪极:终极,限度。原形容贪得无厌。亦表示极多。《后汉书·杨震传》:“无厌之心,不知纪极。”唐 柳珵《上清传》前后非时赏赐,当亦不知纪极。

不知进退

Bùzhījìntuì

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汉 荀悦《前汉纪.卷二九.哀帝纪下》: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慕容绍宗挫败侯景,一时将帅皆莫及,而围攻颖川,不知进退,赴水而死。”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道:‘官人好不知进退,好人家儿女,又不是烟花门户。’”

不知就里

bùzhījiùlǐ

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你寻思,甚做处,不知就里,直恁冲冲怒?”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麻疯女邱丽玉》生不知就里,趋近软语,代为卸妆。

不知老之将至

bùzhīlǎozhījiāngzhì

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不知不觉中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年纪大了。《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利害

bùzhīlìhài

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战国宋 庄周《庄子 齐物论》:“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9回:“窦建德不知利害,统重兵来侵我境。”

不知其详

bùzhīqíxiáng

指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六回》:“西门庆道:‘卑职只知本府胡正堂民望素著,李知县吏事克勤。其余不知其详,不敢妄说。’”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

不知轻重

bùzhīqīngzhòng

轻重:分量大小。不明事理,行事冒昧。战国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九回:婆子们不知轻重,说是这两日有些病,恐不能就好,到这里问大夫。

不知去向

bùzhīqùxiàng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钱钟书《围城》:“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不知人间

有羞耻事

bùzhīrénjiān

yǒuxiūchǐshì

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不知肉味

bùzhīròuwèi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三国魏 阮籍《乐论》:“故孔子在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小人已三月不知肉味矣。《老残游记第二回》: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澈些。

不知深浅

bùzhīshēnqiǎn

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抑且水荡坡塘,不知深浅。”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四回:这和尚不知深浅,那三个魔头,神通广大得紧哩!歇后语 小鸭子下河;蚂蚁跳塘。

不知世务

bùzhīshìwù

不知道当代的情势。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孟子守旧术,不知世务。”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八回》:“这老妇人不知世务,一个女儿,受了人的聘礼,还不曾出嫁,带了街上看灯,却撞上宇文公子抢了去。”

不知死活

bùzhīsǐhuó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水浒第六七回》:“单廷珪、魏定国大笑,指着关胜骂道:‘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彼时日色将晚,前无行人,就把他尽力一推,推落崖下,不知死活。”

不知所从

bùzhīsuǒcóng

不知怎么办,形容拿不定主意。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后汉书·刘玄传》:“诸将出征,各自专置牧守,州郡交错,不知所从。”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又凡用兵,举动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从。”

不知所措

bùzhīsuǒcuò

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参见“罔知所厝”。

不知所可

bùzhīsuǒkě

可:合宜,好。指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不想这番好意把个可左可右的安公子此时倒弄到左右不知所可。”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只剩李秀成一人,他捧着赐袍,又是惶惑,又是悲苦,有说不出的滋味,茫然不知所可。

不知所以

bùzhīsuǒyǐ

以: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购兰亭序》:“遽见追呼,不知所以。”《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真乃盈耳夺目,应接不暇,把鲁国君臣二人,喜得手舞足蹈,不知所以。”

不知所云

bùzhīsuǒyún

又不知所言。云:说。原意是“说话人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现泛指言语紊乱、空泛。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前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知所终

bùzhīsuǒzhōng

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庄子·田子方》: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国语·越语下》:“(范蠡)遂乘轻舟,以浮於五湖 ,莫知其所终极。”宋 洪迈《夷坚甲志·崔祖武》:“后归乡里,不知其所终。”

不知天高地厚

bùzhītiāngāodìhòu

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庄周《庄子·让王》:“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挖然执千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后由此总结出成语“不知天高地厚”。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成日家调三窝四,干出这些没脸面、没王法、败家破业的营生。”清·忧患余生《邻女语六》:“居民浑浑授囅,不识不知,……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痛痒

bùzhītòngyǎng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二卷:“同父意见亦同,常言道:‘而今的世界只管讲那道学,说正心诚意的,多是一班害了风痹病,不知痛痒之人。’”钱钟书《围城》:“因为这事要亲人干,旁人不知痛痒,下手太重,变成把棒打了。”

不知下落

bùzhīxiàluò

指去向不明。

不知虚实

bùzhīxūshí

虚实:或虚或实,情况。泛指不掌握或虚或实的内部情况。《汉晋春秋》:“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不知原委

bùzhīyuánwěi

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情的结果。事情的始末。《蜃楼志全传》你且说个原委,教我得知。

不知自爱

bùzhīzìài

意思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父母师长如此爱护他。他却不知自爱,自甘堕落,怎不令人痛惜!

不知自量

bùzhīzìliàng

形容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多大。我接下这项工程后,才发觉自己有些不知自量。

不直

bùzhí

①不正,不公。《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②不以之为是,不信任。·韩延寿传》:"上由是不直延寿,各令穷竟所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三》(黄)履、(李)舜举还奏,帝(宋神宗)颇不直(邓)润甫等言。③不值得。宋 黄升《酹江月》词:"作赋吟诗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

不值一驳

bùzhíyībó

不值得批驳。对于他所提有关修改方案的提议,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不值一驳。马识途《清江壮歌第七章》:“至于你哼哼唧唧地说那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话儿,是不值一驳的。”

不值一顾

bùzhíyīgù

顾:看。不值得一看。形容瞧不起某事物。明·方孝儒《送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毛泽东《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善于时局的声明》相反地,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不值一顾。

不直一钱

bùzhíyīqián

直:通“值”,价值。比喻毫无价值或无能、品格卑下。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

不值一哂

不值一笑

bùzhíyīshěn

bùzhíyīxiào

哂:微笑。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鲁迅《朝花夕拾 死后》:“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又《呐喊 阿Q正传》:“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一回:“又接得匿名信件,约有数通,多半措辞荒谬,不值一笑。”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十章:“此事说来虽不值一哂,惟其用心却极险极毒。”

不职

bùzhí

不称职。·贾谊传》:"(大臣)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宋 曾巩《代曾侍中乞退札子》:"臣少壮之时,尚虞不职,今齿发已暮,理当乞身。"《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朕(宋徽宗赵佶)不用定策事贬(章)惇,但以扈从灵驾不职罢之,馀事候有人论及,别议行遣。

不止不行

bùzhǐbùxíng

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发散解释:不塞不流,举个例子,就拿江水与湖泊来说,湖泊在江水的旺季蓄积江水,是"塞",能够阻止江水的汹涌,但是在江水的淡季,湖泊补充江水,是"流",这样江水就不会枯竭断流,能够更长远的流动。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不致

bùzhì

谓不会引起某种后果。晋 陶潜《搜神后记 卷五》:“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不想魏撰之已归,今幸吾兄尚在京师,小弟不致失望了。”老舍《四世同堂 五一》:“一枪落了空,一枪打在教授的左肩上,不致有性命的危险。”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毇,昭其俭也。”亦写成“太羹不和”。

不治

bùzhì

不能治理。不理政事。《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②不追究,不治罪。③不修整。④不医治。⑤指无法治好。⑥不研究。《宋书 本纪武帝上》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⑦不从事。《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少倜傥有大志,不治生产。

不忮不求

bùzhìbùqiú

忮:嫉妒;求:贪求。不妒忌,不贪求。南朝梁·萧统《陶靖节集 序》:“不忮不求者,贤达之用心。”宋 苏洵《辨奸论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高阳《玉座珠帘 下册》处理了这些事务,便是长篇大论的“遗训”,教子孙不忮不求,克勤克俭。

不栉进士

bùzhìjìnshì

旧指有文采的女人。唐 刘纳言《谐噱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不置褒贬

bùzhìbāobiǎn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不置可否

bùzhìkěfǒu

置:放,立;可:行;否:不行。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温钦差听了一笑,也不置可否。”茅盾《子夜》吴孙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

不置一词

bùzhìyīcí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意。对某人某事不加以一个字,一句话,也就是不加以评论的意思,和不置褒贬意思相近。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不中

bùzhōng I.

①指不合适;不恰当。唐 柳宗元《桐叶封弟辨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 ②指不符合。③指不行,不成。II.bùzhòng科举时代考试不合格,也指现在报考高一级学校未能录取。没有打中;无法击中。

不终

bùzhōng

指没有结果;没有到底。《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不得善终,不能终其天年。·晁错传赞》:“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宋 苏轼《东坡志林·裴頠对武帝》:“惠、怀、愍皆不终,牛系马后,岂及亡乎!”宋 苏轼《超然台记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犹不中,不合格,不好。《西游记第四七回》:“虽然相貌不终,却倒降龙伏虎,捉怪擒妖。”

不主故常

bùzhǔgùcháng

故常:旧的常规、习惯。不拘于老的一套。战国宋 庄周《庄子 天运》:“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清 莫友芝《巢经巢诗钞序》而其盘盘之气,熊熊之光,浏漓顿挫,不主故常。

不追既往

bùzhuījìwǎng

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追究。即“既往不咎”。清 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闻该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谕,已来者尽数呈缴,未来者断绝不来,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

不着边际

bùzhuóbiānjì

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一遭。”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简直是胡拉乱扯,说得太不着边际了。

不着痕迹

bùzhuóhénjì

指做事情做得天衣无缝,没有破绽,不易被人察觉。可形容手段高明。

不资

bùzī

①匮乏。指物资缺乏。《管子·山至数》:"散振不资者,仁义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刘)光世军皆骁锐,但主将不勤,月费钱米不资,皆出民之膏血,而不能训练,使之赴功,甚可惜也。②不可计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七年》:"凡人见丝毫之利,至相争夺;今皇子辞不资之富,已三百馀日不受命,其贤于人远矣。"《聊斋志异 金世成》创殿阁,所费不资,人咸乐输之。

不訾

不赀

不貲

bùzī

①不可比量;不可计数。《管子·七臣七主》:“百姓之不田,贫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史记·货殖列传》:“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司马贞索隐:“谓其多,不可訾量。”唐 李商隐《韩碑》:“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新唐书·康承训传》:“获器鎧不貲。”宋 李纲《辞免知枢院事札子》:“乏昔人之功业,而有不貲之谗谤。”郭沫若《归去来·达夫的来访》:“事后文求堂的主人才对我说,因分量太大,出版经费不貲,故未实现。”②形容十分贵重。·盖宽饶传》:“用不訾之躯,临不测之险,窃为君痛之。”《后汉书·冯勤传》:“人臣放逐受诛,虽復追加赏赐賻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李贤注:“訾,量也。言无量可比之,贵重之极也。”明 陆采《怀香记·哀中闻喜》:“忽为无益之悲,致损不貲之体。”③不思。《礼记·少仪》:“不訾重器。” 郑玄注:“訾,思也。”孔颖达疏:“重器不可思玩之,若思玩之,则憎疾己贫贱,生淫乱滥恶也。”不加诋毁。《庄子·人间世》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 其庸讵可乎!扬雄《太玄·唐》:“奔鹿怀鼷,得不訾!”范望注:“鹿以喻贤,鼷以喻不肖……贤奔亡,不肖者来,故言不訾。不得不訾毁於贤者也。”

不字

buzi

未能生育。《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字,妊育。谓不嫁人。 清钮琇《觚賸续编·妙霓》:“情忘衿襘,道悦苾蒭,坚守不字之贞,妙解无生之谛。” 《聊斋志异 侠女》问其何为不字,则以母老为辞。

不子

bùzǐ

不合人子之道。谓不以为君。谓不能为儿子命名。《晋书 王羲之传》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 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

不自量力

bùzìliànglì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比喻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先秦·左氏《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不自量力”。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当代·杨沫《不是日记的日记》:“它对一些美好事物的热烈的憧憬、向往,常不自量力地奔扑过去。”

不自聊

bùzìliáo

犹无聊。宋 刘克庄《长相思·饯别》词:风萧萧,雨萧萧,相送津亭折柳条,春愁不自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辛)次膺以礼自防,虽崎岖乱离,贫不自聊,而一介不妄受。宋 赵令畤《候鲭录 卷五》微之心不自聊,既出之翰墨,姑易其姓氏耳。明 高启《丁校书见招晚酌》诗:正坐羁愁不自聊,远烦舟楫暮相邀。

不自满假

bùzìmǎnjiǎ

不自满,不自大。《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进士孙籍献书曰:“封禅,帝王盛事,然愿陛下(宋真宗)谨于盈成,不可遂自满假。”

不足

bùzú

不充足,不够,满足不了需要。缺衣少食。不满足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乐府诗集 陌上桑》二十尚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缺少或没有。信心不足。少于,不到。不足一千。不能,不可以。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此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不值得,不必。⑥能力不足,言语木讷。《论语·乡党篇》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不足齿数

bùzúchǐshǔ

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汉书·孙叔通传》:“此特群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鲁迅《呐喊·阿Q正传》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齿数。鲁迅《未有天才之前》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越者,也怕不容易做。

不足挂齿

bùzúguàchǐ

表示不值得一提。《史记·刘敬叔孙叔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第八十七回》宋江答道:“无能小将,不足挂齿。”

不足介意

bùzújièyì

不值得放在心上。明 陶宗仪《辍耕录 落水兰亭》:“大风覆舟,行李皆淹溺无余,彝斋立浅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兰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鲁迅书信集 致章廷谦》如此敌人,不足介意,所以我仍要从事译作,再做一年。

不足轻重

bùzúqīngzhòng

犹言无关紧要。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轻重矣。”清·邹容《革命军第五章》上自独当一面之官府,上至不足轻重之官吏,而亦共闻是言。宋·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

不足为法

bùzúwéifǎ

足:值得;法:效法。不值得学习、效法。清 赵翼《瓯北诗话 李青莲诗》:“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杨、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那些工作作风实不足为法。

不足为据

bùzúwéijù

不能作为依据。足:够得上;据:证据。宋·刘安世《论蔡确作诗讥讪事第六》:“诗板是明白已验之迹,便可为据;开具乃委曲苟免之词,不足为凭。”清·汪琬《东都事略 跋序》:“此皆当国者深文罗织,不足为据。”

不足为虑

bùzúwéilǜ

不值得忧虑担心。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臻传》:“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明·李贽《焚书·答陆思山》:“承教方知西事,然倭奴水寇,不足为虑,盖此辈舍舟无能为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六回》:“子圉心腹,只有吕省、却芮二人,旧臣却步扬、韩简等一班老成,俱疏远不用,不足为虑。”

不足为凭

bùzúwéipíng

不能当作凭证、依据。《儿女英雄二六回》:“纵说这话不足为凭,前番我在德州作那个梦,梦见那匹马,及至梦中遇着了他,那匹马就不见了。”也作“不足为信”。

不足为奇

bùzúwéiqí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宋·毕仲游《祭范德孺文》:“人乐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则公不足为奇。”明·施耐庵《水浒第六十八回》:“吴用见说,大笑道:“不足为奇!”

不足信

不足为信

bùzúxìn

bùzúwéixìn

指不值得信任。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说,诚渺茫不足信。”参见“不足为凭”

不足为训

bùzúwéixùn

指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明·胡应麟《诗薮续编 卷一》:“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不足为意

bùzúwéiyì

足:值得。不值得介意。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纷纷之言,不足为意。”鲁迅《书信集·致沈雁冰》肺病的进行,似已被阻止;但偶仍发热,则由于肋膜,不足为意也。

不足与谋

bùzúyǔmóu

不值得和他商量。《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

不作

bùzuò

不兴起;不兴盛。不耕作;不写作。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地名用字。如:唝吥(“贡布”的旧译名;柬埔寨南部的港市,是贡布省的首府)

一种放射性元素,元素符号Pu,是原子能工业的一种重要原料,可作为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裂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