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恪 | bùkè | 不敬。《左传·文公九年》:“卿不书,缓也,以惩不恪。”《汉书·叙传下》:“怨咎若兹,如何不恪!”颜师古 注:“恪,敬也。”《新唐书·陆贽传》:“赏以存劝,罚以示惩,以懋有庸,以威不恪。”(崔)峄以为(陈)执中自以婢不恪,笞之死,非嬖妾杀之,颇左右执中。 |
不克 | bùkè | 不可能;未能攻克。不能制胜,不能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左传·成公十三年》:“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后汉书·朱儁传》因急攻,连战不克。《晋书 元帝纪》迎梓宫于平阳,不克而还。《晋书 孝武帝纪》藐然幼冲,眇若缀旒,深惟社稷之重,大惧不克负荷。唐 韩愈《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傅董公行状》(李万荣)为节度一年,其将韩惟清、张彦林作乱,求杀万荣不克。《东周列国志 第一百三回》遂分兵五路,俱出蒲关,望骊山一路进发,直攻渭南,不克,围之。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明史 卷十一 景帝》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
不克分身 | bùkèfēnshēn | 不克是不能的意思,多指能力薄弱,不能做到。分身是指抽出时间去照顾其他方面。 |
不克胜任 | bùkèshèngrèn | 不能改胜任。 |
不愧不怍 不愧不作 | bùkuìbùzuò | 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训,以接迹于古昔圣贤而后已也。” |
不愧屋漏 | bùkuìwūlòu | 屋漏: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 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光明磊落、不愧屋漏。《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宋史·张载传》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不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
不愧下学 | bùkuìxiàxué | 指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形容一个人虚心的求教。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
不稂不莠 不郎不秀 | bùlángbùyǒu | 稂:又名童粱,只生穗不结实的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稂、莠可以代表不成材的人或没有出息的人,但是“不稂不莠”不能代表没出息或不成材的人。“不稂不莠”原意是精耕细作,地里除了庄稼不长杂草。相当于“无稂无莠”。随着时代变迁,后来这句成语演变成了形容土地荒芜,寸草不生,不仅种不出庄稼,连稂、莠这样的杂草都种不出来了,以此形容耕者没出息。《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沈万三秀》:“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八十四回》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耽误了人家女孩儿,岂不可惜。 |
不劳而获 | bùláoérhuò | 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鲁迅《两地书》: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巴金 《憩园 法译本序》:“不劳而获的金钱成了家庭灾祸的原因和子孙堕落的机会。”冰心《再寄小读者八》:“大英帝国的统治者,在这里过着不劳而获,穷奢极欲的生活。” |
不劳无获 | bùláowúhuò | 不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不会有果实收获的,幸福理想的生活要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 |
不类 | bùlèi | ①不善。《诗·大雅·瞻卬》:“不吊不祥,威仪不类。”毛传:“类,善。”孔颖达疏:“威仪有不善。”晋 刘琨《劝进表》:“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②作自谦之词,犹不肖。《尚书·太甲中》:“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蔡沉集传:“不类犹不肖也。”③不同;不似。《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童)贯状魁梧,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水莽草》:“嗅之有异味,不类茶茗。”④不及于,不包括。《管子·君臣下》:“其选贤遂材也,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 |
不冷不热 | bùlěngbùrè | 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便见他一只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巴金《寒夜三》:“这一天是这个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热的好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他采取不冷不热的态度,和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
不离其宗 | bùlíqízōng | 参见“万变不离其宗”。 |
不理不睬 | bùlǐbùcǎi | 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那位金姨太太面罩重霜的不发一言,任凭这边赔尽小心,那边只是不理不睬。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我们要同这种现象作严厉的斗争。 |
不立文字 | bùlìwénzì |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既非如霍光、寇准之不学无术,又非如释氏之不立文字,瞎著去参。” |
不了了之 | bùliǎoliǎozhī | 不能了结事情的办法去了结。指把未做完的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宋·叶少蕴《避暑录话卷上》:“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戏谈。”宋·高濂《遵生八笺》:“或问吾人处世;思前虑后;有许多勾当;未免为虑;奈何,心斋先生曰:‘何不以不了了之。’”叶圣陶《小病》:刚才的争论就这样不了了之。 |
不了事 | bùliǎoshì | ①不懂事;糊涂。《南史·蔡撙传》:“(武帝)曰:‘卿殊不了事。’”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二》:“初,斩全(施全)於市,观者甚众,中有一人,朗言曰:‘此不了事汉,不斩何为!’闻者皆笑。” ②没有完成的事。《聊斋志异 霍女》妾相从数年,未能为君育男女,亦一不了事。 |
不劣方头 | bùlièfāngtóu | 为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 |
不吝金玉 不吝珠玉 | bùlìnjīnyù bùlìnzhūyù | 吝:吝惜。不吝惜宝贵美好的东西。恳切希望别人给予指教的谦词。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恰好听得树上黄莺巧啭,就对拜住道:‘老夫再欲求教,将《满江红》调赋“莺”一首,望不吝珠玉,意下如何?’”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八回:“倘不吝珠玉,则先父死且不朽,不肖方当衔结图报,区区玩好之微,何足复道。” |
不吝指教 不吝赐教 | Bùlìnzhǐjiào bùlìncìjiào | 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鲁迅《两地书五》:“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二部四三》各位以为如何?兄弟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不吝指教。 |
不留痕迹 | bùliúhénjì | 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办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样闲得难受的同事讨论怎么才能不留痕迹地杀人丝毫不会引起怀疑。”金玉舟《赵匡胤》第er shi er章:“而且要做得像,不留痕迹,使对方不产生怀疑。” |
不留余地 | bùliúyúdì | 不留一点空余之地,多指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回旋的地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二》:“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经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 |
不露锋芒 | bùlùfēngmáng | 指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器,不露锋芒。” |
不露圭角 | bùlùguījiǎo | 圭角:圭的棱角,比喻锋芒,也比喻迹象:初露圭角。指才干不外露。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遇人浑浑,不见圭角。”如彦高《人月圆》,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远,不露圭角,不犹胜于宇文自作者哉?《朱子语类.卷二九.论语.公冶长下》:如宁武子虽冒昧向前,不露圭角,只猝猝做将去,然少间事又都做得了,此其愚不可及也。 |
不露神色 | bùlùshénsè | 神色:态度,神情。内心活动不在脸色上流露,以防别人觉察。他经常是不露神色地干事。老舍《老张的哲学》:“南飞生不露神色,只是两手微颤,龙树古坦然的和别的会员说闲话,像没有看见选举结果似的。” |
不露声色 不动声色 | bùlùshēngsè bùdòngshēngsè |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曹石《根的情操》你看它,埋没地下,不露声色,生命的每一秒种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苦斗。 |
不露头角 | bùlùtóujiǎo | 参见“崭露头角”。 |
不露形迹 | bùlùxínɡjì | 意指不在外在的表情上显露内心的思想。 |
不伦 | búlún | 不伦不类;不相当;不相类。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三四回》:“古人解经,也有穿凿的,先生这话就太不伦了。”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六十七回》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聊斋志异 王六郎》然业满劫脱,正宜相贺,悲乃不伦。 |
不伦不类 | bùlúnbùlèi | 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也指将互不相关的事物拿来作比拟。唐代刘知几《史通》:“致使编次不伦,比喻非类,言之可为嗤怪也。”后来整合为“不伦不类”。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赵元常见他的为人,呆头呆脑,说的话,不伦不类,又想到制台刚才待他的情形,恐怕事情不妙。”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也有几件簇新的陈设,只是摆得不伦不类。 |
不落痕迹 | bùluòhénjì | 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清·无垢道人《八仙全第九十四回》:“如此这般,就一点不落痕迹了。” |
不落俗套 | bùluòsútào | 不因袭陈旧的格式。贺宜《序言》:“这个作品的结构也比较新颖,不落俗套。”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学习写点评论性质的文章,给自己立了两个标准。一个是独立思考,另一个是不落俗套。” |
不落窠臼 | bùluòkējiù | 指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作品)。宋·吴可《学诗》诗:“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这“凸”“凹”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红楼梦》她们(林黛玉史湘云)就大观园的建筑名称由来而发感慨,其中“凸碧山庄”与“凹晶溪馆”的取名不落窠臼。 |
不律 | bùlǜ | ①四川方言。指笔。②不守规范,不守法理。《元史 卷一二九 来阿八赤传》阿八赤檄枢密并行省奏闻,斩之以惩不律。 |
不率 | bùlǜ | 不服从,不遵循。《左传·宣公十二年》:“今郑不率,寡君使羣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杜预注:“率,遵也。”《晋书 武帝纪》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南史·袁宪传》:“皇太子颇不率典训,宪手表陈諫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 宋 曾巩《洪范传》:“使民足於养生送死之具,然后教之;教之,不率,然后刑之。”清 王夫之《老庄申韩论》:“不率,则毅然以委之霸刃之锋曰,吾以使人履仁而戴义也。” |
不买账 | bùmáizhàng | 指不承认、不信服某人,对他的要求不理睬或不守与别人说好的规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
不蔓不枝 | bùmànbùzhī | 不生蔓,不长枝。宋 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莲茎直而无分枝蔓生,后用以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
不毛 | bùmáo | 指土地或地区不宜种植物的,贫瘠的。在与他们小屋邻接的一圈不毛之地上,所获收成十分可怜。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不毛之地 | bùmáozhīdì |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错误!未指定文件名。《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葬日,选择不毛之地,因势为坟,勿封勿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八十七回》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 |
不美 | bùměi | ①不虚饰。不称心;不满意。不好;不妙。《老子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魏源本义:“盖实善实知,故皆真实之言,而不虚饰以为美也。”《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这头亲,张员外怕不中意!只是雌儿心下必然不美。”《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倪太守把些布帛赏与众人,各各欢喜。只有那倪继善心中不美。”《荡寇志 第八三回》:“虽承尊上救援,我们委实去不得,去了两边不美。”《水浒传 第七一回》:“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②不自鸣得意,不自以为了不起。《老子·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
不敏 | bùmǐn | 不聪明,不明事理。不才。《左传 子产坏晋馆垣》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论语·颜渊篇》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孟子 梁惠王上》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虽不敏,能不慨然?《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 |
不名一钱 不名一文 | bùmíngyīqián bùmíngyīwén | 名:占有。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他生活困难到了不名一文的地步。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他自己是不名一钱的,如何去得,惟有向亲朋借贷。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他自己是不名一文的,如何去得,惟有向亲朋借贷。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
不明不白 | bùmíngbùbái | 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也形容行为暧昧。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薛婆当时满脸堆下笑来,便道:“大官人休得错怪。老身一生不曾要别人一厘一毫不明不白的钱财。”《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当夜;张胜无故得了许多东西;不明不白;一夜不曾睡着。” |
不明事理 | bùmíngshìlǐ | 明,明白,懂得。不懂得事物的道理。长期的娇惯溺爱,使得他根本不明事理。 |
不明真相 | bùmíngzhēnxiàng | 明:明白;真相:事情的实际情况。不明白事情的实际情况。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王朔《永失我爱》:“拉偏架也得有理有据天衣无缝,那才蒙骗得住不明真相的群众。” |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 bùmíngzéyǐ yīmíngjīngrén |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运动会上,平常少言寡语的李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举夺得三项冠军。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不侔 | bùmóu | 不相等,不等同。《后汉书·荀彧传》:"海内未喻其状,所受不侔其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叶义问言:“辇官最为亲近,比于足蹙路马之刍,万万不侔”《明史·谭纶传》:"敌聚攻,我分守,众寡强弱不侔,故言者亟请练兵。"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故奉使能致其命,以是为类例,其与平时选举议员利害至不侔矣。" |
不谋 | bùmóu | ①不商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会有买妾者,急货之。妻以其不谋故,罪柴,益迁怒女,诟骂益毒。”②不谋求,不谋约。《尚书·盘庚中》:“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晋 陆机《演连珠 之十二》:“忠臣率志,不谋其报。”③不合,不符。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注说改正文例》:“段玉裁氏曰……以上诸条,皆因先用注说改正文,又用已改之正文改注,於是字与义不谋,上与下不贯矣。” |
不谋而合 不谋而同 | bùmóuérhé bùmóuértóng |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类似的说法如:不谋而战,不谋而去,不谋而同等。晋·干宝《搜神记 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聊斋志异 房文淑》娄(氏)恐其索儿,先问其不谋而去之罪,后叙其鞠养之苦。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或训鬓发,或训头饰,干宝更以为马髴,与我所想象的,正不谋而同。” |
不谋同辞 | bùmóu | 同不谋而合,不谋而意见一致。晋 刘琨《劝进表》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 |
不牧之地 | bùmùzhīdì | 牧:放牧牲畜。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
不慕 | bùmù | 不羡慕、不向往。《后汉书 张衡列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然山父不贪天地之乐,曾参不慕晋楚之富,亦其志也。《文选.陆机.演连珠五零首之三二》:臣闻听极于音,不慕钧天之乐;身足于荫,无假垂天之云。 |
不慕虚荣 | búmùxūróng | 不去追求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 |
不男 | bùnán | 指男子有生理缺陷,没有生殖能力。《南史·后妃传上·宋后废帝陈太妃》:“先是人闲言明帝(刘彧)不男,故皆呼废帝为李氏子。”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宰相前世僧》:“(杨文襄)为提学时,年甫三旬,即立侄为嗣,盖久以不男自安矣。” |
不挠 | bùnáo | 刚正不屈。见“不桡”。不屈服。临危不屈。形容英勇坚贞。《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其中丞邓羌,性鲠直不挠,与猛协规齐志,数旬之间,贵戚强豪诛死者二十有余人。《周书·孝义传论》:“李棠、柳桧竝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 |
不能 | bùnéng | ①不可能。②不能够。③没有能力。《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④方言,不应该。⑤方言,不至于。⑥未及、不及。 |
不能赞一辞 | bùnéngzànyīcí | 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然文字之学,早已一切还给章先生,略无私蓄,所以甚服此书之浩瀚,而不能赞一辞。 |
不能自拔 | bùnéngzìbá | 拔:摆脱。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宋书·刘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南齐书.卷二八.刘善明传》:泰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之。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在郭内,不能自拔。清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其既入世也,又复受此感染焉。虽有贤智,亦不能自拔。 |
不能自已 | bùnéngzìyǐ | 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唐 卢照邻《寄裴舍人书》:“因泣下交颐,不能自已。”王朔《我是你爸爸》:“每每肝肠寸断,潸然泪下,于伤心动情处不能自已。” |
不念旧恶 | bùniànjiùè | 指不计较过去的怨仇。春秋·孔子等《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诗人·俞平伯《我生的那一年》:“谁叫咱们有不念旧恶的泱泱大国之风。” |
不佞 | bùnìng | ①无口才。《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佞。”邢昺疏:“佞,口才也。” ②谦辞,犹言不才。左传·僖公十五年:“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 《左传 吕相绝秦》 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宋 叶适《上西府书》:“某不佞,自以为无三者之患而独有忧世之心。”清 戴名世《疑解》:“僕不佞,适有类於北宫子。” ③用作谦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 明 高攀龙《讲义·小引》:“不佞幸从诸先生后,不能无请益之言。”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该堂将我住址写下,而至今不将书目寄来,可见嘴之不实,因此不佞对之颇有恶感。” |
不宁唯是 | bùnìngwéishì | 宁:语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左传·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先君。”鲁迅《集外集拾遗·中国地质略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不宁唯是;必殆将化为僵石,供后人摩挲叹息。 |
不孥 不帑 | bùnú | 不惩罚罪人的妻子儿女。《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文王之治岐也……罪人不孥。赵岐注:“恶恶止其身,不及妻子也。”《史记·孝文本纪》罪人不帑,不诛无罪。裴骃 集解引苏林曰: “刑不及妻子。”《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二》凡有罪者,既籍其家赀,又没其妻子,非古者罪人不孥之意,今后请勿没人妻子。 |
不怕官 只怕管 | bùpàguān zhǐpàguǎn | 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权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他今日发迹,做得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我不想正属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 |
不偶 | bùǒu | 基本意思是不遇、不合;引申为命运不好。汉 王充《论衡·命义》:“行与主乖,退而远,不偶也。”宋 苏轼《京师哭任遵圣 诗》:“哀哉命不偶,每以才得谤。”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场。”《聊斋志异 瑞云》实不相欺:昔曾一觐其芳仪,甚惜其以绝世之姿,而流落不偶,故以小术晦其光而保其璞,留待怜才者之真鉴耳。 |
不偏不党 | bùpiānbùdǎng | 不偏向任何一方。春秋鲁 墨翟《墨子 兼爱下》:“《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晋·葛洪《抱朴子·道意》:“夫惭德之主,忍诟之臣,犹能赏善不须贷财,罚恶不任私情,必将修绳履墨,不偏不党。” |
不偏不倚 | bùpiānbùyǐ | 指儒家的“中庸之道”适得中和而无偏颇之弊,后常用以形容做事公正而不偏袒任何一方。也形容位置准确,没有偏差。宋·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邓拓《燕山夜话·王道和霸道》:“历来也有一部分人,对于王道和霸道两派之间的斗争,采取所谓不偏不倚的态度,企图找到一条折衷的道路。” |
不平 | bùpíng | ①不均平;不公正。②指不公正的事或人。③愤慨,不满。④不适,欠安。⑤不和;不睦。⑥身体没有完全康复。《汉书 王莽传下》自此后,临久病,虽瘳不平,朝见挈茵舆行。 |
不平则鸣 | bùpíngzémíng | 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当心中不平静时,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抒发出来。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杨沫《青春之歌 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不平则鸣”,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 |
不破不立 | búpòbúlì | 指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
不欺暗室 | bùqīànshì | 原义是虽独处隐僻处,亦居心端正;形容坦诚磊落。西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不欺暗室”。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知县生平不欺暗室,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虽然钱秀才不欺暗室,与小女即无夫妇之情,已定了夫妇之义。”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八回》:“至于淫媟之事,休要说白相公是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即贱婢下人,亦知以礼自持,不欺暗室。” |
不期 | bùqī | ①未经约定。②不要求;不等待。③不意,不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不期云生西北,雾锁东南,落下微微细雨,渐大起来。《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 |
不期而会 | bùqīérhuì | 期:约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穀梁传 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茅盾《子夜》十四:晚上九点钟光景,吴公馆里不期而会的来了些至亲好友,慰问吴荪甫在厂所受的惊吓。 |
不期而然 | bùqīérrán | 期:料想;然:如此。没有想到会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宋 王楙《野客丛书》:“盖其平日读外祖太史公记,故发于词旨,不期而然。”清 吴研人《糊涂世界 序》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 |
不期而同 | bùqīértóng | 期:约定期限。指不约而同。郭沫若《文艺论集 整理国故的评价》:“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同“不约而同”。 |
不期而遇 | bùqīéryù | 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不期而遇,又是如此。 |
不期然而然 | bùqīránérrán | 指没有想到竟然是这样。大家有了这样的一个安心,所以不期然而然的便全部响应了。 |
不期修古 | bùqīxiūgǔ |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战国韩 韩非《韩非子 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不弃草昧 | bùqìcǎomèi | 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周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
不愆 | bùqiān | ①无过错,无过失。《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卿既任事,亦当任怨,礼义不愆,何恤人言!明 刘基《海宁应氏墓庵记》以不愆于义方,不诡其逢而守其常。②谓不错过时期。南朝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 之二》将使杏花菖叶,耕获不愆。 |
不虔 | bùqián | 不敬。《晋书 文帝纪》“公明慎用刑,简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纠不虔,是用锡公鈇钺各一。”宋 袁燮《絜斋集轮对陈人君宜崇大节札子》窃闻近者禁中银器颇有遗失,掌者不虔,加以责罚,法当然尔。《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知建昌陈并等改建神霄宫不虔及科决道士,诏并勒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霪雨倾霔,拨科赈恤,而监司、守令,奉诏不虔。 |
不切实际 | bùqièshíjì | 指不符合实际。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九十八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 |
不擒二毛 | bùqínèrmáo | 擒:捉拿,捕获。二毛:指头发斑白,引申为上年纪的人。不捕获年长的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曰:‘君子不受伤,不擒二毛。’” |
不清不白 | bùqīngbùbái | 不明白,不清楚,形容关系暧昧。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回》:“所以设下这个毒法儿,要把我拉在浑水里,弄一个不清不白的名儿,也未可知。” |
不轻然诺 | bùqīngránnuò | 轻:轻易;然诺:许诺。不随便许诺什么。形容人守信用。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中卷:“如严某者,其亦浊世之铮铮,而不轻然诺者与!” |
不情之请 | bùqíngzhīqǐng | 指不合情理的请求,为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不情之请,惟君图之。”杨绛《冒险记幸》我想这是大年夜,他在暖暖融融的屋里,说说笑笑正热闹,叫他冲黑冒寒送我,是不情之请。 |
不请自来 | bùqǐngzìlái | 不用邀请自己前来。多指不速之客。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频来无忌,乃云入幕之宾;不请自来,谓之不速之客。”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1983年的冬天,一个大清早儿,戴浩突然不请自来。” |
不求上进 | bùqiúshàngjìn | 不奋发求进步而任由堕落。 |
不求甚解 | bùqiúshènjiě | ①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无贬义。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②现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 |
不求闻达 | bùqiúwéndá | 闻:有名望,显达;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元·王子一《误入桃源 第一折》因此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做庄家,学耕稼。《聊斋志异 韩方》沿途祟人而往,以求不作邪祟之用,此与策马应“不求闻达之科”者何殊哉! |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 bùqiúyǒugōng dànqiúwúguò | 《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释义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比喻不求上进或安分守己的人。 |
不屈 | bùqū | ①不屈折。犹言不卑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杨伯峻注:“虽能委曲,而不屈折。”宋 曾巩《夫人周氏墓志铭》:“有诗七百篇,其文静而正,柔而不屈,约於言而谨於礼者也。” ②不顺从;不屈服。《后汉书·郭太传》:“(孟敏)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卷九》:“乃缚嵩于庭而掠之数百,嵩不屈。” 清 昭槤《啸亭续录·张夫子》:“明监军张公春,於大凌河被擒,见太宗不屈。”陈登科《活人塘五》:“你们要记住,坚决勇敢,顽强不屈,切不能骄傲大意。” ③不竭;不尽。老子:“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王弼注:“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荀子·王制》:“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西汉·贾谊《治安策》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
不屈不挠 | bùqūbùnáo | 屈:屈服;挠:弯曲,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不屈不挠”由句中的“不桡不诎”演变而来。清·颐琐《黄绣球二十九回》:“教皇捉了他问,他在堂上不屈不挠,定归开出信教自由的理数。”近代·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间有不屈不挠之士,费尽生平之力以求得一知者,而又以行之为尤难,则虽知之而仍不敢行之。” |
不趋 | bùqū | ①谓入朝不急步而行。封建时代人臣入朝必须趋步以示恭敬,入朝不趋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殊遇。《汉书·王莽传上》:"高皇帝褒赏元功,相国萧何邑户既倍,又蒙殊礼,奏事不名,入殿不趋。"参见“入朝不趋”。②不追逐;不追求。③不迅速。 |
不群 | bùqún | 不平凡,高出于同辈。不合群。南朝梁 萧统《文选·陶渊明传》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
不然 | bùrán | ①不合理;不对。②不如此,不是这样。③不虞;意外。④不许可。⑤不以为是。《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孙)权揆其不然,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负之,何以致此?⑥不敬,不从命。⑦难道;不成。⑧连词。相当于“否则”。 |
不桡 | bùráo | 亦作“不挠”。不弯曲。形容刚正不屈。《荀子·荣辱》:“义之所在,不倾於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汉书·萧望之传赞》:“望之堂堂,折而不橈。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颜师古 注:“橈,曲也。”《资治通鉴 宋纪六》(孔)熙先望风吐款,辞气不桡。上(刘宋文帝)奇其才,遣人慰勉之曰:“以卿之才而滞于集书省,理应有异志,此乃我负卿也。”《明史·曾同亨传》:“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功郎徐必达持正不挠。” |
不人 | bùrén | ①视人若己,不分人我。《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 郭象注:“不人者,视人若己。视人若己则不相辞谢,斯乃礼之至也。”②同"不仁"。也指肌体麻木失去知觉。唐·李翱 《平赋书》:“鳏寡孤独,有不人疾者,公与之粟帛。”同“ 不仁 ”。 ③指不道德﹑不名誉。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 十九》:“只怪我平日待你们太好了,你就瞒上瞒下的背地里作起不人之事来了。” |
不仁 | bùrén | ①无仁厚之德,残暴。《易·系辞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 ②引申为不体面。《警世通言·陈可尚端阳仙化》:“贱人,做下不仁之事,你今说屈了甚人?③指肌肤肢体麻木,不灵便。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不仁:即麻木不仁,指皮肤的感觉功能迟钝或丧失。《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类经 十五卷注》:‘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 《聊斋志异 仇大娘》久之,廉之阴谋与外之飞语,邵(氏)渐闻之,冤结胸怀,朝夕陨涕,四体渐以不仁,委身床榻。④引申为一视同仁,无偏心。《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不仁不义 | bùrénbùyì |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献帝又无靠无依,董卓又不仁不义,吕布又一冲一撞。明 李日华《南西厢记·衣锦还乡》:“你不仁不义,诓骗人妻,奏过官里,明证其罪。” |
不忍 | bùrěn | ①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不恨。《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宋 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②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二》:“阮士瑀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宋 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③不收敛。《楚辞·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尧、舜之道,不忍桀、紂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④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⑤舍不得。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清 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香山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郭小川《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
不忍释手 | bùrěnshìshǒu | 忍,愿意;舍得。释,放下,放开。舍不得放手。形容十分喜爱。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明·朱舜水《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来书十读;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清 李渔《怜香伴·香咏》:“小姐你既不识字,为何看诗不忍释手。”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一回》: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 |
不忍卒读 | bùrěnzúdú | 指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短短数语,把大灾后人间地狱的悲惨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不忍卒读。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
不忍坐视 | bùrěnzuòshì | 无法袖手旁观,不理不睬。《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回》:今查得一物,形如蛤蚧,欲将赤日吞下,使世界变为黑暗,是以本督不忍坐视,饬令各营鸣炮放枪救护。 |
不任 | bùrèn | ①不能忍受,不能胜任。唐 韩愈《复志赋》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万有一不任,甘死无赦。②犹不胜,表示程度极深。南朝梁 沉约《谢赐甘露启》慈旨曲洽,颁此祥赉,不任欣荷,谨以启事谢以闻。唐 韩愈《答魏博田仆射书》即日愈蒙免,蒙恩改职事,不任感惧。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不日 | bùrì | ①不几天,不久(限用于未来)。我不日到京,请准备住处。《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公神兵奄至,不日清澄,惟是孱蒙,再膺天录。宋 刘过《西江月》:“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②不见日,指天阴。③谓不署日期。 |
不日不月 | bùrìbùyuè | 指不计日月,没有期限。《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
不容 | bùróng | ①不许;不让。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②不容许存在;不接纳(为世所不客)。不容于世。《论语·乡党篇》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史记·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不容分说 | bùróngfēnshuō | 容:允许。指不允许分辩陈说。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9回:“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上十数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钗不容分说,笑灌了湘云一杯。 |
不容口 | bùróngkǒu | 犹言不绝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梁王)曾使人刺盎,刺者至关中,问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郑)清之谒(史)弥远,即示以贵诚诗文翰墨,誉之不容口。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有弘农杨蘧者,曾到岭外,见阳朔、荔浦山水,谈不容口。《明史·胡翰传》见翰文,称之不容口。 |
不容置辩 不容分辩 | bùróngzhìbiàn bùróngfēnbiàn | 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生》:“吾合休矣。既而俘者尽释,惟某后至,不容置辩,立斩之。”艾立国《人生能有几次搏》不,这都是事实,不容置辩的事实! |
不容置喙 | bùróngzhìhuì | 容:容许,允许。喙:指鸟类的嘴或形容像鸟类嘴一样尖锐的东西。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他发表言论时,滔滔不绝,又不容置喙,谁能劝得了他? |
不容置疑 | bùróngzhìyí | 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报告的内容与群众反映的情况一致,不容置疑。宋·陆游《严州乌龙广济庙碑》:“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
不融 | bùróng | 不长久。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李善注:“毛苌 《诗传》曰:融,长也。”《三国志·蜀志·先主甘皇后传》大行皇帝昔在上将,嫔妃作合,载育圣躬,大命不融。《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於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 |
不辱使命 | bùrǔshǐmìng | 辱:辜负,玷辱。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一章:“虽然多花了些银子,但总算不辱使命。” |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 bùrùhǔxué yāndéhǔzǐ | 原义为不敢进入虎穴,就不能捉到小老虎。后比喻不亲临险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比喻不进行认真的实践就不可能得到真相。《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唐·皎然《诗式·取境》:“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七〇回》:“刘封曰:‘军上力困,可以暂歇。’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不入时宜 | bùrùshíyí |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宋 费衮《梁溪漫志 侍儿对东坡语》:“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宋 费衮《梁溪漫志》卷四: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
不若 | bùruò | ①不如;比不上。《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孟子·尽心上》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庄子·徐无鬼》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不己若即不若己)《战国策·齐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唐柳宗元《非国语上·不藉》:“夫福之求,不若行吾言之大德也;人之用,不若行吾言之和乐以死也。”《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今日事已分明,不若抽身回去。”《资治通鉴 卷四》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文三桥》:“先生视扇云:扇大佳,恐损坏,不若纱帽为凉快也。”②不依顺;不顺遂。《尚书·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听罪。” 曾运乾《正读》:“若,顺也。”《楚辞·天问》:“何献蒸肉之膏,而启帝不若。”王逸注:“若,顺也。”③不能如此。《孟子·万章上》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
不三不四 | bùsānbùsì | 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意思不像样、不正派。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 | bùsèbùliú bùzhǐbùxíng | 塞:堵塞;止:停止。不破不立。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
不僧不俗 | bùsēngbùsú | 不三不四,不伦不类。《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时没眼色,配着个不僧不俗如醉如痴蠢物,岂不添了终身?” |
不衫不履 | bùshānbùlǚ | 指不穿长衫,不穿鞋子。形容性情洒脱,不拘小节。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这个人是个不衫不履的人,与家父最为相契。 |
不赏之功 | bùshǎngzhīgōng | 形容功劳极大。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晋书·刘牢之传》:“自开辟以来,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以见容于暗世者而谁?” |
不上不下 | bùshàngbùxià | 形容进退两难,被夹在中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庄子·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鲁迅《死后》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 |
不舍昼夜 | bùshězhòuyè | 舍是停止的意思。不舍,不停。不舍昼夜,意思是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是指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
不甚了了 | bùshènliǎoliǎo | 甚:很;了了:明白,清楚。指心里不太明白,不是很清楚。《北齐书·永安王浚传》:“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宋·洪迈《夷坚丁志·黄州野人》:“初不甚了了,养之数日,始能言,乃实人也。” |
不生不灭 | bùshēngbùmiè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回:“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回: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不声不吭 | bùshēngbùkēng | 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声不吭,唿地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对部走去。”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二:等到人们七嘴八舌把话都说光倒净以后,他不声不吭,唿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队部走去。 |
不声不响 | bùshēngbùxiǎng | 指不说话;不出声。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柳青《狠透铁三》这是试探咱,要是咱不声不响,以后开会就不再咱啰。 |
不胜 | bùshèng búshèng | 不:为变调字,此处读bú。①受不住,承担不了;禁不起。胜:承受,经得起。《论语·乡党》:“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庄子·在宥》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三国蜀 西晋·李密《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晋 刘琨《劝进表》不胜犬马忧国之情,迟睹人神开泰之路,是以陈其乃诚,布之执事。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资治通鉴 汉纪六》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臣不胜,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资治通鉴 魏纪七》吴潘后性刚戾,吴主疾病,后使人问孙弘以吕后称制故事。左右不胜其虐,伺其昏睡,缢杀之。前蜀 韦庄《女冠子》:“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宋·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明 王守仁《瘗旅文》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明 李东阳《柯敬仲墨竹》:“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清 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②非常;十分。不胜感激。《汉书 王莽传》臣莽等不胜大愿,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唐 王昌龄《长信怨诗》:“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马南邨《燕山夜话·创作新词牌》如有热心的朋友,愿意试一试,则不胜欢迎之至。③制伏不住;敌不住。《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七》小人不胜情欲,卒陷罪辜,乱国亡躯,不终其禄。④不能完成。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⑤不尽。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参见“不胜枚举”。 |
不胜杯杓 | bùshèngbēisháo | 不胜:经不起;杓:舀东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醉了。西汉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
不胜感激 | bùshènggǎnjī | 对于某人某物有不尽的感动与感恩之情。对其怀有强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报答恩情。 |
不胜枚举 | bùshèngméijǔ | 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宋·王楙《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似此等语,不可枚举。”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真是钉子之多,不胜枚举。清 叶廷琯 《吹网录·韦昭避讳改名》:“以至太师、军师、昭烈、昭献、昭文、昭德之类,不胜枚举。”秦牧《艺海拾贝·菊花与金鱼》:“至于花型,样式更是多到不胜枚举。” |
不胜其烦 | bùshèngqífán | “胜”旧读shēng:承受。烦:烦琐。烦琐得让人受不了。宋·马永卿《元城语录》:“《春秋》之说;不胜其烦。”伦敦雾曾经一度让当地居民不胜其烦。 |
不胜其苦 | bùshèngqíkǔ | 胜:禁得起。不能忍受那种苦楚。唐 白行简《李娃传》:“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园东,去其衣服,以马鞭鞭之数百,生不胜其苦而毙。” |
不胜其任 | bùshèngqírèn | 胜:能担当。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周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
不胜雀跃 | bùshèngquè yuè | 不胜就是控制不住,用以形容人因高兴而非常兴奋,像麻雀一样不停跳跃,也形容非常高兴。 |
不胜衣 | bùshèngyī | ①形容身体极瘦弱,连衣服都承担不起。《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②谦恭退让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林)大中清修寡欲,退然如不胜衣。 |
不胜之喜 | bùshèngzhīxǐ | 十分非常的高兴。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先前曾与朝廷统领连环马军,征进梁山泊。谁想中贼奸计,失陷了军机,不能还乡。听得将军到来,不胜之喜。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石璧本是要试女孩儿的聪明,见其取水出毬,智意过人,不胜之喜。”清 李渔《奈何天·醉卺》:“宣抚老爷看了呈词,不胜之喜,说他日海宇承平,自然要叙功行赏,大爷的前程有望了。” |
不失圭撮 | bùshíguīcuō | 圭撮:容量词,六栗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形容数量准确。东汉 班固《汉书 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
不失毫厘 | bùshīháolí | 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不差一毫一厘米。形容做的很完美。《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通“毫”)厘。” |
不失时机 | bùshīshíjī | 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这时离国共分裂还有两个月,如果……努力去做,还不失时机。” |
不时 | bùshí | ①时时;经常不断地。炼钢工人不时察看炉火的颜色。②不适时;不合时。随时;临时。立即,马上。《晋书 王羲之传》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庄子·人间世》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③有的时候会,有的时候不会。李贤注:“不时谓不合於时也。”唐 罗隐《谗书·风雨对》风雨雪霜,天地之权也,山川薮泽,鬼神之所伏也。故风雨不时,则岁有饥馑,雪霜不时,则人有疾病。《续资治通鉴 秦纪二》河决澶州,东汇于郓、濮,坏民田。帝(赵匡胤)怒官吏不时上言,遣使按鞫。《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成)闵喜于得归,兼程疾驰,士卒冒大雨,粮食不时,多死于道路。④不及时。《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土人李贲连结数州豪杰同时反,台遣高州刺史孙冏、新州刺史卢子雄将兵击之,冏等不时进,皆于广州伏诛。 |
不时不食 | bùshíbùshí | 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论语·乡党篇》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
不时之需 | bùshízhīxū | 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不识 | bùshí | ①不知道,不认识。不懂。宋 辛弃疾《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②西周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 |
不识不知 | bùshíbùzhī | 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 |
不识大体 不知大体 | bùshídàtǐ bùzhīdàtǐ | 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清史稿·高宗本纪》上斥为不识大体,仍谕内监在外生事者听人责惩。五代·王定保《唐摊言·四凶》:“刘子振,蒲田人,颇富学业,而不知大体。” |
不识高低 | bùshígāodī |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相公白龙鱼服,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谤相公者,何以处之? |
不识好歹 | bùshíhǎodǎi | 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夏丐尊、叶圣陶《文心》十五:给你们读一点古书总是好意;古书又不是毒药,竟会这样胡闹起来,这明明是不识好歹呀! |
不识起倒 | bùshíqǐdǎo | 识:知道,认识。指不知好歹,不识时务。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二回:“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不久便要宰杀,你还不识起倒?去了罢!”茅盾《子夜》十:费小胡子忍不住笑了,他想来这位不识起倒的曾老二一定把吴荪甫缠的头痛。 |
不识时务 | bùshíshíwù | 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比喻待人接物不知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识时务”。清·曹雪芹《红楼梦九九回》:“我就不识时务吗?若是上和下睦,叫我与他们‘猫鼠同眠’吗?” |
不识抬举 | bùshítáijǔ | 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指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那赤身鬼使暴躁如雷道:“这和尚好不识抬举!我这姐姐,那些儿不好?”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票子传著倒要去,帖子请著倒不去?这不是不识抬举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不识抬举的东西!怪不得人人说戏子没一个好缠的。” |
不识泰山 | bùshítàishān |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请原谅我有眼不识泰山。明·施耐庵《水浒全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不识一丁 | bùshíyīdīng |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旧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而云古无类书,此真一丁不识之无知妄作也矣。 |
不识之无 | bùshízhīwú | 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废墟中》写一个不识之无的木匠,爱打老婆,老婆也让他打;他有气无处泄,她也就让他泄。 |
不食马肝 | bùshímǎgān | 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东汉 班固《汉书 辕固传》:“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清 陈澧《东塾读书记 论语》凡读书当阙所疑,所谓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 |
不食之地 | bùshízhīdì | 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礼记·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莽我焉。”同“不毛之地”。 |
不食周粟 | bùshízhōusù | 粟:小米,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节。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鲁迅《故事新编 采薇》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 |
不世 | bùshì búshì | 不:为变调字,此处读bú。非一世所能有,罕有。多谓非凡。多谓非凡。不世之才,不世之功,不世之业。《后汉书·隗嚣传》:“足下将建伊、吕之业,弘不世之功。”李贤注:“不世者,言非代之所常有也。”《后汉书 刘表传》诒太夫人不测之患,损先公不世之业。《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吾方以义致英豪,建不世之功。《资治通鉴 魏纪六》赖光武皇帝挺不世之姿,擒王莽于已成,绍汉嗣于既绝,斯岂非宗子之力也!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戮不世之渠兇,歼滔天之巨寇。”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清 洪昇《长生殿·收京》:“今仗元帅洪威,重收宫闕,真乃不世之勋也。” 陈毅《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诗》:“屡见儿皇帝,难逢不世才。” |
不世之功 | búshìzhīgōng | 形容功劳极大。《后汉书·隗嚣传》:“足下将建伊吕之业,弘不世之功。”《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
不事 | bùshì | ①不侍奉,不服事。《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②指不任以官职。《晋书·刘寔传》:“臣以为古之养老,以不事为优,不以吏之为重。”《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三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不事,谓不使任事。”③不服劳役。《荀子·大略》:“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立石东海上胊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復不事十岁。”《资治通鉴·始皇帝三十五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不事者,不供征役之事。”④不办事;不做事。《新唐书·李齐运传》:“万年丞源邃不事,齐运怒,捽辱之,死於廷。”唐 韩愈《争臣论》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巴金《海的梦前篇》:“这岛国和许多别的国度一样,有几个坐在宫殿里发命令统治人民的酋长,有一些终日娱乐不事的贵族,又有一些从早晨劳动到晚的奴隶。” |
不是冤家 不聚头 | bùshìyuānjiā bùjùtóu | 谓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形容仇人不可避免相见,也指亲近或相爱的人在一起,是前世注定的缘分。 |
不试故艺 | bùshìgùyì | 试:用。指用世,做官。《论语·子罕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说:“孔子说:‘我不被任用做官,所以学了些技艺。’” |
不守本分 | bùshǒuběnfèn | 不安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 |
不守绳墨 不拘绳墨 | bùshòushéngmòǒu bùjūshéngmò | 绳墨:木工用以画直线的工具,借喻法度、规矩。形容人的行为或艺术风格洒脱、豪放,超逸不羁。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有侄儿郭仲翔,才兼文武,一生豪侠尚气,不拘绳墨。 |
不售 | bùshòu | ①卖不出去。《诗·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郑玄笺:“如卖物之不售。” ②指嫁不出去。汉 刘向《列女传·齐钟离春》:“(钟离春)年四十无所容入,衒嫁不售……谓謁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③指考试不中。《聊斋志异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贾奉雉,平凉人。才名冠一时,而试輒不售。”清 昭槤《啸亭杂录·王树勋》:“树勛幼入京应试,不售。”宋德富《高中三题》十五侥幸大学进,四十不售留通州。④不能实现。文选·张衡《西京赋》:“挟邪作蛊,於是不售。”薛综注:“售犹行也,谓怀挟不正道者,於是时不得行也。”⑤没有应验。《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五年》:“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售,坐诬罔,腰斩。” |
不殊 | bùshū | ①没有区别;一样。汉 扬雄《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唐 杜甫《小至》诗:"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清 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二十六:"客见之,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与瓦甓不殊。"《聊斋志异 伍秋月》女以唾涂其两眥,启之,明倍于常,视夜色不殊白昼。清 许廷桢《仿香山事》会仿香山事不殊,名园挈伴有名儒。②谓身首尚未分离。指自杀未死。自经不殊。《汉书·淮南王传》:"太子自刑,不殊。" 颜师古注:"殊,绝也,虽自刑杀,而身首不绝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中使至浑州,(李)迪闻其异于它日,即自裁,不殊,其子东之救之,乃免。明 陶宗仪《辍耕录·杨贞妇》:"静安守节不嫁,权贵争求之,至截发自刭,不殊。"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刘藻)因於三月癸酉中夜,挑灯默坐,驱侍者出,自刭不殊,宛转於床榻间,七日乃死。"③未绝。《新唐书·吴兢传》:"皇运不殊如带。" |
不属 | bùshǔ | ①不连接,不连贯。《韩非子·说疑》:“要领不属,手足异处。” 《聊斋志异 连琐》思久不属;蒙君代续,欢生泉壤。②不专注。 清 周亮工《书影 卷二》:“先生知其意已不属,遂驱之出阁。”茅盾《大泽乡》:“心神不属地看着的两位军官,猛觉得有些异样的味儿兜上心窝来了。”③不依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④不隶属。三国魏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江南,不属本州。”⑤不相类似。明 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不爽 | bùshuǎng | ①今多指不高兴、心情郁闷等,负面情绪。②指不差;没有差错。《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聊斋志异 阿宝》既醒,女室之香奁什具, 何色何名,历言不爽。《聊斋志异 某甲》果报不爽,可畏也哉!周海婴《重回上海忆童年》:“这种方法,不知由谁介绍,其明效大验,屡试不爽。” |
不瞬 | bùshùn | 不眨眼。《列子·汤问》:“纪昌者,又学射於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清 王韬《淞隐漫录·莲贞仙子》:“丽娥声尤清彻,脆堪裂帛,响遏行云,生尤为击赏,频回顾之,注目不瞬。”《聊斋志异 青梅》尼引人,睹女艳绝,凝眸不瞬。 |
不死不活 | bùsǐbùhuó | 说死没死,说活未活。形容没有生气或处境尴尬。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八》:“箕子虽不死,然便死却又到了,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当初只指望半子靠老,如今看这货色,不死不活。”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三回》:你买东西忙什么呢,先来给我送个信儿多好,叫人家盼望的不死不活的干么呢。 |
不死之药 | bùsǐzhīyào | 长生不死的药。世界上没有不死之药。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
不俟驾 | bùsìjià | 不等车辆驾好马,立即先步行。《论语·乡党》:“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后以“不俟驾”指急于应召。《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若知县肯来相请,便似朝廷征聘一般,便立刻动身,不俟驾而行的样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入君门则趋,见君之几杖则起;君命召,不俟驾而行。清 钱谦益《太仆寺少卿陈大绶授中宪大夫制》睠顾亲闱,岂忍絶裾而出;仓皇国恤,遂不俟驾而行。” |
不速之客 | bùsùzhīkè | 指不期而至的客人。需卦爻辞中比喻必然的果报,虽在意料之外,却在道理之中,姗姗来迟。后来泛指意想不到的客人或者不请自来的人。《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郭沫若《海涛集·跨着东海》这样出乎意外的不速之客,却受着了真正是由衷而出的恳切的欢迎。 |
不肃 | bùsù | ①不严厉;不严峻。②不严肃;不恭敬。三国魏 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迴戈弭节,以麾天下;远无不服,邇无不肃。” |
不遂 | bùsuí | ①不能生长。《墨子·尚同中》:“五穀不孰,六畜不遂。” 刘向《说苑·修文》:“气衰则生物不遂。”宋 曾巩《福州上执政书》:“故其长育天下之材,使之成就,则如萝蒿之在大陵,无有不遂。”②不顺利。《楚辞·九章·思美人》:“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③不成功。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魏晋 徐干《室思》:“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资治通鉴晋纪十九》(慕容翰)此志不遂,没有遗恨,命矣夫!宋 王安石《陆忠州诗》:“低回得坎坷,勛业终不遂。”《红楼梦 第一○一回》:“纵放家奴,倚势凌辱军民,以致因姦不遂,杀死节妇等。” |
不特 | bùtè | 不仅,不但。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休烈浃洽,符瑞众变。期应绍至,不特创见。唐 王睿《灸毂子录·墓前羊虎》陵丘驱罔象,恐不特杨震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帝(宋理宗)曰:“今日不特兵少,且训练不精。若兵势既张,敌自不能为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