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 I.

①看,察看:观看。观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观风(a.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b.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观阵。观赏。观察。观感。参观。观书即看书。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②看到的景象或样子;华美:观瞻(a.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b.注视,瞻望)。大观。奇观。《庄子·逍遥游》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③对事物的看法、认识:观点。观念。主观。客观。世界观。④考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觀”通“歡”。欢迎。《庄子·天下》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 II.参见guàn。

观兵

guānbīng

显示兵力。检阅兵力。《左传·宣公十二年》:“观兵以威诸侯。” 《周语 祭公谏征犬戎》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史记·周本纪》:“(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三国魏 曹丕《至广陵于马上作诗》:“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晋书 宣帝纪》(黄初)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若(桓)温举山东,进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并、豫之粟,观兵崤、渑,则陛下大事去矣。明 宋濂《卢龙清隐记》:“不以清为清,不以名为名,是则无所不名。可以治国,可以观兵,可以修身,可以延龄。”

观采

观採

guāncǎi

观察采择;观赏采取。《史记·日者列传》:“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孔融《荐祢衡表》:“陛下篤慎取士,必须效试,乞令衡以褐衣召见,无可观采,臣等受面欺之罪。”《后汉书·周荣传》:“(周兴)属文著辞,有可观採。”《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上·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宋书 卷九 后废帝》可遣大使分行四方,观采风谣,问其疾苦。宋 曾巩《辞中书舍人状》:“自斯已后,岂独彝伦秕斁。其推而行之,载於名命,亦皆文字浅陋,无可观采。”

观场矮人

guānchǎngǎirén

见识浅鄙者。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与紫庭诸葛孔明之出祁山,屯兵五丈原之失,叹陈寿之论孔明,分寸不失。观场矮人,未可与论古今也。紫庭见解超卓,迥出伦类,天下不多见也。”

观风

guānfēng

①察看时机。②指望风。③谓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诏分遣使人,巡方抚慰,观风省俗。④观看风采。⑤观赏风光。

观风察俗

guānfēngchású

观察国风民俗。唐·刘知幾《史通·载文》:“其理谠而切,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观国

guān’guó

指观察国情。引申为从政。《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趋铜驼以观国,望金马而来庭。

观过知仁

guānguòzhīrén

指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观过知仁”。 东汉·班固《汉书·外戚孝昭上官后传》:“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观过知仁。”明·李贽《初潭集·君臣七》:“观过知仁,斯亦可矣。”

观化听风

guānhuàtīngfēng

谓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颜师古注:“言改易视听,欲急闻见善政化也。”

观机而动

观机而作

guānjīérdòng

guānjīérzuò

机:即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隋书·贺娄子幹传》:“今臣在此,观机而作,不得准诏行事。”

观貌察色

观形察色

guānmàochásè

guānxíngchásè

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韩非子 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观形察色,见貌之情。”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且术士喜言怪诞……并造出无数捕风捉影之说,观形察色之机,以肥囊利己。

观眉说眼

guānméishuōyǎn

挑眼,说闲话,看人家的脸色。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叫你大娘寻家儿人家,你出身去罢,省得观眉说眼,在这屋里叫人骂没主子的奴才。”

观阙

guānquē

①古代帝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汉书·王尊传》:“夫人臣而伤害阴阳,死诛之罪也;靖言庸违,放殛之刑也。审如御史章,尊乃当伏观阙之诛,放于无人之域,不得苟免。”②代称宫殿。 唐 李竦《长至日上公献寿 诗》:“日行临观阙,帝锡洽珪璋。”参见“两观 ”。③指庙宇。元 张翥《壶洲为上清张道士题 诗》:“锦水西头观阙青,仙家原不隔沧溟。”

观山玩水

guānshānwánshuǐ

犹言游山玩水。《五灯会元·法眼宗·宝塔绍岩禅师》:“诸仁者还明心也未?莫不是语言谭笑时……观山玩水时,耳目绝对时,是汝心否?”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你在此若要观山玩水,任意无拘。”

观省

guānshěng

①观察;观看。《后汉书·郑玄传》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②反观内省。《尚书·酒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蔡沉集传:“言尔能常常反观内省。”宋 苏轼《答李端叔书》:“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帝(宋理宗赵昀)曰:“朕近写《无逸》一篇,揭为四图,置之坐右以便观省,念兹在兹,不忘艰难。”

观听

ɡuāntīnɡ

①看和听。汉 扬雄《太玄·释》次二,动于响景。测曰:动于响景,不足观听也。②专指听。《后汉书·马援传》(援)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③借指耳目。清 唐甄潜书·权实》譬之优偶之戏,衣冠言貌,陈事辨理,无不合度,而岂其实哉!以娱人观听也。④看到和听到的;看的和听的人。《韩非子·内储说上》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⑤引申为舆论。《后汉书·阴识传》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宋 苏轼《贺杨龙图启》伏审新改直职,擢司谏垣,传闻迩遐,竦动观听。

观往知来

guānwǎngzhīlái

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列子 说符》:“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而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观望

guānwàng

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史记·魏公子列传》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时(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晋书 宣帝纪》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张望。四下观望。

观望不前

guānwàngbùqián

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察事物的发展,暂不前进。西汉·司马迁史记·信陵君列传》:“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六回》接连又得知弟浣密书,教他切勿入朝,入朝必死,他越加恐惧,观望不前。

观笑

guānxiào

看着好笑。《汉书·司马迁传》:“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僕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颜师古 注:“观视之而笑也。”

观衅

guānxìn

亦作“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 陆德明释文引服虔曰:“衅,间也。” 《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三》(慕容)恪曰:“今新遭大丧,二邻观衅,而宰辅自相诛夷,恐乖远近之望,且可忍之。”《资治通鉴 随纪七》(柴)孝和曰:“然则大军既未可西上,仆请间行观衅。”唐 白居易《策林·议兵》:“相时观衅,取乱侮亡,不为祸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 宋 苏辙《赤壁怀古诗》:“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清 刘松山《致梅启熙书》:“弟现驻南阳所属之石桥,暂行控扼,观衅而动。”

观衅伺隙

guānxìnsìxì

察看对方的破绽、漏洞,以待时机。《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且阻兵无众,古之明鉴,诚宜蹔息进取小规,以畜士民之力,观衅隙,庶无悔吝。”《三国演义 第七十回》:“既定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观游

guānyóu

观赏游览。扬雄《羽猎赋》:“罕徂离宫而輟观游,土事不饰,木功不彫。”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明 刘基《春秋明经·筑台于郎筑台于薛筑台于秦冬不雨》:“古者天子有灵臺以候天地,诸侯有时臺以候四时,夫岂以为观游之所哉!” 清 刘大櫆《重修凤山台记》:“古之为臺者,以书云物;后之为臺者,以作观游。”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不得预享宴,不得出观游,不得出室门。”

观隅反三

guānyúfǎnsān

犹言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为:“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序》:“进无方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反三之慧。”

观于海者难为水

guānyúhǎizhěnánwéishuǐ

《观于海者难为水》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观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被其它的水所吸引。“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的升华。登山如此,观水也如此。所以有“观于海者难为水”一说。既然大海都看过了,其它小河小沟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

观宇guānyǔ

宫殿楼阁。亦指道观佛寺。《西游记第二十四回》行者看了道:“那所在,不是观宇,定是寺院。我们走动些,到那厢方知端的。”


观瞻

guānzhān

①瞻望;观赏;观看。《三国演义 第四九回》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北周 庾信《谢滕王集序启》南阳宝雉,幸足观瞻。《朱子语类 卷十六》上之人既有以自明其明德,时时提撕警策,则下之人观瞻感发,各有以兴起其同然之善心,而不能已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道旁观瞻甚盛,霏微冻雨还作。②外观和对外观发生的反应。宋 王安石《贺韩魏公启》贵极富溢而无亢满之累,名遂身退而有褒加之崇,在于观瞻,孰不庆羡?③引申为体统。观瞻所损甚大。明 吴炳《疗妒羹·礼画》做官的自家尊重,岂可失了观瞻。《水浒后传 第八回》看他端庄贞静,大家举止,不可造次,恐失观瞻。


观者成堵

观者如堵

guānzhěchéngdǔ

guānzhěrúdǔ

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形容观看人数众多。近义词:观者如垛、观者成堵。《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在都市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周书.卷二一.尉迟迥传》:孝宽等军失利而却,邺中士女,观者如堵。明·沈榜《宛署杂记·寺观》:“又见其紫衫衣衲、拽杖挂珠,交错燕市之衢,所在说法衍乐,观者成堵。”


观者如市

观者如云

guānzhěrúshì

guānzhěrúyún

观看的人就象行云一样密集。形容围看的人非常多。唐·牛僧孺《玄怪录·尼妙寂》:“元和初,泗州普光王寺有梵氏戒坛,人之为僧者必由之。四方辐辏,僧尼繁会,观者如市焉。”《云笈七签》卷一一三引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方远》罗方远,江夏人也。刺史春致设,观者如市。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言适为项王相召饮酒,欲醉方返。溪滨观者如云。”


观者如织

guānzhěrúzhī

织:编织的衣物。观众像编织起来的衣物一样密。形容观看的人非常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礼预教车象》:“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


观者云集

guānzhěyúnjí

观看的人如行云那样密集。形容观看的人多。《云笈七签》卷一一三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王奉仙》:“自咸通迄光启四十年间,游淮浙之宛陵,所至之处,观者云集。”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四:于是观者云集,皆恐伤其子。计无所出。

观止

guānzhǐ

看到这里就可以休止了。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古文观止。叹为观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清 刘鹗《明居湖居听书》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guān

①属于国家、政府或公家的。官街(都市中的大街);官地(属于政府所有的地);官会子(宋朝颁行的纸币);官银(官府铸造而流通的银锭;应向官府交纳的银两);官车;官仓。②公;公有。与“私”相对。官厕所;官大道。③作动词:当官,作官。拜为官,尊为官长。驾御;管理。《礼记·王制》论定然后官之。《庄子·德充符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庄子·在宥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曹操《论吏士行能论》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管子·权修》:“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礼记·学记第十八》:“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晋纪总论》谨好恶以示之,审祸福以喻之,求明察以官之,尊慈爱以固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八》辽命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旋官卫德升等六人。④房舍。《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生物体上有特定机能的部分:感。器。五能。《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

官般

guānbān

由政府负责运输。般,通"搬"。宋代盐运有官般法,官府设转般仓于适中地,转盐就商,或待官卖。《宋史·食货志下五》九年正月,以福建盐自来运卖,近为钞法敷扰害民,于是诏福建转运司,诸州盐纲依旧官般官卖。《文献通考·征榷十四》闽广之盐,自祖宗以来,漕司官般官卖,以给司存。

官谤

guānbàng

因居官不称职而受到的责难和非议。《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南齐书·王僧虔传》:“吾衣食周身,荣位已过,所慙庸薄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方贻官谤邪!” 宋 秦观《辞史官表》:“以蕞尔不胜任之材,处灼然非所居之地,必招官谤,上累恩私。” 《聊斋志异 席方平》勘得冥王者:职膺王爵,身受帝恩。自应贞洁,以率臣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清 赵翼《瓯北诗话·小引》:“方忧官谤,又辱诏追。半道遣行,虽叹栖迟之薄命;频年省记,要为比数於诸公。” 

官搬官卖

guānbānguānmài

官府负责运输和销售。销售主要是配卖,增加户民负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先是诏广盐复行钞法,罢官搬官卖。

官报私仇

guānbàosīchóu

官:公事。借助公事以泄私愤。元 施惠《幽闺记 图形追捕》:“这狗骨头,我倒替你官报私仇!叫左右拿下去打!”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唐抓子上来,呈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想必韩家仇人官报私仇,糊弄长官。’”

官卑职小

guānbēizhíxiǎo

卑:职位低下。官位很低,职务也小。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我想来嵩父子之恶,神人怨怒,只因朝廷宠信甚固,我官卑职小,言而无益。”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3回:“虽然是官卑职小,监生老爷都被我打过的。”


官逼民反

官偪民反


guānbīmínfǎn

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广西事情一半亦是官逼民反。正经说起来,三天亦说不完。”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想望的。”

官舱guāncāng旧时轮船中的高级舱位。《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使君到了自家船中,叫心腹家童分付船上:“要两船相并帮着,官舱相对,可以照管。”

官仓老鼠

guāncānglǎoshǔ

官仓:放公粮的地方。比喻有所依恃的恶人。唐·曹邺《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

官曹

guāncáo

官吏办事机关;官吏办事处所。《东观记·光武纪》:“述(公孙述)伏诛之后,而事少闲,官曹文书减旧过半。”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若文章著述,犹择微相影响者行之,官曹文书,世间尺牍,幸不违俗也。” 唐 白居易《司马厅独宿诗》:“官曹冷似冰,谁肯来同宿?” 宋 范成大《次韵温伯谋归》:“官路驱驰易折肱,官曹随处是愁城。”元 卢挚《青华观西轩诗》:“琳宇夏天晓,官曹今日闲。”

官场如戏

guānchǎngrúxì

官场:旧时指官吏们经常出入的地方。戏:戏剧,指随时都在变化。旧时指官场像演戏一样变化无常。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你道安公子才几日的新进士,让他怎的个品学兼优,也不应快到如此,这不真个是‘官场如戏’了么?”

官道guāndào

①管理将士的办法。《孙子兵法 始计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②公家修筑的道路;大路。

官典

guāndiǎn

①指低级官吏。《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狄仁杰以为: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臣今计此用钱已多,其余官及巡察手力所由等粮课,仍不在此数。通计所给,每岁不下十万贯。”②朝廷的制。元史·礼乐志一:“﹝世祖至元七年﹞冬十有一月戊寅,秉忠等奏请建官朝仪,帝命与尚书省论定以闻。”

官渡

guāndù

①官设的渡口。宋 史达祖《绮罗香 咏春雨》:“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②古地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因临古官渡水而得名。东汉末,曹操以劣势兵力战败袁绍主力军于此。今尚有土垒遗存,称中牟台,又称曹公台。

官阀

guānfá

官阶;门第。《后汉书·郑玄传》:“时汝南应劭亦归於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新唐书·张说传》:“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娇娜》(孔)生以居单第,意为第主,即亦不审官阀。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瑟》:“始问娘子官阀。婢曰:‘小字 锦瑟,东海薛侯女也。’”

官复原职

guānfùyuánzhí

罢官的人重新恢复了原来的职位。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四回:“倪继祖官复原职,欧阳春义举无事。”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五十二章:因为勾结吴佩孚被撤职,现在马上官封原职。

冠盖相望

guāngàixiāngwàng

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四》:“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唐 韩愈《次潼关上都统相公》诗:冠盖相望催入相,待将功德格皇天。

官高必险

guāngāobìxián

谚语,意思是官位高了,必定有风险。旧指权力倾轧,无过官场,官位越高,越成为倾轧的焦点。元·张国宾《罗李郎》四折:“嗨!正是‘官高必险’。天哪,教谁人救我也!”《韩湘子全传》二〇回:“那打柴的不过是个愚夫,妻子不过是个愚妇,他也晓得险处当避。古云‘官高必险’,我倒不知回避,致有今日的苦。”

官告院

guāngàoyuàn

宋官署名。掌文武官员、将校告身及及封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主管官告院钱相言:“外而诸帅,内而二相,不相协和。事会孔殷,民情叵测。至于佩剑相笑,矛盾相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主管官告院方来进对,言及诸阃官贩。

官诰

guān’gào

皇帝赐爵或授官的诏令。《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冯)道相四朝,而偷生苟禄,无可旌之节;所上官诰,其给还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六》(宋钦宗赵桓)武功大夫以下及将校官诰宣贴三千道,许便宜从事。

官官相护

官官相为

官官相卫

guānguānxiānghù

guānguānxiāngwéi

guānguānxiāngwèi

官吏之间互相包庇、袒护,不为老百姓说话办事。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好也,你两个官官相为我死也!”由此演变成成语“官官相护”。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你都官官相为倚亲属,更做道国戚皇族。”元·乔吉《两世姻缘》第四折:也是俺官官相为,你可甚贤贤易色。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三回:“既是太师府中事件,我只道官官相护,就了其事。”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你想,抚台一定发回原官审问,纵然派个委员前来会审,官官相护,他又拿着人家的失单衣服来顶我们。”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如今就是闹破了,也是官官相护的,不过认个承审不实,革职处分罢。”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七:“老秦觉着这一下不只惹了祸,又连累了邻居。他以为自古‘官官相卫’,老杨同志要是回到村公所一说,马上就不得了。”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这或者只是因为我自己也是懒惰汉,官官相卫,惺惺惜惺惺。”

官虎吏狼

guānhǔlìláng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官稷

guānjì

帝王祭祀五谷神的社宫。《汉书·郊祀志下》:“‘圣兴,礼仪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遂于官社后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 颜师古注引臣瓒曰:“高帝除秦社稷,立社稷,礼所谓太社也。时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谓王社也。见祀令。而未立官稷,至此始立之。世祖中兴,不立官稷,相承至今也。”

官家

guānjiā

①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天子,皇帝《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胡三省注:“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岳飞)至是遣(王)敏求来奏事,委曲感恩,云:“非官家保全,何以有今日!”②指朝廷、官府、公家。尊称作官的人。宋 苏轼《初到黄州》诗:“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宋 陆游《鹊桥仙》:“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官口

guānkǒu

胡三省 注:“官口,罪人家口没官为奴婢者。”《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辛未,中书省言:‘近籍没奇彻家,其子年十六,请令与其母同居;仍请自今臣僚有罪籍没者,其妻、其子,他人不得陈乞没为官口。’”

官僚主义

guānliáozhǔyì

指只发号施令而不考虚实际问题的工作作风,即当官作老爷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第二,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哪怕是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也好,哪怕是艰苦奋斗的命令主义也好,都在反对之列。”

官柳

guānliǔ

官府种植的柳树。《晋书·陶侃传》:“(侃)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於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宋 周邦彦《瑞龙吟·大石词》:“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大道上的柳树。唐 杜甫《郪城西原送李判官武判官赴成都府诗》:“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宋 辛弃疾《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被召词》:“车马路,儿童泣,风雨暗,旌旗湿,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宋 朱淑真《春日杂兴诗》:“官柳欲眠多态度,海棠贪睡足精神。” 清 曹寅《南辕杂诗·赵北口忆阮亭句》:“瓦桥官柳嫩黄生,鱼麦乡关倍引情。”

官奴

guānnú

没入官府的奴隶。《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璽。”《汉书 霍光传》与从官官奴夜饮,湛沔于酒。《新唐书·曹王明传》:“初,武后时,壮者诛死,幼皆没为官奴,或匿人间庸保。”宋 陈师道《秋怀诗之六》:“官奴覆青綾,破屋任飞霜。”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在官营手工业的机构中有一套管理组织,直接生产者是官奴、罪徒和征发来的民工,有的还有雇工,即‘佣客’。”②指官妓。宋 欧阳修《渔家傲·与赵康靖公词》:“今日一觴难得共,聊对捧,官奴为我高歌送。”元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中》:“时临川陈藏一在城中,目击其事,作诗有‘食禄为臣无国士,损身駡贼有官奴’之句。”明 陶宗仪《辍耕录·官奴》:“今以妓为官奴,即官婢也。”③晋王献之的小字。相传其父王羲之曾手书乐毅论一篇,付与他学习书法,篇末题有“书付官奴”字样。事见宣和书谱卷十六。一说官奴为右军之女小字,而非献之。见世彩堂本柳河东集卷四二所附刘禹锡酬柳柳州家鸡之赠诗注。后人或以为注误。唐 刘禹锡《酬柳柳州家鸡之赠诗》:“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宋 黄庭坚《谢景文惠浩然所作廷珪墨诗》:“吾不能手抄五车书,亦不能写论付官奴。”清 姚鼐《题二王帖诗之二》:“写付官奴论一通,千秋俯首有涪翁。”后以“官奴”借指字帖。清 陈维崧《倒犯·秋日云臣斋头国大士展故友蒋瞻武遗墨感赋词》:“触眼见,官奴数行。韭花遗蹟,零紈碎墨,秋光映碧。”清 曹寅《和冷斋西轩玉兰原韵》:“花开快雪时晴后,林立官奴玉润前。每爱清光能映字,不煎浓荈可忘眠。”

官轻势微

guānqīngshìwēi

官位不够重要,势力也很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正位,则陛下一阶耳。”

官情纸薄

guānqíngzhǐbáo

官场上的人情像纸一样薄。指官场尔虞我诈,人情淡薄。《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把当时贫交看不在眼里,放不在心上,全无一毫照顾周恤之意,淡淡相看,用不着他一分气力。真叫得‘官情纸薄’。”明·孙仁孺《东郭记·顽夫廉》官情纸薄,更谁人风霜谊高。穷途寂寥,便家兄言词煞佻。

官人

guānrén

①唐朝称当官的人。宋以后,对有一定地位的男子的敬称。《荀子·强国》:“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杨倞注:“官人,群吏也。” ②宋代女性也尊称丈夫为“官人”。《水浒传》中林冲被妻子称为“官人”《金瓶梅》中西门庆诸妻妾称其为“官人”。《续传灯录·张商英》夜坐书院中研墨吮笔,凭纸长吟,中妻不眠,(妻)向氏呼曰:“官人夜深何不睡去?”《聊斋志异 凤仙》少间,数人出望,曰:“刘官人亦来矣。”入门谒见翁妪。

官荣

guānróng

官爵荣誉。南朝陈 徐陵《答诸求官人书》:“假以官荣,代於钱绢,义在抚绥,无计多少。”《北史·崔赜传》:“每览史传,尝窃怪之,何乃脱略官荣,栖迟藩邸?以今望古,方知雅志。”《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官荣次序,依例无失。齐制伪令,即宜削除。《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阿婆唤言新妇:‘我儿於国不忠,岂得官荣归舍?’”宋 欧阳修《镇阳读书诗》:“官荣日已宠,事业闇不彰。”

官舍

guānshè

官署;衙门。《汉书·何并传》:“(何并)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唐 岑参《送郑少府赴滏阳诗》:“青山入官舍,黄鸟度宫墻。”唐 王维《酬郭给事诗》:“禁里疎鐘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宋 苏轼《喜雨亭记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②官吏的住宅。《晋书·陶侃传》:“弘以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侃备威仪,迎母官舍,乡里荣之。” 唐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宋史·孝宗纪一》:“(王夫人)以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秀州青杉牐之官舍。”清 曹寅《植夫下第见枉西轩兼怀次山诗》:“官舍渔村似,王郎单舸来。”③专门接待来往官员的宾馆。《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餘乘,邯郸官舍皆满。”④官府的差役。明 叶宪祖《鸾鎞记·觅赠》:“即差官舍二人,与你同送聘礼到他家去。送聘之后,即便接取来京,休得迟误。”

官师

guānshī

百官;较低级的官吏《尚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孔传:“官师,众官。”《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鐸拱稽。” 韦昭注:“下言十行一嬖大夫,此一行宜为士。周礼:‘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礼记·祭法》:“官师一庙。”郑玄注:“官师,中士、下士、庶士、府史之属。”《庄子·外物》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穆天子传 卷六》:“百嬖人官师毕赠。”郭璞注:“官师,群士之号也。”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所谓官师者,次其长者也。然则达官之长必三命而上者,官师则中士而再命者。”官吏之长。《国语·楚语上》:“在舆有旅賁之规,位寧有官师之。”韦昭注:“师,长也。”《汉书·晁错传》:“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英豪,以为官师,为諫争,辅天子之闕,而翼戴宗也。”颜师古注:“师,长也,各为一官之长也。”《新唐书·李绛传》:“将帅择,士卒勇矣;官师公,吏治辑矣。”③指考试官。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一):“寥寥三百余字耳,却已将学生对于旧学之空疏和官师态度之浮薄写尽。”

官室

guānshì

《说文解字》载:“官,室也。”《尔雅·释官》认为官谓之室,室谓之官,都是供人休憩的房屋。官室是原始社会初期的住所形式,反映社会了人们生活平等的习俗,官室由原始穴居发展而来。许廷桢《永思祠碑记》又重念将莹官室,宗庙为先,礼经有明训矣。犹官署。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补编·白幽求》:“须臾至一城,官室甚伟,门人惊顾,俯伏於路。”

官事

guānshì

①旧时指公家的事;官府的事宜。②“官”通“管” “官事”是动宾结构,“处理政务”。《庄子·外物》官事果乎众宜。(“果”通“裹”, 处理事情顾虑太多,以致久拖不决)犹官司。诉讼之事。《西游记第三八回》这才是有对头的官事好打。《西游记第八三回》行者就放起刁来道:“那个敢解我!要便连绳儿抬去见驾,老孙的官事才赢!”

官守

guānshǒu

官位职守;官吏的职责。《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亲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邻国,慎其官守。”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唐 韩愈《答魏博田仆射书》:“限以官守,拜奉未由,无任驰恋。”《好逑传第十三回》:“我学生虽与过老先生忝在同乡,因各有官守,相接转甚疏阔。”臣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子蒙尘於外,敢不奔问官守。” 杜预注:“官守,王之羣臣。”③官吏。唐 韩愈《争臣论》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宋史·河渠志一》:“开寳四年十一月, 河决澶渊,泛数州。官守不时上言,通判、司封郎中姚恕弃市,知州杜审肇坐免。” 清 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餼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今坐何所?”

官属

guānshǔ

①主要官员的属吏。下属官吏。《管子·立政》(五属大夫)出朝不敢就舍,遂行至都之日,遂于庙致属吏。东汉 班固《苏武传》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晋书 惠帝纪》河间王颙帅官属步骑三万,迎于霸上。《新唐书·韩滉传》玄佐素惮滉,修属吏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苟州郡骤拔客将使为通判,官属纵俯首,吏民观听谓何?②谓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史记·高祖本纪》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汉书·夏侯胜传》王怒,谓胜为祅言,缚以属吏。《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吕端属吏。

官司

guānsī

①诉讼,打官司。《红楼梦》一到任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②旧指官府。《水浒》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晋书 文帝纪》山川土田,邦畿七百,官司典策,制殊群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三》知天长军杨晟惇奏拆浮桥,始诏士民从便避敌,官司毋得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下等之家,不过一二十井,货则无人承当,额徒虚欠,官司不免督责。③官府。多指政府的主管部门。《晋书 文帝纪》“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狂狡贪悍,世为寇雠者,皆感义怀惠,款塞内附,或委命纳贡,或求置官司。”

官寺

guānsì

①官署;衙门。《汉书·翼奉传》:“地大震于陇西郡,毁落太上庙殿壁木饰,坏败獂道县城廓官寺及民室屋,厌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元始二年,平帝罢安定滹沱苑 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今朝廷之议,吏有着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今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絜壶飡以入官寺。” 元 萨都剌《恩荣宴诗》:“银瓮春分官寺酒,玉杯香赐御厨羹。” 清 顾炎武《日知录·馆舍》:“制,官寺,乡亭漏败,墙垣阤坏不治者,不胜任,先自劾。”②官家建的寺庙。 唐 白居易《闲吟诗之一》:“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

官所

guānsuǒ

旧时官员办公的处所。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指被贬官所)

官徒

guāntú

①官府的事宜。《管子·七法》:“重在下,则令不行;货上流,则官徒毁。”尹知章注:“官者既不以德进,但以货成,故官徒毁。徒,事也。” ②官府的徒隶。贾谊《新书·阶级》:“人主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希望有更多的古代铁器出土》:“齐灵公时确已有采铁冶炼的官徒了。”

官橐

guāntuó

宦囊,指官吏的收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盗户》:“章丘漕粮徭役,以及徵收火耗,小民常数倍於绅衿,故有田者争求托焉。虽於国课无伤,而实於官橐有损。”

官校

guānxiào

指低级文武官吏。《明史卷五 本纪第五》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严世蕃差人分付锦衣卫官校,定要将沉炼打死。《明史·食货志一》管庄官校招集羣小,称庄头、伴当,占地土,敛财物,污妇女。稍与分辨,辄被诬奏。官校执缚,举家惊惶。

官刑

guānxíng

①古代惩戒官吏的刑罚之一,即鞭刑。《尚·舜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孔颖达疏:“若于官事不治则鞭之。” ②官府所用之刑。亦指官府的刑法。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九》:“(寄儿)晚间睡去,就做那险恶之梦。不是火烧水没,便是被盗劫官刑。”《聊斋志异 邵临淄》未嫁时,有术士推其造,决其必受官刑。 ③商朝制定的警戒、惩治百官的刑法。

官样文章

guānyàngwénzhāng

旧时官场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语的例行公文;比喻光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或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宋·吴处厚《青箱杂记·文章官样》:“王安国曰:‘文章格调须是官样。’”明·沈鲸《双珠记·风鉴通神》:“官样文章大手笔,衙官屈宋谁能匹。冀得鸿胪第一传,平地雷轰声霹雳。”谢觉哉《提高政府工作效能》:“计划常常停在纸上,持续久了,成为官样文章,谁也不注意。”

官荫

guānyīn

亦作“官荫”。旧时官吏有功于国或因公死亡,得荫其子孙入官,谓之官荫。《资治通鉴 唐纪九》上(李世民)曰:“然。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齐)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官运亨通

guānyùnhēngtōng

指仕途顺利,步步高升。张作霖官运亨通,短短十来年的时间;不仅成为“关外王";而且操纵着北洋政府。·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正碰着官运亨通,那年修理堤工案内,得了个异常劳绩,保举免补本班,以府经补用。

官灾兵燹

guānzāibīngxiǎn

燹:火,特指兵火、战火。野火。兵燹指的是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宋·张存《重刊埤雅序》:历世既久,悉毁于兵燹;间有遗编,多为世俗秘而藏之。宋史·神宗纪二》:“丁酉,诏:岷州界经鬼章兵燹者赐钱。”

官长

guānzhǎng

①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②旧指军官。当官长比士兵多几个子儿。③百官之长。《老子·第二十八章》:“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官箴

guānzhēn

①谓百官对帝王进行劝诫。《左传·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 杜预注:“阙,过也。使百官各为箴辞,戒王过。”《晋书 武帝纪》古者百官,官箴王阙。②指官吏对帝王所进的箴言。 唐 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慷慨念王室,从容献官箴。”③做官的戒规。明 沉鲸《双珠记·弃官寻父》:“制行难期画虎成,事亲肯被官箴缚,尽孝何愁世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醒世文》:“为官头顶守官箴,秉公正直奉法行。” 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官正

guānzhèng

官吏之长。《国语·楚语上》:“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也,而以伯子男为师旅。”韦昭注:“正,长也。” 《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官止神行

guānzhǐshénxíng

官指五官,人的感觉器官。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可以不单凭五官了。《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官舟

guānzhōu

①地名: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②官府的船。《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在真州,衣冠之求官舟者日数十辈,(许)元视势家要族,立榷巨舰与之。宋 王安石《上欧阳永叔书》:“亲老口众,寄食于官舟而不得躬养,于今已数月矣。”《宋史·苏轼传》:“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弊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

guān

装殓死人的器具:棺材。棺木。棺椟。棺椁。盖棺论定。《晋书 武帝纪》大雨霖,伊、洛、河溢,流居人四千余家,杀三百余人,有诏振贷给棺。

棺材座子guāncáizuòzǐ垫棺材之物。比喻倒霉的东西。《西游记第七六回》:“你是个‘棺材座子,专一害人’,师兄不曾死,你却説他死了。”

棺椁

棺郭

guān’guǒ

①棺与椁。棺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孟子·梁惠王下》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孟子·公孙丑下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庄子·列御寇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隶释·楚相孙叔敖碑》:“病甚临卒,将无棺郭。”《北史·后妃传上·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其幽房大小,棺椁质约,不设明器;至於素帐縵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宋 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棺椁十袭閟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巅。”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一套棺椁重约一万斤,要耗费成千上万的人工才能造成。”②泛指棺材。明 徐霖《绣襦记·诡代僦居》:“(丑)妈妈忽得暴疾,如今将垂死已。(旦)呀,怎么好!他衣衾棺椁何曾备!”《花月痕 第四三回》:“赞甫、雨农领着穆升,照料衣衾棺椁,用的棺就是停放楼下那一口。”陶钝《第三件棉袄》:“为了制办衣衾棺椁,发丧出殡,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钱。”

棺殓

guānliàn

亦作“棺敛”。 以棺木收殓死者。礼记·曾子问》:“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 宋 庄季裕《鸡肋编 卷下:“既溺,里人大呼求救,得其尸已死,即号恸为之制服如兄弟,厚为棺敛,送终之礼甚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洪全福起义档案·大明顺天国元年南粤兴汉大将军重悬赏格告示》:“官弁兵丁长夫等有阵亡者,由营从丰棺殓。”《资治通鉴 汉纪二》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

棺衾

guānqīn

①棺材和衾被。泛指殓尸之具。《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一》嘉福寿之忠,为棺衾以礼葬之。清 吴嘉纪《七歌 之二》慈母谢世值饥年,棺衾草草何曾厚。《儒林外史 第二一回》吩咐外甥女儿看好了老爹,你同我出去料理棺衾。②谓收殓。宋 曾巩《湘寇 诗》羣党争夸杀吏士,白骨弃野谁棺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