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 I.

帽子:衣冠。冠戴。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冠楚楚。②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冠子。鸡冠。树冠。冠状动脉。II.guàn

冠裳

guāncháng

指官吏的全套礼服。指穿着官服。指官宦士绅。《聊斋志异 颠道人》少间,同聚于司农之堂,冠裳满座,视其服色,无不窃笑。指官职。指文明、礼仪制度。

冠带

guāndài

①古代男女年满二十岁所举行的成年礼仪式。②主喜庆,以事情、事业之成就为喜庆,临于命身主吉,亦主小贵,临于限则主小成、进财。取喻男冠女笈之小成。日历上的冠带:冠就是帽子的意思,带,就是古代配饰的意思。总之是一些装饰品!③据《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冠带,本指服制,引申为礼仪﹑教化。”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史记·货殖列传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楚州孝子徐积事母尽孝,朝夕冠带定省。④借指官吏。晋 刘琨《劝进表》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⑤指卦象中正印的位置之一。正印临冠带, 出生名门, 能显荣达。⑥戴帽子束腰带。《战国策·楚策一》:“秦王闻而走之,冠带不相及。”三国魏 曹操《薤露诗》:“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彊。”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先生)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红楼梦 第六二回》:“寳玉清晨起来,梳洗已毕,便冠带了。”

冠带之国

guāndàizhīguó

冠带:帽子,带子。冠带之国指讲礼仪的国家和习于礼教的人民。《韩非子·有度》:“兵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

冠服

guānfú

①帽子和衣服。古代服制,官吏的冠服因官爵不同而有别。《后汉书·任光传》:“兵至宛,军人见光冠服鲜明,令解衣,将杀而夺之。”《宋史·舆服志四》:“隋唐冠服,皆以品为定。盖其时官与品轻重相準故也。”宋 苏轼《方山子传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宗藩·兄王伯王》:“仁宗即位,还熺(晋定王 济熺)冠服及王号。”叶圣陶《线下·马铃瓜》:“从甬道走来两个冠服的人与六七个书吏,我也不知道那两个是什么官。”②指官吏。 宋 郭彖《睽车志卷一》:“戍将梦被追至一所,有冠服坐殿上,呼戍将至庭下。”

冠盖

guān’gài

①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礼帽;盖,车盖。冠盖相望,冠盖云集。《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南朝梁 沉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自顾虽悴薄,冠盖曜城隅。”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书剑洛阳城,决峥嵘一朝冠盖长安道。”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女奴数辈,捧一丽人出,仆从煊赫,冠盖甚都。”②指仕宦,贵官。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唐 杜甫《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顦顇。”《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田)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 词》:“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谢絶了这些冠盖,他虽是小官,也懒和他相见。”叶楚伧《陶然亭诗》:“疮痍满京洛,冠盖自翩翩。”《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九》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治,民或失职,其咎安在?

冠盖如云

guāngàirúyún

官员们的礼帽和车篷密集得像一片云层。形容集合会场中官宦士绅聚集得很多。冠:礼帽;盖:车篷。二者借指官吏士绅。贾母做寿的这一天,贾府门前车来人往,冠盖如云,十分热闹。抗战时,重庆的夜总会门前,冠盖如云,一派歌舞升平景象。东汉 班固《西都赋》:“英俊之域,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冠盖相望

guāngàixiāngwàng

旧时形容政府的使者或官员来往不断。《战国策·魏策四》:“魏使人求救於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史记 孝文本纪》故遣使者冠盖相望,结轶於道,以谕朕意於单于。汉晁错《论贵粟疏》:“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千里游敖,冠盖相望。”《汉书 王莽传中》又十一公士分布劝农桑,班时令,案诸章,冠盖相望。指世代仕宦,相继不断。清 戴名世 《序》:“自其始至今,凡数十世,子孙蕃衍,冠盖相望。绍兴著姓,称章氏为第一。”

冠婚

冠昏

guānhūn

指冠礼与婚礼,谓行加冠﹑结婚礼。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礼记》各有专篇记述。亦指其篇名。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冠剑

guānjiàn

古代官员戴冠佩剑,因以“冠剑”指官职或官吏。南朝梁 江淹《到主簿日事诣右军建平王》:“常欲永辞冠剑,弋钓畎壑。”唐 温庭筠《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宋 司马光《楚宫行》:“满朝冠剑东方明,宫门未启君朝醒。”

冠屦

guānjù

《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楚辞·王逸《九思·悼乱》:“茅丝兮同综,冠屦兮失絇。”原注:“上下无别。”宋 苏轼《雨中过舒教授》诗:客来淡无有,洒扫凉冠屦。宋 文天祥《己卯岁除》诗:“冠屦失其位,侯王化畸贱。”

冠履

guānlǚ

帽与鞋。头戴帽,脚穿鞋。因以喻上下、尊卑。《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宋 文天祥《己卯岁除 诗》冠屦失其位,侯王化畸贱。《明史 卷十六 武宗》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冠履倒易

冠履倒置

guānlǚdàoyì

guānlǚdàozhì

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东观汉记 杨赐传》:“亡损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赐传》:“冠履倒易,陵谷代处。”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2卷:“明宗之于强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驭矣。至石晋尤甚,几有冠履倒置之势。”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回:“难道就大小易位,冠履倒置?”

冠冕guānmiǎn

①古代帝王、官员所带的帽子。②特指中原人服饰。③比喻仕宦。冠族,仕宦之家。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④比喻首位。盖过,居于首位。⑤犹言体面,光彩。⑥指日珥。

冠冕堂皇

guānmiǎntánghuáng

形容故意显得外表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太平天囯 朱翔庭 《建天京于金陵论》:“较之妖穴罪隶,其冠冕堂皇之盛,不更判以天渊乎”。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第四节:“你们当议员的,只要表面上冠冕堂皇,大家过得去就行,不必吹毛求疵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五回:“这京城里面,逛相公是冠冕堂皇的。”

冠袍带履

guānpáodàilǚ

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陈荫荣《兴唐传·闹花灯》第15回:“昌平王冠袍带履穿戴好了,起身走出来上了轿。”

冠上加冠

guānshàngjiāguān

同画蛇添足,比喻多余的举动。清 赵翼《陔馀丛考 成语》:“画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陈轸说楚令尹昭阳之言。”

冠上履下

guānshànglǚxià

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冠时

guānshí

盖过时人,为当代第一。《晋书·桓温传论》:“自谓英猷不世,勋绩冠时。”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瀏灕顿挫,独出冠时。”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己丑词林》:“己丑词林,如焦弱侯、董元宰,俱以文学冠时。”清 王韬《淞滨琐话·金玉蟾》:“貌既冠时,才亦出众。”

冠石

guānshí

 ①以三石为足而矗立于地的大石。古人认为是将有天子兴于民间的一种祥瑞。《汉书·刘向传》:“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 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而孝宣帝即位。” 颜师古注引臣瓒曰:“冠山下有石自立,三石为足,一石在上,故曰冠石也。”《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时襄平延里 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或谓度曰:‘此宣帝冠石之祥。’”②山名。今名聪山 ,在山东省费县 西北。《汉书·地理志上》:“冠石山,治水所出。”《清史稿·地理志八》:“(沂州府费县)西北:聪山,浚水 出。即地理志‘南武阳冠石山治水’。”

冠世guānshì

谓超人出众,天下一流。《水浒传第一一○回》我等若非宿太尉一力保奏,如何能勾天子重用,声名冠世,为人不可忘本。

冠缨

guānyīng

帽带。结于颔下,使帽固定于头上。韩非子·奸劫弑臣》:“楚王子围将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②指仕宦。唐 李白《古风》之十九:“流血涂野草,豺浪尽冠缨。” 陈炜谟《狼筅将军》:“他是世代冠缨,满室钩牒, 金鸡寺 的荷花有多少朵,他家就有多少官。”

冠玉

guānyù

①装饰帽子的美玉。《史记·陈丞相世家》:“絳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饰冠以玉,光好外见,中非所有。” ②形容男子的美貌;指美男子。《聊斋志异 颜氏》生叔兄尚在,见两弟如冠玉,甚喜,晨夕恤顾之。《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端坐轿中,美如冠玉,无不喝采。”清 孙枝蔚《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之三:“年少姿容如冠玉,新人手爪可弹棋。” 清 徐士俊《奈何天 总评》:“韩解元抱怜香之素志,具冠玉之清标。”

冠簪guānzān

①使冠固定于发髻上的簪子。《三国演义 第四十二回》却说曹操惧张飞之威,骤马望西而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②比喻仕宦。

冠胄

guānzhòu

官宦子孙。南朝梁 沉约《授王繢蔡约王师制》:“繢华宗冠胄,器质详和。”头戴着盔。宋 苏洵《心术》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guān I.

纶巾:古代一种青丝编织成的头巾。II.参见lún。

纶巾

guānjīn

冠名。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一说配有青色丝带的头巾。相传三国蜀诸葛亮在军中服用,故又称诸葛巾。参见“羽扇纶巾”。

纶巾羽扇

guānjīnyǔshàn

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形容飘逸潇洒或儒雅风流的风度。唐 吕岩《雨中花》词:“岳阳楼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想不到纶巾羽扇的风流,脱不了弃甲曳兵的故事,狂奔了一夜,败退石家站。”

guān I.

同“鳏”。同“瘝”。老而无妻。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参见“鳏寡孤独”。II.qín古代指矛柄。III.jīn①怜悯;怜惜怜。②自尊自大;自夸骄矜。不矜不伐(不自大自夸)。③慎重;拘谨:矜持。


guān

①病;痛苦:痌在抱(喻关怀人民的疾苦)。《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纪》朕恫瘝在抱,每直省报灾,无不立霈恩施,多方赈恤。参见“痌瘝”。②旷废:“非人其吉,惟货其吉,若时厥官。”


guān

鳏男:无妻或丧妻的男人:鳏夫。鳏处(chǔ)。鳏居。孀居。旷夫kuàngfū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聊斋志异 张诚》父自讷去,妻亦寻卒;块然一老鳏,形影自吊。《聊斋志异 封三娘》(孟)生喜不自已,矢曰:“劳眷注若此,仆不得十一娘,宁终鳏耳。”

鳏寡

guān’guǎ

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引申指老弱孤苦者。毛传:“老无妻曰鳏,偏丧曰寡。”《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汉书 王莽传》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晋书·文帝纪》:“耆叟荷崇养之德,鰥寡蒙矜卹之施。”《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孤老鳏寡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帛二匹。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哀天下之鳏寡,释四海之郁结。”《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五》吾(元仁宗)欲发府库以赈鳏寡,何如?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且其鳏寡,多出于已有妻有夫之后而中道摧丧者焉。”《懿行集》父母或鳏寡,长夜守孤独。《资治通鉴  汉纪十》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鳏寡孤惸

鳏寡孤独

guānguǎgūqióng

guān’guǎgūdú

鳏:老而无妻或丧妻者皆曰鳏。寡:五十岁无夫曰寡,今妇人丧夫皆曰寡。孤: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者。惸,鄭玄注:“無兄弟曰惸。”独:老而无子曰独。废疾:废,残疾者;疾,患病丧失劳动力者。《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鳏寡茕独

鳏寡惸独

guān’guǎqióngdú

茕/,无兄弟。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同"鳏寡孤独"。《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或鳏寡茕独,无所告者,仰所在各议拯救。《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七》鳏寡茕独不能自存者,量加赈恤。

鳏鳏


guān’guān

忧愁难寐目不闭貌。《红楼梦 第48回》: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鳏居guānjū

谓独身无妻室。《西游记第八十五回》我自幼失父,与母鳏居,更无家业,止靠着打柴为生。

鳏鱼渴凤

guānyúkěfèng

比喻独身的男子急于求得配偶。唐·李商隐《李夫人歌》之三:“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明·许自昌《水浒记·计迓》鳏鱼渴凤无如我,奈霎时中热,蓦地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