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进入初三年级的语文课本,就从笔者就读初中时算起,已经延续了六十五年了,范进中举的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如今统编语文教材小学五年级下册有一篇关于严监生的课文,题目叫《两茎灯草》也选自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严监生,本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一名监生。他老大严大位,字致中,是一个贡生。监生和贡生都是明清时期的国子监的学生,但贡生是地方生员中选拔出的佼佼者,需通过严格考核,地位更高且晋升路径更优;监生需在国子监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但获得资格的途径多样,既有通过考试者,也有依靠捐纳或家族恩荫者。严监生就是一个捐监生,属于非科举正途的入仕途径之一,因此自觉比老大低下一等。
五年级语文课文《两茎灯草》说的是老二严监生在病重垂危之际,身体极度虚弱,已经说不出话来。然而,当他看到房间里油灯里点着两根灯草时,却迟迟不肯咽气,只是不断地摇头,示意家人。其他家人都不明白他的意思,最后,还是续弦赵氏恍然大悟,挑掉了一根灯草,严监生才安心地闭上了眼睛,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因为这个经典片段,严监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吝啬鬼形象,有人说他是东方的葛朗台,甚至对他各种嘲笑,这实在是莫大的误会。殊不知原著里严监生的全貌并非如此,其家有十多万银子,身前在他认为该花费的地方出手可不含糊。正室王氏病重的时候,“每日里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王氏病亡后,严监生“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到严监生死的时候,给几个侄子每人都留了钱财,还单独给他跑路的哥哥备了“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严监生死后,原文说“赵氏在家掌管家务,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享福度日。”
严监生尽管家产万贯,但他非常节俭,凡是他认为不该花的地方坚决制止。据他自己所说,“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严监生的万贯家财是通过开源节流积聚起来的。
他们兄弟俩分家的时候,得到的田产是一样的。但过了三十年,严监生靠省吃俭用,严谨持家,攒了十多万两银子。严贡生却因为不善经营,家里生的孩子多,花钱大手大脚,渐渐吃穷了,就动脑从穷人身上薅羊毛。他吃准了普通老百姓“怕恶”“怕硬”的人性弱点,以各种不合理的借口,想方设法地讹钱,惹了官司一走了之,还得有老二花银子收拾残局。侵吞了弟弟的大部分遗产,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一直到书的最后,作者都没写严贡生得到什么报应,他的结局大概率是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寿终正寝。
作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篇讽刺鞭笞深受科举毒害的群丑儒生,严监生的迂腐消费观念,严贡生的仗势图财,作者均毫不留情地进行了讥刺。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文《两茎灯草》只是节选,学子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需要老师补充介绍,以求得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实事求是的精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