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ù I.

①副词。②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③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④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II.fǒu古同“”,不如此,不然。III.pī通“丕”,大。《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礼记·中庸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不安本分

bùānběnfèn

本分:本身应尽的的职责和应守的规矩。指不甘于所处的地位和受到的待遇,思想言行越出正轨。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四回》:“但宗宗匪案,都有此有脚踪,定然是个不安本分……的后生。”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十二回》如有不安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将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将该管太监一并惩办。

不安其室

不安于室

bùānqíshì

bùānyúshì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所谓“不安其室”者,不过因衣服饮食不称心,在家吵闹,七子所以自认不是。

不安于位

bùānyúwèi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六年》:“不安其位,宜不能久。”《鲁迅书信集 致郑振铎》此公在厦门趋奉校长,颜膝可怜,适异己去后,而校长又薄其为人,终于不安于位,殊可笑也。

不拔

bùbá

①不可拔除,不可动摇,不可改变。形容牢固。《老子·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汉书·扬雄传下》:“娄敬委辂脱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举中国徙之长安,适也。” 颜师古注:“不拔,谓其坚固不拔也。” 清 王韬《瓮牖馀谈·宁国丁生小传》:“非有过人之才,坚忍不拔之志,安能若是耶?” 聂绀弩 《论封神榜》:“尽管这样,《封神榜》却作为大众读物之一,在中国旧社会里,占着它确乎不拔的支配地位。”②未能攻克。《战国策·西周策》:“楚卒不拔雍氏而去。”《史记·秦本纪》:“齕攻邯郸,不拔,去。”

不拔一毛

bùbáyīmáo

形容非常吝啬。亦“一毛不拔”。宋 秦观《浩气传》:“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兼爱者至于摩顶放踵。”明·李贽《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墨子之学术贵俭,虽天下以我为不拔一毛不恤也。

不拔之志

bùbázhīzhì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不白之冤

bùbáizhīyuān

指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咺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清 李渔《怜香伴·强媒》:“只是小弟抱了不白之冤,他又成了不解之惑,今日初会,断不可露出原情。”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八回》:若非屡次验明,则其姊受不白之冤,未老先生亦蒙羞于地下,不孝子弟,罪不容诛。清 俞万春《荡寇志 第五〇回》:寒族颜树德,想叔叔素常也晓得的,今日遭了不白之冤。

不拜

bùbài

①古代以拜为谒见上级的礼节。武官披甲,屈伸不便,允许不拜。②不接受任命。《晋书 谢安传》顷之,加司徒,后军文武尽配大府,又让不拜。《晋书 王羲之传》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不败之地

bùbàizhīdì

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春秋齐·孙武《孙子·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宋·辛弃疾《论阻汇为险须藉两淮疏》:古之为兵者,谓其势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然后其兵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以求自立于不败之地,则谥之曰‘保守主义’。

不卑不亢

bùbēibúkàng

形容人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老舍《老张的哲学》老张虽着急,可是龙树古不卑不亢的支应,使老张无可发作。

不比

bùbǐ

不偏私。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邢昺疏:“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不协和。战国策·魏策一》:“文侯曰:‘鐘声不比乎,左高。’”鲍彪注:“比,犹协。” 吴师道补正:“不比,言不和也。”③不可相比;不同于。唐 杜甫《奉赠王中允维》诗:“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元 马致远 汉宫秋 第四折:“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语,不比那锦树鶯鸣。”刘半农《拟拟曲 :“不想今年不比往年。”④比通“”,不比即不安全。《庄子·徐无鬼》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

不避

bùbì

①不回避,藐视困难和艰险。《荀子·正论》:“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史记·项羽本纪》:“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后汉书·循吏传·王涣》:“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②不让,不亚于,不差于。汉·晁错论贵粟疏》: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不避斧钺

bùbìfǔyuè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臣向来不以面从为忠,故今日不避斧钺,直言苦谏。

不避艰险

bùbìjiānxiǎn

不畏惧艰难险阻。《三国志·蜀志·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清·李汝珍《镜花缘 第十回》:“如此幼女,既能不避艰险,替母报仇,又肯尽孝。”

不避汤火

bùbìtānghuǒ

汤:沸水;火:战火。指不畏凶险。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6回:“臣既食天之禄,理宜不避汤火。”

不辨清浑

bùbiànqīnghún

清浑的意思是清澈和浑浊。可指是非,好坏。即不分好坏,不辨是非。

不辨是非

búbiànshìfēi

分不清楚正确与错误。《儿女英雄传三○回》:“莫如给他个不说长短,不辨是非。”

不辨菽麦

bùbiànshūmài

原意指愚昧无知,分不清豆子和麦子。现常用来形容脱离劳动,缺乏实际生产知识。《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郭沫若《银杏》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不辨真伪

bùbiànzhēnwěi

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不辨真伪。”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一时贵耳贱目者,不辨真伪,遽以名士相推。”

不便

bùbiàn

①不方便。②不适宜(做某事)。《宋书 卷九 后废帝》令有咈民,法不便俗者,悉各条奏。指缺钱用。

不宾

bùbīn

不臣服,不归顺。曹丕《太宗论》昔有苗不宾,重华舞以干戚,尉佗称帝,孝文抚以恩德,吴王不朝,锡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所部安化二县元不宾,高祖讨平之。《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昔有苗不宾,唐尧薄伐,孙皓僭虐,晋武行诛。

不才

bùcái

①没有才能。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三国演义》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晋书 惠帝纪》不才之子,则天称大,权非帝出,政迩宵人。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 王鏊《震泽长语 国猷》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无以自见。②不成才,无能力或一技之长。《韩非子 五蠹》今有不才之才,父母怒之弗为改。丧失体面、荣誉的,带来耻辱或使丢脸的。《红楼梦》如此看来,倒怕将来难免不才之事。④没有才能的人。对自己的谦称。《老残游记》不才往常见人读佛经,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禅,常觉得头昏脑闷。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不才之事

bùcáizhīshì

不才:不成才。指不正经的事情。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三十二回》袭人语(指宝黛):“如此看来,倒怕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

不测

bùcè

①《庄子·应帝王》料想不到的事情,多指祸患;意外。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防不测;险遭不测。《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战国策 燕策》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贾谊《过秦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后汉书 刘表传》诒太夫人不测之患,损先公不世之业。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祸且不测,敢望报乎? ②不设想,不推究。《庄子·应帝王》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不测之祸

bùcèzhīhuò

测:估计。估计不到的灾祸,多指死亡。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秦始皇九年》:“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祸哉!”清·汪琬《送魏光禄归蔚州序》先生几蹈不测之祸。

不测之忧

bùcèzhīyōu

测:预测;忧:忧患。指意外的祸患。宋 苏轼《田表圣奏议叙》:“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郎君若自恃其勇,好杀不已,将来必犯天道之忌,难免不测之忧矣。

不差分毫

bùchāfēnháo

没有一点儿差错。分毫:形容很少的数量,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差:差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四》:“大尹将所报伤处,将卷对看,分毫不差。”

不差毫发

bùchāháofà

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唐 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若预算明白,不差毫发者,真要算做当今第一奇女子也!”

不差毫厘

bùchāháolí

不差一毫一厘。宋 李昉《太平广记》第158卷引《玉堂闲话 许生》:“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八卷:“相士之术,不差毫厘。”

不差累黍

bùchālěishǔ

累黍:指极微小之量。形容丝毫不差。《汉书·律历志上》:“权经重者不失黍累。”

不差上下

bùchāshàngxià

不分高下,差不多。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这个一向坚实乐观的汉子第一次遭到烦扰的袭击了,简直就同一个处在这种境况的平常人不差上下:一点抓拿没有。

不茶不饭

bùchábùfàn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 <玉簪记 秋江送别>》:“霎时间云雨暗巫山,闷无言,不茶不饭,满口儿何处诉愁烦。”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一天到晚,哼声不绝,一连三天,不茶不饭。”

不臣之心

bùchénzhīxīn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明 冯梦龙《智囊 卷二 上智部 太公 孔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七卷:“只说是他自己做的,中怀不臣之心,妄言污蔑妃后,要坐他族灭之罪。”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无奈其何,越发起了不臣之心,种种作为都显出他是吴三桂第二。”

不称

bùchèn I. 

不相称;不相符。不胜任;不称职。《汉书 王莽传》臣莽兢兢业业,惧于不称。II.bùchēng不显扬。不称道。③不名;不叫做。

不成大器

chéngdàqì

从句“大器晚成”。

不成功便成仁

chénggōngbiànchéngrén

成仁,来自: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指儒家为了“仁”的最高道德准则而不惜舍弃生命。《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后泛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不成方圆

bùchéngfāngyuán

方圆:借指规矩。形容言语行动没有规矩,不成样子。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原来有点面积的院子被各家各户用半截砖、油毡搭的小厨房扭曲得不成方圆。”

不成器

bùchéngqì

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宋·欧阳修《诲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明·施耐庵《水浒全第十四回》:这厮不成器,如何却在这里。

不成三瓦

bùchéngsānwǎ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不成体统

bùchéngtǐtǒng

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或指人或事物不符合体制、格局、规矩等,表示人言行放肆,或有失庄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二十七回》此时官厅上乱烘烘的,闹了个不成体统

不逞

bùchěng

指失意,不得志。不得志的人。泛指为非作歹。《左传·隐公十一年》:"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杨伯峻注:“不逞犹言不快意、不满。”《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朔方民曹平原招集不逞,破石楼堡,杀军将。《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自是(刘)悟浸骄,欲效河北三镇,招聚不逞,章表多不逊。《资治通鉴后周纪二》(后周太祖郭威)索不逞者戮之,流言乃息。

不逞之徒

bùchěngzhītú

指那些欲望没能满足,因失意故意破坏捣乱、为非作歹的人。《左传·襄公十年》。"不逞之徒"是由"不逞之人"演变而来的。

不痴不聋

bùchībùlóng

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宋书 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资治通鉴 唐纪代宗大历二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不耻

bùchǐ

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不以为耻。唐 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唐·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

不耻下问

bùchǐxiàwèn

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耻最后

bùchǐzuìhòu

不耻:不以为羞耻。不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鲁迅《华盖集 补白》记得韩非子曾经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不耻最后’。

不齿

bùchǐ

①指没有资格与他人序齿,表示没有资格与正常人并列。孔颖达疏:"以年相次是录其长幼,故云齿犹录也。"语出《周礼·秋官·大司寇》:"其能改过,反于中国,不齿三年。"《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贾)黯以为(桑)泽三年不与其父通问,虽非匿丧,犹为不孝也,言之于朝,泽坐废,归田里,不齿终身。《聊斋志异 锦瑟》妻兄弟鄙不齿数,妇尤骄倨,常佣奴其夫。②谓不依年龄排座次、分上下。孔颖达疏:"以年相次是录其长幼,故云齿犹录也。" ③指不从教化、不事劳作的游惰之民。《礼记·玉藻》:"玄冠缟武,不齿之服也。"郑玄注:"所放不帅教者。"孙希旦集解:"不齿者,圜土之罢民。"见“勿齿”。④不愿意提到,表示极端鄙视。《庄子·列御寇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三国志 诸葛亮传》:"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唐 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不齿于人

bùchǐyúrén

不能列于人类,指被人看不起。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续资治通鉴·宋纪·徽宗政和元年》:“燕人马植,本辽大族,仕至光禄卿,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

不翅

bùchì

①不展开翅膀。《韩非子·喻老》:"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②不仅。林纾《示儿书》:"十九岁尔祖父见背,苦更不翅。"③不止无异于。④过多。《文选·王粲》:"见眷良不翅,守分岂能违?" 张铣 注:"不翅,犹过多也。言见眷过多,守分不敢违忤。"《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京师天下之本,而士民僭侈无法,一袭衣直不翅千万,请条约之。

不啻

bùchì

不止,不只。工程所需,不啻万金。书·秦誓》:“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雷有终)身后宿负犹不啻百万,官为偿之。②如同,不异于不啻兄弟。《贵妃艳史演义 第十四章》:有时清晨同梦,至日上三竿,犹未起身,起居饮食,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不啻神仙。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七 单符郎全州佳偶》姊今超脱污泥之中,高翔青云之上,似妹于沉沦粪土,无有出期,相去不啻天堂、地狱之隔,姊今何以救我?《聊斋志异 娇娜》公子便言:“此兄良友,不啻胞也,妹子好医之。”《聊斋志异 促织》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人民盼望解放军,不啻大旱之望云霓。参见“啻”

不啻天渊

bùchìtiānyuān

不啻:无异于。渊:深潭。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别极大。清 李渔《闲情偶寄 宾白第四》:“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比那辛亥革命,直不啻天渊远隔呢。

不瞅不睬

不揪不睬

不偢不倸

bùchǒubùcǎi

不看也不答理。明·苏复之《金印记·周氏回家》:“女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偢不倸。”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兴哥上路,心中只想着浑家,整日的不瞅不睬。”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1回:“贼囚根子,他不揪不睬,也是你爹的婊子,许你骂他!”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姑奶奶平日只敬重的王家哥儿两个,把我们不瞅不睬;我们没来由今日为他得罪严老大。

不出所料

bùchūsuǒliào

指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见你不在,我就猜着到这里来了,所以一直赶来,果然不出所料。”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逢纪因谮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又讲到今科本县所中的几位新孝廉,一个个都是揣摩功深,未曾出榜之前,早决他们是一定要发达的,果然不出所料:足见文章有价,名下无虚。

不处

bùchǔ

不停留。不据有;不居。③不能安居。《史记·孝文本纪》:“封畿之内,勤劳不处。”

不揣冒昧

bùchuǎimàomèi

揣:估量,考虑。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晋·郭璞《〈尔雅〉序》:“璞不揆梼昧,少而勿焉。”

不辍

不輟

bùchuò

亦作“不惙”。不止;不绝。笔耕不辍。《论语·微子》:“耰而不輟。”《庄子·秋水》:“孔子游於 匡,宋人围之数帀,而弦歌不惙。”文选·张衡《东京赋》:“咸用纪宗存主,饗祀不輟。”薛综注:“各四时祭祀,无止絶时。”《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兵久不辍,民困於役,岁或不登。《晋书·隐逸传·陶潜》:“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輟。”《晋书 葛洪传》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五》明日,贼又合军至城下,(张)巡出战,昼夜数十合,屡摧其锋,而贼攻围不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有何喜,笑輒不輟?” 

不辞

bùcí

乐意去干,不辞让或不推辞。不辞劳苦。《庄子·天道》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宋 李纲《病牛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 晏殊《山亭柳 赠歌者》:“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不辞而别

bùcíérbié

指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不辞辛劳

bùcíxīnláo

不怕劳苦,努力做事。廖静文《我的回忆》他一个上午一个上午地停留在教室里,不辞辛劳地教导着学生们。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一些头戴凉帽,身穿长褂子的土绅士,虽则大汗淋漓,也都不辞劳苦,跟在菩萨屁股后面作尾巴。

不雌不雄

bùcíbùxióng

犹言不阴不阳,谓态度暖昧。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自古明人不做暗事,何不带顶髻儿还好看相,恁般乔打扮回来,不雌不雄,好不羞耻人!”《醒世姻缘传第七九回》狄希陈看不上眼,合童奶奶说道:‘天也极冷了,小珍珠还没有棉衣裳哩。’童奶奶道:‘我也看拉不上,冻的赤赤哈哈的。合寄姐说了几次,他又不雌不雄。

不次

bùcì

①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待以不次。不次之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徵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颜师古注:“不拘常次,言超擢也。”《汉书 王莽传下》又博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晋书 景帝纪》太后以彭城王先帝诸父,于昭穆之序为不次,则烈祖之世永无承嗣。《资治通鉴 齐纪一》经艺优殊者,待以不次。《资治通鉴 唐纪十九》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来)俊臣方用事,选司受其属请不次除官者,每铨数百人。《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太子(李隆基)闻之,驰入见,自投于地,叩头请曰:“臣以微功,不次为嗣,惧不克堪,未审陛下遽以大位传之,何也?”《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旧唐书·忠义传下·许远》:“禄山之乱,不次拔将帅。” 《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二》(李)实恃恩骄傲,许人荐引,不次拜官,及诬谮斥逐,皆如期而效,士大夫畏之侧目。《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六》上(昭宗李晔)愤天下乱,思得奇杰之士不次用之。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兵事骤迁》:“嘉靖间,不次用人。”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大奸既黜,刑既正,然后悬赏功之格,为不次之擢。”②书信结尾用语,意谓不详说。晋 王羲之《道护帖》:“得二十三日书,为慰。及还,不次。王羲之报。” 宋 苏轼《与胡郎仁修书之一》:“某未获躬诣灵幃,临书哽噎,谨奉慰疏不次。”

不次之迁

bùcìzhīqiān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东汉 班固《汉书 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果能使地方安静,虽无不次之迁,要亦不至于冻馁。

不次之位

bùcìzhīwèi

次:顺序,等级;位:职位,地位。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我也希望有不次之位。东汉 班固《汉书 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不存

bùcún

①不存在。《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②谓危险。《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卒然遇轶才之兽,骇不存之地。颜师古注:不存,不可得安存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劳,而其后妃不忘织纴之事,则心之不存者寡矣。

不存不济

bùcúnbùjì

支持不住,受不住。形容半死不活的样子。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七卷:“不存不济,香肌瘦损,教俺萦方寸。”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闪的个老业人不存不济,则俺这养家儿千死千休。

不存芥蒂

bùcúnjièdì

芥蒂:本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宽,气量大。他一向是心里不存芥蒂的。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不逮

bùdǎi

不足之处;过错。屈原《楚辞·卜居》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汉书·文帝纪》:“詔曰……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颜师古注:“不逮者,意虑所不及。”《资治通鉴 周纪一》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凡百事要所当损益,乐闻异计,匡所不逮。《晋书 武帝纪》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选。《资治通鉴晋纪十八》(后)赵王(石)虎曰:“此朕失政所致,而欲委咎守宰,岂罪己之意邪!司隶不进谠言,佐朕不逮,而欲妄陷无辜,可白衣领职!”《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帝生不逮密太后(拓跋焘生母),及有所识,言则悲恸,哀感傍人,太宗(拓跋嗣)闻而嘉叹。《资治通鉴 陈纪二》库狄显安侍坐,帝(北齐孝昭帝高演)曰:“显安,我姑之子;今序家人之礼,除君臣之敬,可言我之不逮。”《资治通鉴唐纪八》(李世民)卿曹宜不惜苦谏,以辅朕之不逮也。”②比不上;不及。《尚书·周官》:“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孔传:“虽夙夜匪懈,不能及古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论》:“先主弘毅宽厚……机权干略,不逮魏武。”《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八》今中山王(慕容冲)才不逮人,功未有成,而骄汰已甚,殆难济乎!《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上(李世民)谓(魏)徵曰:“朕政事何如往年?”对曰:“威德所加,比贞观之初则远矣;人悦服则不逮也。”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而况所在将吏,罢软凡庸,较之古人,万万不逮。” 臧克家 《京华练笔三十年》:“我自觉力有不逮,但勉力为之。”③身体不佳,体力不支:《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上(李世民)谓侍臣曰:“(温)彦博以忧国之故,精神耗竭,我见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纵其安逸,竟夭天年!”

不达时务

bùdáshíwù

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比喻待人接物不知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错误!未指定文件名。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达时务”。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兀那君子,你好不达时务,不晓事也。”

不打不相识

 

bùdǎbùxiāngshí

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又是一种和好的妥协。明·施耐庵水浒第三十八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不打自招

 

bùdǎzìzhāo

招:招供。旧指没有用刑就招供。比喻做了坏事或有坏的意图自我暴露出来。·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也是个不打自招的怪物,他忽然说出道:后日是他母难之日,邀请诸邪来作生日。”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但是我还要说重庆发言人是个叛徒,他不打自招,向人国人民泄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计划。

不逮

bùdǎi

不足之处;过错。比不上;不及。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不待

bùdài

不必,不用;不等。不待你来,他就走了。孟子·公孙丑上》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不待蓍龟

bùdàishīguī

蓍龟:古时卜筮,用蓍草和龟甲,以卜吉凶。不用占卜就能决定。比喻事情是明摆着的,非常清楚。《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不贷

bùdài

不施与。《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郭象注:“不贷者,不损己以为物也。”②不饶恕;不宽免。严惩不贷。元 段成己《大江东去·送杨国瑞西归》词:“岁月不贷闲人,君颜非少,我髮白如此。”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桉·清吏条陈》:“康熙三藩之叛,举行军法,亲贵不贷,而吴、耿之僭伪平。”③没有变化。参见“不忒”。

不殆

bùdài

不危险,不会失败。《老子·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不但

bùdàn

连词。不仅,不只是。常表示递进。用在复句的上半句里,下半句通常有副词或连词与之相呼应。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不当不正

bùdāngbùzhèng

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表示端端正正。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也分开人丛,不当不正,站在那相公马前。”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打扮的粉妆玉琢,望上不当不正道了万福。

不当人子

不当礽子

bùdāngrénzǐ

bùdāngréngzǐ

也称不当礽子,意思是有不敢当的意思,主要表示歉意或感谢的话。也有罪过的意思。礽,福祉。不当礽子,即有损福祉,俗话“折福”呀。又,“不当礽子”简称为“当礽子”,含义相同。明《西游记》。多章回出现,如第七回: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我们都是烟火邻居,遇着这样大事,理该效劳。却又还破费老师父,不当人子

不当稳便

bùdàngwěnbiàn

犹言不大妥当。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住了几日,崔宁道:"信州常有客人到行在往来,若说道我等在此,郡王必然使人来追捉,不当稳便。明 施耐庵《水浒第一回》:真人慌忙谏道:“大尉,不可掘动!恐有利害,伤犯于人,不当稳便。”太尉大怒,喝道:“你等道众,省得甚么!上面分明凿着遇我教开,你如何阻当?快与我唤人来开。

不道

bùdào

①无道;胡作非为。《国语·晋语八》:“秦后子来奔…… 文子曰:‘公子辱于弊邑,必避不道也。’”《汉书 王莽传》莽与师丹共劾宏误朝不道,语在《丹传》。唐柳宗元《封建论》:“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清 叶廷琯《吹录·三河县辽碑》:“駈良民如婢使,取私货若己产,深为不道。”《资治通鉴 秦纪一》且曰:“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不韦者,籍其门,视此!”②刑律名。《汉书·翟方进传》:“后丞相宣以一不道贼,请遣掾督趣司隶校尉。”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律,杀不辜一家三人为不道。”唐 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名例·十恶》:“五曰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造畜蛊毒厌魅。”宋 叶适《茶陵军减苗置寨记》:“ 蹈中 明果肃怛,右良锄奸,捕劾 罗天锡等罪不道以上,论如律。”③不说。《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择辞而説,不道恶语。”宋 苏辙《龙川别志 卷上》:“丁谓既逐李公於衡州,遣中使齎詔赐之,不道所以。”④犹不料。宋 张载《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之二》:“人怜旧病新年减,不道新添别病深。”⑤犹不顾,不管。唐 李白《长干行》:“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宋 高登《好事近词》:“囊锥刚强出头来,不道甚时节。”南唐 冯延巳《几日行云何处去》:“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元 杨朝英《梧叶儿·客中闻雨曲》:“夜雨好无情,不道我愁人怕听。”⑥犹言不思量。宋 陈亮《清平乐词》:“银屏绣阁,不道鮫綃薄!嘶骑怱怱尘漠漠,还过夕阳村落。”元 关卿《新水令》:“十分酒十分悲怨,却不道怎生般消遣。”⑦犹言不奈,不堪。谓难以承受。南唐 冯延巳《三台令词》:“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絶。更深影入空牀,不道帷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宋 张元干《虞美人词》:“西牕一夜萧萧雨,梦绕中原去,觉来依旧画楼鐘,不道木犀香撼、海山风。”⑧犹言不知,不觉。唐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宋 苏轼《洞仙歌词》:“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明 沈周《题画》:“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不到黄河心不死

bùdàohuánghéxīnbùsǐ

不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是不肯死心的。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明白呢?不到黄河心不死罢哩!”看来你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了,非得见见他才行,对吗?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你看如何?”

不德

bùdé

不修德行;缺乏德行。《尚书·伊训》:“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孔颖达疏:“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纪泰山铭》: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不自以为有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 南朝陈 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未知上德之不德,惟见圣人之不仁。”③不施恩德。左传·文公十七年》:“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鋌而走险,急何能择?”

不得不尔

bùdébùěr

得:能;尔:如此。不得不这样。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司马芝传》:“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宗田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

不得而知

bùdéérzhī

得:能够。无法知道。唐·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我不得而知

不得其解

bùdéqíjiě

参见“百思不得其解”。

不得其门而入

bùdéqíménérrù

指找不到大门走不进去。比喻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不得其死

bùdéqísǐ

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唐·张鷟《朝野佥载第四卷》附三思之徒,斥五王之族,以吾熟察,终不得其死然。

不得其所

bùdéqísuǒ

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汉·荀悦《汉纪·文帝纪论》:“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而相与歌咏,各言其情。”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

不得人心

bùdérénxīn

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旧唐书·哥舒翰传》:“先是,翰数奏禄山虽窃河朔,而不得人心,请持重以弊之,彼自离心,因而翦灭之,可不伤兵擒兹寇矣。”唐玄宗时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谋反,朝廷派出封常清等率军前去征讨失败,只好让在家养病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带兵迎敌。哥舒翰认为安禄山名义上是除奸臣杨国忠,实际上是谋大唐江山,不得人心,应采取分化战术,可唐玄宗急于用兵而惨遭失败。

不得善终

bùdéshànzhōng

善终: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恶人应有的坏下场。《新编五代史平话 梁史 上卷》:“汝家虽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终!”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当今皇上是会不得善终!”

不得要领

bùdéyàolǐng

指没有抓住事物的要点或关键(要领:原指长衣的要和领,比喻事物的关键)。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成语“不得要领”。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岭南论囚》:“初岭外不靖,连年用兵不得要领。”

不得已

bùdéyǐ

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孟子·公孙丑下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庄子·人间世》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②达不到,得不到。《老子·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不得已而求其次

bùdéyǐérqiúqícì

求:寻求;次:稍差的。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以差一等的将就。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鸿沟’上没有‘桥梁’,只好‘绕道东京’了。”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仁厚宽大,体恤部属,不得已而求其次,倒宁愿在黄抚台手下。”

不登

bùdēng

①歉收。《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汉书·元帝纪》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兵久不辍,民困於役,岁或不登。《晋书孝武帝纪》又年谷不登,百姓多匮。《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二》辽大丞相韩德昌,以南京、平州岁不登,奏免百姓农器钱,又请平州郡商贾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顷岁小不登,乡曲小民,十百为群,持仗剽夺。清 吴敏树《先考行状》今岁颇不登,贷者艰偿,不如放之。②不升。《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③不用。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杨伯峻 注:"不登于器,犹言不用于制成军国之重要器物。"④不与,不赞成。《左传·襄公元年》杜预 注:"登,成也。不与其专邑叛君,故使彭城还系宋"杨伯峻注:"不登即不赞同。"

不登大雅之堂

bùdēngdàyǎzhītáng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解释表面意思:进不了文雅高贵的场所。喻粗俗不文雅。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

不迪

不道。不遵循。《尚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不迪率典。”《晋书 景帝纪》齐王莅政,不迪率典。

不弔

不吊

bùdiào

谓不为天所哀悯庇佑。不吊丧。《诗·小雅·节南山》:“不弔昊天,不宜空我师”。朱熹集传:“弔,愍。”《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

不动声色

bùdòngshēngsè

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异常镇静沉着。也作不露声色。听到日军敲门,李大娘不动声色地把游击队伤员藏进地窖里。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不动尊

bùdòngzūn

佛教语。即不动明王。亦泛指佛菩萨。因其不为生死﹑烦恼所动,世间所尊,故称。银钱的俗称。《聊斋志异 仇大娘》(仇)福负锸营筑,掘见窖镪,夜与弟共发之,石池盈丈,满中皆不动尊也。

不断

bùduàn

①割不开。《韩非子·内储说下》:“援礪砥刀,利犹干将也,切肉,肉断而髮不断。”②不绝;接连。《隋书·北狄传·突厥》:“重叠亲旧,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 宋 楼锷《浣溪沙·双桧堂词》:“夏半阳乌景最长,小池不断藕花香。” 梁斌《红旗谱十六》:“‘五月鲜儿’桃子熟了,不断地有小贩来趸。”③不果决;不果断。《韩非子·有度》:“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后汉书·宦者传论》:“竇武、 何进,位崇戚近,乘九服以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三国志·魏志·杨阜传》:“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东周列国志 第七回》:“(鲁侯)乃告以让位,激成弑逆之恶,岂非优柔不断,自取其祸!”《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

不断如带

bùduànrúdài

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新唐书 韩愈传赞》:“自晋汔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

不恶而严

bùèéryán

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周易 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不尔

bù’ěr

不如此;不然。《管子·海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樊)世大怒曰:“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尔者,终不处于世也。”《资治通鉴 后唐纪八》帝(后唐末帝李从珂)欲杀楚匡祚,韩昭胤曰:“陛下为天下父,天下之人皆陛下子,用法宜存至公。匡祚受诏检校(李)重吉家财,不得不尔。"宋 范成大《劳畲耕》诗:"雨来亟下种,不尔生不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赵)鼎知之,遣人呼其子汾,谓之曰:“(秦)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诛及一家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向时帐幕长用涂金为饰,今则不尔。清 陆嵩《赠龚蓝生》诗:"所求一一务如约,不尔便欲来天津 。"

不贰

bùèr

①专一,无二心。《晋书 武帝纪》惟尔股肱爪牙之佐,文武不贰之臣,乃祖乃父,实左右我先王,光隆我大业。《晋纪总论》加以朝寡纯德之人,乡乏不贰之老。②一律;没有差异。③不重复。④没有差错。

不二法门

bùèrfǎmén

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修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二之臣

bùèrzhīchén

忠心耿耿的臣子。臣在古代是臣子的意思。“不二”一词原本是佛教用语,后来用于形容臣子,意思是没有差别、不变心。《魏书·刘库仁传论》:“刘库仁兄弟,忠以为心,盛衰不二,纯节所存,其意盖远,而并贻非命,惜乎!”白话文释义:刘库仁兄弟,秉性忠诚,无论盛衰都没有二心,纯洁节操所体现的,意义当很深远,却都遭受不测,可惜啊!

不伐

bùfá

不自夸耀。《易·系辞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三国 魏刘劭《人物志·释争》:“盖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曹)彬归自江南,诣閤门进榜子云:“奉敕差往江南句当公事回。”时人嘉其不伐。《明史·常遇春传赞》:“中山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

不乏其人

bùfáqírén

那样的人为数不少。清·吕留良《与陈执斋书》:“然则如今之篯侯,远近不乏其人。”鲁迅《朝花夕拾·后记》但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的,不过大抵不敢毅然删改,笔之于书。

不乏先例

bùfáxiānlì

有不少从前的事可以作为例子。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已经不乏先例了。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十四章》:“明末起义首领中一向重视养子,而且以养子继承皇位的事在五代不乏先例。”

不法常可

bùfǎchángkě

法:当做模式、法则;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不法古不修今

bùfǎgǔbùxiūjīn

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商君书·开塞》:“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不法之徒

bùfǎzhītú

比喻对抗或违反法律的人,歹徒或逃犯,流窜或犯有暴力行为罪行的亡命之徒。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之言之不预。”

不妨

bùfáng

①最好还是。你不妨现在就告诉他。宋 辛弃疾《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②无任何害处。你不妨去碰碰运气。③表示怀疑或不确定。我不妨说,传导声音的机械装置是完善的。

不悱不发

bùfěibùfā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费吹灰之力

bùfèichuīhuīzhīlì

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五回》:“依小道愚意,等他到了辽东,有了收管,去摆布他,真不费吹灰之力。”《文明小史第三七回》:那几个土匪,若要平他,不费吹灰之力。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五章》:“你再想不到我那病人便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得救了。”

不废江河

bùfèijiānghé

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清·姚莹《复杨君论诗文书》:“至以仆为‘不废江河’之喻,则不敢当;此自足下阿其所好耳,然得无为他人笑耶?”

不分彼此

bùfēnbǐcǐ

彼:那,对方;此:这,我方。不分这个和那个,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宋·陈亮《谢安比王导论》:“一切以大体弥缝之,号令无所变更,而任用不乏其人。”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回》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俩原是不分彼此的。

不分好歹

bùfēnhǎodǎi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多用于没有是非方面。

不分泾渭

bùfēnjīngwèi

参见“泾渭不分”。

不分亲疏

bùfēnqīnshū

①指关系或感情上的距离的远近。②亲近和疏远。③指射箭射中靶心或偏离靶心的距离。

不分上下

bùfēnshàngxià

不管上级和下级或指分不出高低胜负。在法律面前不分上下,一律人人平等。

不分胜负

bùfēnshèngfù

分不出谁胜谁负。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技术相当。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不分胜负。”

不分轩轾

bùfēnxuānzhì

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喻指高低轻重。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不分皂白

bùfēnzàobái

皂:黑色。不分黑白。比喻不分是非曲直;不问情由。《诗经 大雅 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 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我们被他哄了,不拿得他,却被这里人不分皂白,混打这番,把同伴人惊散。

不分畛域

bùfēnzhěnyù

形容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清史稿卷十五 高宗本纪六》以孙士毅调兵运械,不分畛域,赏双眼花翎。《清史稿·包世臣传》世臣拟多裁盐官,堆留运司之钱粮,场大使督皂户,不分畛域,仿现行铁硝之例,听商贩领本地官印照,赴场缴课买盐。

不分昼夜

bùfēnzhòuyè

昼:白天。不管(不分)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形容不管白天黑夜,一直在工作。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觉昌安上城巡视,不分昼夜,每日指挥部众,极力防御。忽见城下一人,扣马而至,大呼开门,觉昌安从上俯视,其人非他,乃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也。”

不忿

bùfèn

不怨,不恼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②不平;不服气。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二折:“那火龙大施勇烈,俺小龙不忿争强。”红楼梦 第五回: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与 寳釵 顽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不忿。《薄熙来传》熙来心怀不忿,趑趄不欲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ùfènbùqǐ,bùfěibùfā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参见“观隅反三”

不丰不杀

bùfēngbùshā

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西汉 戴圣《礼记 礼器》:“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丰,不杀。’”高阳《胭脂井》“宫门费”不丰不杀,按股匀分,倒也相安无事。

不敷

bùfū

不够、不能满足。《东周列国志 第一百零八回》宫眷虽然离散,犹数十口,只斗粟不敷,有司又不时给。《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四》进海东青鹘者,常乘驿马五百不敷,应重括民间车马。

不孚众望

bùfúzhòngwàng

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茅盾《蚀·动摇 四》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馀的事,概没提起。

不负众望

不负厚望

bùfùzhòngwàng

bùfùhòuwàng

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不辜负深深的期望。《诗经·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不伏烧埋

bùfúshāomái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形容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样子。元·康进之《地逵负棘 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烧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元曲选·争报恩 二》我又不敢当厅抵赖,恰待分说,又道咱家不伏烧埋

不服水土

bùfúshuǐtǔ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亦“不习水涂”。《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吾兵久劳于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军还,再作后图。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二0回》《宋书·索虏传》:“道理来远,或不服水土,药自可疗。”

不改初衷

bùgǎichūzhōng 

没有改变最初的想法。《内心骄傲的乔布斯》:命运大起大落,而他因为内心的坚强,初衷不改。

不改其乐

bùgǎiqílè

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论语·雍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朱自清《论吃饭》(孔子)称赞颜回吃喝不够,‘不改其乐’。

不尴不尬

bùgānbúgà

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宋·吴泳《赋半斋送张清分教嘉定》:“道如大路皆可遵,不尴不尬难为人。”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外甥女少不得的是我们养着,牛姑爷也该做出一个主意来,只管不尴不尬住着,也不是事。”《朱子语类卷三四》:“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

不干不净

bùgānbùjìng

指不洁净,肮脏,也指因忌讳而感觉不洁净,也可形容语言不文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不干不净,也不知道毛病儿,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清·杨潮观《吟风阁杂剧·穷阮籍醉骂财神》:那时节,弄得顷刻烟销,我依然一个穷鬼,还落得不干不净。王朔《人莫予毒》:“除非你说的是那些常来他这儿的不干不净的女孩子。”

不甘雌伏

bùgāncífú

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好男儿当不甘雌伏、奋励自强,岂可满足于现实,不求上进!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典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不甘后人

bùgānhòurén

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而广不甘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不甘寂寞

bùgānjìmò

甘:甘心;寂寞:孤寂、冷落。形容不甘心被冷落或急于想参与某件事情。清·吕留良《晚村文集·与高旦中书卷二》:“念头淡薄,自然删落,若不甘寂寞,虽外事清高,正是以退为进。”高阳《清宫外史下册》从内务府垮下来的文锡,一向不甘寂寞。

不甘示弱

bùgānshìruò

甘:甘心;情愿;示:表示;显示;弱:差;不足。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我的第一个师父》:“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 我的第一个师父》台下有人骂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

不敢怠慢

bùgǎndàimàn

自己会马上去办,谨慎小心对待,不敢有丝毫懈怠!常常是下级对上级吩咐交代后说的话语。

不敢当

bùgǎndāng

对他人给予自己的信任、赞许、接待等承当不起。多用作谦词。《庄子·让王》(屠羊)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吴组缃《山洪》富黄瓜从来没见过三官对人这样和气,他觉得有些不敢当似的,于是也亲热的陪笑着。

不敢高攀

bùgǎngāopān

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不敢告劳

bùgǎngàoláo

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毛泽东选集·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凡所实施,光明正大。艰苦奋斗,不敢告劳。

不敢苟同

bùgǎngǒutóng

苟:苟且。不敢随便地同意。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小王唯唯诺诺奉承长官的行事态度,令人不敢苟同。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不敢后人

bùgǎnhòurén

后:落后。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我一直要求自己上进,不敢后人。邹韬奋《抗战以来》:“凡遇党政当局对抗战建国积极方面有所号召,亦无不竭诚响应,不敢后人。”

不敢掠美

bùgǎnlüèměi

不敢掠夺旁人之美。冰心《我的文学生活》:“站在摊旁,匆匆的看了一过,我不由得生起气来!这几篇不知是谁写的。文字不是我的,思想更不是我的,让我掠美了!我生平不敢掠美,也更不愿意人家随便借用我的名字。”

不敢旁骛

bùgǎnpángwù

指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方面,不敢分散精力去追求本业以外的事物。我一接到任务后一直不敢旁骛。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希特勒在西线胜利以前,他似乎是谨慎的。攻波兰,攻挪威,攻荷、比、法,攻巴尔干,都是注全力于一处,不敢旁骛。”

不敢启齿

bùgǎnqǐchǐ

启齿:指开口提要求。指不好张嘴向他人提要求。也作难于启齿羞于启齿。

不敢问津

bùgǎnwènjīn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唐·宋子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不敢越雷池一步

bùgǎnyuèléichíyībù

本义指不要越过雷池(雷池:古代地名,在今安徽望江县西南)。后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多指保守、拘泥;或指对手不敢随便来侵犯。·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这句话后演化为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秦牧《独创一格》:“是用来批评那些已经学习了很多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艺术手法上陈陈相因的人们的。”陈军《在笑中受益——推荐〈中国古代哲学寓言故事选〉》:“他们对上级的意见,满足于照抄、照传、照搬、照套,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敢造次

bùgǎnzàocì

指不敢匆忙地或鲁莽地从事。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十九卷》:“恁么即某甲不敢造次。”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胡雪岩不敢造次,一面请她落座,一面向陈世龙使个眼色,暗示他避开。”

不纲

bùgāng

谓朝廷失去纲纪,政治混乱。《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纲是网上端总绳,引申指大网。谓孔子不用大网横断流水以取鱼,后以“不纲谓朝廷失去纲纪,政治混乱。《清史稿·太宗纪二》明政不纲,盗贼凭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七致书於明之将帅,屈意请和。

不告而别

不辞而别

bùgàoěrbié

bùchíěrbié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给

bùgěi

①供给不足;匮乏。《左传·宣公十二年》:“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於鲜,敢献於从者。”《孟子·告子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旧唐书·李晟传》:“欲以诸军同神策,则财赋不给,无可奈何。”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癖嗜》:“后家不给,食馒头,又食煨茄,俱成箩以充饥。” 《聊斋志异 大男》大男渐长,用不给,何纺绩佐食。犹言不暇,来不及。 宋 苏轼 《始皇论》:“惴惴然朝不谋夕,忧死之不给。”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徐波》:“松栝数株,撑风蔽日,元冬霜月,萧萧而下,双童缚帚,扫除不给。斋厨爨烟,皆从此出。” 

不根

bùgēn

没有根据;荒谬。《汉书·严助传》:“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颜师古注:“议论委随,不能持正,如树木之无根柢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先帝(宋神宗赵顼)盛德大业,卓然出千古之上,而《实录》所纪,类多疑似不根,乞验索审订。宋 岳珂《桯史·泉江三地名》:“或曰杀童男女瘞其下为厌胜,是为童丁,説皆不根诞谩。”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卷第十一章第二节:“关于他(张华),颇有些不根的神话,象丰城剑气之类的传说。”

不根之谈

bùgēnzhītán

没有根据的话。清 沉涛《交翠轩笔记》卷四:“扬州有喜姓,俗言先本姓史,嫌与死同音,乃改为喜此不根不谈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撰《长春真人西游记》之序文冠其首,而不根之谈乃愈不可拔也。”参见“不根”。

不耕而食

不织而衣

bùgēngérshí

bùzhīéryī

不种田却有饭吃,不织布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先秦·庄周《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不恭

bùgōng

①对应尊敬或崇拜的某事物缺少适当的尊敬。言词不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今刑部官吏以轻刑处之,附下不恭,孰大于此!②有损礼仪或礼节的。却之不恭。③不严肃、开玩笑似的。玩世不恭。

不攻自破

bùgōngzìpò

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晋·干宝《晋记》:“是故不攻而自败也。”宋·欧阳修《贺平贝州表》造天而逆人,宜不攻而自破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六回》:“郢都无主,不攻自破。”清 陈确《答沉朗思书》:“夫知止之说,不攻自破。”

不共戴天

bùgòngdàitiān

búgòngdàitiān

不:为变调字,此处读。指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讎,岂容不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

不苟

bùgǒu

不随便;不马虎。一丝不苟。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清 钱泳《履园丛话·梦幻·许昌》:“嘉定有老儒名朱纲,为人方正不苟,颇信佛老之説。” 《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臣闻战不必胜,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劳众。《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周)瑜。《聊斋志异 刘夫人》伍老于行旅,又为人戆拙不苟,资财悉倚付之。

不苟言笑

bùgǒuyánxiào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亦“言笑不苟”。指态度庄重、严肃。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且说这位郑伯才君,单名一个雄字,乃是湖南湘潭县人,向来是个讲宋学的,方领矩步,不苟言笑。

不榖

不谷

①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老子·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穀,一本作“轂”。 《老子·第四十二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左传 楚归晋知罃》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左传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战国策·颜斶说齐王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 ②不长五谷。《逸周书·文傅》:“土可犯,材可蓄,润溼不穀,树之竹,苇、莞、蒲。”穀,汲冢周书作“谷”。③不得养;不得相养。《诗·小雅·小弁》:“民莫不穀,我独于罹。”郑玄笺:“穀,养。天下之人无不父子相养者,我大子独不然,日以忧也。”《诗·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不顾大局

bùgùdàjú

不考虑整个局面或形势。有些人为了个人私利,便不顾大局而做出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似此不顾大局,自便私图,若非钦派亲信大员,前往各省详细稽查,认真清理,将来财政竭蹶,根本动摇,其弊当不可胜言……”

不顾死活

bùgùsǐhuó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巴金《火》第二部十:他们更希望有经验的人来领导他们,他们原意不顾死活地保卫家乡。

不顾一切

bùgùyīqiè

什么都不顾。叶圣陶《孤独》:“既然见到一点儿光,便不得不不顾一切地逃开。”巴金《长生塔·塔的秘密》我闭上眼睛,不顾一切的向着他手里的刀迎上去。

不关紧要

bùguānjǐnyào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1回:“此事也不关紧要,因而吩咐祁知府从宽办结。”鲁迅《二心集·风马牛》:“牛马同是哺乳动物,为了要‘顺’,固然混用一回也不关紧要。”

不关痛痒

bùguāntòngyǎng

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0一》:“那不关痛痒底是不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这里虽还有两三个老婆子,都是不关痛痒的,见李妈走了,也都悄悄的自寻方便去了。《儿女英雄第二六回》:又虑到把你给个不关痛痒的人家儿,丈人绝后不绝后,与那女婿何干。

不管三七二十一

bùguǎnsānqīèrshíyī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巴金《春 二九》:“‘那么我就到别地方去,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出去再说!’淑华不假思索地毅然答道。”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鲁迅《两地书 十二》:“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逢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所以每见和我的办法不同者便以为缺点。”

不轨

bùguǐ

不守法的事。轨,车辙,引申为法度。《庄子·列御寇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汉书 霍光传》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轨。《后汉书 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不轨之徒

bùguǐzhītú

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晋书·刘颂传》:“何则?虽有所犯,轻重甚殊,于士君子之心受责不同而名不异者,故不轨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众听,因名可乱,假力取直,故清议益伤也。”清·佚名《听月楼第二十回》那些不轨之徒一闻凶信,逃走了一半,只有跑不去的,共捉了男妇三百七十余人,一并捆绑,将叛产封固。

不轨之心

bùguǐzhīxīn

不良的意图或谋略。《红楼梦 第七十九回》: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每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

不果

bùguǒ

①没有结果。不成事实。《孟子·公孙丑下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三国魏 曹丕《与锺繇书》:“私愿不果,饥渴未副。”《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大象二年五月,以高祖为扬州总管,将发,暴有足疾,不果行。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宋 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聊斋志异 诗谳》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不果决。《国语·吴语》:“莫如此志行不果。”韦昭注:“果,勇决也。” ③果然。不,语助词。《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武王伐纣平话 卷中》:“杀妻弃子害忠良,不果皇天降祸殃。”

不过尔尔

bùguòěrěr

尔尔:同“尔耳”,如此,这样。不过如此罢了。多用来形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清·沈复《浮生六记 卷四》:“其红门局三梅花;姑姑庙之铁树;不过尔尔。”

不寒而栗

bùhánérlì

不冷而发抖。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全身不寒而栗。《汉书·义纵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郡中不寒而栗。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不合

bùhé

①违背;不符合。②不和。③不应当;不该。《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崔宁不合奸骗人妻,谋财害命,依律处斩。陈氏不合通同奸夫,杀死亲夫,大逆不道,凌迟示众。

不合时宜

bùhéshíyí

指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或社会潮流;比喻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东汉·班固《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合时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错误!未指定文件名。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鄙人并非无志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俗说‘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

不哼不哈

bùhēngbùhā

不言语,该说而不说。二月河《乾隆皇帝第四卷二六》这下轮到乾隆惊讶了,想不到这个低等嫔妃整日不哼不哈,竟如此达观知命,这样洞悉人情!冯志《敌后武工队第十三章一》:“算啦,大家不哼不哈,就当没有这码事,回去吧!”

不恒

bùhéng

指不固定、不平常。《易·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苻郎骨相不恆,后当大贵,但仆不见,如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断章有检,积句不恒。”《南史·宋纪上》:“玄见帝,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

不护细行

bùhùxìxíng

指不注意小节。《书 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主。”《南史·张绪传》诸子皆轻侠,中子充,少时又不护细行。

不怀好意

bùhuáihǎoyì

没安好心,怀有恶意,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明·施耐庵《水浒第二十七回》:“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不欢而散

bùhuānérsàn

散:离开,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不欢而散。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谭卷一》:“演未半,伶人以小故迕主人,主人诮让之。伶人暗於宾白中事嘲讽,主人忿甚,几至用武,竟不欢而散。”

不患

bùhuàn

不用担忧。《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孟子·离娄下》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宋 何薳《春渚纪闻·古声遗制》:“不患其器之朴拙,使人援弦促軫,想见太古自然之妙,然后为胜。”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一三》:“这样一来,官兵一致的目的就达到了,军队就增加了绝大的战斗力,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就不患不能支持。”

不遑

bùhuáng

①无暇,没有闲暇。不遑安处。不遑安宁。谢过不遑:道歉不迭。谓急忙连声道歉。《诗·小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竞竞,不遑假寝。”《晋书 王献之传》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宋书·武帝纪上》:“凡在有心,谁不扼腕。(刘)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启处者也。”《资治通鉴 齐纪二》既临万机,不遑温习。《旧唐书·裴度传》:“度受命之日,蒐兵补卒,不遑寝息。”明 张居正谢两宫遣使郊劳疏:“闻君召命,岂敢俟驾而行,起居不遑,分义宜尔。”《聊斋志异 聂小倩》宁(采臣)曰:“此小倩也。”母惊顾不遑。孙犁《秀露集 后记》:“然于写作一途,还是不愿停步,几乎是终日矻矻,不遑他顾,夜以继日,绕以梦魂。”②“不遑暇食”的略语。《清史稿·阿济格传》:“阿济格曰:‘摄政王躬摄大政,为国不遑,吾敢以吾妻废国事?’”参见“不遑暇食” “未遑”

不遑多让

bùhuángduōràng

不比……差;跟……比起来毫不逊色。内地旅客在港的平均费额达四千七百多元,与东南亚、台湾旅客不遑多让,他们对香港酒店业的市场潜力,不容忽视。

不遑顾及

bùhuánggùjì

不遑,指没有时间,指来不及顾及。遑,闲暇。《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不遑启处

bùhuángqǐchǔ

没有空闲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诗经·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匹夫百亩一室,不遑启处,无所移之也。”《周书·文帝纪上》:“责重忧深,不遑启处,训兵秣马,唯思竭力。”

不遑暇食

bùhuángxiáshí

没有时间吃饭。形容工作紧张、辛勤。《尚书·无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孔颖达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复语。犹云“艰”也。一说,没有闲暇时间从容地吃饭。俞正燮《癸巳类稿·复语解》暇食者饮食之人观我朵颐之象,谓从容而食。文王勤於朝政,过食时,至日中或日昃始食,然犹不遑为暇食之象。此句,“暇食”连文“不遑”连文,非“遑暇”连文。

不讳

bùhuì

①不隐讳。《楚辞·卜居》:“寧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王充《论衡·效力》:“谷子云、唐子高章奏百上,笔有餘力,极言不讳,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为也。” 宋 苏轼《上韩枢密书》:“盖尝深言不讳矣,明公不以为过。”清 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惟因家事落然,不能无藉於禄仕,其见之吟咏者亦自不讳。”②不避尊长的名字。《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③死亡的婉辞。《管子·戒》:“管仲寝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汉书·丙吉传》:“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颜师古注:“不讳,言死不可復讳也。”《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陛下一旦不讳,臣恐社稷非太子所有也。《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九》陛下一旦不讳,社稷必危。《资治通鉴 唐纪八十一》(严)可求曰:“王(杨行密)若不讳,如军府何?”《西游记 第十回》:“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臟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叶圣陶《穷愁》:“倘以奉养有缺,致促其残年,一旦不讳,吾罪当入何等地狱耶?”

不讳之门

bùhuìzhīmén

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汉 刘向《说苑 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

不惠/慧

bùhuì

谓白痴。《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 晋 杜预 注:“不慧,盖世所谓白痴。”杨伯峻注:“似杜所据本‘无’作‘不’。”《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於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 按,《晋书·安帝纪》作“不惠”。不智;不聪明。《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慧。”晋 葛洪《抱朴子·遐览》:“昔时幸遇明师郑君,但恨子弟不慧,不足以钻至坚,极弥高耳。”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饿鬼》:“少不慧,喜其能读。”不贤惠;无德行。《豆棚闲话·党都司死枭生首》:“无如伯甫口嘴肥甜,一心信道团练是个好人,反把妻子駡个不贤不慧,生出事来。”谦词。僧人自称。

不荤不素

bùhūnbùsù

荤:指鱼肉类食品。形容不上不下,不成样子。《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你放在家里不荤不素,当做甚么人儿看成。”

不获

bùhuò

不得,不能。《晋书 景帝纪》帝固争不获,乃从太后令,遣使迎高贵乡公于元城而立之,改元曰正元。《纪泰山铭》: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清 戴震《道墟图诗序》:“闻章氏子弟多才且贤,而余不获交其一二,是则余之陋也。”

不获已

bùhuòyǐ

不得已。《后汉书 刘表传》是以周公垂涕以蔽管、蔡之狱,季友歔欷而行叔牙之诛。何则?义重人轻,事不获已故也。《后汉书·独行传·严授》(张显)蹙令进,授不获已,前战,伏兵发,授身被十创,殁於阵。《晋书 武帝纪》又近世每建太子,宽宥施惠之事,间不获已,顺从王公卿士之议耳。《新唐书·沉既济传》四方形势,兵未可去,资费虽广,不获已为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陛下(宋孝宗)躬行节俭,所不获已者,养兵之费,势未能去尔。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妾兄郑相幼子恒,年今二十,郑相以亲见属,故相不获已,以莺许之恒。

不羁

不覊

bùjī

①谓才行高远,不可拘限。豪荡不羁。《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使不羈之士,与牛驥同皁。”李善注:“不羈,谓才行高远,不可羈繫也。”晋 向秀《思旧赋》:“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晋书·王献之传》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郗)超,(郗)鉴之孙也,少卓荦不羁。宋 何薳《春渚纪闻·颜几圣索酒友诗》:“钱塘颜几字几圣,俊伟不覊,无日不饮。”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象胡笳十八拍,无论形式或内容上,那种不羁而雄浑的气魄……决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的。”②谓行为不遵循礼法。《新唐书·元结传》:“结少不羈,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唐寅)为人放浪不覊,有轻世傲物之志。”《明史·袁炜传》:“煒性行不羈,为御史包孝所劾,帝宥不罪。”

不羁之才

bùjīzhīcái

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汉书·司马迁传》:“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太史素抱不羁之才,兄升字见龙,幼举武孝廉。”

不羁之民

bùjīzhīmín

羁:束缚;民:百姓。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众。吉普赛人酷爱自由,是所谓的不羁之民。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不缉

bùjī

①衣不缝边;不修葺。《仪礼·丧服》:“传曰:‘斩者何?不缉也。’”《南齐书·刘悛传》:“(悛)出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郡南江古堤,久废不缉,悛脩治未毕而江水忽至,百姓弃役奔走,悛亲率厉之,於是乃立。”②不成功。《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

不及

bùjí

赶不上;来不及。战国楚 屈原《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唐 孔绍安《侍宴咏石榴》:“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不如;比不上。唐 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③不到。④犹未达,不识。

不及之法

bùjízhīfǎ

指不适用的法规。某些不合理的特殊待遇,是应当取消的不及之法。《庄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不即

bùjí

①不就。《左传·昭公元年》民叛,不即其事。杨伯峻注:即,就也。汉 赵晔《吴越春秋·阖闾传》今子与神斗於水,亡马失御,又受眇目之病,形残名勇,勇士所耻,不即丧命於敌而恋其生,犹傲色於我哉!《隋书·礼仪志一》望是不即之名,岂容局於星海,拘於岳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八》右奉议郎赵士祃,尝通判荆南府,坐不即拘收刚中随军钱物,特除名。明 赵振元《为袁氏祭袁石寓宪副》:"中原赤子所不即化为磷火也,石寓(袁可立子)之力也。"②不论。《三国演义 三十八回》今日所以不即死难者。

不即不离

bùjíbùlí

即,接近。指对别人的关系或态度有距离,既不太亲近,又不太疏远。唐·罽宾《圆觉经 卷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刘本人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隐隐地以湖北的政治中心自命,对于南北两方都采取着不即不离的态度。

不戢

bùjí

①不检束,放纵。《明史·太祖纪一》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②书信用语,不尽之意。

不急

bùjí

①不切需要。《晋书 元帝纪》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②不急速。

不急之务

bùjízhīwù

指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诚能绝无益之欲,以奉德义之涂,弃不急之务,以修功业之基,其于名行,岂不善哉。”《北齐书·幼主纪》:“又好不急之务,曾一夜索蝎,及旦得三升。”唐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不疾不徐

bùjíbùxú

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文章到紧要关头上来了,老王特意提高了声音,不疾不徐地念下去。宋 黄庭坚《王纯中墓志铭》:“君调用财力,不疾不徐,劳民劝功,公私以济。”

不几

bùjǐ  

未近,不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 杜预 注:“几,近也。”没有希望;不可希求。几,通“冀”。商君书·定分》:“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其不几亦明矣。”荀子《荣辱篇》:故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夫诗书礼乐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难道不是。几,通“岂”。 《三国演义 第四十七回》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

不计

bùjì

把…排除或不计算在内(如从考虑中);不计较;不考虑。不计成本。不计个人得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至于合肥、荆、襄,命大将分占形势,觇逻其实,随机应变,以为进讨不计,恢复中原,可立而待。

不计毁誉

务必占先

bùjìhuǐyù

wùbìzhànxiān

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的名言,指的是不去计较是否会对名誉产生影响,而是务必一定要占得先机。也就是选定目标后要执着向前,快、狠、准。这也是他早期作为商人从商战中得来的经验。

不计其数

bùjìqíshù

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

不记前仇

bùjìqiánchóu

指不计较以前的仇恨,任人唯贤。他不记前仇,推荐他的劲敌当厂长。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5回:“今不记前仇,不避祸患,又来苦口相劝。”

不济

bùjì

差,不好。几个兄弟中他是最不济的一个。鲁迅《祝福》第二天,不但眼睛窊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②不成功。《三国演义》事又不济,反为所笑。《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唐 韩愈进学解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不系之舟

bùjìzhīzhōu

没有束缚和缆绳捆绑的船。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涯。也比喻无拘无束的身躯。《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苏轼末年回首人生所作,应该是比喻自己漂泊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不加褒贬

不置褒贬

bùjiābāobiǎn

bùzhìbāobiǎn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不假辞色

bùjiǎcísè

假,假借、借助。辞,言辞。色,颜色,这里指脸色。用不加掩饰的表情和语气说话。一般用于不客气地指责某人某事,形容不给面子,不给好脸色。他说话一直不假辞色,搞得别人都很尴尬。你说话不可得罪人,要学会假以辞色。

不假思索

bùjiǎsīsuǒ

用不着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宋·黄榦《黄勉斋文集第四卷》:“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

不稼不穑

bùjiàbùsè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减

bùjiǎn

不次于,不少于。其英雄本色不减当年。《晋书 王羲之传》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王述),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王)坦之(王述儿子)故邪!”文选 陆机 演连珠五十首之四十八》臣闻虐暑熏天,不减坚冰之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梁成大亦言(魏)了翁虽经追窜,人以为罪大罚轻,(真)德秀狂僣悖谬,不减了翁。

不减当年

bùjiǎndāngnián

形容那些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从年龄上来说,已经老了),但体力、精力、智力或精神状态仍然很好的人。

不检

bùjiǎn

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检点。《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这魏生年少不检,不宜居清要之职,降处外任。” 明 方孝孺《绿畴轩记》:“清言宏议者,荡而不检。”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金世成》:“金世成,长山人。性不检。忽出家作头陀。” 李劼人《大波 第八章一》:“彭绅怎敢毁谤朝廷,那是他一时不检,失了言。”

不见棺材不落泪

bùjiànguān cáibùluòlèi

比喻不到彻底 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八回》咱们今将理和他说,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经传

bùjiànjīngzhuàn

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比喻没有来历或没有名气。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于经传,却亦甚雅。”邹韬奋 《经历五五》:“名字不见经传的文人也不见得都是驯伏的羔羊。”

不见天日

bùjiàntiānrì

原指乌云遮住天空和太阳,形容天气阴沉的厉害。现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和希望。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八》:“福州之人,以为终世不见天日也,岂料端公赐问,然某尤为绛所苦者也。”清·遁庐《童子军·越墙》俺平生只是性情不好,不肯做那不见天日的勾当,才走到这山穷水尽的地步。

不将

bùjiāng

不送。《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成玄英疏:“将,送也。”参见“将14”。②犹不长。唐 元结《吕公表》:“呜呼!使公年寿之不将也,天其未厌兵革,不爱苍生歟?”按,《楚辞·严忌 哀时命》:“白日晼晚其将入兮,哀余寿之弗将。”王逸 注:“将犹长也。”③阴阳家语。指宜于婚嫁的吉日。阴阳家谓:“阳将伤夫,阴将伤妇;阴阳俱将,夫妇俱伤;阴阳不将,夫妇荣昌。”见《协纪辨方书·义例·阴阳不将》。《儒林外史》第十回:“陈和甫 选在十二月初八日不将大吉,送过吉期去。”

不讲情面

bùjiǎngqíngmiàn

不顾私人间的情分和面子。指办事、说话公道正直,也指为了个人利益不顾情分和面子。老周办事公道,作风正派,不讲情面,深得群众好评。

不骄不躁

bùjiāobùzào

为做好了不骄傲,未处理好不要急躁。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只要同志们对于军事政策(行动和作战)和团结人民的政策,不犯大错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完全有办法的。

不教而杀

不教而诛

bùjiàoérshā

bùjiàoérzhū

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惩罚。《论语·尧曰篇》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战国·荀况《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亲属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教而诛”。

不校

bùjiào

不计较。《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邢昺疏:"校,报也。"唐 韩愈《和侯协律咏笋》诗:"短长终不校,先后竟谁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蔡)确则外示不校,中实同欲,阳为尊贤,阴为助邪。章炳麟《蕲黄母铭》:"母一意教侃(黄侃),忍訽不校。"

不洁

bùjié

不干净,不清洁。可指污秽之物。《管子·心术上》尹知章 注:"不洁,亦喻情欲。"《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朱熹集注:"不洁,污秽之物也。"《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司马贾直言入责(刘)从谏曰:“尔父(刘悟)提十二州地归朝廷,其功非细,只以张汶之故,自谓不洁淋头,竟至羞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爱奴》夫人雅敬先生,恐诸婢不洁,故以妾来。

不解

bùjiě

不能解开;不能分开。明 李贽《过桃园谒三义祠》诗:“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 ②不能解救;不能和解。不解之仇。③不止;不罢休。东周列国志 第一回》:“王今料民太原,思欲报犬戎之仇,若兵连不解,必有亡国之患矣!”④不懂,不明白,不理解。唐 李白《月下独酌诗之一》:“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唐 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宋 黄孝迈《湘春夜月》:“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十八回》:“管仲茫然,不解所谓,以问妾婧。”《聊斋志异 慧芳》我母子守穷庐,不解役婢仆。清 谭嗣同《潼关》:“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不懈怠。《诗·大雅·假乐》:“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礼记·杂记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周文 诸稽郢行成于吴》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

不解其意

bùjiěqíyì

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换句话解释就是不理解某段话、某个词、某人、某个动作或眼神的意思。《资治通鉴》:“夏,四月,裕遣白直队主丁帅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动。”《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操问琰曰:‘汝解此意否?’琰曰:‘虽先人遗笔,妾实不解其意。’”

不解之仇

bùjiězhīchóu

指解除不了的仇恨。霍赵两家本无不解之仇,只因彼此不服输的心理,而一定要争个高低,互不相让。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又见张权买房开店,料道是丈人暗地与他的银子,越加忿怒,成了个不解之仇。”

不解之谜

bùjiězhīmí

解,弄明白,解开。谜,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至今为止还是个不解之谜。

不解之缘

bùjiězhīyuán

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何为《两姊妹》:“好像她们这两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姊妹,和农村孩子结了不解之缘似的。

不介

bùjiè

不被甲。(齐侯)不介马而驰也,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杜预 注:“介,甲也。”不经介绍。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文选·李康<运命论>》李善注:“介,绍介也。” 《聊斋志异 彭海秋》值此良夜,旅邸倍苦。闻君高雅,遂乃不介而见。

不今不古

bùjīnbùgǔ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西汉 扬雄《太玄经 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范望注:“既不合今,亦不合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8卷:“至前则官役数人,衣冠不今不古。”

不矜

bùjīn

不骄傲;不夸耀。晋 李密《陈情事表》:“且臣少事伪朝,歷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不矜不伐

bùjīnbùfá

不自以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为人谦逊。《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高阳《清宫外史上册》:“自觉笔势如群山起伏,连绵不断而一气呵成,说理极其酣畅,而文气不矜不伐,颇为动听。”

不矜细行

bùjīnxìxíng

指不注重小事小节。《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阮龙光》顾又噭然哀鸣,忘夙债而念夙隙,是先生犹有蓬之心也。所谓不矜细行者,乃至此乎?

不谨

bùjǐn

①不敬慎;不小心。《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惠郡王博翁果诺坐陪祀不谨削爵。②指行为放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余玠专制四蜀,凡有奏疏,词气不谨,帝(宋理宗)不能平。③旧时考核官吏的条款之一,谓所作之事不合为官体统。

不禁

bùjìn

①不准许,不禁止。经受不住。抑制不住,不由自主。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不禁不由

bùjīnbùyóu

不由自主。《儿妇英雄第十六回》:“果然引动了那老头儿的满肚皮牢骚,不必等人盘问。他早不禁不由口似悬河的讲将起来。”

不禁失笑

bùjīnshīxiào

忍不住就笑了。

不禁莞尔

不绝莞尔

Bùjīnwǎněr

bùjuéwǎněr

不禁:禁不住,忍不住。莞尔:微笑的样子,多用来形容男子笑容。忍不住要笑,是微笑,不是大笑。无垢道人的《八仙全第五十一回》:“铁拐先生说到这里,连自己也不觉莞尔一笑。

不尽

bùjìn

不完全。不尽合理。没有尽头,不完。感恩不尽。唐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宋 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不近人情

bùjìnrénqíng

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宋 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清 曹雪芹《红楼梦 第二回》: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 第三十二回》:大人先问自己真情怎样?还说我恐吓,实太过不近人情。

不进则退

bùjìnzétuì

不前进就要后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外语也是一样,一刻也放松不得。《邓析子·无后篇》:“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清·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不惊宠辱

bùjīngchǒngrǔ

参见“宠辱不惊”。

不经

bùjīng

①不合常法。《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寧失不经。”蔡沉集传:“圣人之法有尽而心则无穷,故其用刑行赏,或有所疑,则常屈法以申恩。”《聊斋志异 公孙夏》某终踌躇,疑其不经。②谓不见於经,没有根据。《汉书·司马迁传赞》:“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颜师古注:“非经所説。”《魏书·礼志四》:“尚书以礼式不经,请访议事,奉敕付臣,令加考决。”清 周亮工《书影卷五》:“或谓礼记皆 儒傅会之説,语多不经,不必深辩。”③谓近乎荒诞,不合常理。荒诞不经。《史记 孝武本纪》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騶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餘万言,其语閎大不经。”《史记 太史公自序》星气之书,多杂禨祥,不经。《后汉书·郭太传》:“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词不经,又类卜相之书。”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段公子》:“女好饮善谈,称神语怪,言多不经。”孙犁《秀露集·画的梦》:“我听来,他这些说法,有些不经,也就没有去尝试。”④不禁;禁受不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这人家不经折的。”谌容独自怎生得黑:“为什么这么早就生暖气?而且把温度搞得这么高?怕我们这些老头子不经冻。”

不经世故

bùjīngshìgù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鲁迅《花边文学 序言》:“然而他们不经世故,偶尔‘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钉子。”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bùjīngyīshìbùzhǎngyīzhì

亦作“不因一事,不长一智”。不亲身经历就不能增长一些见识,是说经验能使人增长知识。《红楼梦.第六○回》:小蹄子,你走罢。俗语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质问著我。《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但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已是过去的事情,也不用谈他了。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不经之谈

bùjīngzhītán

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经常指用的道理、法则等。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晋·羊祜《戒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卷四》云安县西有小汤溪,土俗云:此溪龙与云安溪龙为亲,此乃不经之谈也。

不胫而走

bùjìngérzǒu

胫,小腿。不胫而走指不用腿也能去,比喻事物不用推广,也能迅速传播,形容消息等传播迅速。清 赵翼《瓯北诗话 卷四 白香山诗》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不靖

bújìng

不安宁,骚乱。《汉书·翟义传》:"故东郡太守翟义,擅兴师动众,曰:有大难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靖。《晋书 文帝纪》其后巴蜀屡侵,西土不靖,公奇画指授,制胜千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史才)不惮数千里之远,凡(李)光所厚者悉与结托,包藏祸心,自为不靖。明 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岺南论囚》:"初岭外不靖,连年用兵不得要领。"

不咎既往

bùjiùjìwǎng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后世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不咎既往”。 清·薛福成《咸丰季年三奸伏诛》:“以后惟有以宽大为念,不咎既往。”参见“既往不咎”。

不就

bùjiù

不能完成。《史记·礼书》:“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晋书 谢安传》及(桓)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安见,辄改之, 由是历旬不就。会温薨,锡命遂寝。宋 曾巩《目录序》:“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聊斋志异 细柳》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②不就职,谓不接受任命。《后汉书·仲长统传》:“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南朝梁 萧统《文选·陶渊明传》州召主簿,不就。③无非。他不就有几个钱嘛。

不拘

bùjū

①不拘泥;不受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晋 干宝《晋纪总论》:“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宋 苏轼《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宜》欲乞特赐指挥,今后差试官,不拘经义诗赋,专务选择有词学之人。②不论;不管。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五》想夫人处必有佳馔,烦汝敬谒,不拘多寡,以疗宿饥,可乎?《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二》金诏:“职官年七十以上致仕者,不拘官品,并给俸禄之半。”③不夺取。《庄子·天地》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章炳麟解故:拘与钩同。《天运篇》“一君无所钩用”《释文》云:钩,取也。此“钩”亦训“取"。

不拘绳墨

bùjūshéngmò

绳墨:木工用以画直线的工具,借喻法度、规矩。形容人的行为或艺术风格洒脱、豪放,超逸不羁。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有侄儿郭仲翔,才兼文武,一生豪侠尚气,不拘绳墨。

不拘小节

bùjūxiǎojié

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宋书·垣护之传》:“护之少倜傥,不拘小节,形状短陋,而气干强果。”宋·沈括《梦溪续笔谈》:“寇忠愍拜相白麻,杨大年之词间四句曰:‘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十八回》:此人廓达之才,不拘小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献县史某,佚其名,为人不拘小节,而落落有直气。”

不拘形迹

bùjūxíngjī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宋 吕祖谦《答潘叔度书五》: “有未安处,却望一一批示,切不须拘形迹也。”茅盾《子夜四》:“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不拘形式

bùjūxíngshī

不限于形式的意思,即各种形式都不限制。

不拘一格

bùjūyīgé

不局限于一个规格、标准。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

不倦

bùjuàn

不厌倦;不劳累。唐 佚名《囊萤夜读》:胤(晋朝人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不绝如发

bùjuérúfà

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发丝一样。如“千钧一发”、“不绝如线”。《汉书·燕刺王刘旦传》:“先日诸吕阴谋大逆,刘氏不绝如发。”《汉书 匈奴传下》匈奴乱十馀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汉书 王莽传》朝政崩坏,纲纪废驰,危亡之祸,不绝如发。

不绝如缕

不绝如线

bùjuérúlǚ

bùjuérúxiàn

绝:断。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要断掉的线一样;也形容声音思绪微弱。《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弱,不绝如线。:现在也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绵不断。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不举

bùjǔ

①不举起。②指不升起。③不能举;举不起。④不举办;不进行。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⑤不检举;不告发。⑥不推荐。⑦不抚养。⑧不祭祀。⑨没有攻下。⑩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

不举火

bùjǔhuǒ

不生火作饭;断炊。明 都穆《都公谭纂 卷下》:“后其家或不举火,则釜中悉皆灰泥,间亦有不洁污其中,如是月馀乃息。”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陈锡九)日不举火,周全不顾恤。” 《聊斋志异 黄英》然家清贫,陶日与马共食饮,而察其家似不举火。

不绝如线

bùjuérúxiàn

原作“不绝若线”。①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兒就要断掉的线一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二》且如二圣(宋徽宗宋钦宗)北狩,社稷不绝如线者,系陛下(宋高宗)一人。②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右补阙浚仪吴兢闻(冉)祖雍之谋,上疏,以为:“自文明以来,国之祚胤,不绝如线,陛下龙兴,恩及九族,求之瘴海,升之阙庭。

不绝于耳

bùjuéyúěr

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宋 苏洵《管仲论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五回》:“白乙丙奉了将令,将军马退回。一路闻金鼓之声,不绝于耳。”清·刘鹗《老残游记 第二回》:“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不觉

bùjué

①没有发觉,没有感觉到。一路景物极佳,也就不觉路途遥远。唐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②想不到,无意之间。天天作诗著文,天长日久不觉已是著述颇丰。④不禁,不由得。

不觉技痒

bùjuéjìyǎng

技:技艺。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汉 应劭《风俗通 声音 筑》:“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伎痒,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今听此言,不觉技痒,如何不喜。

不刊

bùkān

不容更动和改变。引申为不可磨灭。《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时危所以贞固,运泰所以光熙,斯乃千载同风,百王不刊之道也。

不刊之典

bùkānzhīdiǎn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梁书·萧子云传》:"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孝,致治所成。"五代·牛希济《褒贬论》以一字称褒贬之意,为千载不刊之典。《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七》窃以谥法自周公以来,垂为不刊之典,盖以彰善瘅恶,身殁之后,是非较然,用为惩劝。

不刊之论

bùkānzhīlùn

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严复《原强》学问之士,倡其心理,事功之士,窃之为术,而大有功焉。故曰:民智者,富强之愿。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

不堪

bùkān

不能胜任,不能承当。不堪此重任。《晋书 惠帝纪》帝之为太子也,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忍受不了。不堪母驱使。不堪回首。不堪其苦。《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从者不堪,帝居之自若。唐 杜甫《野望》:“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宋 吕本中《连州阳山归路》:“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③不可能,不可。不堪入耳。南朝梁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堪回首

bùkānhuíshǒu

谓不忍心回忆过去。唐·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宋 朱淑真《眼儿媚 词》:“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不堪其忧

bùkānqíyōu

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颜回生活困难,可他的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孔子称赞颜回是一个贤德的人,他过着箪食瓢饮的俭朴生活,身处陋巷,别人不堪其忧,他却视此为真正的快乐,只有他能担当大任。《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堪入耳

bùkānrùěr

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姚老夫子见他们所说的都是一派污秽之言,不堪入耳。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五回》:包公便叫各家上前厮认,也有父认女的,也有兄认妹的,也有夫认妻的,也有婆认媳的,纷纷不一,嚎哭之声 不堪入耳。

不堪入目

bùkānrùmù

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晚清文学丛钞·瞎编奇闻第三回》说着,早一屁股坐下,那种气极败坏的样子,实是不堪入目。

不堪设想

bùkānshèxiǎng

指对即将要发生的事不敢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内地膏脂;年年如些剥丧;岂堪设想。”清·曾国藩《复吴南屏书》:“纵使十次速灭,而设一次迁延,则桑梓之患,不堪设想。”《螳螂捕蝉》:“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巴金《怀念萧珊三》:“但是不开刀,后果更不堪设想。”

不堪言状

bùkānyánzhuàng

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2回:“然而我在南京住了几时,官场上面的举动,也见了许多,竟有不堪言状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做官的未必都是那一班人,然而我在南京住了几时,官场上面的举动,竟有不堪言状的。

不堪一击

bùkānyījī

表示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的意思。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的意思。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这个政府又是一个十分无能的政府,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大军,不堪一击,仅仅在两个星期的时间中,就葬送了自己的国家。”歇后语:纸糊的大鼓;豆腐店里的东西;玻璃铺的家当。

不堪造就

bùkānzàojiù

没有培养前途。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不看僧面

看佛面

bùkànsēngmiàn

kànfómiàn

形容宽容某人或某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菩萨,你却也多疑。正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千万救我师父一难吧!”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偏是丑妇极会管老公,若是一般见识的,便要反目:若使顾僧体面,让他一两遍,他就做大起来。《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你不看僧面看佛面,我恁说着,你就不依依儿。

不亢不卑

不卑不亢

bùkàngbùbēi

bùbēibùkàng

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杜先生为人正直,待人接物不亢不卑,因此深受朋友们敬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们奶奶就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

不可比拟

bùkěbǐnǐ

没有可以相比的。

不可避免

bùkěbìmiǎn

指不能使不发生的事情。毛泽东《矛盾论》:“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不可辩驳

bùkěbiànbó

理论精辟,证据确凿,无法辩驳。

不可动摇

bùkědòngyáo

形容极其坚定、牢固。鲁迅《而已集·革“首领”》:“虽然这‘北京文艺界’已被徐丹甫先生在《学灯》上指定,隐隐然不可动摇了。”鲁迅《而已集 革“首领”》虽然这“北京文艺界”已被徐丹甫先生在《学灯》上指定,隐隐然不可动摇了,……。

不可端倪

bùkěduānní

端倪:头绪。找不着头绪。形容变化莫测。战国宋 庄周《庄子 大宗师》:“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始终,不知端倪。”清 王晫《今世说 文学》日向午,犹不肯成一字,同人来相敦迫,方始振笔直书,涛怒云舒,不可端倪。

不可多得

bùkěduōdé

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汉·王充《论衡·超奇篇》:“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不可分割

bùkěfēngē

割:分割,划分。不容许割裂。周恩来《对国民党召开“国大”的严正声明》:“政协各项决议,是各党派的临时大宪章,是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的。”孙犁《保定旧事》:“在很长时间里,文化和剥削,发生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不可告人

bùkěgàorén

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先秦·《荀子》引逸诗:“《诗》曰 :“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清·王无生《论小说与改变社会之关系》:“著诸书者,其人皆深极哀苦,有不可告人之隐,乃以委曲譬喻出之。”毛泽东 《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国民党人起初大嚷‘先亚后欧论’,后来又嚷‘欧亚平分论’,就是为了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可估量

bùkěgūliang

难以估计。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可或缺

bùkěhuòquē

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他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民生必需品不可或缺。

不可教训

bùkějiàoxùn

教训:教育,教诲。指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史记·五帝本纪》:“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清·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最下之人,野蛮如虎儿,不可教训。

不可究诘

bùkějiūjié

究:追查;诘:追问。无法追问到底。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回》:“好好一座中国江山,被这班强有力的大人先生,闹的四分五裂,不可究诘,共和在那里。”

不可救药

bùkějiùyào

原义是病很重,不能抢救治疗(药:治疗)。后也比喻人或事情已经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成语“不可救药”即出自于此。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明·宋濂《傅守刚墓碣》:“鱼烂河决,不可救药,君子每为之太息。”鲁迅《致许寿裳》:“但彼局内溃已久,无可救药,只能听之而已。”

不可开交

bùkěkāijiāo

形容没法解开或无法摆脱。他这几天正忙得不可开交,以后再找他吧。清·姬文《市声 第二十四回》:“两口子正在吵得不可开交。”

不可抗拒

bùkěkàngjù

指不可以违抗某个人的话或指令,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做。指不能避免的自然灾害等。指没有可能,没办法拒绝。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

不可揆度

bùkěkuíduó

揆:音‘葵’度:音‘夺’揆度:估量,揣测。指无法推测。西汉 刘安《淮南子 兵略训》:“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

不可理喻

bùkělǐyù

指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巴金家 八》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

不可枚举

bùkěméijǔ

枚举:一一列举。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多。元 王恽《秋涧全集 紫山先生易直解序》:“其至公正之大论,卓异特达之举,固不可枚举。”明·袁宏道《去吴七牍·乞归稿一》待罪一年有余,职之罪状殆不可枚举。

不可弥补

bùkěmíbǔ

补偿、赔偿不了别人的损失,填补不了亏损、窟窿。

不可名状

bùkěmíngzhuàng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言辞形容。《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宋 文天祥《乱礁洋》诗序:“在洋中者,或高或低,或大或小,与水相击触,奇怪不可名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陕右某公》:“两鬼捉臂按胸,力脱之,痛苦不可名状。”

不可磨灭

bùkěmómiè

表示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消去。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

不可奈何

bùkěnàihé

奈何:对付,处置。指没有办法。即“无可奈何”。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茅盾《东江乡村》没有比步枪更厉害的武器,这种碉堡式的住房当真有点不可奈何。

不可逆转

bùkěnìzhuǎn

形容不能倒转过来,多指局势或者局面。

不可偏废

bùkěpiānfèi

偏废:侧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敢作;读《左传》,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书不可偏废也。”清·汇阴百一居士《壶天录》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

不可企及

bùkěqǐjí

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欧洲的生活品质并非不可企及,但要先从文化素养修练起。唐·柳冕《答衢州郑使君》:“不可企而及之者性也。”

不可饶恕

bùkěráoshù

饶恕:原谅过错、冒犯或失礼之处。指不能原谅。王朔《我是“狼”》:“特别是那时,这种发现都会被认为是不可饶恕的背叛。”

不可容忍

bùkěróngrěn

无法谅解,不可饶恕。

不可胜纪

bùkěshèngjì

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汉书 公孙弘卜式等传赞》:“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资治通鉴 唐纪一》(唐高祖)以初起资其兵马,前后饷遗,不可胜纪。

不可胜计

不可胜举

不可胜数

不可胜道

bùkěshèngjì

bùkěshèngjǔ

bùkěshèngshǔ

bùkěshèngdào

胜:尽;计:计算。不能全部计算完。形容数量极多,数不过来。无法一一列举。《战国策·韩策一》:“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史记·项羽本纪》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汉书 王莽传中》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五》己亥,(李)匡威等烧营而遁;(李克用的军队)追至天成军,斩获不可胜计。宋 苏轼《留侯论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明 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传世者虽不可胜举。”清·俞樾《茶香室续钞·身后请致仕》于卒后书致仕者,不可胜举。

不可胜言

bùkěshèngyán

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西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一回:姚君一到衙门,快活不可胜言,即唤本衙门书吏,把察院的说话,一一对他说了。

不可收拾

bùkěshōushí

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蒲殿俊辈登台之后,因为纵容兵士的结果,弄到了一个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可思议

bùkěsīyì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是佛教用语。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一片澄澈的蔚蓝色的天宇,高深得不可思议。

不可调和

bùkětiáohé

针锋相对,势同水火,水火不容等是不可调和的近义词。不可调和的意思是指矛盾解决不了,彼此不能妥协。

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同年而语

bùkětóngrìéryǔ

bùkětóngnián‘éryǔ

本义指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后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不能相提并论。西汉·刘向编《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宋·沈作喆《寓简》卷八:“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错误!未指定文件名。清·王韬《答强弱论》:“然而缓速利钝,难易劳逸,不可同日而语矣。”现代·秦牧《艺海拾贝·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在崇高思想和健康感情基础上面产生的趣味,和趣味主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悉数

bùkěxīshǔ

无法完全列举。形容数量极多。悉:都,全。

不可限量

bùkěxiànliàng

限量:限定止境、数量。形容前程远大。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当下吃完了酒,鲍文卿辞了回来,向向知府着实称赞这季少爷好个相貌,将来不可限量。”

不可想象

bùkěxiǎngxiàng

想象不出来是什么样子。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

不可向迩

bùkěxiàngěr

迩:近。形容人或事物让人难以接近。《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丰子恺《艺术的逃难》我起个大早,破晓就到车站去找车子,但见仓皇、拥挤、混乱之状,不可向迩,废然而返。

不可言宣

bùkěyánxuān

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不可言喻

bùkěyányù

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江城》:“生于此时,欲去不忍,欲留不敢,心如乱丝,不可言喻。”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希白见女子容颜秀丽,词气清扬,喜悦之心,不可言喻。

不可言状

不可名状

bùkěyánzhuàng bùkěmínzhuàng

无法用言语形容。晋·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清 梁章钜《归田琐记·容园》:“初到扬州 ,居旅店中,湫隘嚣尘,不可言状。州县官以六块铺垫,两合纱镫,了之而已。”廖仲恺《再论钱币革命》:“其结果遂致钱币之购买力锐减,受契约上一定之月给以为生活者,窘苦不可言状。”

不可一世

bùkěyīshì

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自大到了极点。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荆公见濂溪卷一五》:“荆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独怀刺侯濂溪三及门而三辞焉。”清 陈康祺《燕下乡睉录卷九》:“谢秀才前羲,驰誉江表,不可一世。”杜鹏程《保卫延安 第一章》:“其势汹汹,不可一世啊,敌人以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举杯庆祝胜利了。”

不可移易

bùkěyíyì

易:变换。指不能动摇、改变。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有所定,则知其理之确然如是,一定则不可移易,任是千动万动,也动摇他不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不过,他们就得准备实行这样的决议,这是不可移易的。

不可逾越

bùkěyúyuè

逾:越过。指不可能超过或不可能越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门不可容车,而不可逾越。”吴晗《清华杂忆》:“原来清华大学虽然是资产阶级的学校,封建性却也很浓,同样是教授,却等级森严,不可逾越。”叶辛《蹉跎岁月》:在他看来,上海的学生娃和山寨的青年之间,是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的。

不可造次

bùkězàocì

指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路途不可造次,且耐着他到地方上施行,还要在他身上追究余党。”宗璞《东藏记第五章》:“他们宗教信仰不同,不可造次。”

不可终日

bùkězhōngrì

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礼记·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

不可捉摸

bùkězhuōmō

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及一厕足,不能自返,而故为不可摸捉之言以掩之。”清·赵翼《瓯北诗话第三卷》:“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

不恪

bùkè

不敬。《左传·文公九年》:“卿不书,缓也,以惩不恪。”《汉书·叙传下》:“怨咎若兹,如何不恪!”颜师古 注:“恪,敬也。”《新唐书·陆贽传》:“赏以存劝,罚以示惩,以懋有庸,以威不恪。”(崔)峄以为(陈)执中自以婢不恪,笞之死,非嬖妾杀之,颇左右执中。

不克

bùkè

不可能;未能攻克。不能制胜,不能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左传·成公十三年》:“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后汉书·朱儁传》因急攻,连战不克。《晋书 元帝纪》迎梓宫于平阳,不克而还。《晋书 孝武帝纪》藐然幼冲,眇若缀旒,深惟社稷之重,大惧不克负荷。唐 韩愈《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傅董公行状》(李万荣)为节度一年,其将韩惟清、张彦林作乱,求杀万荣不克。《东周列国志 第一百三回》遂分兵五路,俱出蒲关,望骊山一路进发,直攻渭南,不克,围之。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明史 卷十一 景帝》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不克分身

bùkèfēnshēn

不克是不能的意思,多指能力薄弱,不能做到。分身是指抽出时间去照顾其他方面。

不克胜任

bùkèshèngrèn

不能改胜任。

不愧不怍

不愧不作

bùkuìbùzuò

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训,以接迹于古昔圣贤而后已也。”

不愧屋漏

bùkuìwūlòu

屋漏: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 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光明磊落屋漏。《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宋史·张载传》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不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不愧下学

bùkuìxiàxué

指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形容一个人虚心的求教。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不稂不莠

不郎不秀

bùlángbùyǒu

稂:又名童粱,只生穗不结实的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稂、莠可以代表不成材的人或没有出息的人,但是“不稂不莠”不能代表没出息或不成材的人。“不稂不莠”原意是精耕细作,地里除了庄稼不长杂草。相当于“无稂无莠”。随着时代变迁,后来这句成语演变成了形容土地荒芜,寸草不生,不仅种不出庄稼,连稂、莠这样的杂草都种不出来了,以此形容耕者没出息。《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沈万三秀》:“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八十四回》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耽误了人家女孩儿,岂不可惜。

不劳而获

bùláoérhuò

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鲁迅《两地书》: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巴金 《憩园 法译本序》:“不劳而获的金钱成了家庭灾祸的原因和子孙堕落的机会。”冰心《再寄小读者八》:“大英帝国的统治者,在这里过着不劳而获,穷奢极欲的生活。”

不劳无获

bùláowúhuò

不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不会有果实收获的,幸福理想的生活要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

不类

bùlèi

①不善。《诗·大雅·瞻卬》:“不吊不祥,威仪不类。”毛传:“类,善。”孔颖达疏:“威仪有不善。”晋 刘琨《劝进表》:“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②作自谦之词,犹不肖。《尚书·太甲中》:“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蔡沉集传:“不类犹不肖也。”③不同;不似。《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童)贯状魁梧,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水莽草》:“嗅之有异味,不类茶茗。”④不及于,不包括。《管子·君臣下》:“其选贤遂材也,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

不冷不热

bùlěngbùrè

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便见他一只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巴金《寒夜三》:“这一天是这个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热的好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他采取不冷不热的态度,和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不离其宗

bùlíqízōng

参见“万变不离其宗”。

不理不睬

bùlǐbùcǎi

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那位金姨太太面罩重霜的不发一言,任凭这边赔尽小心,那边只是不理不睬。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我们要同这种现象作严厉的斗争。

不立文字

bùlìwénzì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既非如霍光、寇准之不学无术,又非如释氏之不立文字,瞎著去参。”

不了了之

bùliǎoliǎozhī

不能了结事情的办法去了结。指把未做完的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宋·叶少蕴《避暑录话卷上》:“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戏谈。”宋·高濂《遵生八笺》:“或问吾人处世;思前虑后;有许多勾当;未免为虑;奈何,心斋先生曰:‘何不以不了了之。’”叶圣陶《小病》:刚才的争论就这样不了了之。

不了事

bùliǎoshì

①不懂事;糊涂。《南史·蔡撙传》:“(武帝)曰:‘卿殊不了事。’”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二》:“初,斩全(施全)於市,观者甚众,中有一人,朗言曰:‘此不了事汉,不斩何为!’闻者皆笑。” ②没有完成的事。《聊斋志异 霍女》妾相从数年,未能为君育男女,亦一不了事。

不劣方头

bùlièfāngtóu

为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

不吝金玉

不吝珠玉

bùlìnjīnyù

bùlìnzhūyù

吝:吝惜。不吝惜宝贵美好的东西。恳切希望别人给予指教的谦词。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恰好听得树上黄莺巧啭,就对拜住道:‘老夫再欲求教,将《满江红》调赋“莺”一首,望不吝珠玉,意下如何?’”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八回:“倘不吝珠玉,则先父死且不朽,不肖方当衔结图报,区区玩好之微,何足复道。”

不吝指教

不吝赐教

Bùlìnzhǐjiào

bùlìncìjiào

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鲁迅《两地书五》:“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二部四三》各位以为如何?兄弟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不吝指教。

不留痕迹

bùliúhénjì

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办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样闲得难受的同事讨论怎么才能不留痕迹地杀人丝毫不会引起怀疑。”金玉舟《赵匡胤》第er shi er章:“而且要做得像,不留痕迹,使对方不产生怀疑。”

不留余地

bùliúyúdì

不留一点空余之地,多指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回旋的地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二》:“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经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

不露锋芒

bùlùfēngmáng

指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器,不露锋芒。”

不露圭角

bùlùguījiǎo

圭角:圭的棱角,比喻锋芒,也比喻迹象:初露圭角。指才干不外露。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遇人浑浑,不见圭角。”如彦高《人月圆》,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远,不露圭角,不犹胜于宇文自作者哉?《朱子语类.卷二九.论语.公冶长下》:如宁武子虽冒昧向前,不露圭角,只猝猝做将去,然少间事又都做得了,此其愚不可及也。

不露神色

bùlùshénsè

神色:态度,神情。内心活动不在脸色上流露,以防别人觉察。他经常是不露神色地干事。老舍《老张的哲学》:“南飞生不露神色,只是两手微颤,龙树古坦然的和别的会员说闲话,像没有看见选举结果似的。”

不露声色

不动声色

bùlùshēngsè

bùdòngshēngsè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曹石《根的情操》你看它,埋没地下,不露声色,生命的每一秒种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苦斗。

不露头角

bùlùtóujiǎo

参见“崭露头角”。

不露形迹

bùlùxínɡjì

意指不在外在的表情上显露内心的思想。

不伦

búlún

不伦不类;不相当;不相类。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三四回》:“古人解经,也有穿凿的,先生这话就太不伦了。”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六十七回》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聊斋志异 王六郎》然业满劫脱,正宜相贺,悲乃不伦。

不伦不类

bùlúnbùlèi

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也指将互不相关的事物拿来作比拟。唐代刘知几《史通》:“致使编次不伦,比喻非类,言之可为嗤怪也。”后来整合为“不伦不类”。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赵元常见他的为人,呆头呆脑,说的话,不伦不类,又想到制台刚才待他的情形,恐怕事情不妙。”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也有几件簇新的陈设,只是摆得不伦不类。

不落痕迹

bùluòhénjì

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清·无垢道人《八仙全第九十四回》:“如此这般,就一点不落痕迹了。”

不落俗套

bùluòsútào

不因袭陈旧的格式。贺宜《序言》:“这个作品的结构也比较新颖,不落俗套。”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学习写点评论性质的文章,给自己立了两个标准。一个是独立思考,另一个是不落俗套。”

不落窠臼

bùluòkējiù

指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作品)。宋·吴可《学诗》诗:“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这“凸”“凹”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红楼梦》她们(林黛玉史湘云)就大观园的建筑名称由来而发感慨,其中“凸碧山庄”与“凹晶溪馆”的取名不落窠臼。

不律

bùlǜ

①四川方言。指笔。②不守规范,不守法理。《元史 卷一二九 来阿八赤传》阿八赤檄枢密并行省奏闻,斩之以惩不律。

不率

bùlǜ

服从,不遵循。《左传·宣公十二年》:“今郑不率,寡君使羣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杜预注:“率,遵也。”《晋书 武帝纪》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南史·袁宪传》:“皇太子颇不率典训,宪手表陈諫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 宋 曾巩《洪范传》:“使民足於养生送死之具,然后教之;教之,不率,然后刑之。”清 王夫之《老庄申韩论》:“不率,则毅然以委之霸刃之锋曰,吾以使人履仁而戴义也。”

不买账

bùmáizhàng

指不承认、不信服某人,对他的要求不理睬或不守与别人说好的规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不蔓不枝

bùmànbùzhī

不生蔓,不长枝。宋 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莲茎直而无分枝蔓生,后用以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不毛

bùmáo

指土地或地区不宜种植物的,贫瘠的。在与他们小屋邻接的一圈不毛之地上,所获收成十分可怜。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之地

bùmáozhīdì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错误!未指定文件名。《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葬日,选择不毛之地,因势为坟,勿封勿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八十七回》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

不美

bùměi

不虚饰。不称心;不满意。不好;不妙。《老子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魏源本义:“盖实善实知,故皆真实之言,而不虚饰以为美也。”《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这头亲,张员外怕不中意!只是雌儿心下必然不美。”《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倪太守把些布帛赏与众人,各各欢喜。只有那倪继善心中不美。”《荡寇志 第八三回》:“虽承尊上救援,我们委实去不得,去了两边不美。”《水浒传 第七一回》:“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②不自鸣得意,不自以为了不起。《老子·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不敏

bùmǐn

不聪明,不明事理。不才。《左传 子产坏晋馆垣》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论语·颜渊篇》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孟子 梁惠王上》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虽不敏,能不慨然?《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

不名一钱

不名一文

bùmíngyīqián

bùmíngyīwén

名:占有。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他生活困难到了不名一文的地步。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他自己是不名一钱的,如何去得,惟有向亲朋借贷。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他自己是不名一文的,如何去得,惟有向亲朋借贷。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不明不白

bùmíngbùbái

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也形容行为暧昧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薛婆当时满脸堆下笑来,便道:“大官人休得错怪。老身一生不曾要别人一厘一毫不明不白的钱财。”《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当夜;张胜无故得了许多东西;不明不白;一夜不曾睡着。”

不明事理

bùmíngshìlǐ

明,明白,懂得。不懂得事物的道理。长期的娇惯溺爱,使得他根本不明事理。

不明真相

bùmíngzhēnxiàng

明:明白;真相:事情的实际情况。不明白事情的实际情况。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王朔《永失我爱》:“拉偏架也得有理有据天衣无缝,那才蒙骗得住不明真相的群众。”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bùmíngzéyǐ

yīmíngjīngrén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运动会上,平常少言寡语的李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举夺得三项冠军。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侔

bùmóu

不相等,不等同。《后汉书·荀彧传》:"海内未喻其状,所受不侔其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叶义问言:“辇官最为亲近,比于足蹙路马之刍,万万不侔”《明史·谭纶传》:"敌聚攻,我分守,众寡强弱不侔,故言者亟请练兵。"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故奉使能致其命,以是为类例,其与平时选举议员利害至不侔矣。"

不谋

bùmóu

①不商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会有买妾者,急货之。妻以其不谋故,罪柴,益迁怒女,诟骂益毒。”②不谋求,不谋约。《尚书·盘庚中》:“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晋 陆机《演连珠 之十二》:“忠臣率志,不谋其报。”③不合,不符。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注说改正文例》:“段玉裁氏曰……以上诸条,皆因先用注说改正文,又用已改之正文改注,於是字与义不谋,上与下不贯矣。”

不谋而合

不谋而同

bùmóuérhé

bùmóuértóng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类似的说法如:不谋而战,不谋而去,不谋而同等。晋·干宝《搜神记 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聊斋志异 房文淑》娄(氏)恐其索儿,先问其不谋而去之罪,后叙其鞠养之苦。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或训鬓发,或训头饰,干宝更以为马髴,与我所想象的,正不谋而同。”

不谋同辞

bùmóu

同不谋而合,不谋而意见一致。晋 刘琨《劝进表》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

不牧之地

bùmùzhīdì

牧:放牧牲畜。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不慕

bùmù

不羡慕、不向往。《后汉书 张衡列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然山父不贪天地之乐,曾参不慕晋楚之富,亦其志也。《文选.陆机.演连珠五零首之三二》:臣闻听极于音,不慕钧天之乐;身足于荫,无假垂天之云。

不慕虚荣

búmùxūróng

不去追求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

不男

bùnán

指男子有生理缺陷,没有生殖能力。《南史·后妃传上·宋后废帝陈太妃》:“先是人闲言明帝(刘彧)不男,故皆呼废帝为李氏子。”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宰相前世僧》:“(杨文襄)为提学时,年甫三旬,即立侄为嗣,盖久以不男自安矣。”

不挠

bùnáo

刚正不屈。见“不桡”。不屈服。临危不屈。形容英勇坚贞。《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其中丞邓羌,性鲠直不挠,与猛协规齐志,数旬之间,贵戚强豪诛死者二十有余人。《周书·孝义传论》:“李棠、柳桧竝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

不能

bùnéng

①不可能。不能够。没有能力。《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④方言,不应该。⑤方言,不至于。⑥未及、不及。

不能赞一辞

bùnéngzànyīcí

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然文字之学,早已一切还给章先生,略无私蓄,所以甚服此书之浩瀚,而不能赞一辞

不能自拔

bùnéngzìbá

拔:摆脱。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宋书·刘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南齐书.卷二八.刘善明传》:泰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之。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在郭内,不能自拔。清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其既入世也,又复受此感染焉。虽有贤智,亦不能自拔。

不能自已

bùnéngzìyǐ

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唐 卢照邻《寄裴舍人书》:“因泣下交颐,不能自已。”王朔《我是你爸爸》:“每每肝肠寸断,潸然泪下,于伤心动情处不能自已。”

不念旧恶

bùniànjiùè

指不计较过去的怨仇。春秋·孔子等《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诗人·俞平伯《我生的那一年》:“谁叫咱们有不念旧恶的泱泱大国之风。”

不佞

bùnìng

无口才。《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佞。”邢昺疏:“佞,口才也。 谦辞,犹言不才。左传·僖公十五年:“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 《左传 吕相绝秦》 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宋 叶适《上西府书》:“某不佞,自以为无三者之患而独有忧世之心。”清 戴名世《疑解》:“僕不佞,适有类於北宫子。” ③用作谦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 明 高攀龙《讲义·小引》:“不佞幸从诸先生后,不能无请益之言。”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该堂将我住址写下,而至今不将书目寄来,可见嘴之不实,因此不佞对之颇有恶感。”

不宁唯是

bùnìngwéishì

宁:语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左传·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先君。”鲁迅集外集拾遗·中国地质略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不宁唯是;必殆将化为僵石,供后人摩挲叹息。

不孥

不帑

bùnú

不惩罚罪人的妻子儿女。《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文王之治岐也……罪人不孥。赵岐注:“恶恶止其身,不及妻子也。”《史记·孝文本纪》罪人不帑,不诛无罪。裴骃 集解引苏林曰: “刑不及妻子。”《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二》凡有罪者,既籍其家赀,又没其妻子,非古者罪人不孥之意,今后请勿没人妻子。

不怕官

只怕管

bùpàguān

zhǐpàguǎn

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权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他今日发迹,做得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我不想正属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

不偶

bùǒu

基本意思是不遇、不合;引申为命运不好。汉 王充《论衡·命义》:“行与主乖,退而远,不偶也。”宋 苏轼《京师哭任遵圣 诗》:“哀哉命不偶,每以才得谤。”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场。”《聊斋志异 瑞云》实不相欺:昔曾一觐其芳仪,甚惜其以绝世之姿,而流落不偶,故以小术晦其光而保其璞,留待怜才者之真鉴耳。

不偏不党

bùpiānbùdǎng

不偏向任何一方。春秋鲁 墨翟《墨子 兼爱下》:“《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晋·葛洪《抱朴子·道意》:“夫惭德之主,忍诟之臣,犹能赏善不须贷财,罚恶不任私情,必将修绳履墨,不偏不党。”

不偏不倚

bùpiānbùyǐ

指儒家的“中庸之道”适得中和而无偏颇之弊,后常用以形容做事公正而不偏袒任何一方。也形容位置准确,没有偏差。宋·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邓拓《燕山夜话·王道和霸道》:“历来也有一部分人,对于王道和霸道两派之间的斗争,采取所谓不偏不倚的态度,企图找到一条折衷的道路。”

不平

bùpíng

不均平;不公正。指不公正的事或人。愤慨,不满。不适,欠安。不和;不睦。⑥身体没有完全康复。《汉书 王莽传下》自此后,临久病,虽瘳不平,朝见挈茵舆行。

不平则鸣

bùpíngzémíng

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当心中不平静时,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抒发出来。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杨沫《青春之歌 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不平则鸣”,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

不破不立

búpòbúlì

指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不欺暗室

bùqīànshì

原义是虽独处隐僻处,亦居心端正;形容坦诚磊落。西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不欺暗室”。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知县生平不欺暗室,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虽然钱秀才不欺暗室,与小女即无夫妇之情,已定了夫妇之义。”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八回》:“至于淫媟之事,休要说白相公是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即贱婢下人,亦知以礼自持,不欺暗室。”

不期

bùqī

①未经约定。②不要求;不等待。③不意,不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不期云生西北,雾锁东南,落下微微细雨,渐大起来。《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

不期而会

bùqīérhuì

期:约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穀梁传 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茅盾《子夜》十四:晚上九点钟光景,吴公馆里不期而会的来了些至亲好友,慰问吴荪甫在厂所受的惊吓。

不期而然

bùqīérrán

期:料想;然:如此。没有想到会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宋 王楙《野客丛书》:“盖其平日读外祖太史公记,故发于词旨,不期而然。”清 吴研人《糊涂世界 序》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

不期而同

bùqīértóng

期:约定期限。指不约而同。郭沫若《文艺论集 整理国故的评价》:“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同“不约而同”。

不期而遇

bùqīéryù

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不期而遇,又是如此。

不期然而然

bùqīránérrán

指没有想到竟然是这样。大家有了这样的一个安心,所以不期然而然的便全部响应了。

不期修古

bùqīxiūgǔ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战国韩 韩非《韩非子 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不弃草昧

bùqìcǎomèi

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周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不愆

bùqiān

①无过错,无过失。《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卿既任事,亦当任怨,礼义不愆,何恤人言!明 刘基《海宁应氏墓庵记》以不愆于义方,不诡其逢而守其常。②谓不错过时期。南朝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 之二》将使杏花菖叶,耕获不愆。

不虔

bùqián

不敬。《晋书 文帝纪》“公明慎用刑,简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纠不虔,是用锡公鈇钺各一。”宋 袁燮《絜斋集轮对陈人君宜崇大节札子》窃闻近者禁中银器颇有遗失,掌者不虔,加以责罚,法当然尔。《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知建昌陈并等改建神霄宫不虔及科决道士,诏并勒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霪雨倾霔,拨科赈恤,而监司、守令,奉诏不虔。

不切实际

bùqièshíjì

指不符合实际。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九十八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

不擒二毛

bùqínèrmáo

擒:捉拿,捕获。二毛:指头发斑白,引申为上年纪的人。不捕获年长的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曰:‘君子不受伤,不擒二毛。’”

不清不白

bùqīngbùbái

不明白,不清楚,形容关系暧昧。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回》:“所以设下这个毒法儿,要把我拉在浑水里,弄一个不清不白的名儿,也未可知。”

不轻然诺

bùqīngránnuò

轻:轻易;然诺:许诺。不随便许诺什么。形容人守信用。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中卷:“如严某者,其亦浊世之铮铮,而不轻然诺者与!”

不情之请

bùqíngzhīqǐng

指不合情理的请求,为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不情之请,惟君图之。”杨绛冒险记幸》我想这是大年夜,他在暖暖融融的屋里,说说笑笑正热闹,叫他冲黑冒寒送我,是不情之请。

不请自来

bùqǐngzìlái

不用邀请自己前来。多指不速之客。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频来无忌,乃云入幕之宾;不请自来,谓之不速之客。”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1983年的冬天,一个大清早儿,戴浩突然不请自来。”

不求上进

bùqiúshàngjìn

不奋发求进步而任由堕落。

不求甚解

bùqiúshènjiě

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无贬义。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现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

不求闻达

bùqiúwéndá

闻:有名望,显达;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元·王子一《误入桃源 第一折》因此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做庄家,学耕稼。《聊斋志异 韩方》沿途祟人而往,以求不作邪祟之用,此与策马应“不求闻达之科”者何殊哉!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bùqiúyǒugōng

dànqiúwúguò

《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释义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比喻不求上进或安分守己的人。

不屈

bùqū

不屈折。犹言不卑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杨伯峻注:“虽能委曲,而不屈折。”宋 曾巩《夫人周氏墓志铭》:“有诗七百篇,其文静而正,柔而不屈,约於言而谨於礼者也。” 不顺从;不屈服。《后汉书·郭太传》:“(孟敏)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卷九》:“乃缚嵩于庭而掠之数百,嵩不屈。” 清 昭槤《啸亭续录·张夫子》:“明监军张公春,於大凌河被擒,见太宗不屈。”陈登科《活人塘五》:“你们要记住,坚决勇敢,顽强不屈,切不能骄傲大意。” ③不竭;不尽。老子:“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王弼注:“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荀子·王制》:“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西汉·贾谊《治安策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不屈不挠

bùqūbùnáo

屈:屈服;挠:弯曲,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不屈不挠”由句中的“不桡不诎”演变而来。清·颐琐《黄绣球二十九回》:“教皇捉了他问,他在堂上不屈不挠,定归开出信教自由的理数。”近代·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间有不屈不挠之士,费尽生平之力以求得一知者,而又以行之为尤难,则虽知之而仍不敢行之。”

不趋

bùqū

①谓入朝不急步而行。封建时代人臣入朝必须趋步以示恭敬,入朝不趋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殊遇。《汉书·王莽传上》:"高皇帝褒赏元功,相国萧何邑户既倍,又蒙殊礼,奏事不名,入殿不趋。"参见“入朝不趋”。②不追逐;不追求。③不迅速。

不群

bùqún

不平凡,高出于同辈。不合群。南朝梁 萧统《文选·陶渊明传》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不然

bùrán

不合理;不对。不如此,不是这样。③不虞;意外。④不许可。⑤不以为是。《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孙)权揆其不然,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负之,何以致此?⑥不敬,不从命。⑦难道;不成。⑧连词。相当于“否则”。

不桡

bùráo

亦作“不挠”。不弯曲。形容刚正不屈。《荀子·荣辱》:“义之所在,不倾於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汉书·萧望之传赞》:“望之堂堂,折而不橈。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颜师古 注:“橈,曲也。”《资治通鉴 宋纪六》(孔)熙先望风吐款,辞气不桡。上(刘宋文帝)奇其才,遣人慰勉之曰:“以卿之才而滞于集书省,理应有异志,此乃我负卿也。”明史·曾同亨传》:“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功郎徐必达持正不挠。”

不人

bùrén

视人若己,不分人我。《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 郭象注:“不人者,视人若己。视人若己则不相辞谢,斯乃礼之至也。”同"不仁"。也指肌体麻木失去知觉。唐·李翱 《平赋书》:“鳏寡孤独,有不人疾者,公与之粟帛。”同“ 不仁 ”。 指不道德﹑不名誉。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 十九》:“只怪我平日待你们太好了,你就瞒上瞒下的背地里作起不人之事来了。”

不仁

bùrén

①无仁厚之德,残暴。《易·系辞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 引申为不体面。《警世通言·陈可尚端阳仙化》:“贱人,做下不仁之事,你今说屈了甚人?③指肌肤肢体麻木,不灵便。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不仁:即麻木不仁,指皮肤的感觉功能迟钝或丧失。《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类经 十五卷注》:‘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 《聊斋志异 仇大娘》久之,廉之阴谋与外之飞语,邵(氏)渐闻之,冤结胸怀,朝夕陨涕,四体渐以不仁,委身床榻。④引申为一视同仁,无偏心。《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仁不义

bùrénbùyì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献帝又无靠无依,董卓又不仁不义,吕布又一冲一撞。明 李日华《南西厢记·衣锦还乡》:“你不仁不义,诓骗人妻,奏过官里,明证其罪。”

不忍

bùrěn

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不恨。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宋 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二》:“阮士瑀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宋 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③不收敛。《楚辞·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尧、舜之道,不忍桀、紂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④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⑤舍不得。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清 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香山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郭小川《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不忍释手

bùrěnshìshǒu

忍,愿意;舍得。释,放下,放开。舍不得放手。形容十分喜爱。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明·朱舜水《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来书十读;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清 李渔《怜香伴·香咏》:“小姐你既不识字,为何看诗不忍释手。”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一回》: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

不忍卒读

bùrěnzúdú

指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短短数语,把大灾后人间地狱的悲惨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不忍卒读。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不忍坐视

bùrěnzuòshì

无法袖手旁观不理不睬。《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回》:今查得一物,形如蛤蚧,欲将赤日吞下,使世界变为黑暗,是以本督不忍坐视饬令各营鸣炮放枪救护。

不任

bùrèn

①不能忍受,不能胜任。唐 韩愈《复志赋》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万有一不任,甘死无赦。②犹不胜,表示程度极深。南朝梁 沉约《谢赐甘露启》慈旨曲洽,颁此祥赉,不任欣荷,谨以启事谢以闻。唐 韩愈《答魏博田仆射书》即日愈蒙免,蒙恩改职事,不任感惧。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日

bùrì

不几天,不久(限用于未来)。我不日到京,请准备住处。《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公神兵奄至,不日清澄,惟是孱蒙,再膺天录。宋 刘过《西江月》:“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不见日,指天阴。③谓不署日期。

不日不月

bùrìbùyuè

指不计日月,没有期限。《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不容

bùróng

不许;不让。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不容许存在;不接纳(为世所不客)。不容于世。《论语·乡党篇》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史记·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不容分说

bùróngfēnshuō

容:允许。指不允许分辩陈说。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9回:“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上十数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钗不容分说,笑灌了湘云一杯。

不容口

bùróngkǒu

犹言不绝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梁王)曾使人刺盎,刺者至关中,问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郑)清之谒(史)弥远,即示以贵诚诗文翰墨,誉之不容口。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有弘农杨蘧者,曾到岭外,见阳朔、荔浦山水,谈不容口。《明史·胡翰传》见翰文,称之不容口。

不容置辩

不容分辩

bùróngzhìbiàn

bùróngfēnbiàn

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生》:“吾合休矣。既而俘者尽释,惟某后至,不容置辩,立斩之。”艾立国《人生能有几次搏》不,这都是事实,不容置辩的事实!

不容置喙

bùróngzhìhuì

容:容许,允许。喙:指鸟类的嘴或形容像鸟类嘴一样尖锐的东西。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他发表言论时,滔滔不绝,又不容置喙,谁能劝得了他?

不容置疑

bùróngzhìyí

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报告的内容与群众反映的情况一致,不容置疑。宋·陆游《严州乌龙广济庙碑》:“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不融

bùróng

不长久。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李善注:“毛苌 《诗传》曰:融,长也。”《三国志·蜀志·先主甘皇后传》大行皇帝昔在上将,嫔妃作合,载育圣躬,大命不融。《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於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

不辱使命

bùrǔshǐmìng

辱:辜负,玷辱。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一章:“虽然多花了些银子,但总算不辱使命。”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bùrùhǔxué

yāndéhǔzǐ

原义为不敢进入虎穴,就不能捉到小老虎。后比喻不亲临险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比喻不进行认真的实践就不可能得到真相。《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唐·皎然《诗式·取境》:“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七〇回》:“刘封曰:‘军上力困,可以暂歇。’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时宜

bùrùshíyí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宋 费衮《梁溪漫志 侍儿对东坡语》:“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宋 费衮《梁溪漫志》卷四: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不若

bùruò

①不如;比不上。《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孟子·尽心上》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庄子·徐无鬼》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不己若即不若己)《战国策·齐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唐柳宗元《非国语上·不藉》:“夫福之求,不若行吾言之大德也;人之用,不若行吾言之和乐以死也。”《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今日事已分明,不若抽身回去。”《资治通鉴 卷四》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文三桥》:“先生视扇云:扇大佳,恐损坏,不若纱帽为凉快也。”②不依顺;不顺遂。《尚书·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听罪。” 曾运乾《正读》:“若,顺也。”《楚辞·天问》:“何献蒸肉之膏,而启帝不若。”王逸注:“若,顺也。”③不能如此。《孟子·万章上》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不三不四

bùsānbùsì

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意思不像样、不正派。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在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

bùsèbùliú

bùzhǐbùxíng

塞:堵塞;止:停止。不破不立。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不僧不俗

bùsēngbùsú

不三不四,不伦不类。《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时没眼色,配着个不僧不俗如醉如痴蠢物,岂不添了终身?”

不衫不履

bùshānbùlǚ

指不穿长衫,不穿鞋子。形容性情洒脱,不拘小节。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这个人是个不衫不履的人,与家父最为相契。

不赏之功

bùshǎngzhīgōng

形容功劳极大。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晋书·刘牢之传》:“自开辟以来,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以见容于暗世者而谁?”

不上不下

bùshàngbùxià

形容进退两难,被夹在中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庄子·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鲁迅死后》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

不舍昼夜

bùshězhòuyè

舍是停止的意思。不舍,不停。不舍昼夜,意思是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是指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不甚了了

bùshènliǎoliǎo

甚:很;了了:明白,清楚。指心里不太明白,不是很清楚。《北齐书·永安王浚传》:“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宋·洪迈《夷坚丁志·黄州野人》:“初不甚了了,养之数日,始能言,乃实人也。” 

不生不灭

bùshēngbùmiè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回:“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回: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声不吭

bùshēngbùkēng

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声不吭,唿地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对部走去。”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二:等到人们七嘴八舌把话都说光倒净以后,他不声不吭,唿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队部走去。

不声不响

bùshēngbùxiǎng

指不说话;不出声。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柳青《狠透铁三》这是试探咱,要是咱不声不响,以后开会就不再咱啰。

不胜

bùshèng

búshèng

不:为变调字,此处读bú。①受不住,承担不了;禁不起。胜:承受,经得起。《论语·乡党》:“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庄子·在宥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三国蜀 西晋·李密《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晋 刘琨《劝进表》不胜犬马忧国之情,迟睹人神开泰之路,是以陈其乃诚,布之执事。·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资治通鉴 汉纪六》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臣不胜,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资治通鉴 魏纪七》吴潘后性刚戾,吴主疾病,后使人问孙弘以吕后称制故事。左右不胜其虐,伺其昏睡,缢杀之。前蜀 韦庄《女冠子》:“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宋·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明 王守仁《瘗旅文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明 李东阳《柯敬仲墨竹》:“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清 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②非常;十分。不胜感激。《汉书 王莽传》臣莽等不胜大愿,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唐 王昌龄《长信怨诗》:“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马南邨《燕山夜话·创作新词牌》如有热心的朋友,愿意试一试,则不胜欢迎之至。③制伏不住;敌不住。《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七》小人不胜情欲,卒陷罪辜,乱国亡躯,不终其禄。④不能完成。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⑤不尽。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参见“不胜枚举”。

不胜杯杓

bùshèngbēisháo

不胜:经不起;杓:舀东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醉了。西汉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不胜感激

bùshènggǎnjī

对于某人某物有不尽的感动与感恩之情。对其怀有强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报答恩情。

不胜枚举

bùshèngméijǔ

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宋·王楙《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似此等语,不可枚举。”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真是钉子之多,不胜枚举。清 叶廷琯 《吹网录·韦昭避讳改名》:“以至太师、军师、昭烈、昭献、昭文、昭德之类,不胜枚举。”秦牧《艺海拾贝·菊花与金鱼》:“至于花型,样式更是多到不胜枚举。”

不胜其烦

bùshèngqífán

“胜”旧读shēng:承受。烦:烦琐。烦琐得让人受不了。宋·马永卿《元城语录》:“《春秋》之说;不胜其烦。”伦敦雾曾经一度让当地居民不胜其烦

不胜其苦

bùshèngqíkǔ

胜:禁得起。不能忍受那种苦楚。唐 白行简《李娃传》:“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园东,去其衣服,以马鞭鞭之数百,生不胜其苦而毙。”

不胜其任

bùshèngqírèn

胜:能担当。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周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不胜雀跃

bùshèngquè yuè

不胜就是控制不住,用以形容人因高兴而非常兴奋,像麻雀一样不停跳跃,也形容非常高兴。

不胜衣

bùshèngyī

①形容身体极瘦弱,连衣服都承担不起。《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②谦恭退让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林)大中清修寡欲,退然如不胜衣。

不胜之喜

bùshèngzhīxǐ

十分非常的高兴。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先前曾与朝廷统领连环马军,征进梁山泊。谁想中贼奸计,失陷了军机,不能还乡。听得将军到来,不胜之喜。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石璧本是要试女孩儿的聪明,见其取水出毬,智意过人,不胜之喜。”清 李渔《奈何天·醉卺》:“宣抚老爷看了呈词,不胜之喜,说他日海宇承平,自然要叙功行赏,大爷的前程有望了。”

不失圭撮

bùshíguīcuō

圭撮:容量词,六栗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形容数量准确。东汉 班固《汉书 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不失毫厘

bùshīháolí

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不差一毫一厘米。形容做的很完美。《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通“毫”)厘。”

不失时机

bùshīshíjī

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这时离国共分裂还有两个月,如果……努力去做,还不失时机。”

不时

bùshí

①时时;经常不断地。炼钢工人不时察看炉火的颜色。②不适时;不合时。随时;临时。立即,马上。《晋书 王羲之传》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庄子·人间世》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③有的时候会,有的时候不会。李贤注:“不时谓不合於时也。”唐 罗隐《谗书·风雨对》风雨雪霜,天地之权也,山川薮泽,鬼神之所伏也。故风雨不时,则岁有饥馑,雪霜不时,则人有疾病。《续资治通鉴 秦纪二》河决澶州,东汇于郓、濮,坏民田。帝(赵匡胤)怒官吏不时上言,遣使按鞫。《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成)闵喜于得归,兼程疾驰,士卒冒大雨,粮食不时,多死于道路。④不及时。《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土人李贲连结数州豪杰同时反,台遣高州刺史孙冏、新州刺史卢子雄将兵击之,冏等不时进,皆于广州伏诛。

不时不食

bùshíbùshí

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论语·乡党篇》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不时之需

bùshízhīxū

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不识

bùshí

不知道,不认识。不懂。宋 辛弃疾《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②西周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

不识不知

bùshíbùzhī

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

不识大体

不知大体

bùshídàtǐ

bùzhīdàtǐ

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清史稿·高宗本纪》上斥为不识大体,仍谕内监在外生事者听人责惩。五代·王定保《唐摊言·四凶》:“刘子振,蒲田人,颇富学业,而不知大体。”

不识高低

bùshígāodī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相公白龙鱼服,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谤相公者,何以处之?

不识好歹

bùshíhǎodǎi

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夏丐尊、叶圣陶《文心》十五:给你们读一点古书总是好意;古书又不是毒药,竟会这样胡闹起来,这明明是不识好歹呀!

不识起倒

bùshíqǐdǎo

识:知道,认识。指不知好歹,不识时务。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二回:“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不久便要宰杀,你还不识起倒?去了罢!”茅盾《子夜》十:费小胡子忍不住笑了,他想来这位不识起倒的曾老二一定把吴荪甫缠的头痛。

不识时务

bùshíshíwù

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比喻待人接物不知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识时务”。清·曹雪芹红楼梦九九回》:“我就不识时务吗?若是上和下睦,叫我与他们‘猫鼠同眠’吗?”

不识抬举

bùshítáijǔ

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指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那赤身鬼使暴躁如雷道:“这和尚好不识抬举!我这姐姐,那些儿不好?”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票子传著倒要去,帖子请著倒不去?这不是不识抬举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不识抬举的东西!怪不得人人说戏子没一个好缠的。”

不识泰山

bùshítàishān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请原谅我有眼不识泰山。明·施耐庵水浒全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不识一丁

bùshíyīdīng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旧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而云古无类书,此真一丁不识之无知妄作也矣。

不识之无

bùshízhīwú

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废墟中》写一个不识之无的木匠,爱打老婆,老婆也让他打;他有气无处泄,她也就让他泄。

不食马肝

bùshímǎgān

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东汉 班固《汉书 辕固传》:“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清 陈澧《东塾读书记 论语》凡读书当阙所疑,所谓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

不食之地

bùshízhīdì

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礼记·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莽我焉。”同“不毛之地”。

不食周粟

bùshízhōusù

粟:小米,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节。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鲁迅《故事新编 采薇》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

不世

bùshì

búshì

不:为变调字,此处读bú。非一世所能有,罕有。多谓非凡。多谓非凡。不世之才,不世之功,不世之业。《后汉书·隗嚣传》:“足下将建伊、吕之业,弘不世之功。”李贤注:“不世者,言非代之所常有也。”《后汉书 刘表传》诒太夫人不测之患,损先公不世之业。《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吾方以义致英豪,建不世之功。《资治通鉴 魏纪六》赖光武皇帝挺不世之姿,擒王莽于已成,绍汉嗣于既绝,斯岂非宗子之力也!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戮不世之渠兇,歼滔天之巨寇。”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清 洪昇《长生殿·收京》:“今仗元帅洪威,重收宫闕,真乃不世之勋也。” 陈毅《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诗》:“屡见儿皇帝,难逢不世才。”

不世之功

búshìzhīgōng

形容功劳极大。《后汉书·隗嚣传》:“足下将建伊吕之业,弘不世之功。”《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不事

bùshì

不侍奉,不服事。《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指不任以官职。《晋书·刘寔传》:“臣以为古之养老,以不事为优,不以吏之为重。”《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三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不事,谓不使任事。”不服劳役。《荀子·大略》:“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立石东海上胊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復不事十岁。”《资治通鉴·始皇帝三十五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不事者,不供征役之事。”④不办事;不做事。《新唐书·李齐运传》:“万年丞源邃不事,齐运怒,捽辱之,死於廷。”唐 韩愈《争臣论》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巴金《海的梦前篇》:“这岛国和许多别的国度一样,有几个坐在宫殿里发命令统治人民的酋长,有一些终日娱乐不事的贵族,又有一些从早晨劳动到晚的奴隶。”

不是冤家

不聚头

bùshìyuānjiā

bùjùtóu

谓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形容仇人不可避免相见,也指亲近或相爱的人在一起,是前世注定的缘分。

不试故艺

bùshìgùyì

试:用。指用世,做官。《论语·子罕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说:“孔子说:‘我不被任用做官,所以学了些技艺。’” 

不守本分

bùshǒuběnfèn

不安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

不守绳墨

不拘绳墨

bùshòushéngmòǒu

bùjūshéngmò

绳墨:木工用以画直线的工具,借喻法度、规矩。形容人的行为或艺术风格洒脱、豪放,超逸不羁。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有侄儿郭仲翔,才兼文武,一生豪侠尚气,不拘绳墨。

不售

bùshòu

卖不出去。《诗·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郑玄笺:“如卖物之不售。” ②指嫁不出去。汉 刘向《列女传·齐钟离春》:“(钟离春)年四十无所容入,衒嫁不售……谓謁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③指考试不中。《聊斋志异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贾奉雉,平凉人。才名冠一时,而试輒不售。”清 昭槤《啸亭杂录·王树勋》:“树勛幼入京应试,不售。”宋德富《高中三题》十五侥幸大学进,四十不售留通州。不能实现。文选·张衡《西京赋》:“挟邪作蛊,於是不售。”薛综注:“售犹行也,谓怀挟不正道者,於是时不得行也。”没有应验。《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五年》:“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售,坐诬罔,腰斩。”

不殊

bùshū

①没有区别;一样。汉 扬雄《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唐 杜甫《小至》诗:"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清 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二十六:"客见之,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与瓦甓不殊。"《聊斋志异 伍秋月》女以唾涂其两眥,启之,明倍于常,视夜色不殊白昼。清 许廷桢《仿香山事》会仿香山事不殊,名园挈伴有名儒。②谓身首尚未分离。指自杀未死。自经不殊。《汉书·淮南王传》:"太子自刑,不殊。" 颜师古注:"殊,绝也,虽自刑杀,而身首不绝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中使至浑州,(李)迪闻其异于它日,即自裁,不殊,其子东之救之,乃免。明 陶宗仪《辍耕录·杨贞妇》:"静安守节不嫁,权贵争求之,至截发自刭,不殊。"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刘藻)因於三月癸酉中夜,挑灯默坐,驱侍者出,自刭不殊,宛转於床榻间,七日乃死。"③未绝。《新唐书·吴兢传》:"皇运不殊如带。"

不属

bùshǔ

①不连接,不连贯。《韩非子·说疑》:“要领不属,手足异处。” 《聊斋志异 连琐》思久不属;蒙君代续,欢生泉壤。②不专注。 清 周亮工《书影 卷二》:“先生知其意已不属,遂驱之出阁。”茅盾《大泽乡》:“心神不属地看着的两位军官,猛觉得有些异样的味儿兜上心窝来了。”不依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④不隶属。三国魏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江南,不属本州。”⑤不相类似。明 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不爽

bùshuǎng

①今多指不高兴、心情郁闷等,负面情绪。②指不差;没有差错。《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聊斋志异 阿宝》既醒,女室之香奁什具, 何色何名,历言不爽。《聊斋志异 某甲》果报不爽,可畏也哉!周海婴《重回上海忆童年》:“这种方法,不知由谁介绍,其明效大验,屡试不爽。”

不瞬

bùshùn

不眨眼。《列子·汤问》:“纪昌者,又学射於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清 王韬《淞隐漫录·莲贞仙子》:“丽娥声尤清彻,脆堪裂帛,响遏行云,生尤为击赏,频回顾之,注目不瞬。”《聊斋志异 青梅》尼引人,睹女艳绝,凝眸不瞬。

不死不活

bùsǐbùhuó

说死没死,说活未活。形容没有生气或处境尴尬。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八》:“箕子虽不死,然便死却又到了,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当初只指望半子靠老,如今看这货色,不死不活。”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三回》:你买东西忙什么呢,先来给我送个信儿多好,叫人家盼望的不死不活的干么呢。

不死之药

bùsǐzhīyào

长生不死的药。世界上没有不死之药。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不俟驾

bùsìjià

不等车辆驾好马,立即先步行。《论语·乡党》:“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后以“不俟驾”指急于应召。《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若知县肯来相请,便似朝廷征聘一般,便立刻动身,不俟驾而行的样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入君门则趋,见君之几杖则起;君命召,不俟驾而行。清 钱谦益《太仆寺少卿陈大绶授中宪大夫制》睠顾亲闱,岂忍絶裾而出;仓皇国恤,遂不俟驾而行。”

不速之客

bùsùzhīkè

不期而至的客人。需卦爻辞中比喻必然的果报,虽在意料之外,却在道理之中,姗姗来迟。后来泛指意想不到的客人或者不请自来的人。《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郭沫若《海涛集·跨着东海》这样出乎意外的不速之客,却受着了真正是由衷而出的恳切的欢迎。

不肃

bùsù

不严厉;不严峻。不严肃;不恭敬。三国魏 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迴戈弭节,以麾天下;远无不服,邇无不肃。”

不遂

bùsuí

①不能生长。《墨子·尚同中》:“五穀不孰,六畜不遂。” 刘向《说苑·修文》:“气衰则生物不遂。”宋 曾巩《福州上执政书》:“故其长育天下之材,使之成就,则如萝蒿之在大陵,无有不遂。”②不顺利。《楚辞·九章·思美人》:“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③不成功。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魏晋 徐干《室思》:“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资治通鉴晋纪十九》(慕容翰)此志不遂,没有遗恨,命矣夫!宋 王安石《陆忠州诗》:“低回得坎坷,勛业终不遂。”《红楼梦 第一○一回》:“纵放家奴,倚势凌辱军民,以致因姦不遂,杀死节妇等。” 

不特

bùtè

不仅,不但。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休烈浃洽,符瑞众变。期应绍至,不特创见。唐 王睿《灸毂子录·墓前羊虎》陵丘驱罔象,恐不特杨震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帝(宋理宗)曰:“今日不特兵少,且训练不精。若兵势既张,敌自不能为患。”

不忒

bùtè

“忒”通“贷”,没有变更;没有差错。《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晨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按,《吕氏春秋·孟春》作“不忒”。《魏书·穆崇传》:“用能四时不忒,阴阳和畅。若有过举,咎徵必集。”唐·柳宗元《视民诗》:“既柔一德,四夷是则。四夷是则,永怀不忒。”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六》:“作圣之功,必知足以及之,仁足以守之,斯能至而不忒。”

不天

bùtiān

不为天所护佑。《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杜预注:“不天,不为天所佑。”《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庆元党》:“熹(朱熹)也不天,惟母存焉。”

不忝

bùtiǎn

辱;不愧。《国语·周语上》:“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孔丛子·执节》:“不忝前人,不泯祖业,岂徒一家之赐哉?”唐 黄滔《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有徒三十人,皆肃肃可观,不忝师门。”唐 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清 林昌彝《亭槛词三章之一》:“高爵厚禄居不忝,腰悬金印称公侯。”

不腆

bùtiǎn

①不丰厚,不富足。古代用作谦词。《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②不善,不美。参见“腆”。

不腆之仪

bùtiǎnzhīyí

腆:丰厚;仪:礼物。不丰厚的礼物。旧时送礼的谦辞。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不腆之仪,预以犒从者。

不祧

bùtiāo

一种古代庙制。古时要把世次过远的祖先神主,陆续迁于太祖庙合祭,称为“祧”,只有创业的始祖是永不迁移的,称为“不祧”。后比喻永久不废之意。《宋史 卷一○六 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清史稿卷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惇亲王等议上穆宗帝后神牌位次,请于太庙中殿东西各四楹,遵道光初增奉先殿后殿龛座,修葺改饰,并从醇亲王请,自今以往,不援百世不祧之例。

不祧之祖

bùtiāozhīzǔ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资治通鉴 后晋纪三》(南唐主李昪)诏百官议二祚(徐和李)合享礼。唐主命居高祖于西室,太宗次之,义祖又次之,皆为不祧之主。

不庭

bùtíng

①不朝于王庭者;不朝于王庭。《周文 襄王不许请隧》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杜预注:“下之事上皆成礼於庭中。”杨伯峻注:“庭,动词,朝于朝庭也。九年《传》云‘宋公不王’故此云以讨不庭。此不庭为名词,义为不庭之国。《后汉书 袁绍传》“挟天子而令诸侯,士马以讨不庭。”《清史稿·太宗纪二》朕以兵讨不庭,以德抚有众。《清史稿卷十五 高宗本纪六》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②无道;叛逆《诗·大雅·韩奕》干不庭方,此佐戎辟。毛传:“庭,直也。”《国语·周语中》以待不庭不虞之患。韦昭注:“庭,直也。虞,度也。不直,犹不道也。”③不逞,不快。《庄子·山木》:“庄周反入,三月不庭。”《庄子·山木》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

不通情理

不合情理

bùtōngqínglǐ

bùhēgqínglǐ

指代这个人没有感情,冷血。同理词语还有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笨并不是不通情理的,笨和蠢其实是两件事情,笨只是一个人的智商不高而已,但是蠢才是真正的做出不合情理的事情的一个原因。

不通水火

bùtōngshuǐhuǒ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汉书·孙宝传》:“穉季耳目长,闻知之,杜门不通水火。”颜师古注:“不通水火,谓虽邻伍亦不往来也。”

不同凡响

bùtóngfánxiǎng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自学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

不同流俗

bùtóngliúsú

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礼记·射义》:“不从流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庄绍光见萧昊轩气宇轩昂,不同流俗,也就着实亲近。

不同与众

bùtóngyǔzhòng

参见“与众不同”。

不痛不痒

bùtòngbùyǎng

既不是痛,也不是痒,原形容说不出的一种难受;现多比喻不触及实质,不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明·吴炳《情邮记·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明·施耐庵《水浒第七回》:“不痛不痒;浑身上或寒或热。”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文章不痛不痒,真庸才也。”巴金《总序》:“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不图

bùtú

不料。《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玉台新咏·古诗 为焦仲卿妻作》:“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晋 刘琨《劝进表》不图天不悔祸,大灾荐臻,国未忘难,寇害寻兴。《旧唐书·郭子仪传》:“广平王入京师,老幼百万,夹道欢叫,涕泣而言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大人》:“女子曰:‘久知两箇为孽,不图凶顽若此,当即除之。’”《聊斋志异 阿霞》母远去,托妾于外兄。不图狼子野心,畜我不卒。伶仃如此,不如死! ②不图谋,不想办法。《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 ③不贪求,不谋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图饮食,不图茶。”郭沫若《羽书集·抗战与觉悟》:“在这神圣抗战的期中要不图苟安,不怕牺牲,不怕打仗。”

不吐不茹

bùtǔbùrú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明·张居正《答宣大王巡抚言蓟边要务》:“其人达于事理,不吐不茹,萧规曹随,必获同心之济,故用陈公。”

不忘沟壑

bùwànggōuhè

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孟子·万章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尝曰:“士求自立,当自不忘沟壑。”

不忘故旧

bùwànggùjiù

故旧:旧交、旧友。不忘记老朋友。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多谢大王不忘故旧。”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卷:“奴去也,还乡之日,千万到奴家荒坟一顾,也表员外不忘故旧之情。”

不为         

bùwéi

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公孙丑下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高诱注:“不为,不成也。”③不算,不是。南朝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④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 东方朔《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宋 周邦彦《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长安 。”⑤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注:“言忧百姓也。”

不为已甚

bùwéiyǐshèn

不做太过分的事。后来泛指对人的责难批评,要适可而止。已甚:太过分。《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 第三十六回》那家人听了,倒道南令本不为已甚,不过大吏过严罢了。

不违

bùwéi

依从 ,不违背。《论语·为政》:“子曰:‘吾与(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何晏集解引 孔安国曰:“不违者,无所怪问,於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 元 马致远《耍孩儿·借马》曲:“恰才说来的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父母安氏加赠宜人制》:“机丝间读诵之声,匕箸著平反之教。迨抗章之怒未测,而偕隐之愿不违。”②不远。《国语·齐语》:“天威不违颜咫尺。” 韦昭注:“违,远也。”③不休止。《左传·昭公二十年》:“徵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 杜预注:“违,去也。”④符合。南朝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实欲使名实不违,徼幸路绝。”

不违农时

bùwéinóngshí

指不违背、妨害农作时间。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不违农时”。汉·陆贾《新语·道基》:“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后晋·刘晌等《旧唐书·李密传》:“是以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宁积于人,无藏于府。”

不韪

bùwěi

①不是;过错。清 吴趼人《俏皮话·铜讼》:“然而世风不古,往往有功於人世者,反冒不韪之名;其有令誉者,皆粉饰升平、徒有其表之辈耳。” 黄人《序》:“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韪,又不得志,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领袖两朝,要无愧色。”《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余尝冒不韪之名,言冤则已迂;然未尝不刻苦自励,以勉附于君子之林,而祸福之说不与焉。不善。文选·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罔有不韪。” 薛综注:“韪,善也。谓无复疫疠,皆得安善也。”

不谓

bùwèi

①不告诉。《诗·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陈奂传疏:“‘遐不谓矣’《礼记》引《诗》作‘瑕不谓矣’。遐、瑕古通用。郑注云:瑕之言胡也,谓犹告也。”指不以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晋 干宝《晋纪总论》:“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谓浚己以生也,是以感而应之,悦而归之。”③不算作;不称为。清 戴震《徐节妇传》:“徐氏之祸,可不谓烈哉!微节妇,徐氏不祀矣!” ④不意,不料。汉 蔡琰《胡笳十八拍》:“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唐 杜甫《赠韦左丞丈济 诗》:“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明 王守仁《瘗旅文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清 王韬《淞隐漫录·悼红仙史》:“乖隔以来,靡日不思,不谓今日又有相见之期。”

不为五斗米折腰

búwèiwǔdǒumǐzhéyāo

原指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权贵屈服(五斗米:微薄俸禄的代称;折腰:弯腰,指鞠躬作揖),后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潜(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即出自此。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

不畏强暴

bùwèiqiángbào

不惧怕强权和凶暴的势力,坚持正义斗争。众乘客不畏强暴,齐心擒凶,当场将歹徒扭获,并押送至公安机关。

不温不火

bùwēnbùhuǒ

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八毛五分钱,也开发票?”售书小姐简直烦得要上吊了。“没办法,公事公办。”那先生不温不火地回答。

不文不武

bùwénbùwǔ

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后用以讽刺人无能。唐·韩愈《泷吏诗》:“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虱其间,不文亦不武。”宋·杨万里《烧香七言》: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歇后语: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不闻不问

不问不闻

bùwénbùwèn

bùwènbùwén

闻:听。指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六回》:“也不想想朝廷家平空的丢了一个太守,也就不闻不问,焉有是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鲁迅书信集·致沈雁冰》大约这里的环境,本非有利于病,而不能完全不闻不问,也是使病缠绵之道。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于是只好袭用仙传的古法,装聋作哑,置之不问不闻之列。”

不问青红皂白

bùwènqīnghóngzàobái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哪里有鏖战,他就立即冲向那里,不问青红皂白就砍杀起来。

不无小补

bùwúxiǎobǔ

补:补助,补益。多少有一点益处或多少有一点帮助。宋·朱熹《〈尚书〉一·纲领》:“诸家虽或浅近,要亦不无小补,但在详择之耳。”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倒也不无小补。

不舞之鹤

bùwǔzhīhè

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竟以不舞之鹤为羊公辱。

不务空名

bùwùkōngmíng

务:追求。切实地工作,不追求虚名。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不务正业

bùwùzhèngyè

务:从事。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在那时候他们是被骂为不务正业的青年,但没人知道当时的社会已无青年们可务的正业。

不物

bùwù

①违禁的食物。《北齐书·幼主纪论》:“过庭所闻,莫非不轨不物。”明·陶宗仪《辍耕录·宣文阁》:“以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而声色狗马,不轨不物者,无因而至前矣。”不分物我。《庄子·庚桑楚》:“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郭象注:“各得其宜,则物皆我也。”

不寤

bùwù

不醒悟。寤,通“悟”。不醒。《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

不悉

bùxī

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欲公崇骂斯义,因表,不悉。” 刘良注:“言因孝章以表见志,不尽所怀也。”三国魏 曹植《与吴季重书》:“适对佳宾,口授不悉。”②不熟悉。逾数夕,越墙入女家,门户不悉,误诣翁舍。

不惜

bùxī

不顾惜。不惜工本。舍得。为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唐 王维《洛阳女儿行》:“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秋瑾《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不惜工本

bùxīgōngběn

惜:吝惜。舍得出本钱。这家工艺品厂不惜工本,其工艺品深受大众的喜欢。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十三回》:“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凡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

不习水土

bùxíshuǐtǔ

习:习惯,适应。指不能适应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他来到南方,有些不习水土。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不习为吏

视已成事

bùxíwéi

shìyǐchéngshì

谚语。习:熟习。意思是指不熟习如何当官,就去看看以前的事例。西汉·贾谊《治安策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

不暇

bùxiá

没有时间;来不及。《尚书·酒诰》:“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汉书 王莽传中》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资治通鉴 晋纪十一》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黜以为灰尘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每至文林舘,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唐 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宋曾巩《冬望诗》:“尝闻古者禹称智,过门不暇慈其孩。”《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二》:“果然得见,庆幸不暇,还有甚么见怪?”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他以为那两个家伙是谈不来诗歌的。第一是穷,谋生之不暇,怎么做得出好诗?”

不暇顾及

bùxiágùjí

没有时间来管或关心这些人或事物了。

不闲

bùxián

不娴熟,不精通。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宋司马光《肥水之战》(桓)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不显

bùxiǎn

不显明,不清楚;不显达;幽深玄远。不显之德。《诗·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朱熹集传:“不显,幽隐之处也。”《礼记·中庸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②盛大貌。不,通"丕"。乐府诗集·晋郊祀歌·飨神歌》:“不显遗烈,之德之纯。”一本作“丕显”。

不相上下

bùxiāngshàngxià

上下:比喻高低、好坏等。分不出高低、好坏、胜负。形容程度相等。这两个人的棋艺不相上下。唐·李肇《唐国史补》:“贞元中;杨氏、穆氏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不相为谋

bùxiāngwéimóu

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三回》多是有些闻望,含有民党性质,与政府不不相为谋。又各不相谋。

不相闻问

bùxiāngwénwèn

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汉书·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又三年,一贫如洗,更屡试不第,亲故白眼相向,渐至不相闻问。

不相中

bùxiāngzhòng

不和睦;不融洽。《管子·国蓄》夫国之君不相中,举兵而相攻。马非百注:不相中,不和睦之意。《史记·封禅书》康后有淫行,与王不相中。司马贞 索隐引《三苍》中,得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子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犹言不相合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吴)揔与从子曦不相中,每丐任使,曦数阴沮之。

不详

不祥

bùxiáng

不详尽;不完善。②不祥。详,通“祥”。不吉祥。《易·大壮》:“不能退,不能遂/进,不详也。”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告从不赦,不详。”荀子《修身篇》:加愓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晋书惠帝纪》长乐不祥,承华非命,生灵版荡,社稷丘墟。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苻)坚默然。《晋书 王羲之传》违天不祥。③不公平。汉书·食货志下》:“刑戮将甚不详,奈何而忽!”颜师古 注:“详,平也。”④不知道。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⑤不吉利;祸难:背德不祥。孔颖达疏:“祥,善也,吉也。不吉,必有凶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老子·第七十八章》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资治通鉴 秦纪三》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第一章最近两三天就有一种不祥的兆头;天气格外闷热。

不祥之兆

bùxiángzhīzhào

比喻不吉利的预兆。《战国策·秦策一》:“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汝之生,不祥之证。”清·袁于令《西楼记》:“小弟初会时;以玉簪赠我;我投下成两段;原是不祥之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若供了壮缪,一面才开张,一面便供出那关门的“关”字来,这不是不祥之兆么?

不享

bùxiǎng

中国古代称诸侯不朝贡为不享。《尚书·洛诰》:“亦识其有不享”。“享”“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诸侯不来朝。《尚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孔传:“奉上谓之享。”《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史记·太史公自序》:“帝辛湛湎,诸侯不享。”②指不来朝者。《史记·五帝本纪》:“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司马贞《索隐》:“谓用干戈以征诸侯之不朝享者。”唐 皮日休《九夏歌·纳夏》:“征彼不享,一烘而泮。”

不效

bùxiào

亦作“不効”。不明显。谓失去常度。③没有效果。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bùxiàoyǒusān

wúhòuwéidà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中国古典训诂学,经文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皆持该观点。近现代有人根据上下文,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是最为不孝顺的。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就是无后的解释。君子还是应该事先通知父母才对。这里孟子的原意说的是不孝的表现有三种,其中不尽到一个后辈的本分是最大的不孝。并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那么为什么后面会发展成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呢?这是因为汉代的经学家赵岐在他的《十三经注疏》,对孟子的这段话进行了扩张。"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不肖

bùxiào

谓子不似父。郑玄注:“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司马贞索隐引郑玄曰:“言不如父也。”后用以称子孙之不孝。巴金《秋》四五:“他们这些不肖子弟拿了爹的钱,又不听爹的话。”曹禺《北京人 第一幕:“好,我说过,我说过,我是为我这些不肖的子孙才说的。”②不成材;不正派。不肖官吏。孔颖达疏:“不肖,谓小人也。”韩非子·功名》:“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颜师古注:“肖,似也。不肖者,言无所象类,谓不材之人也。”荀子《修身篇》: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中庸·第四章》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庄子·列御寇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战国策·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史记 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资治通鉴 周纪二》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史记 太史公自序》“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史记·太史公自序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资治通鉴 汉纪九》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晋书 武帝纪》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昔尧舜之禅天下也,皆由其子不肖。《资治通鉴 随纪三》我(隋文帝)虽德惭尧、舜,终不以万姓付不肖子!《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臣光曰:然君子进贤退不肖,其处心也公,其指事也实。明 方孝孺《深虑论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③谦辞。不才,不贤。臣等不肖,请辞去。《礼记·中庸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参见“夫妇”。 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资治通鉴 周纪三》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执法擅威福,故贤不肖混淆,贤不肖混淆,则奸邪肆,贤人伏而不出。④不似,不相象。《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不肖子孙

bùxiàozǐsūn

口语声调:búxiàozǐsūn不肖:不像(指不像先人),不贤。指不能继承祖先事业的,没有出息的子孙,多用于自己在祖宗坟前的谦称。《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孟子·万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不叶

bùxié

①叶,即协,合谐的意思。《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居中用事,与王守澄争权不叶。《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八》路岩素与刘瞻论议多不叶,瞻既贬康州,岩犹不快,阅《十道图》,以欢州去长安万里,再贬欢州司户。②不叶,通常指不叶韵或者不叶音。不叶音,就是某字的古今读法不同,现代人读古诗,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古音读一二声,现代变成三四声,或者反之,还有就是读音的不同,比如“斜”字,古音读“霞”而今音读“邪”诸如此类。另外,古体诗词写作中,不懂不按格律写的,通常也叫(平仄)不叶,新手写古体,不知何谓押韵,以致乱押,也可以说成“不叶韵”。

不协

bùxié

不一致;不和。《左传·成公十二年》:“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晋书 王羲之传》:“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南史·何尚之传》:“义真与司徒徐羡之、尚书令傅亮等不协。”

不谐

bùxié

①不和谐。②不成。不遇。《醒世恒言 苏小妹三难新郎》以后闻得相府亲事不谐,慕名来求者,不计其数。

不屑

bùxiè

①认为不值得。《诗·鄘风·君子偕老》:“鬢髮如云,不屑髢dí(假发)也。”孟子·公孙丑上》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北海王猛,少好学,倜傥有大志,不屑细务,人皆轻之。元 刘祁《归潜志 卷八》:“雷大愤不平,语人曰:‘请将吾二人所作令天下文士定其是非。’王亦不屑。”明 高明《琵琶记·伯喈拒婚》:“相府寻亲,侯门纳礼,你却拒他不屑。”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又不屑于学习那谄媚阿谀的妾妇之道来换取婆婆的欢心。”②不介意;不顾。《后汉书·马廖传》:“廖性质诚畏慎,不爱权埶声名,尽心纳忠,不屑毁誉。”李贤注:“王逸注楚词云:屑,顾也。”晋 王羲之《诫谢万书》:“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羣辟,诚难为意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同之与异,不屑古今。”隋 王通《中说·事君》:“美哉,公旦之为周也!外不屑天下之谤,而私其迹曰:必使我子孙相承而宗祀不絶也。”③形容轻视。孟子·公孙丑上》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孟子·告子上》: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尽心下》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至见服虔、张揖音义则贵之,得通俗、广雅而不屑。”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溪)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叶圣陶《四三集·多收了三五斗》:“夹着一支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 

不屑教诲

bùxièjiàohuì

认为不值得教训。虽受过多年的感化教育,他仍然不改偷窃的恶习,这样的人已是让人不屑教诲的了。《孟子 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不屑一顾

bùxièyīgù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明·方孝儒《送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清·曾朴《孽海花 第二十八回》我的眼光是一直线,只看前面的,两旁和后方,悍都然不屑一顾了。

不屑置辩

bùxièzhìbiàn

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态度;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不懈

bùxiè

①不倦的或不知疲倦的。不懈的努力。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前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②不间断的。坚持不懈。③速度、精力或步调不减弱的或不松懈的。正在进行一场紧张不懈的斗争。

不信

bùxìn

①不相信。不诚实;不信实。《尚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孔颖达疏:“汝无得不信我语。”《道德经 第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史记·周本纪》:“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庄子·人间世》: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史记·穰侯列传》:“夫三晋之相与也,秦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 犹言难道。明 施耐庵《水浒传 第六回》:“胡说!这等一个大去处,不信没斋粮?” 

不行

bùxíng

①指水流不畅通。②不行进;不前进。③不施行。④不成功;无用。⑤不中用;不好。⑥接近于死亡。⑦不可以。⑧表示程度很深,犹言不得了。⑨不能走路。西晋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省

bùxǐng

①不察看。引申为不检查。不领悟,不明白。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篇书有称严寒者(他父名臧严),必对之流涕,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物情怨骇,竟以不办而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知閤门事龙大渊,权知閤门曾觌,窃弄事权,屡致人言,帝(宋孝宗)不省。②不理会。③谓未见过。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④不节约。⑤不领悟;不明白。 霍光传》反任许、史,夺我印绶,令人不省死。

不省人事

bùxǐngrénshì

指昏迷过去,也指不懂人情世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忽然望后而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无名氏〈张协状元·胜花气死〉》:“紧闭牙关;都不省人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一回》:这厮不省人事,望乞恕罪。

不幸

bùxìng

①灾祸,表示运气差或发生了不好事情《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邢昺疏:“凡事应失而得曰幸,应得而失曰不幸。”唐 韩愈《与崔群书》:“仆家不幸,诸父诸兄,皆康彊早世,如仆者,又可以图於长久哉!”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五回》:“家门不幸,骨肉相残,诚有愧于邻国。”战国策·韩策二》:“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对去世的委婉说法。·苏武传》:“来时,大夫人已不幸,(李)陵送葬至阳陵。”颜师古注:“不幸亦谓死。”

不幸而言中

bùxìngéryánzhòng

不幸: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中:准。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了。《左传·定公十五年》:“仲尼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者也。”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辨物》:“孔子曰:‘赐(赐:指子贡)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不幸之幸

bùxìnɡzhīxìnɡ

不幸中也有可庆幸的。指灾祸中也有福在。《淮南子·说林训》:“失火而遇雨,失火则不幸,遇雨则幸也。故祸中有福也。”

不休

bùxiū

不停止,不罢休。《庄子·天运》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鬦不休,以有侯王。”

不修边幅

bùxiūbiānfú

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北史.卷八三.文苑传.颜之推传》: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五十五回》:“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不朽

bùxiǔ

不磨灭,永存。《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謚,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

不虚此行

bùxūcǐxíng

虚:空、白。原意为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原来你这回到上海,干了这么一回事,也不虚此一行。”

不徐不疾

bùxúbùjí

徐:慢。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九回:起初犹乍翱乍翔,不徐不疾,后来乐声促奏,她便盘旋不已。

不恤

bùxù

不顾及;不忧虑;不顾惜。《东周列国志 第七十七回》时秦哀公沉湎于酒,不恤国事。晋 刘琨《劝进表》方今踵百王之季,当阳九之会,狡寇窥窬,伺国瑕隙,黎元波荡,无所系心,安可废而不恤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一》搢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付人言于不恤,何以谢天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不恤人言

bùxùrényán

指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宋史·王安石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变法之后的)天灾人祸不必为“天人感应”之说而畏惧;现有古法不必刻板死守;天下人反对之声不必在意。恤:在这里是忧虑、担心的意思。

不宣而战

bùxuānérzhàn

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

不学无术

bùxuéwúshù

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多用于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东汉·班固·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学无术”。

不徇私情

bùxùnsīqíng

徇:曲从。指不曲从私人交情,比喻为人公正,秉公处事。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我们是好朋友,可是你能不徇私情,这才说明你是真正爱护我。”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十五回》:“这位首辅大人以天下为公不徇私情,将此事禀奏皇上,自求处分。”

不逊

bùxùn

无礼。逊:谦逊。 霍光传》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资治通鉴 后周纪一》枢密使王峻每言事,帝(后周太祖郭威)从之则喜,或时未允,辄愠怼,往往发不逊语;帝以其故旧,且有佐命功,又素知其为人,每优容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万一如唐泾原之师,因怒粝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起朱泚之乱,可不为寒心哉!

不淹时

bùyānshí

不久。《晋书 符坚载记上》臣虽不武,望克不淹时。《新唐书·王叔文传》:“不淹时,迁户部侍郎。”

不言不语

bùyánbùyǔ

指不说话,闷声不响。《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那一伙壮卒,不言不语,大刀阔斧,逢人便砍,虽只五千个人,慌乱之中,恰象几万一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坐在旁边,不言不语,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动一动。”

不言而信

bùyánérxìn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

不言而喻

不言而谕

bùyánéryù

①不待释言已可晓悟。不言而喻的责任。南北省份距离这么遥远,风物景观相差之大就不言而喻了。《孟子·尽心上》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宋 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②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不言所利

bùyánsuǒ

周易《乾》卦《文言传》语。旨在盛赞《乾》卦所象征的“天”的美德。谓“天”的利惠之大,无所不在,难以言喻,故不言其“利”之具体所在。把美满的利益普施给天下万物,而且从不提及自己的恩德。

不言之教

bùyánzhījiào

不用言语的教化。指在上者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行为来教育人。也作“不言之化”。《老子·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厌

yàn

不厌烦。不排斥;不以为非。③得不到。《汉书 王莽传中》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

不厌其烦

bùyànqífán

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第一百三十八回评》:“每阅数年,必综叙素臣生子生孙,娶妇嫁女,中科发甲。而读者不厌其烦,甚至一回之中,先后数见,绝无沓冗繁复之病。”孙犁《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他是认真观察,反复思考,融合于心,然后执笔写成文章,又不厌其烦的推敲修改。清·严复《道学外传》今之史学则异是,必致谨于闾阎日用之细,起居笑貌之琐,不厌其烦,不嫌其鄙。

不厌其详

bùyànqíxiáng

指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宋·朱熹《答刘公度》:“讲学不厌其详,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册圣贤之言,皆须子细反覆究竟。”茹志娟《在果树园里》我那时确实从心底里关心这个孤苦的小女孩,就不厌其详的问黎凤关于小英的事。

不厌人望

yànrénwàng

不能满足众人的愿望。《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七》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勋臣;臣(哈克繖)西域人,不厌人望。遂恳辞相位。

不扬

bùyáng

①不损伤。《诗·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 毛传:“扬,伤也。”孔颖达疏:“《释诂》文扬与误为类,故为伤。谓不过误不损伤也。”②不能散发。《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历阶而去。”③不振作。杜甫新婚别》诗:“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④亦作“不颺”。谓容貌不英俊。其貌不扬。《金史·后妃传上·海陵昭妃阿里虎等诸嬖》:“海陵尝曰:‘馀都貌虽不扬,而肌肤洁白可爱。’”⑤不被重视宣扬。唐 韩愈进学解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不药而愈

bùyàoéryù

愈:病好了。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刚才着了凉的不爽快,也就不药而愈了。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七回:“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

不一而足

bùyīérzú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清·刘鹗《老残游记 第十一回》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

不依不饶

bùyībùráo

形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完。郝艳霞 王润生《三请薛仁贵第三回》:“李氏和柳大洪慌忙来到前厅,为银环求情。柳刚不依不饶。李氏急了,说:‘你要杀银环,我就撞头!’”

不宜

bùyí

①不应该。不宜妄自菲薄。不宜偏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②不适宜,不适合。

不夷不惠

bùyíbùhuì

指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汉·扬雄法言·渊骞》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

不遗寸长

bùyícùncháng

遗:遗漏;寸长:微小的长处。不遗漏一点点长处。形容善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宋史 娄机传》:“称奖人才,不遗寸长。”

不遗余力

不留余力

bùyíyúlì

bùliúyúlì

指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遗余力”。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遗余力”。

不已

bùyǐ

①不止,继续不停。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礼记·中庸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列子 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东汉 班固 高后纪》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乱,不能继嗣奉宗庙,守祭祀,不可属天下。《纪泰山铭》: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武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敬晖等不已,复左迁晖为郎州刺史,崔玄为均州刺史,桓彦范为毫州刺史,袁恕己为郢州刺史;与晖等同立功者皆以为党与坐贬。宋 姜夔《暗香 旧时月色 序》: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清·纪昀《河中石兽》: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峻青《秋色赋·傲霜篇》:“只是这地瓜的丰收,就足以使人兴奋不已了。”王传岳与宋德富微信:老骥本伏枥,倦鸟知归林。壮士心不已,暮年烈士情。②不得已。《四游记·祖师入天宫收华光》:“臣观华光非故造反,乃因事逼不已,乞我主宽恩。”

不以

bùyǐ

不为,不因。《礼记·表记》:“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不用;不靠。《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宋 曾巩上欧蔡书》:“故其言无不信听,卒能成贞观太平,刑置不以,居成康上。”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合作完成演出,而不以自身取胜,不独立吸引注意。”③无论;不管。《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二年》:“或事应严密,不以其日;或异日听於閤门奏牓子,当尽屏侍臣,於便殿相待。”《元史·刑法志一》:“虽有牙符而无织成圣旨者,不以何人,并勿啟,违者处死。”④不如。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 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bùyǐwéichǐ

fǎnyǐwéiróng

不以为耻辱,反而以为是光荣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不以为奇

bùyǐwéiqí

指并不觉得奇怪。表示这是见惯了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而且老太太时常提问案件,大家亦都见惯,不以为奇。茅盾《子夜十八》吴少奶奶是看惯她妹子的憨态的,也就不以为奇,兀自捧着一杯茶在那里出神。

不以为然

bùyǐwéirán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bùyǐwéiyì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后晋 刘昫等《旧唐书·李密传》:及出关外,防禁渐弛,密请市酒食,每夜宴饮,喧哗竟夕,使者不以为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八回》《王司徒巧施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卓遂不以为意。自此愈加骄横,自号“尚父”。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bùyǐwùxǐ

bùyǐjǐbēi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宋 范仲淹《岳阳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以一眚

掩大德

bùyǐyīshěng

yǎndàdé

眚:本指眼睛角膜上的小翳,引申作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功绩。《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义富贵

búyìfùguì

用不正当手段而取得的富和贵。《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而贵,于我如浮云。”

不义之财

bùyìzhīcái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指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西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传》:“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义之财”。元·无名氏《小张屠焚儿救母》:“张婆婆道与张屠,少饮无名之酒;王婆婆说与王员外,再休贪不义之财。”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隐逸》:“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

不亦乐乎

bùyìlèhū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郭沫若《屈原 第五幕》哎,那骂得可真也是不亦乐乎。

不意

bùyì

没有想到。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出不意。

不易之论

bùyìzhīlùn

易,改变。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宋·惠洪冷斋夜话 卷一○》:“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

不易一字

bùyìyīzì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他不易一字地抄袭我的作品。《新唐书 王勃传》:“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不易之典

bùyìzhīdiǎn

不变的法则。南朝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

不翼而飞

bùyìérfēi

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作家·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不翼而飞了。”文学家·老舍《四世同堂》:“他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烧饼油条已经不翼而飞了。”郭澄清《大刀记》:“原来是,‘梁永生大闹黄家镇’的消息,不翼而飞,早在这运河两岸的各个村庄传开了。”参见“不胫而走”。

不因不由

bùyīnbùyóu

指无意之中。《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西门庆不因不由,信步走入里面观看。”《三侠五义第十四回》:那人见包公如此看待,不因不由的就顺口说出来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不说能把他们轰动,他们敬信了,不因不由的,便连上等人也跟着他敬信了。

不因人热

bùyīnrénrè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汉 刘珍《东观汉记 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清 谭嗣同《论艺》皆能独来独往,不因人热。

不阴不阳

bùyīnbùyáng

比喻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清·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四十四回》:“这样的不阴不阳,教我怎么好呢?”京剧《沙家浜第四场》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不饮盗泉

bùyǐndàoquán

比喻为人廉洁。正人君子是不饮盗泉的。《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不用

bùyòng

①不听从;不采纳。②不应用;废弃。③不为所用;不愿意做。《乐府诗集 木兰诗》:“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④不必;无须。⑤中医术语。

不犹

bùyóu

①不同。《诗·召南·小星》:“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毛传:“犹,若也。” 郑玄笺:“不若,亦言尊卑异也。” ②指不同平常,比平常坏。 不如别人。《诗经·召南·小星》:“实命不犹。” 《聊斋自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清 洪升 《长生殿·献发》:“只道君心可托,万岁为欢。谁想妾命不犹,一朝逢怒。遂致促驾宫车,放归私第。”③不可,不以为然。《诗·小雅·白华》:“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毛传:“犹,可也。”

不由分说

bùyóufēnshuō

由:听从,顺随;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

不由其道

钻穴之徒

bùyóuqídào

zuànxuézhītú

孟子·滕文公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孟子以男女苟合偷情为喻,谴责那些不由其道,不择手段去争取做官的人。参见“逾墙钻隙”。

不由自主

bùyóuzìzhǔ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

不友

bùyǒu

兄弟不相敬爱。《书·康浩》:“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明 冯梦龙《智囊卷二上智部太公孔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

不渝

bùyú

不改变。《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毛传:“渝,变也。”《庄子·天运》是以道不渝。《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南朝梁 刘孝标《广绝交论》:“风雨急而不輟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好逑传 第十八回》:“节义以不渝为奇,而不渝于曖昧之时为更奇。” 周恩来《在柬埔寨王国会议和国民议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是中国坚守不渝的外交政策。”

不虞

bùyú

①意料不到。不虞之变。不虞有变。不虞其诈。《国语·周语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左传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晋书 符坚载纪上》监国冲幼,銮驾远临,脱有不虞,其如宗庙何!南朝梁 沉约《刘领军封侯诏》:“及衅起不虞,咫尺宫禁,内参嘉謨,外宣戎畧。”唐 韩愈《泷吏诗》:“不虞卒见困,汗出愧且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不虞母家遘回禄,无屋可居,乃先期返。”②指意料不到的事。《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郑玄笺:“平女万民之事,慎女为君之法度,用备不亿度而至之事。”《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资治通鉴 宋纪六》(古)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西游记 第二十回》:“此去倘路间有甚不虞,是必还来茅舍。” 朱春雨《在人海里十七》:“有几个贴心后生要为他保镖,被他骂了回去,只好远远地躲在礁石后头,以防不虞。”③死亡的婉词。《后汉书·周举传》:“今诸阎 新斩,太后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李八缸》:“过数日,翁益弥留。月生虑一旦不虞,覷无人,即牀头祕讯之。”④指无凶丧之事。《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 王引之《经义述闻·仪礼》:“不,无也;虞,忧也。无忧,谓无死丧也。三族无死丧,则可行嘉礼,故惟用此三族无虞之时请吉日也。”⑤不图谋;不提防。《逸周书·寤儆》:“周公曰:‘天下不虞周,惊以寤王,王其敬命。’”朱右曾校释:“虞,度也。言无叛意。”《新唐书·颜真卿传》:“(真卿)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紆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⑥不惑。《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营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以货色而不可营,曰絜廉而果敢者也。”

不虞匮乏

bùyúkuifa

虞:担心。匮乏:缺乏。不担忧,不担心缺少。

不虞之事

bùyúzhīshi

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但是,“不虞之事”,也和“不虞之毁”一样地无聊。

不虞之誉

bùyúzhīyù

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战国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鲁迅《三闲集 我和(语丝)的始终》但是,“不虞之誉”,也和“不虞之毁”一样地无聊。

不与

bùyǔ

不赞成。唐 韩愈《与陈给事书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蔡)京专政日久,公论不与,帝(宋徽宗)亦厌薄之。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与…不。《史记·孝武本纪》:“上为封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 不刻意为治,不参与。《论语·泰伯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汪沆:“此读‘与’为‘预’。” 陈祥道:“有天下而不与焉者,如尧之无为而治者也。无为而治者,君子之道。”④不赞扬,不自夸。《老子·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豫

bùyù

①不事先预备。《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②不犹豫。《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王逸注:“豫,犹豫也。”《楚辞·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③不高兴。不豫之色。《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豫,吾何以助?”《孟子·公孙丑下》: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庄子·应帝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 ④天子有病的讳称。《逸周书·五权》:“维王不豫,于五日召周公旦。”朱右曾校释:“天子有疾称不豫。”《晋书 武帝纪》先是,帝不豫,及瘳,群臣上寿。《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五》甲寅,(简文)帝不豫,急召大司马(桓)温入辅,一日一夜发四诏…《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左军副使亓元实谓(王)宗实曰:“圣人(宣宗李忱)不豫逾月,中尉止隔门起居;今日除改,未可辨也。何不见圣人而出?”《资治通鉴 后周纪五》上(后周世宗柴荣)自至安阳水,命作桥,会日暮,还宿瓦桥,是日,上不豫而止。宋 欧阳修《归田录 卷一》:“仁宗不豫,久之,康復,又改元嘉祐。”清 戴名世《左忠毅公传》:“神宗不豫,太监刘朝魏忠贤矫太子令索嘉靖中戚畹庄。”⑤泛称尊长有疾。《逸周书·祭公》:“我闻祖不豫有加。”朱右曾校释:“今言不豫,尊之也。” 唐 杨炯《伯父东平杨德裔墓志铭》:“因不豫,弥留遗命,以弟之子神毅为后。”⑥不怕烦。《庄子·应帝王》:“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 王先谦集解:“犹云何不惮烦也。”⑦不参与。 三国魏 曹冏《六代论》:“衣食租税,不豫政事。” 

不虞之毁

bùyúzhīhuǐ

意外的诋毁。虞:意料。

不虞之誉

bùyúzhīyù

意想不到的赞扬。《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清 容闳《西学东渐记 第十九章》:“无功受禄,转来不虞之誉;劳苦功高,反有求全之毁。” 郭沫若《芍药与其它·蚯蚓》:“你们要表彰我们,在我们是不虞之誉。”

不遇

bùyù

不得志;不被赏识,不为人所理解。怀才不遇。《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唐 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资治通鉴 后梁纪一》(钱镠)始以(罗)隐为不遇于唐,必有怨心,及闻其言,虽不能用,心甚义之。宋 苏轼《上梅直讲书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宋 苏洵《辨奸论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湘中草》:“卿谋诗文虽不如西堂所推,而年少负异才,不遇而死。”

不远千里

bùyuǎnqiānlǐ

本义为不以千里为远(远:以……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成语“不远千里”即出自于此。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宋·王著《二瑞颂》:“不远千里,上达九重,颁美群臣,升歌清庙。”

不怨天不尤人

bùyuàntiānbùyóurén

不抱怨天,不责怪人。《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孟子弟子)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不约而同

bùyuēértóng

约:约定 不约:没有约定。同:在一起。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应对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宋 朱熹 《答汪长孺书》:“其徒有今日悟道而明日醉酒骂人者,尝举贾生论胡亥语戏之,今乃复见此,盖不约而同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中军元帅栾书,不约而同,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

不在话下

bùzàihuàxià

不在谈论的范围内,指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太史之类,不过傀儡,其实是不在话下的。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búzàiqíwèi

bùmóuqízhèng

论语·泰伯/宪问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 第六回》卑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  

不赞一词

bùzànyīcí

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不臧

bùzāng

①不善,不良。《·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他人之善,若己有之;民之不臧,公实贻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岳飞在鄂州,上言:“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人讥。”秦桧衔之。明 无名氏《四贤记·迁擢》:“间有一二不臧者,已经明斥其非,使令改过迁善。”②犹不吉。《晋书 武帝纪》邦之不臧,实在朕躬。《晋纪总论》主忧臣哭,于何不臧!魏书·姚苌传》:“王者无戏言,此将不臧之徵也。”《北史·僭伪附庸传·赫连定》:“俄而羣狐百数,鸣於其侧,定命射之,无所获。恶之曰:‘所见亦大不臧,咄咄天道,复何言哉!’”

不造

bùzào

不幸。《汉书 王莽传》今太皇太后比遭家之不造,委任安汉公宰尹群僚,衡平天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晋书 惠帝传》朕夙遭不造,淹恤在疚。《晋书 孝武帝纪》朕以不造,奄丁闵凶,号天扣地。不往,不至。《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皇运不造,书契未闻,中国其亡,兵凶总至。

不择手段

bùzéshǒuduàn

择:选择。指为达目的,任何手段都能采用。清·梁启超《袁世凯之解剖》:“为目的而不择手段,虽目的甚正,犹且不可。”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择手段”。鲁迅《三闲集·通信》:“要谋生,谋生之道,则不择手段。”朱自清《论不满现状》:“这种读书人往往不择手段,只求达到目的。”

不战而溃

bùzhànérkuì

形容毫无战斗力。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原伯喝令步卒开路,军士都心慌胆落,不战而溃。”毛泽东《学习和时局》:“敌人不过几个师团,国民党几十万军队不战而溃,只有杂牌军还能打一下。”

不着

bùzháo

①指不显扬;不执着,无挂碍。《孟子·滕文公下》:“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做……不着”。明清白话作品中屡见。如,《留鞋记》:“则做我铜钱不着,日日来买胭脂,若能够打动她,做得一日夫妻,也是我平生足愿。”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常言道:“做买卖不着,只一时:讨老婆不着,是一世。”

不折不挠

bùzhébùnáo

折: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同百折不挠。宋 苏六国论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茅盾《白杨礼赞》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不折不扣

bùzhébùkòu

指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折、扣:商品价格减到原价的几成,就叫几折或几扣。本指一点也不打折扣。后表示完全、十足。清 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四○回》:人人吃了六样菜、三斤酒、十六碗饭,开上帐来,足足四块钱,不折不扣。茅盾《子夜》:“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老舍《女店员第二幕》:如今的妇人跟男人不折不扣一样尊贵。

不争

bùzhēng

①道家视其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 老子·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并引申为人道上的谦下之德,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包括“不自见” ,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与人争先、争上。《 老子·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②只因为。元曲《选扬州梦》不争我听拨琵琶楚江头,愁泪湿青衫袖。③不在乎,不要紧。《水浒传》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得不好。④连词。如果。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假使不争折损了,深为可惜。

不正之风

bùzhèngzhīfēng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抱朴子·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巴金《探索集·再说小骗子》:“虽然不成熟,有缺点,像‘活报剧’,但是它鞭笞了不正之风,批判了特权思想。”

不知

bùzhī

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岂料,想不到。唐 白居易《大林寺 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知不觉

bùzhībùjué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茅盾《色盲二》:“林白霜手里的笔,不知不觉就停下来了。”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

不知薡蕫

bùzhīdīngdǒng

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尔雅 释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明·董斯张《吹景集·俗语有所祖》:“吾里谓愚者曰‘不知薡蕫’。”

不知端倪

bùzhīduānní

端倪:头绪。不知头绪。战国宋 庄周《庄子 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不知凡几

bùzhīfánjǐ

凡:总共。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唐·郭受寄杜员外》诗: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清·顾炎武《钱粮论上》:“其逃亡或自尽者,又不知凡几也。”清 张三礼《空谷香 序》:“余谓海内如顾姚之事者不知凡几,不遇苕生,莫传姓氏。”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猫怪》:“作官二十年,草菅人命者不知凡几,尚思恬退林泉,正命牖下,妄想极矣。”

不知甘苦

bùzhīgānkǔ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少年正待开口,却被老头子抢着说了一遍,无非是怪少年不知甘苦,不会弄钱的一派话。”

不知高低

bùzhīgāodī

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五回》:“ 宋江 读罢,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五回:“你那老头子,说话不知高低。我们是拜佛圣僧,又会偷马!”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三》:那安妈妈是妇道家,不知高低,便向乐公撺掇其事。

不知好歹

Bùzhīhǎodǎi

不知道是非轻重。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也指不知道事情的轻重。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做儿的不知好歹,做娘的不辨清浊。”

不知纪极

bùzhījìjí

纪极:终极,限度。原形容贪得无厌。亦表示极多。《后汉书·杨震传》:“无厌之心,不知纪极。”唐 柳珵《上清传》前后非时赏赐,当亦不知纪极。

不知进退

Bùzhījìntuì

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汉 荀悦《前汉纪.卷二九.哀帝纪下》: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慕容绍宗挫败侯景,一时将帅皆莫及,而围攻颖川,不知进退,赴水而死。”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道:‘官人好不知进退,好人家儿女,又不是烟花门户。’”

不知就里

bùzhījiùlǐ

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你寻思,甚做处,不知就里,直恁冲冲怒?”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麻疯女邱丽玉》生不知就里,趋近软语,代为卸妆。

不知老之将至

bùzhīlǎozhījiāngzhì

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不知不觉中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年纪大了。《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利害

bùzhīlìhài

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战国宋 庄周《庄子 齐物论》:“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9回:“窦建德不知利害,统重兵来侵我境。”

不知其详

bùzhīqíxiáng

指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六回》:“西门庆道:‘卑职只知本府胡正堂民望素著,李知县吏事克勤。其余不知其详,不敢妄说。’”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

不知轻重

bùzhīqīngzhòng

轻重:分量大小。不明事理,行事冒昧。战国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九回:婆子们不知轻重,说是这两日有些病,恐不能就好,到这里问大夫。

不知去向

bùzhīqùxiàng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钱钟书《围城》:“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不知人间

有羞耻事

bùzhīrénjiān

yǒuxiūchǐshì

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不知肉味

bùzhīròuwèi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三国魏 阮籍《乐论》:“故孔子在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小人已三月不知肉味矣。《老残游记第二回》: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澈些。

不知深浅

bùzhīshēnqiǎn

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抑且水荡坡塘,不知深浅。”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四回:这和尚不知深浅,那三个魔头,神通广大得紧哩!歇后语 小鸭子下河;蚂蚁跳塘。

不知世务

bùzhīshìwù

不知道当代的情势。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孟子守旧术,不知世务。”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八回》:“这老妇人不知世务,一个女儿,受了人的聘礼,还不曾出嫁,带了街上看灯,却撞上宇文公子抢了去。”

不知死活

bùzhīsǐhuó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水浒第六七回》:“单廷珪、魏定国大笑,指着关胜骂道:‘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彼时日色将晚,前无行人,就把他尽力一推,推落崖下,不知死活。”

不知所从

bùzhīsuǒcóng

不知怎么办,形容拿不定主意。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后汉书·刘玄传》:“诸将出征,各自专置牧守,州郡交错,不知所从。”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又凡用兵,举动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从。”

不知所措

bùzhīsuǒcuò

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参见“罔知所厝”。

不知所可

bùzhīsuǒkě

可:合宜,好。指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不想这番好意把个可左可右的安公子此时倒弄到左右不知所可。”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只剩李秀成一人,他捧着赐袍,又是惶惑,又是悲苦,有说不出的滋味,茫然不知所可。

不知所以

bùzhīsuǒyǐ

以: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购兰亭序》:“遽见追呼,不知所以。”《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真乃盈耳夺目,应接不暇,把鲁国君臣二人,喜得手舞足蹈,不知所以。”

不知所云

bùzhīsuǒyún

又不知所言。云:说。原意是“说话人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现泛指言语紊乱、空泛。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前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知所终

bùzhīsuǒzhōng

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庄子·田子方》: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国语·越语下》:“(范蠡)遂乘轻舟,以浮於五湖 ,莫知其所终极。”宋 洪迈《夷坚甲志·崔祖武》:“后归乡里,不知其所终。”

不知天高地厚

bùzhītiāngāodìhòu

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庄周《庄子·让王》:“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挖然执千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后由此总结出成语“不知天高地厚”。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成日家调三窝四,干出这些没脸面、没王法、败家破业的营生。”清·忧患余生《邻女语六》:“居民浑浑授囅,不识不知,……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痛痒

bùzhītòngyǎng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二卷:“同父意见亦同,常言道:‘而今的世界只管讲那道学,说正心诚意的,多是一班害了风痹病,不知痛痒之人。’”钱钟书《围城》:“因为这事要亲人干,旁人不知痛痒,下手太重,变成把棒打了。”

不知下落

bùzhīxiàluò

指去向不明。

不知虚实

bùzhīxūshí

虚实:或虚或实,情况。泛指不掌握或虚或实的内部情况。《汉晋春秋》:“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不知原委

bùzhīyuánwěi

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情的结果。事情的始末。《蜃楼志全传》你且说个原委,教我得知。

不知自爱

bùzhīzìài

意思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父母师长如此爱护他。他却不知自爱,自甘堕落,怎不令人痛惜!

不知自量

bùzhīzìliàng

形容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多大。我接下这项工程后,才发觉自己有些不知自量。

不直

bùzhí

①不正,不公。《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②不以之为是,不信任。·韩延寿传》:"上由是不直延寿,各令穷竟所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三》(黄)履、(李)舜举还奏,帝(宋神宗)颇不直(邓)润甫等言。③不值得。宋 黄升《酹江月》词:"作赋吟诗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

不值一驳

bùzhíyībó

不值得批驳。对于他所提有关修改方案的提议,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不值一驳。马识途《清江壮歌第七章》:“至于你哼哼唧唧地说那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话儿,是不值一驳的。”

不值一顾

bùzhíyīgù

顾:看。不值得一看。形容瞧不起某事物。明·方孝儒《送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毛泽东《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善于时局的声明》相反地,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不值一顾。

不直一钱

bùzhíyīqián

直:通“值”,价值。比喻毫无价值或无能、品格卑下。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

不值一哂

不值一笑

bùzhíyīshěn

bùzhíyīxiào

哂:微笑。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鲁迅《朝花夕拾 死后》:“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又《呐喊 阿Q正传》:“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一回:“又接得匿名信件,约有数通,多半措辞荒谬,不值一笑。”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十章:“此事说来虽不值一哂,惟其用心却极险极毒。”

不职

bùzhí

不称职。·贾谊传》:"(大臣)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宋 曾巩《代曾侍中乞退札子》:"臣少壮之时,尚虞不职,今齿发已暮,理当乞身。"《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朕(宋徽宗赵佶)不用定策事贬(章)惇,但以扈从灵驾不职罢之,馀事候有人论及,别议行遣。

不止不行

bùzhǐbùxíng

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发散解释:不塞不流,举个例子,就拿江水与湖泊来说,湖泊在江水的旺季蓄积江水,是"塞",能够阻止江水的汹涌,但是在江水的淡季,湖泊补充江水,是"流",这样江水就不会枯竭断流,能够更长远的流动。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不致

bùzhì

谓不会引起某种后果。晋 陶潜《搜神后记 卷五》:“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不想魏撰之已归,今幸吾兄尚在京师,小弟不致失望了。”老舍《四世同堂 五一》:“一枪落了空,一枪打在教授的左肩上,不致有性命的危险。”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毇,昭其俭也。”亦写成“太羹不和”。

不治

bùzhì

①不能治理。②不追究,不治罪。③不修整。④不医治。⑤指无法治好。⑥不研究。《宋书 本纪武帝上》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⑦不从事。《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少倜傥有大志,不治生产。

不忮不求

bùzhìbùqiú

忮:嫉妒;求:贪求。不妒忌,不贪求。南朝梁·萧统《陶靖节集 序》:“不忮不求者,贤达之用心。”宋 苏洵《辨奸论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高阳《玉座珠帘 下册》处理了这些事务,便是长篇大论的“遗训”,教子孙不忮不求,克勤克俭。

不栉进士

bùzhìjìnshì

旧指有文采的女人。唐 刘纳言《谐噱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不置褒贬

bùzhìbāobiǎn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不置可否

bùzhìkěfǒu

置:放,立;可:行;否:不行。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温钦差听了一笑,也不置可否。”茅盾《子夜》吴孙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

不置一词

bùzhìyīcí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意。对某人某事不加以一个字,一句话,也就是不加以评论的意思,和不置褒贬意思相近。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不中

bùzhōng I.

①指不合适;不恰当。唐 柳宗元《桐叶封弟辨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 ②指不符合。③指不行,不成。II.bùzhòng科举时代考试不合格,也指现在报考高一级学校未能录取。没有打中;无法击中。

不终

bùzhōng

指没有结果;没有到底。《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不得善终,不能终其天年。·晁错传赞》:“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宋 苏轼《东坡志林·裴頠对武帝》:“惠、怀、愍皆不终,牛系马后,岂及亡乎!”宋 苏轼《超然台记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犹不中,不合格,不好。《西游记第四七回》:“虽然相貌不终,却倒降龙伏虎,捉怪擒妖。”

不主故常

bùzhǔgùcháng

故常:旧的常规、习惯。不拘于老的一套。战国宋 庄周《庄子 天运》:“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清 莫友芝《巢经巢诗钞序》而其盘盘之气,熊熊之光,浏漓顿挫,不主故常。

不追既往

bùzhuījìwǎng

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追究。即“既往不咎”。清 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闻该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谕,已来者尽数呈缴,未来者断绝不来,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

不着边际

bùzhuóbiānjì

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一遭。”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简直是胡拉乱扯,说得太不着边际了。

不着痕迹

bùzhuóhénjì

指做事情做得天衣无缝,没有破绽,不易被人察觉。可形容手段高明。

不资

bùzī

①匮乏。指物资缺乏。《管子·山至数》:"散振不资者,仁义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刘)光世军皆骁锐,但主将不勤,月费钱米不资,皆出民之膏血,而不能训练,使之赴功,甚可惜也。②不可计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七年》:"凡人见丝毫之利,至相争夺;今皇子辞不资之富,已三百馀日不受命,其贤于人远矣。"《聊斋志异 金世成》创殿阁,所费不资,人咸乐输之。

不訾

不赀

不貲

bùzī

①不可比量;不可计数。《管子·七臣七主》:“百姓之不田,贫富之不訾,皆用此作。”《史记·货殖列传》:“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司马贞索隐:“谓其多,不可訾量。”唐 李商隐《韩碑》:“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新唐书·康承训传》:“获器鎧不貲。”宋 李纲《辞免知枢院事札子》:“乏昔人之功业,而有不貲之谗谤。”郭沫若《归去来·达夫的来访》:“事后文求堂的主人才对我说,因分量太大,出版经费不貲,故未实现。”②形容十分贵重。·盖宽饶传》:“用不訾之躯,临不测之险,窃为君痛之。”《后汉书·冯勤传》:“人臣放逐受诛,虽復追加赏赐賻祭,不足以偿不訾之身。”李贤注:“訾,量也。言无量可比之,贵重之极也。”明 陆采《怀香记·哀中闻喜》:“忽为无益之悲,致损不貲之体。”③不思。《礼记·少仪》:“不訾重器。” 郑玄注:“訾,思也。”孔颖达疏:“重器不可思玩之,若思玩之,则憎疾己贫贱,生淫乱滥恶也。”不加诋毁。《庄子·人间世》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 其庸讵可乎!扬雄《太玄·唐》:“奔鹿怀鼷,得不訾!”范望注:“鹿以喻贤,鼷以喻不肖……贤奔亡,不肖者来,故言不訾。不得不訾毁於贤者也。”

不字

buzi

未能生育。《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字,妊育。谓不嫁人。 清钮琇《觚賸续编·妙霓》:“情忘衿襘,道悦苾蒭,坚守不字之贞,妙解无生之谛。” 《聊斋志异 侠女》问其何为不字,则以母老为辞。

不子

bùzǐ

不合人子之道。谓不以为君。谓不能为儿子命名。《晋书 王羲之传》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 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

不自量力

bùzìliànglì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比喻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先秦·左氏《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不自量力”。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当代·杨沫《不是日记的日记》:“它对一些美好事物的热烈的憧憬、向往,常不自量力地奔扑过去。”

不自聊

bùzìliáo

犹无聊。宋 刘克庄《长相思·饯别》词:风萧萧,雨萧萧,相送津亭折柳条,春愁不自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辛)次膺以礼自防,虽崎岖乱离,贫不自聊,而一介不妄受。宋 赵令畤《候鲭录 卷五》微之心不自聊,既出之翰墨,姑易其姓氏耳。明 高启《丁校书见招晚酌》诗:正坐羁愁不自聊,远烦舟楫暮相邀。

不自满假

bùzìmǎnjiǎ

不自满,不自大。《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进士孙籍献书曰:“封禅,帝王盛事,然愿陛下(宋真宗)谨于盈成,不可遂自满假。”

不足

bùzú

不充足,不够,满足不了需要。缺衣少食。不满足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乐府诗集 陌上桑》二十尚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缺少或没有。信心不足。少于,不到。不足一千。不能,不可以。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此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不值得,不必。⑥能力不足,言语木讷。《论语·乡党篇》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不足齿数

bùzúchǐshǔ

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汉书·孙叔通传》:“此特群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鲁迅《呐喊·阿Q正传》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齿数。鲁迅《未有天才之前》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越者,也怕不容易做。

不足挂齿

bùzúguàchǐ

表示不值得一提。《史记·刘敬叔孙叔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第八十七回》宋江答道:“无能小将,不足挂齿。”

不足介意

bùzújièyì

不值得放在心上。明 陶宗仪《辍耕录 落水兰亭》:“大风覆舟,行李皆淹溺无余,彝斋立浅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兰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鲁迅书信集 致章廷谦》如此敌人,不足介意,所以我仍要从事译作,再做一年。

不足轻重

bùzúqīngzhòng

犹言无关紧要。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轻重矣。”清·邹容《革命军第五章》上自独当一面之官府,上至不足轻重之官吏,而亦共闻是言。宋·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

不足为法

bùzúwéifǎ

足:值得;法:效法。不值得学习、效法。清 赵翼《瓯北诗话 李青莲诗》:“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杨、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那些工作作风实不足为法。

不足为据

bùzúwéijù

不能作为依据。足:够得上;据:证据。宋·刘安世《论蔡确作诗讥讪事第六》:“诗板是明白已验之迹,便可为据;开具乃委曲苟免之词,不足为凭。”清·汪琬《东都事略 跋序》:“此皆当国者深文罗织,不足为据。”

不足为虑

bùzúwéilǜ

不值得忧虑担心。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臻传》:“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明·李贽《焚书·答陆思山》:“承教方知西事,然倭奴水寇,不足为虑,盖此辈舍舟无能为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六回》:“子圉心腹,只有吕省、却芮二人,旧臣却步扬、韩简等一班老成,俱疏远不用,不足为虑。”

不足为凭

bùzúwéipíng

不能当作凭证、依据。《儿女英雄二六回》:“纵说这话不足为凭,前番我在德州作那个梦,梦见那匹马,及至梦中遇着了他,那匹马就不见了。”也作“不足为信”。

不足为奇

bùzúwéiqí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宋·毕仲游《祭范德孺文》:“人乐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则公不足为奇。”明·施耐庵《水浒第六十八回》:“吴用见说,大笑道:“不足为奇!”

不足信

不足为信

bùzúxìn

bùzúwéixìn

指不值得信任。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说,诚渺茫不足信。”参见“不足为凭”

不足为训

bùzúwéixùn

指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明·胡应麟《诗薮续编 卷一》:“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不足为意

bùzúwéiyì

足:值得。不值得介意。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纷纷之言,不足为意。”鲁迅《书信集·致沈雁冰》肺病的进行,似已被阻止;但偶仍发热,则由于肋膜,不足为意也。

不足与谋

bùzúyǔmóu

不值得和他商量。《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

不作

bùzuò

不兴起;不兴盛。不耕作;不写作。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地名用字。如:唝吥(“贡布”的旧译名;柬埔寨南部的港市,是贡布省的首府)

一种放射性元素,元素符号Pu,是原子能工业的一种重要原料,可作为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裂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