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②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③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④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⑤高起,凸出:鼓包。鼓胀。⑥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八》二鼓,(大)兴国窃符,矫诏开宫门召唐古辨,守门者以辨为金主之驸马,不疑,内之,亮等怀刃随入。⑦弹或拉:鼓胡(胡琴)。伯牙善于鼓琴。《笑林广记 偶遇知音邻媪曰:“无他,亡儿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音,闻之,不觉悲从中耳。”

⑧击鼓攻击。《左传 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鼓鞴

鼓韛

gǔbèi

gǔbài

①鼓动皮风囊。宋 沈括《梦溪笔谈·神奇》其法为炉灶,使人隔墙鼓韛,盖不欲人觇其启闭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一》(孟宗政)创战棚,防城损,穿阱才透,即施毒烟烈火,鼓鞴以熏之。②皮的鼓风囊。《朱子语类 卷七四》要之天形如一个鼓鞴,天便是那鼓鞴外面皮壳子,中间包得许多气,开阖消长,所以说'干一而实'。

鼓臂

gǔbì

犹振臂。《庄子·徐无鬼》:“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王充《论衡·定贤》:“孟尝君夜出秦关,鸡未鸣而关不闓。下坐贱客,鼓臂为鸡鸣,而鸡皆和之,关即闓,而孟尝得出。” 宋 苏轼《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诗》:“往来不遣凤衔梭,谁能鼓臂投三丈。”

鼓儳

gǔchán

乘敌方阵列不整齐时,即鸣鼓进击。《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杜预注:“儳巖未整陈。”洪亮吉诂:“説文:‘儳儳,互不齐也。’盖谓及其成列不齐鼓之。”

鼓翅

gǔchì

犹振翅。《战国策·楚策四》:“(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宋 苏轼《鸦种麦行》:“徐行俛仰若自矜,鼓翅跳踉上牛角。”何其芳《试看天地翻覆》:“鼓翅乘风而上九万里的鲲鹏。”

鼓吹

gǔchuī

①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②演奏乐曲。③演奏乐曲的乐队。《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加帝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平南将军,加鼓吹一部。④鼓吹声;乐曲声。⑤比喻蛙鸣声。⑥谓阐发意义,引申为羽翼,辅佐者。⑦宣扬;宣传。⑧吹嘘;吹捧。⑨引申为捧场,怂恿。

鼓吹喧阗

gǔchuīxuāntián

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离店家不上五六里之地,只是后面鼓吹喧阗,回头观看,灯火烛天。”《孽海花》第三回:家中早已挂灯结彩,鼓吹喧阗。

鼓唇弄舌

鼓唇摇舌

鼓唇咋舌

gǔchúnnòngshé

gǔchúnyáoshé

gǔchúnzǎshé

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耍嘴皮,嚼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今已陷之于丧亡,尚不自耻,犹敢鼓唇弄舌于众诸侯之前耶?”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而胥吏衙役辈鼓唇咋舌,欲以罔利。”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31回:“京内外一班官吏,又复鼓唇弄舌,摇笔成文。”

鼓刀

gǔdāo

谓摆弄刀子发出响声。宰杀牲畜时敲击其刀,使之发声,故曰鼓刀。《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王逸注:“鼓,鸣也。或言吕望太公,姜姓也,未遇之时,鼓刀屠于朝歌也。” 唐 王维《夷门歌》:“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是故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宁子饭牛,离此患也。

鼓捣gǔdao

折腾拨弄红楼梦第六三回》一罈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喝的把臊都丢了。

鼓纛

gǔdào

战鼓与大旗。古时皇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信物。《新唐书·回鹘传下》:“明年,太宗方图颉利,遣游击将军乔师望儳路赍诏书、鼓纛,册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沙钵罗与其徒将猎,(苏)定方掩其不备,纵兵击之,斩获数万人,得其鼓纛,沙钵罗与其子咥运、婿阎啜等脱走,趣石国。《辽史·仪卫志四》:“辽自大贺氏摩会受唐鼓纛之赐,是为国仗。”

鼓腹

gǔfù

①鼓起肚子。谓饱食。《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唐 岑参《南溪别业诗》:“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清 曹寅《五月十一夜集西堂限韵》:“在昔鼓腹游,真意非等伦。”②拍击腹部,以应歌节。元 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高歌鼓腹,长笑掀髯,我则待慢登临感慨悦他这箇仲宣楼。”③捧腹大笑。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余於国朝前辈名家,亦偶窥一斑,聊附於此,以当鼓腹。”

鼓腹含哺

gǔfùhánbǔ

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尧天舜日庆三多,鼓腹含哺遍地歌。

鼓腹含和

gǔfùhánhé

吃饱肚子,和乐相处。形容太平欢乐。严复《主客平议》:“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无过庶过富之通患。”

鼓腹击壤

gǔfùjīrǎng

原谓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亦“击壤鼓腹”。《隋书·儒林传·何妥》:“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期间。”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凿井耕田者不知自然,鼓腹击壤者不知帝力。”《旧唐书·李密传》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蟠木距于流沙,瀚海穷于丹穴,莫不鼓腹击壤,凿井耕田,治致升平,驱之仁寿。

鼓歌

gǔgē

击鼓而歌。《庄子·在宥》:“乃斋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淮南子·天文训》:“女夷鼓歌,以司天和。”

鼓鼓囊囊

gǔgǔnāngnāng

软外皮中塞得圆鼓鼓的;藏物凸起的样子。把他们鼓鼓囊囊的一小袋金子往柜台上一扔。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九回:“看见皮瓠藤篮之类,鼓鼓囊囊的装着许多东西。”

鼓角

gǔjiǎo

战鼓和号角的总称。古代军队中为了发号施令而制作的吹擂之物。唐·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三国演义》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鼓角齐鸣

gǔjiǎoqímíng

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鼓睛暴眼

gǔjīngbàoyǎn

眼睛突出的样子。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国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实在是比穿山甲、比猬毛还要难于接近的逆鳞。”

鼓脑争头

gǔnǎozhēngtóu

争着出头;要冒尖,强出头。《全元散曲·柳营曲·风月担》:“勤儿每正鼓脑争头,斗喧呼谢馆秦楼。”

鼓馁旗靡

gǔněiqímí

鼓点无力,旗帜歪倒。形容军队士气不振。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凡行阵参伍弥缝之际,略觉鼓馁旗靡处,得健锐兵数十屹立其间,则整而复进。”-

鼓弄gǔnòng

①蛊惑愚弄。《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这实吃了晁无晏那贼天杀的亏,今日鼓弄,明日挑唆,把俺那老斫头是挑唆转了。”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二》:“欧洲的资本家还想借此鼓弄阴谋,几百万人的性命在文明人眼光里算得什么!”②吹动摆弄。《西游记第二回》抠眼睛,捻鼻子,抬鼓弄,直打做一个攒盘。郭沫若《塔·喀尔美萝姑娘》:“旧态依然的苍海,不断地在鼓弄风涛。”③蠕动。梁斌《红旗谱四一》:“有个同学把一条毛毛虫放在我的书桌上,吓得我一天不敢去上课。一想起来,毛毛虫就像在心里鼓弄。

鼓盆

gǔpén

敲瓦罐子。《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弔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成玄英疏:“盆,瓦缶也。庄子知生死之不二,达哀乐之为一,是以妻亡不哭,鼓盆而歌。”后用以指丧妻。明 顾大《青衫记·元白揣摩》:“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清 赵翼《悼亡诗》:“已分今生不服縗,谁知暮景鼓盆悲。”清 秋瑾《精卫石第一回》:“今日鼓盆初歌,明日便新人如玉。”

鼓盆之戚

gǔpénzhīqī

旧指死了妻子。近义词丧妻之痛。《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聊斋志异 小谢》家綦贫,又有“鼓盆之戚”,茅屋数椽,溽暑不堪其热,因请部郎,假废第。

鼓鼙

gǔpí

亦作“鼓鞞”。 ①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鼓鼙震天。《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旧唐书·郭子仪传》:“子仪遣六军兵马使张知节、乌崇福、羽林军使长孙全绪等将兵万人为前锋,营于韩公堆,盛张旗帜,鼓鞞震山谷。”清 恽敬《答伊扬州书之二》:“是犹毁鼎彝而铸刀剑,舍琴瑟而听鼓鼙。”②借指征战。《晋书·牵秀传》:“自谓居司直之任,当能激浊扬清;处鼓鞞之间,必建将帅之勋。”唐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唐 卢纶《晚次鄂州》: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资治通鉴 后晋纪四》殿下(楚王马希范)长深宫之中,藉已成之业,身不知稼穑之劳,耳不闻鼓鼙之音,驰骋遨游,雕墙玉食。清 吴伟业《避乱诗》:“为客贪虾菜,逢人厌鼓鼙。”

鼓旗相当

gǔqíxiāngdāng

即“旗鼓相当”。旗鼓:古时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鼓琴

gǔqín

弹琴。《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庄子·渔父》:“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庄子·让王鼓琴足以自娱。先秦 佚名《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父以善鼓琴见秦皇帝。”宋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宜鼓琴,琴调虚畅。

鼓髯

gǔrán

鼓动胡须。《晋书·石勒载记上》:“勒攘袂鼓髯曰:‘(张)宾之计是也。’”

鼓瑟

gǔsè

弹瑟。《诗·小雅·鼓锺》:“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论语·先进篇》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郭沫若《高渐离第三幕》:“自来弹琴鼓瑟的人都是瞎子,他不应该多了一双眼睛。” 杨恽与其妻感情甚笃,于报孙会宗书中曰:“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后以“鼓瑟”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明 归有光《归氏二孝子传》:“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考其终皆有以自达。”

鼓舌掀簧

gǔshéxiānhuáng

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谓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清·胡泉《貂裘换酒·题〈聊斋志异〉》词:“笔墨久抛荒,懒劳神雕虫小技,鼓舌掀簧。”

鼓舌扬唇

鼓舌摇唇

鼓唇摇舌

gǔshéyángchún

gǔshéyáochún

gǔchúnyáoshé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明·周履靖《锦笺记·联姻》引线针儿,伐柯斧具,鼓舌摇唇,婚男嫁女,花红羊酒是常仪。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鼓衰力竭

鼓衰力尽

gǔshuāilìjié

gǔshuāilìjìn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唐·李华《吊古战场文》:“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又放翁古今体诗,每结处必有兴会,有意味,绝无鼓衰力竭之态。”

鼓吻奋爪

gǔwěnfènzhǎo

犹言张牙舞爪。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言下狼复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鼓吻弄舌

gǔwěnnòngshé

鼓弄唇舌。《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个枭鸟,在秋心院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脚毛发森竖!”

鼓舞

gǔwǔ

击鼓跳舞。《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或躬自鼓舞,歌讴不息,从旦通宵,以夜继昼。古时常用以祭神。③手足舞动。表示欢欣。④代杂舞的一种。⑤激发;激励。⑥古代臣子朝见皇帝时的一种礼仪。⑦舞动;转动。⑧振作。⑨指振兴。⑩煽动。

鼓舞欢忻

gǔwǔhuānxīn

同“欢欣鼓舞”。快乐而兴奋;鼓舞:振奋。指快乐得欢舞跳跃。形容非常高兴;非常振奋。

鼓舞人心

gǔwǔrénxīn

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扬雄法言·先知》:“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从者,号令乎?”·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四回》也不过四处游说,鼓舞人心。

鼓行

gǔxíng

击鼓行军。引申为大张声势地前去。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若杀秦主(符坚),据邺都,鼓行而西,三秦亦非苻氏之有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③盛行;风行。

鼓眼努睛

gǔyǎnnǔjīng

眼睛张大、凸起的样子。谓使眼色。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七:“‘你跟我来,有句话问你。’他鼓眼努睛,对她这样说。”

鼓妖

gǔyāo

古谓发出怪声的不祥之兆。《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刘向以为近鼓妖也。”《隋书·五行志下》:“时则有鼓妖,有鱼孽,有彘祸,有黑眚黑祥,惟火沴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忽大声如巨礟/炮,发于床前……曰:‘此为鼓妖,非吉征/征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此《洪范》所谓鼓妖者也。师法,以为人君不聪,为众所惑,空名得进,则有声无形,不知所从生。

鼓乐

gǔyuè

本指弹奏乐器。亦指敲鼓声和奏乐声,泛指我国民族音乐。鼓乐大作。鼓乐喧天。孟子·梁惠王上》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鼓乐齐鸣

gǔyuèqímíng

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形容热闹景象。一时间,张灯结彩,鼓乐齐鸣,大街上热闹非凡。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众起来,鼓乐齐鸣。”

鼓乐喧天

gǔyuèxuāntiān

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形容十分欢乐热闹。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六回:“楼上楼下,有百十处阁子,终朝鼓乐喧天,每日笙歌聒耳。”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连夜具办妆奁,收拾宝马香车,令宋宪、魏续一同韩胤送女前去。鼓乐喧天,送出城外。

鼓噪

gǔzào

鸣鼓喧哗。《左传·哀公十七年》鼓噪而进。《三国演义》如遇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夏侯)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晋书 景帝纪》(文)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谓钦曰:“及其未定,请登城鼓噪,击之可破也。”《资治通鉴 晋纪三》是日,(王)浚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入于石头,吴主面缚舆榇,诣军门降。《宋书 本纪武帝上》:“高祖乃选敢死之士数百人,咸脱甲胄,执短兵,并鼓噪而出。”“(孙)恩率众数万,鼓噪登蒜山,居民皆荷担而立。”《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②鼓惑,煽动。何香凝《回忆孙中山 :“陈廉伯公开鼓噪广州西关的商人进行‘罢市’抗拒,为此,孙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演说过几次,揭露帝国主义和商团的阴谋。”清 孔尚任《桃花扇》:俺虽镇守在此,缺草乏粮,日日鼓噪,连俺也做不得主了。

鼓噪而起

gǔzàoérqǐ

鼓噪:起哄。《谷梁传·定公十年》:“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

鼓棹

gǔzhào

亦作“鼓棹”。划桨。《晋书·陶称传》:“鼓棹渡江二十余里。”《资治通鉴 宋纪十》下官中流鼓棹,直趣石头,此上策也。《资治通鉴 梁纪二十》(萧绎)戒之(胡僧)曰:“贼若水战,但以大舰临之,必克。若欲步战,自可鼓棹直就巴丘,不须交锋也。”隋炀帝遗陈尚书江总檄:“山川共有,我据上游,鼓棹之能,吴楚不异。” 王闿运《衡阳彭公行状》:“头队皆小船,无篷桅,鼓棹直下。”解放日报1942.7.4:“而抗战巨舟之能经历风浪鼓棹前进者,亦有赖于国内团结。” 参见“棹”。

鼓铸

gǔzhù

风扇火,冶炼金属、铸造钱币或器物。《史记·货殖列传》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自艰难以来,饶、虔两司鼓铸遂亏,而江、浙之民巧为有素,销毁残宝,习以成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阿哈玛特以河南钧、徐诸州俱有铁治,请兴鼓铸之利,乃括户三千兴煽之,岁输铁一百三万七千斤。

鼓胀:水。气

臌胀

gǔzhàng

也作鼓胀。中医病证名。主要症状是腹部肿大,头面四肢消瘦。一般多见于肝硬化后期。


盲人,瞎子。瞽媪。《楚辞·九章·怀沙》:“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②盲目。《论语·季氏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③古代乐师。④不达事理;没有见识;“弃老取少谓之瞽。”

瞽旷

gǔkuàng

指春秋晋盲人乐官师旷。《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鑠絶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汉 扬雄《法言·问神》:“瞽旷能默,瞽旷不能齐不齐之耳。” 晋 葛洪《抱朴子·喻蔽》:“瞽旷之调鐘,未必求解於同世;格言高文,岂患莫赏而减之哉?” 参见“师旷”。

瞽旷之耳gǔkuàngzhīěr

听觉十分灵敏。瞽:眼睛瞎;瞽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天生的盲人,能辨别五音六律。《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也。”《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瞽目gǔmù

瞎眼。《笑林广记 无须狗》一税官瞽目者,恐人骗他,凡货船过关,必要逐一摸验,方得放心。

瞽人

gǔrén

盲人,失去视力的人。明 都穆《都公谈纂 卷上》:“君佐出寻瞽人善词话者数十辈,诈传上命。”《聊斋志异 长治女子》适一瞽人自陈家出,道士追与同行,问何来。②古代盲乐师。《后汉书·马廖传》:“愿置章坐侧,以当瞽人夜诵之音 。”

瞽师

gǔshī

盲乐师。《吕氏春秋·孟冬》:“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于是法物始备。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明 杨基《八月九日祀社稷述事诗》:“币玉趋宗伯,笙鏞奏瞽师。”章炳麟《辨诗》:“韩愈、孟郊,盖急就章之别辞;元稹、白居易,则日者、瞽师之诵也。”

瞽史

gǔshǐ

①乐师与史官的并称。《周礼·秋官·大行人》:"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西汉·贾谊《治安策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二》臣(司马光)愚以为车驾暂出,近在京城之内,亦何必拘瞽史之言,选拣时日!②说书的瞎子。唐 柳宗元《贞符 序》:"其言类淫巫瞽史,诳乱后代。"清 周亮工《书影》卷九:"李青霞,眉州人,襁褓失明……为渔所得。至十载为人佣磨。有瞽史倚琵琶说往事,携之去,雅善其艺。"

瞽说

gǔshuō

①胡说。亦指不明事理的言论。《汉书·谷永传》:“此欲以政事过差丞相父子,中尚书宦官,槛塞大异,皆瞽说欺天者也。”班彪《王命论》:“距逐鹿之瞽说,审神器之有授。”晋 葛洪《抱朴子·明本》:“而管窥诸生,臆断瞽说,闻有居山林之间,宗伯阳之业者,则毁而笑之曰:‘彼小道耳,不足筭也。’”《汉书·传·谷永杜邺传》听暗昧之瞽说,归咎乎无辜。②用作谦词。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答谢蕴山藩伯书》:“承谕着书必资友朋订正,此诚大人先生虚怀集益之雅量,故仆敢再进瞽说,以就正有道焉。”

瞽瞍

gǔsǒu

亦作“瞽叟”“瞽瞍”。①人名。古帝虞舜之父。墨子·非儒下》“夫舜见瞽叟,就然。”《孟子·离娄上》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昔瞽瞍常欲杀舜,舜事之逾谨。汉 王充论衡·定贤》“舜有瞽瞍,参有曾晳。”宋 苏洵《上田枢密书》“尧不得以与丹朱,舜不得以与商均,而瞽叟不得夺诸舜 。”宋 吕蒙正命运赋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明 王守仁《象祠记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 李渔《风筝误·闻捷》你便做了重华不告婚尧女,我岂学那瞽瞍无情怪舜徒?指算命的瞎子。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剑侠》忽于市中遇瞽叟,胸悬一牌云:善决大疑。’”

瞽言

gǔyán

不明事理的言论。谦词。汉书·谷永传》:“臣幸得备边部之吏,不知本朝失得,瞽言触忌讳,罪该万死。”魏书·刘芳传》:“臣学谢全经,业乖通古,岂可轻荐瞽言,妄陈管说。” 《资治通鉴 宋纪一》(崔)浩曰:“陛下春秋富盛,行就平愈,必不得已,请陈瞽言。…”唐元稹《贺圣体平复御紫宸殿受朝贺表》:“非臣臆度,敢进瞽言。” 宋 苏轼《徐州谢上表》:“向者屡献瞽言,仰尘圣鉴,岂有意于为异,盖笃信其所闻。”《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九》臣所以触死瞽言,非为寿也。

瞽言萏议

gǔyándànyì

萏议:草野之人的议论。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常用作自谦之辞。

瞽言妄举

gǔyánwàngjǔ

随便乱说,轻率行动。《晋书·挚虞传》:“臣生长筚门,不逮异物,虽有贤才,所未接识,不敢瞽言妄举,无以畴答圣问。”《晋书·挚虞传》:“臣生长筚门,不逮异物,虽有贤才,所未接识,不敢瞽言妄举,无以畴答圣问。”

瞽者

gǔzhě

失明的人。俗称瞎子。《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庄子·逍遥游》:“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鐘鼓之声。”《新唐书·陈子昂传赞》:“瞽者不见泰山,聋者不闻雷霆。”《豆棚闲话·空青石蔚子开盲》:“(那块青石)逢着瞽目之人,一点就亮。不两日间,四下瞽者俱已传遍,来了许多,俱要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