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蛊惑。《续资治通鉴 周纪四》壬申,徙永州诸县民之畜蛊者三百二十六家于县之僻处,不得复齿于乡。②人腹中的寄生虫。③毒害人之物:蛊毒。③(文言)事。《易·蛊卦》:“干父之蛊,意承考也。”参见“干父之蛊gànfùzhīgǔ

蛊雕gǔdiāo

传说中的怪兽名。山海经·南山经》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蛊蠹gǔdù指蛊惑、蛀蚀。蛊蠹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蛊指用毒虫咬伤,蠹指虫蛀物品。合在一起形容蛊惑人心、蛀蚀事物的行为。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被蛊惑、蛀蚀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以不正当手段蛊惑他人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长期腐蚀、破坏事物的行为。

蛊坏

gǔhuài

惑乱败坏。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经说·先甲先庚》圣贤当事之蛊坏,必有饬蛊之道,既更新于其先,又丁宁于其后,则天下复归于治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帝(宋理宗)谕辅臣曰:“近闻外间多有关节之说,关系风俗不小,若不禁戢,蛊坏世道。” 彭士望《冬心》诗:人才天地心,长养万物命,学术蛊坏之,好恶失其正。

蛊惑人心

gǔhuòrénxīn

蛊:传说中的一种毒虫。谓毒害、迷惑人心。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混淆人的思想。《元史·刑法志》:“诸阴阳家者流,辄为人燃灯祭星,蛊惑人心者,禁之。”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 第三幕》:“洪秀全:‘你们作武将的就应当不顾生死,去把清兵打退。撞钟擂鼓,蛊惑人心,就是犯了天条。’”

蛊媚

gǔmèi

仪容姿态妩媚诱人。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 杂文》观其大抵所归,莫不高谈宫馆,壮语畋猎,穷瑰奇服馔,极蛊媚之声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五》陈埙上言,请去君侧之蛊媚以正主德,从天下之公论以新庶政,盖指贾才人及史弥远也。

gǔ I. 

①摩拭、擦拭、涂抹。《汉书》:“扢嘉坛,椒兰芳。”②取。II. qì①兴奋、喜悦。《集韵·迄韵》:“扢,奋舞皃;一曰喜皃。”《庄子·让王》“子路然执干而舞。”②击。《集韵·迄韵》:“扢,击也。”III. gē扢搭:古同“疙瘩”,结子,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红楼梦》:“说着,拿出绢子来,挽着一个扢搭。”②忽然、立刻。《西厢记》:“忽攘攘因何,扢搭地把双眉锁纳合。”又:扢秃:突起的头疮,如“亲母为其子治扢秃。”扢扠:象声词。形容东西折断破裂之声。扢挞:皮肤上突起的小块。IV. jié①拔引、颂扬。柳亚子:“扬扢千秋事,如君信可师。”②扬起。《儿女英雄传》:“忽然又把眉一扢。”参见V.

扢扠gǔchā象声词。《西游记第十回》扢扠一声刀过处,龙头因此落虚空。参差不平貌。
扢蒂gǔdì瓜果和枝茎接连的部分。《西游记第二四回》:“只见向南的枝上,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像孩儿一般,原来尾间上是个扢蒂,看他丁在枝头,手脚乱动,点头愰脑,风过去似乎有声。”

指黑色的公羊,也可指山羊或阉割过的羊。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乃使人持羖羊之皮五,进于楚王曰:“敝邑有贱臣百里奚者,逃在上国。寡人欲得而加罪,以警亡者,请以五羊皮赎归。”参见“五羖”。

不坚固。“器用恶,孰当督之!” ②停止。《诗·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诗·唐风·鸨羽》“王事靡,不能蓺稷黍。”吸饮。“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已而其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