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ǔ I.

①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②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③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④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II.gū①(骨朵儿(duor))尚未开放的花朵。②(碌)滚动(“”读轻声)。

骨榇gǔchèn死人埋葬后经过腐烂剩下来的骨头。亦借指尸体。《西游记第三八回》:“他但有言语,就将骨櫬与他看,説:‘你杀的是这个人!’”
骨格gǔgé

①人或动物的骨头架子。亦指人的体格;身材。《说岳全传第一回》岳和抬头一看,见这道人鹤发童颜,骨格清奇,连忙下阶迎接。②比喻诗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体。③骨气;品格。④气质;仪态。

骨鲠

gǔgěng

亦作“骨鲠”。①鱼、肉等的小骨。亦专指鱼骨、鱼刺。仪礼·公食大夫礼“鱼七缩俎寝右” 郑玄注:“干鱼近腴(腹下)多骨鲠。” 贾公彦疏:“郑云‘干鱼近腴多骨鲠’,故不欲以腴乡宾,取脊少骨鲠者乡宾。”②骨干;骨骼。比喻诗文的主旨或风格。晋 葛洪《抱朴子·辞义》:“属笔之家,亦各有病……其浅者,则患乎妍而无据。证援不给,皮肤鲜泽而骨鲠迥弱也。”《晋书·曹志传》:“干植不强,枝叶不茂;骨鲠不存,皮肤不充。”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镕经旨,亦自铸伟辞。”③比喻刚直。《史记·吴太伯世家》:“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晋书 宣帝纪》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南史·徐勉传》:“勉虽骨鲠不及范云,亦不阿意苟合。”《资治通鉴 宋纪五》有宋(刘宋)累叶,罕闻直谏,岂骨鲠之气,俗愧前古?郭沫若《今昔集·钓鱼城访古(四)》:“他是我们四川乃至全中国有数的历史学专家,而且是很有骨鲠之气的一位学者。”④比喻刚直的人。唐 皇甫湜《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任贤而勿贰,招谏而必行;屏近习之纤佞,进周行之骨鲠,斯明目达聪之道也。”《新唐书·李栖筠李墉传赞》:“刚者天德,故 孔子称‘刚近仁’。骨强四支,故君有忠臣,谓之骨鲠。”《资治通鉴 汉纪二》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六》上(昭宗李晔)以崔昭纬等外交藩镇,朋党相倾,思得骨鲠之士,故骤用(孔)纬、(张)浚。⑤指刚直之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鯁称。”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然落拓之子,无骨鲠而好随俗者,以通此者为亲密,距此者为不恭。”《资治通鉴 陈纪九》王韶、李雄、元岩俱有骨鲠名,李彻前朝旧将,故用之。

骨鲠在喉

gǔgěngzàihóu

鲠:鱼刺、鱼骨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说出来,堵得难受。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但近来作文,避忌已甚,有时如骨鲠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为人所憎。

骨鲠之臣

gǔgěngzhīchén

刚正忠直的官员。骨鲠:比喻有骨气、刚直。《史记·刺客列传》:“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谋谟所及,遂无骨鲠之臣,权要所在,莫匪侵渔之吏。唐 韩愈《争臣论》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清史稿·李栖凤传》君虽圣,必赖贤臣以调燮之。近虽有二三骨鲠之臣,位卑禄薄,信任未专。

骨寒毛竖

gǔhánmáoshù

形容十分害怕。他被吓得骨寒毛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谓骨寒毛竖也。”

骨化风成

gǔhuàfēngchéng

谓人的性情气质受感染而变化,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明·方孝孺《俞先生墓表》:“元既有江南,以豪侈粗戾,变礼文之俗,专数十年,薰渍狃狎,骨化风成,而宋之遗习,消灭尽矣。”

骨化形销

gǔhuàxíngxiāo

谓死亡。唐·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艺风堂友朋书札·刘炳照〈致缪荃孙〉(十二)》只恨浮生短,忆当年邓尉(谓石瞿),骨化形销。

骨立

gǔlì

①形容人消瘦到极点。汉 刘向《说苑·修文》:“(子路)遂自悔,不食七日而骨立焉。”晋葛洪《抱朴子·祛惑》:“黑瘦而骨立。”《旧唐书·孝友传·张志宽》:“张志宽,蒲州安邑人。隋 末丧父,哀毁骨立,为州里所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归政未几而殂,辽主哀毁骨立,哭必欧血。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 卷四》:“有妇人患小腹中痛,气冲上不得卧,百药不效,已骨立矣。”②比喻山石嶙峋。明 顾苓《石公山》诗:“骨立风云外,孤撑涛浪中。”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③比喻字体的笔姿瘦硬挺拔。唐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骨碌碌

骨渌渌

gūlūlū

形容很快 地转动。他眼睛骨碌碌地转来转去。《水浒传第一○二回》口里说着,那双眼睛骨渌渌的把王庆从头上直看至脚下。

骨肉

gǔròu

①身体。《礼记》骨肉归复于土。骨和肉。唐 杜甫《佳人》:“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唐 杜甫《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比喻至亲。亲生骨肉。骨肉关系。《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此之谓骨肉之亲。《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南陈陈叔宝)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诛翦骨肉,夷灭才良。唐 崔涂《除夜》:“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唐 杜甫《哀王孙》:“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诗》:“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孟姜女》恨透了秦始皇,说他无缘无故筑什么万里长城,害得人家骨肉分离。

骨肉重逢

gǔròuchóngféng

分离后的亲属再次相聚。如:他们父子俩能骨肉重逢,多亏林老的帮忙。

骨肉分离

骨肉离散

gǔròufēnlí

gǔròulísàn

骨肉:指父母兄弟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诗经·唐风·杕杜》小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八》“冲风夺佳气”,骨肉离散也。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如今无故平空留下我,于你又无益,反教我们骨肉分离,这件事,老太太、太太肯行吗?《孟姜女》:谈起的时候也是叹气流泪,恨透了秦始皇,说他无缘无故筑什么万里长城,害得人家骨肉分离。

骨肉亲

gǔròuqīn

指血统关系亲密的家人,如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其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唐 杜甫《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去年行宫当太白,朝廻君是同舍客,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明 刘基《丙申二月别绍兴诸公诗》:“岂无骨肉亲?太半生死隔。”

骨肉团聚

骨肉团圆

gǔròutuánjù

指亲属团聚。亲人重新相聚或散而复聚。明.丹丘《荆钗记.庆诞》:“所喜者家庭温厚,骨肉团圆。”《镜花缘》五六回:“哥哥嫂嫂此番幸遇唐伯伯,我们方能骨肉团圆。”亦作“骨肉团𪢲”。明 谢谠《四喜记.琼英入宫》:“骨肉团𪢲乐正浓,一封丹诏实相从,恩承淑女荣非愿,割爱双亲恨怎穷。”

骨肉未寒

gǔròuwèihán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中年丧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议亲。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回:“晁天王临死时嘱咐:‘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今骨肉未寒,岂可忘了?”

骨肉相残

gǔròuxiāngcán

亲人间相互残杀,比喻自相残杀。《后汉书·钟离意传》:“百官无相亲之心,吏人无雍雍之志,至于骨肉相残,毒害弥深,感逆和气,以致天灾。”《晋书·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骨肉相连

gǔròuxiānglián

像骨头和肉一样互相连接着。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和人民骨肉相连。《管子·轻重丁》:“故桓公推仁立义,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国无饥民。”

骨肉之情

gǔròuzhīqíng

情:感情,情谊。像骨头和肉那样亲密的的情谊。指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孤亦何不待卿以骨肉之情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骨肉至亲

gǔròuzhìqīn

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孙立波《暴风骤雨二十五》萧队长又说,贫雇是农是骨肉至亲,我才敢说话。

骨软筋麻

骨软筋酥

gǔruǎnjīnmá

gǔruǎnjīnsū

形容全身乏力,肢体瘫软的样子。形容极其害怕的样子。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王吉心慌撩乱,将身子尽力挨出,挨得骨软筋麻,才到得稀松之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众臣悚惧,骨软筋麻。战战兢兢,痴痴痖痖。”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1回:“这些家人听了这话,越发吓得骨软筋酥,连跑也跑不动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贾环见了父亲,唬得骨软筋酥,忙低头站住。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九回:警备队一听,吓得骨软筋麻,暗暗说道:‘碰上老八路了,快跑吧!’

骨软肉酥

gǔruǎnròusū

解释见“骨软筋酥”。《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只消‘心月狐’放一个屁,那‘井木犴’俯伏在地,骨软肉酥。”

骨殖

gǔshi

即尸骨。尸体腐烂后剩下的骨头。一般焚烧只能将骨松质和肌肉等软组织烧成灰,但骨密质则成为骨殖脱胶原组织,仍是块状的骨殖。说白了就是尸体火化后的余骨。《水浒传第二十六回》何九叔对老婆道:“你说这话正是了。我至期只去偷骨殖便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把这纸合同文书,分付与他,将我夫妻俩把骨殖埋入祖坟。

骨瘦如柴

骨瘦如豺

gǔshòurúchái

瘦得像柴一样。形容消瘦到极点。宋·陆佃《埤雅·释兽》:“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瘦,故谓之豺。”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三回》: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五回》:包公见蒋平骨瘦如材,形同病夫,便问:“此是何人?”《埤雅·释兽》:“又曰: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荡寇志》第一○三回:腾咬看那章匪骨瘦如豺。

骨瘦形销

gǔshòuxíngxiāo

形容瘦削到极点。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而芸终以受愚为恨,血疾大发,床席支离,刀圭无效,时发时止,骨瘦形销。”金玉舟《赵匡胤》第41章:“看看到了夏去秋来,她已到了骨瘦形销的境地。”

骨髓

gǔsuǐ

人体内的造血组织。②比喻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果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总馈饷之任者,亦皆倚附幽阴,交通货赂,其所驱催东南数十州之脂膏骨髓,名为供军,而辇载以输权幸之门者,不可以数计。·黄宗羲《原君》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③比喻精华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骨腾肉飞

gǔténgròufēi

腾:跳跃。形容奔弛迅速。也形容神魂飘荡。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矫捷如神,万无莫当。

骨体

gǔtǐ

①骨架躯体。《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清 余怀《板桥杂记·丽品》:“美而艳,丰而柔,骨体皆媚,天生尤物也。”比喻字的骨架。宋 姜夔《续书谱·真》:“横直画者,字之骨体,欲其坚正匀浄,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比喻文章的雄健风格。章炳麟《校文士》:“若其(龚自珍)文词侧媚,自以取法晚周诸子,而佻达无骨体。”④有骨气。明 王世贞《赠石给事拱辰诗》:“余本骨体人,为君重踟蹰。”⑤古代供祭祀、宴飨用的牛羊的肢体和头之外的其它部分。礼记·曲礼上“左殽右胾”郑玄注:“殽,骨体也。”一说指带骨的熟肉。孔颖达疏:“熟肉带骨而臠曰殽。”《资治通鉴·陈武帝永定元年》:“戊子,太祖神主祔太庙。七庙始共用一太牢,始祖荐首,餘皆骨体。”

骨折

gǔzhé

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

馉饳gǔduò:一种面制食品。《西游记第六七回》我们都带得有干粮果品,烧饼馉饳在此。

gǔ I.

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短尾,青黑色。宋 苏轼《石钟山记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西北路招讨司,每进马驮鹰鹘等,辄率敛部内,自是并罢之。参见“俊鹘”II.hú隼(sǔn)。

鹘仑吞枣

gǔlúntūnzǎo

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榾柮:截成一段一段的短木头。《玉篇》榾,枸榾木,中箭榾。砍掉树干所剩下的连着根的部分。如:榾柮(木柴块,树根疙瘩;泛指根部)
榾柮gǔduò

①木柴块,短木头;树根疙瘩。可代炭用。《水浒传第九十回》一个黄发村童,穿一领布衲袄,向地上收拾些晒乾的松枝榾柮,堆积於茅檐之下。②泛指根部。

gǔ I.

射箭的目标;箭靶子:中II.hú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