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周代的城邑yì通常有两层城墙,城内称“国人”,城外的称“野人”或者“鄙人”。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族阶层,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也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另外,在“国人”中还有百工、商贾等工商业者以及社会的下层群众。
为了巩固和加强周王朝的经济基础,周天子推行“井田制”。所谓“井田制”,就是将大块的田地分割成九块,排成“井”字形。中央一块田地由大家合耕,收获归国家所有,为公田;其余八块收获物归各家所有,为私田。井田制下受田的人,平时要交纳贡赋,战时有服兵役的义务。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权向每一位生活在土地上的贵族和庶民取得贡赋,并有权随时收回土地。
但是,随着私田的不断开发,西周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坏。国人不断依靠从山林湖泽捕鱼、打猎营利,这就对西周朝廷的经济收入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周懿王死后,他的叔叔,也就是恭王(谥共王)的弟弟辟即王位,是为孝王,这就是唯一的一个非嫡长子接位的周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在诸侯们的帮助下,又重新夺回了王位,是为夷王。这两次不正常的王位继承,反映统治阶级对最高权力争夺的公开化,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礼制规范也遭到破坏。周王对臣下的滥用权力的事件不断发生。诸侯国密(须)国的国君密康公因为没有将三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献给恭王,一年后即遭灭国之灾,由于夷王是依靠诸侯的力量才夺回王位,他的权威受到伤害,地位动摇。此时的周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继位。为了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周厉王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周都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又称召公虎、邵公、召公)进谏说:“人们已经受不了啦,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周厉王就派特务进行监控,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在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国人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这就是“道路以目”。召穆公劝谏周厉王道:“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这样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就会造成灭顶之灾;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召穆公讥讽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决口就无法收拾,周厉王对此充耳不闻。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请看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的图片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召穆公之子遭国人杀害,太子姬静得以幸免,这就是后来在位46年的周宣王。
在大臣周定公(周公)、召穆公(召公)的劝解下,国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中国历史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就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后,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过。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和半信史,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所以说,共和行政对中国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周朝有14年的“无王”时期,史称“共和行政”,是中国纪年的开端
张正立评议:
有文字记载的华夏历史至今不到3000年。
宋回复:信史不到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