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殷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和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帝辛是帝乙的小儿子,谥号纣,他就是臭名昭著的商纣王,也称殷纣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商王帝辛少年英勇,派部下东征讨,自己攻打南方,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连年的征战,穷兵黩武,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那里的周国以可趁之机。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国名叫周的强国。周的祖先姓姬,历史很悠久。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的父亲季历是商纣王任命的西方诸侯之长,头衔西伯。季历死后,儿子姬昌继承西伯之位,故称西伯昌。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尊敬老人,爱护孩童,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尊重有真才实学的人,请他们帮助治理国家。许多有能耐的人纷纷来投奔,这样他手下就拥有了许多文臣武将

 殷纣王看到周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就找个理由把周文王找来,囚禁在里(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北)。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的面前求情。纣王贪财喜色,得了礼物,听了大臣的话,把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武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上面也没有钓饵(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姜子牙直钩子钓鱼愿者上钩.jpeg

请看姜子牙直钩子钓鱼愿者上钩的图片

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从和他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处寻找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人吗?文王恳切的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相当于国防部长),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相当于内阁总理),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位的时候,就向望着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栋梁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周边部族,征服一些小国,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并把都城迁到了那里。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祖的老家,现在陕西、甘肃一带地方,东北进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说明周文王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周武王姬发(约前1087年―前1043年),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046年起兵攻商。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附近淇县)进行的决战,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也叫“武王伐纣”。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帝辛逃到鹿台(河南淇县)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周王朝建立,周武王追尊父亲为周文王。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周武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辅佐周武王灭商理政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其弟姬旦,他是周文王的四子。因其爵位是上公,故称周公。武王接位后仍然以太公望(姜太公)为国师,以周公旦为辅相。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文王和姜太公是儿女亲家,周武王的儿子姬诵是太师姜子牙的外孙,成为周朝第二位君主即周成王,但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摄政,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以周文王三子管叔鲜为首的反对派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公元前1022年,周公顺利地讨平了叛乱,诛斩管叔等人。周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三年的东征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边,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周公旦辅佐侄儿武王的儿子周成王.jpeg

请看周公旦辅佐侄儿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图片

周公旦摄政六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退位后,周公旦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自周公以后,西周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传子的,这不是偶然的,这种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应归功于周公。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这样就在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的争斗,起到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周公摄政的行为在后世演变成了野心家篡位夺权的藉口,譬如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

  张正立评议:

宋老师把商周交替演变脉络梳理的一目了然。

宋回复:正立读得很快,总结得很是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