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 gōng | ①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②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③国家,社会,大众: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④让大家知道:公开。公报。公然。⑤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⑥敬辞,尊称男子:海公。包公。⑦雄性的:公母。公畜。⑧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公公。外公(外祖父)。⑨对平辈的敬称。上对下的敬称。一般敬称。诸公(各位)。宋公。《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曰:‘……公等录录, 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史记·陈涉世家》:“(吴广、陈胜)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 皆已失期, 失期当斩。 ’”⑩姓。 |
公报私仇 公报私雠 | gōngbàosīchóu | 假借公事报私人的仇恨。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汪知县公报私仇,借家人卢才的假人命,装在我名下,要加小的死罪。”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见已知是郭槐之计,一来要斩草除根,二来是公报私仇。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昏君乱相,为别人公报私仇。 |
公才公望 | gōngcáigōngwàng | 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公才公望当黑头,姓名指顾书金瓯。南朝时期,梁国的王暕年幼时,父亲在齐国作太尉,太尉相当于三公、宰相等位。一次王家宴客时,来的客人见了王暕就对其父亲说:“公才公望在这孩子身上又看到了。”后来,王暕成年时也作了大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
公仓 | gōngcāng | 公家的粮仓。《商君书·农战》:“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餘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
公朝 | gōngcháo | 指古代官吏在朝廷的治事之所,借指朝廷。《庄子·达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成玄英疏:“既无意於公私,岂有怀於朝廷哉。”《南齐书·武帝纪》:“竝可拟则公朝,方樏供设,合卺之礼无亏,宁俭之义斯在。”唐·张九龄《故河南少尹窦府君墓碑铭》:“增华乡族,见重公朝,四国於蕃,四方於宣,龙旂成祀,六辔耳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一百二十回》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 |
公车 | gōngchē | ①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汉书 王莽传》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资治通鉴 齐纪十》(崔)偃诣公车门上书。②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会试举人联名上书,即称“公车上书”《唐 薛逢 邻相反行》往来途路长离别,几人便得升公车。 |
公车上书 | gōngchēshàngshū | 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
公诚 | gōngchéng | 公正诚实。《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
公除 | gōngchú | 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北史·魏高祖孝文帝纪》:“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甲戌,车驾谒永固陵。羣臣固请公除,帝不许。”《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于是诸王公皆诣阙上表,‘请时定兆域,及依汉魏故事,并太皇太后终制,既葬,公除。’”胡三省注:“公除者,以天下为公而除服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而不坟,自古通典。随吉即葬,葬讫公除。 |
公旦 | gōngdàn | 指周公旦。《晋书 景帝纪》伊挚之保乂殷邦,公旦之绥宁周室,蔑以尚焉。 |
公当 | gōngdāng | 公正允当。《旧唐书·崔彦昭传》尔其坚持正直,允执规程。但畏幽阴,必归公当。宋 司马光《议学校贡举状》皆须具状申本州岛,委知州通判更加审覆,委得公当,然后给牒补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密院差除,切须公当,如亲旧有乞差遣者,须明具资格,待朕(宋孝宗)处置。《元典章·吏部六·书吏》今据见呈相度如准签事,张承直所言实为公当。明 李东阳《送都御史陈公之南京 诗序》弹纠公当,足以厌人心。 |
公道 | gōngdào | ①公正的道理。《晋书 文帝纪》公道和阴阳,敬授人时,啬夫反本,农殖维丰,是用锡公衮冕之服,赤舄副焉。②公平;公正。③公共道路。④的确,实在。 |
公道合理 | gōngdàohélǐ | 解释见“公平合理”。西戎《纠纷》:“工要评的公道合理,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
公道难明 | gōngdàonánmíng | 公正的道理难以得到伸张。唐·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
公道自在人心 | gōngdàozìzàirénxīn | 也作“公道总在人心”,意思是公众自然会对是非曲直做出公正的判断。《续孽海花》第六十回:“骑在马上,自言自语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一回:“人家听了,也只有再三劝慰;说什么公道总在人心。” |
公牍 | gōngdú | 官方的记载、文告等。郑观应《盛世危言·邮政上》:“凡朝廷之诏旨,臣工之章疏,本管之上下文移,隔省之关提、照会,统谓之公牍。” |
公而忘私 公尔忘私 | gōng'érwàngsī |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汉代·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后由此总结出成语“公而忘私”。明·李贽《晃错》:“[晃错]公尔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伤晃氏之不安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若说是为了国法,所以公尔忘私,然而姓朱的却又明明为着升官发财,才出首的:所以有点看不起这个人。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像他这样不折不扣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国中,究竟能有几个?”鲁迅《两地书》九:“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气概。” |
公奉 | gōngfèng | 犹俸禄。奉,通“俸”。《汉书 王莽传》其令公奉、舍人赏赐皆倍故。《南史·褚裕之传》:“(褚球)仕齐为溧阳令,在县清白,资公奉而已。” |
公服 | gōngfú | 旧时官吏的制服。《左传·闵公二年》“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晋 杜预注:“偏衣,左右异色,其半似公服。”《宋书 本纪武帝下》诸子旦问起居,入阁,脱公服,止著裙帽,如家人之礼。《北史·魏纪三》:“(太和 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载此事》胡三省注云:“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緑,青。”《水浒传第九十回》:“宋江、卢俊义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随班行礼。”许地山《女儿心一》:“(两夫妇)表告了满洲诸帝之灵,才退入内堂,把公服换下来。” |
公府 | gōngfǔ | 君主之府;三公之府;官府;宅第的尊称。《后汉书 张衡列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左传·昭公四年》:“孟孙为司空以书勋。今死而弗以,是弃君命也。书在公府而弗以,是废三官也。”《汉书·游侠传·陈遵》:“哀帝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并入公府。”唐·韩愈《答张籍书》:“其他俟相见。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 |
公辅 | gōngfǔ | 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晋书 谢安传》安虽处衡门,其名犹出(谢)万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 |
公父 | gōngfù | 亦作“公甫”。复姓。春秋时鲁国有公父文伯。《周文 敬姜论劳逸》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 |
公公 | gōnggong | ①丈夫的父亲。元 关汉卿《窦娥冤》: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②方言,祖父。③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公公。④旧时对太监的称呼。 |
公姑 | gōnggū | 丈夫的父母。亦称公婆。《西游记第二三回》幼年不幸,公姑早亡,与丈夫守承祖业,有家资万贯,良田千顷。 |
公规密谏 | gōngguīmìjiàn | 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
公侯 | gōnghóu | 公爵与侯爵;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晋书 文帝纪》昔在周召,并以公侯,入作保傅。 |
公家 | gōngjiā | ①指朝廷、国家或官府。赴公家之难。宋 黄庭坚《登快阁诗》:“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②与私人相区别,今指国家、机关、团体等。副业产品,卖给公家。 |
公节 | gōngjié | 奉公之节。《晋书 武帝纪》若长吏在官公廉,虑不及私,正色直节,不饰名誉者,及身行贪秽,诌黩求容,公节不立,而私门日富者,并谨察之。 |
公瑾 | gōngjǐn | 公瑾是东汉末年吴国的大都督周瑜的字号。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公据 | gōngjù | ①官府的凭据。《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零一》又为榜文,散示陷没州县;及为公据付中国被掠在北之人。因驿疏以闻。②宋代的一种官方钞券。《宋史·食货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印公据、关子,付三路总领所。③元时茶商买茶纳课后换取茶引的凭据。《清文献通考·征榷考·榷茶》至元十八年(1281),定贩茶凭据批验制度。茶商兴贩茶货,纳正课后"出给公据",然后往指定山场领茶,出山后把"公据"交官再换成茶引。引随茶行,至销售地卖茶毕,限三日内赴当地司衙"批纳引目"。匿者杖六十;转用或涂改字号、增带斤重及引不随茶者,并同私茶惩治。 |
公廉 | gōnglián | 公正清廉。《史记·酷吏列传》:“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晋书 武帝纪》若长吏在官公廉,虑不及私,正色直节,不饰名誉者,及身行贪秽,诌黩求容,公节不立,而私门日富者,并谨察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七年》:“湛性公廉,与僕射徐湛之并为主上所宠信,时称江徐。”明 方孝孺《送河南佥事汤侯序》:“国朝承有元用夷变夏之后……未几,才能之士充溢,四海居弼赞之任,则著慎密忠敏之绩,列纠正之位,则有明肃公廉之声。” |
公刘 | gōngliú | 古代周族的领袖。传为后稷的曾孙。他迁徙豳地(今陕西旬邑)定居,不贪享受,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后用为仁君的实。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晋纪总论》至于公刘,遭夏人之乱,去邰之豳,身服厥劳。 |
公论 | gōnglùn | ①公正或公众的评论。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庾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是以虽欲微抑此辈而此辈之势日重,虽欲兼采公论而士大夫之势日轻。②公理;定理。严复 《按语》:盖呼威理所主,谓理如形学公论之所标者,根于人心所同然,而无待于官骸之阅历察验者,此无异中土良知之义矣。 |
公买公卖 | gōngmǎigōngmài | 公家向民间购买物品,公平交易,不使百姓吃亏。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百七回:“大人做道员时,驿上草料豆子,公买公卖,分毫不亏累农户。” |
公门 | gōngmén | ①古称国君之外门为“公门”。《礼记·曲礼上》:“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论语·乡党篇》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②官署,衙门。《荀子·强国》:“观其士大夫,出於其门,入於公门,出於公门,归於其家,无有私事也。” 《聊斋志异 冤狱》身入公门,如蹈汤火。早结一日之案,则早安一日之生。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杀人之罪已定,但得全尸,此案即结;案后,速醮可也。汝少妇,勿复出入公门。” |
公门桃李 | gōngméntáolǐ | 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回:“不识公门桃李,许我杜采秋追队春风、参入末座否?” |
公名 | gōngmíng | ①同类事物的共称。与“专名”相对。如鸟、兽是公名,而鸦、鹊、虎、豹为专名。 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革命与文学》:“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知道文学的这个公名中包含着两个范畴:一个是革命的文学,一个是反革命的文学。”②公道的名声。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
公明正大 | gōngmíngzhèngdà | 公正无私,光明磊落。清·陈确《翠薄山房帖》:“若一本于公明正大之心,则岂直如此而已。”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以其磊磊落落之志,出之以公明正大之行为,则其与立宪党之地位,为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
公姥 | gōngmǔ | ①指公婆。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②指岳父、岳母。 |
公平合理 | gōngpínghélǐ | 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站好了队,排好了号,分果实分土地就公平合理。 |
公平交易 | gōngpíngjiāoyì | 公平合理的买卖。我们需要市场的公平交易,才能保证市场繁荣。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8回:“公平交易,又不化他,又不抢他,何罪之有!” |
公平无私 | gōngpíngwúsī | 办事公平,没有私心。我们办事尽量做到公平无私。《战国策·秦策》:“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
公勤 | gōngqín | 公正勤勉。《北史·李彦传》彦在尚书十有五载……断决如流,略无疑滞。台阁莫不叹其公勤,服其明察。宋·王禹偁《奏侄男表》况四房昆弟之间,唯有此侄……倘蒙甄录之恩,粗有公勤之诫。《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衙无汗马之劳,托公勤而擢。 |
公清 | gōngqīng | 清廉无私。《三国志·吴志·潘浚传论》:“潘浚公清割断,陆凯忠壮质直,皆节概梗梗,大丈夫格业。”《晋书 武帝纪》其敕刺史二千石纠其秽浊,举其公清,有司议其黜陟。《南史·何承天传》:“(承天)昔在西方与士人多不协,在郡又不公清,为州司所纠,被收系狱,会赦免。” 清 魏源《圣武记 卷九》:“忠勇公清,实东三省人杰。”《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司隶校尉魏郡盖宽饶,刚直公清,数干犯上意。 |
公卿 | gōngqīng | ①三公九卿的简称。《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仪礼·丧服》:“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汉书 王莽传》太后诏公卿举可大司马者,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举莽,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互相举。《汉书 王莽传》于是莽大说。公卿曰:“皆宜如(刘)嘉言。”《后汉书·陈宠传》:“及竇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黄龙元年(229)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晋书 景帝纪》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唐 孟浩然《自洛之越》:“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指南朝宋绍兴人谢灵运)唐 李白《行路难 诗之二》:“淮阴市井笑韩信,汉代公卿忌贾生。”宋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刘师培《悲佃篇》:“试徵之周代天子立官,自公卿至胥徒,约五万九千四百餘人。”②泛指高官。荀悦《纪·昭帝纪》:“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鵠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唐 元稹《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公卿委累,贤彦駢繁。”明 方孝孺《君子斋记》:“为君子矣,虽不为公卿,无害也;为公卿而不足为君子,其如公卿何。”严复《和荆公贾生 诗》:“赋鹏深情人不解,祇言未得作公卿。”③指丈夫。《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待公卿迴故日,容颜憔悴,彼此何如。”蒋礼鸿曰:“‘公卿’指丈夫,这和阿曹婆词称丈夫为‘君王’相同。俗文学里的所谓‘官人’,实际和公卿的意义也相同。”《醒世恒言 苏小妹三难新郎》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 |
公人 | gōngrén | ①封建时代称衙门里的差役。宋 文天祥《宣州劝农文》:“年年早纳早收钞,那有公人来叫呼?”《水浒传第十八回》:“随即押一纸公文,就差何涛亲自带领二十个眼明手快的公人,径去鄆城县投下。”元 关汉卿《窦娥冤》(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②旧时国家机关或公共团体中办理公事的人员,亦称公人。 |
公士 | gōngshì | 在官之士;公家之士。公正之士。杨倞注:“谓于事之中有分争者,不以私害之,则可谓公正之士也。”荀子《不苟篇》: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 |
公室 | gōngshì |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诸侯王国或政权。《周文 叔向贺贫》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左传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襄公十一年 晋语》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 |
公事 | gōngshì | ①朝廷之事,公家之事。公事公办。宋 刘克庄《贺新郎 送陈真州子华》:“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②公文,文件。处理公事。③案件,事件。杀人公事。④即公事人。罪犯。 |
公事公办 | gōngshìgōngbàn | 公事按公事的原则办,不讲私人情面。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坚持原则,公事公办。宋·魏了翁《奏外寇未静二相不咸旷天工而违明几》:“自今公事公言,进而明目张胆以陈之论奏,退而同心协虑以见之施行,毋面从而背违也。”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藩台见人家不来打点,他便有心公事公办,先从余荩臣下手。” |
公是公非 | gōngshìgōngfēi | 公认的是非。唐·刘禹锡《天论上》:“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清·赵翼《戏为叠字体》公是公非订弟兄,徐行疾行携子侄。 |
公输 | gōngshū | 复姓。 春秋时有公输班。或称鲁班,为鲁国巧匠。班,或作“般”、“盘”。《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使离娄督绳,公输削墨,虽崇台五层、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南北朝庾信《枯树赋》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 |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 gōngshuōgōngyǒulǐ póshuōpóyǒulǐ | 浅意比喻“公“与”婆”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又喻很难观点一致。深意是支持“公”的人们认为“公”说得对。支持“婆”的人们觉得“婆”说得对。 |
公私兼顾 | gōngsījiāngù | 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九章:“到这里来主要是看你。公私兼顾嘛!” |
公私交困 | gōngsījiāokùn | 公家私人均陷困境。《明史·食货志六》:“虚糜干没,公私交困焉。”《解放日报》1942.9.4:因为按照我们现在落后农村的生产力,及经常遭受战争摧毁的环境,若果脱离生产的人太多了,便会养不活,便会公私交困。 |
公私两便 公私两济 公私两利 | gōngsīliǎngbiàn gōngsīliǎngjì gōngsīliǎnglì | 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晋书 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 《晋书·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沈从文《顾问官》:“名分上是催款,实际上就调剂调剂,可谓公私两便。”《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于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酝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新华月报》1951年第5期:全国工商业者必须在公私两利政策之下,自觉地严格遵守各级人民政府的法令,爱护国家财产,消灭旧社会假公济私、损人利己的恶劣作风。 |
公孙述 | gōngsūnshù | 公孙述(?—36年),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新莽末年、东汉初年割据势力。《晋书 武帝纪》昔汉文、光武怀抚尉佗、公孙述,皆未正君臣之仪,所以羁糜未宾也。 |
公孙衍 | gōngsūnyǎn | 公孙衍,名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公帑 | gōngtǎng | 公款;国库。《旧五代史·汉书·李皇后传》:“高祖建义于太原,欲行颁赉于军士,以公帑不足,议率井邑,助成其事。”《资治通鉴 后汉纪三》俟城中无食,公帑家财皆竭,然后进梯冲以逼之,飞羽檄以招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六》自成都始,先罢公帑,卖公给酒,即旧扑买坊场所置隔槽,听民以米赴官自酿。 |
公田 | gōngtián | ①古代井田制度下,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分为九区,中区由若干农夫共同耕种,将收获物全部缴给统治者,称为“公田”。同中区以外的“私田”相对称。《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朱熹集传:“公田者,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而同养公田也。”《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孔颖达疏:“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汉书·食货志上》:“六尺为步,步百为畮,畮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畮,公田十畮,是为八百八十畮,餘二十畮以为庐舍。”参见“井田”。②公家之田。封建官府控制的土地。亦称“官田”。《汉书·食货志上》:“令命家田三辅 公田。”颜师古注引韦昭曰:“命家,谓受爵命一爵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优之也。”三国魏 曹植《籍田论》:“夫营畴万亩,厥田上下……司农是掌,是为公田。”《晋书·隐逸传·陶潜》:“(陶潜)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穀,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东晋末南朝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续资治通鉴·宋德祐元年》:“詔:公田最为民害,稔祸十有餘年,自今并给原主,令率其租户为兵。” ③旧时一族公有的“族田”,族人也习称为公田。但其性质实为民田。④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集体所有的田地。李朝《四川省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互助联组》:“许多联组还试行了小包工,集体经营公田。” |
公听并观 | gōngtīngbìngguān | 谓公正地听取不同意见和一视同仁地看待人与事。《汉书·邹阳传》:“公听并观,垂明当世。”颜师古注:“公听,言不私也。并观,所见齐同也。”《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於理而物有未周於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迹,岂近习而已哉!” 宋 曾巩《乞登对状》:“属陛下聪明睿智,洞照羣情,公听并观,不遗小善。” |
公西华 | gōngxīhuá | 公西华一般指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论语 先进篇》:“赤!尔何如?” |
公相 | gōngxiāng | ①指公卿、宰相一类的显官。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宋 梅尧臣《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诗》:“中则首公相,人情作冠幘。”②对官长的尊称。元 关卿《金线池第四折》:“下里正熬煎,谢公相肯矜怜。”明 朱权《荆钗记·投江》:“公相望垂怜……愿公相早登八位三台显。” |
公廨 | gōngxiè | 官署。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淇水》:“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宋 郭彖《睽车志卷一》:“李知已任永嘉教官,公廨有一楼,怪不可居。”《三国演义 第五四回》:“却说孔明闻鲁肃到,与玄德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见毕。” |
公序良俗 | gōngxùliángsú | 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所谓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所谓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 |
公言 | gōngyán | ①公开谈论。《史记·孝文本纪》:“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魏书·刘昶传》:“高祖曰:‘国家本来有一事可慨。可慨者何?恒无公言得失。’”明 唐顺之《钝斋吴公墓碣铭》:“独念先君性刚直,耻为譎祕媕婀之态,其遇事虽不关己利害,亦公言激发无所避。”②公众的言论。唐 韩愈《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明 杨慎《词品·吴梦窗》:“阴君焕序其辞云:求辞於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 |
公养 | gōngyǎng | ①谓古代国君以养贤之礼奉养贤者。《孟子·万章下》:“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於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於卫灵公,际可之仕也;於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朱熹集注:“公养,国君养贤之礼也。”②指集体饲养牲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莱阳县十四区河洛水沐头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制订增产计划的经验》:“一九五四年冬季扩社,自留地和牲口公养等问题还没有解决。” |
公移 | gōngyí | 旧时行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本路钤辖钱卓,初到官,权借印记,愠怒形于公移。宋·无名氏《儒林公议 卷上》拓跋德明承继迁土宇,志在自守,然其下部族亦时寇抄边境,及公移究诘,则阳言不知。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公移》按:公移者,诸司相移之词也。其名不一,故以公移括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准字讳两见》宋寇莱公准作相,诸司公移,讳其名,改为‘准’,至今相沿不易。 |
公正不阿 | gōngzhèngbùē |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他公正不阿的性格值得我们学习。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
公正廉洁 | gōngzhèngliánjié | 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他一辈子都要求自己公正廉洁地做官。清 昭槤《啸亭杂录 金元史》:“劾其贪酷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洁、惜名器、重士节诸语。” |
公正廉明 | gōngzhèngliánmíng | 公平正直,廉洁严明。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爱才如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七回:二则象大帅这样公正廉明,做属员的人,只要自己谨慎小心……还愁将来不得差缺吗? |
公正无私 | gōngzhèngwúsī | 办事公正,没有私心。《荀子·赋》:“公正无私,反见纵横。”《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文心海洋《重回明末辽东·听教睢阳袁可立》:“杨太曦忙上前恭谨施礼道:‘但让我最为感到难得的还是大人不认权贵,只认王法的公正无私,铁面无情。”郭沫若《论曹植》在周秦之际的思想倒已经有很周密的一套想法,便是公正无私,不避亲怨,综核名实,信赏必罚。 |
公之于众 | gōngzhīyúzhòng | 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8回:“曾向玉帝上过条陈,拟把电力公之于众,要使人间负有执法权者,皆可利用吾电,以惩治恶人。”孙犁《谈通俗文学》:“从不法商店拉出那些录音录像,公之于众,然后才相信确有精神污染。” |
公忠 | gōngzhōng | 公正忠实。庄子《天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 |
公忠体国 | gōngzhōngtǐguó | 指尽忠为国。《清史稿卷四·世祖纪一》今天下初定,百事更始,诸臣宜公忠体国,各尽职业,毋蹈前辙,自贻颠越。《清史稿卷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宣统三年十二月辛丑,皇太后懿旨,以袁世凯公忠体国,封一等侯爵。郭沫若《蜀道奇 诗》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
公诸同好 | gōngzhūtónghào | 公:公开;诸:之于;同好:爱好相同的人。指把自己所收藏的珍爱的东西拿出来,使有相同爱好的人都能欣赏。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清·胡凤丹《龙川文集 辨伪考异跋》虽经同人研究再三,余心犹耿耿,未敢公诸同好。 |
公诸于世 | gōngzhūyúshì | 公:公开;诸:“之于”的合音;世:世上。把事情的内容向世人公开。我们必须把这段历史公诸于世。《上饶集中营·茅家岭地狱》:“把许多革命青年、爱国志士的遭遇,公诸于世。” |
公主 | gōngzhǔ | 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宋 高承《事物纪原·天地生植·公主》:“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盖周事也。史记曰:公叔相魏,尚魏公主,文侯时也,盖僭天子之女也。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秦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五代 冯鉴《续事始卷十》:“制天子女为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帝姑为大长公主。”《明史·公主传》:“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 |
公子 | gōngzǐ | ①古代称诸侯之庶子,以别于世子,亦泛称诸侯之子。②诸侯之女亦称公子。战国楚 屈原《九歌 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③尊称有权势地位的人;称富贵人家的子弟。④敬称他人之子。 |
公子哥儿 | gōngzǐgēér | 指富贵人家只讲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见安公子那一番举动,早知他是不通世路艰难,人情利害的一个公子哥儿。”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胡乱花费,这也是公子哥儿的常情。”巴金《家》三八:“又说上海的学堂里习气更坏,在那儿读书,不是做公子哥儿,就是做捣乱人物。” |
公子王孙 | gōngzǐwángsūn | 指王公贵族子弟。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六回: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
公族 | gōngzú | 诸侯或君王的同族。指公族大夫。西周始置。为朝廷大臣,掌君王贵族内部事务。《番生簋》谓王令兼司公族、卿事寮、太史寮。《毛公鼎》谓王令兼司公族与“三有司”,足见公族地位之高。《诗·魏风·汾沮洳》:“殊异乎公族”。《郑笺》:“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春秋时晋国设公族大夫,晋悼公时荀家、荀会、栾懕为公族大夫,见《左传·成公十八年》和《国语·晋语七》。杜预注:“公族大夫掌公族及卿大夫子弟之官。按其他资料来理解,公族应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官衔。《汉书·刘歆传》:“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后汉书 袁绍传》臣备公族子弟,生长京辇,颇闻俎豆,不习干戈。《晋书·元帝纪》:“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 |
公祖 | gōngzǔ | ①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对地位较高者,亦称老公祖、大公祖和公祖父母。流行于明清。《聊斋志异 何仙》评云,“石门公祖,素有文名,必不悠谬至此。是必幕中醉汉,不识句读者所为。” ②复姓。 |
公罪 | gōngzuì | ①因公务上的过失所获之罪。《宋史·真宗纪三》:“(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庚戌,詔贡举人公罪听赎。”《明律·名例·犯罪得累减》:“凡一人犯罪,应减者,若为从减,自首减,故失减,公罪递减之类,并得累减。”《清会·刑部·刑部尚书》“凡民罹於辟者,罪有公私”原注:“内外文武官员,犯公罪,应笞一十者,罚俸一月。”②法律规定的罪行。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 |
蚣 | gōng I. | 见“蜈蚣”。II.bā蚣蝮xià: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III. zhōng蚣蝑:即“螽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