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 | gǎo | 做,弄,干,办:搞好。搞通。搞鬼。搞小动作。 |
槁 | gǎo I. | 通“槀”。①《说文》槀,木枯也。《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资治通鉴 周纪三》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资治通鉴 周纪四》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资治通鉴 随纪八》李世民曰:“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时武定亢旱,苗稼将槁,(杨)佶视事之夕,雨泽沾足,百姓歌颂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昨日亲阅之,地高者,其苗有槁意矣。②羸瘦;憔悴。《史记·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红楼梦 第58回》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③干鱼等食品。《周文 里革断罟匡君》“矠鱼鳖以为夏犒。”④古同“藁”,草。《汉书 王莽传下》乃身短衣小袖,乘牝马柴车,藉槁,瓦器,又以历遗公卿。II. gāo通"篙",撑船的竿。 |
槁骸 | gǎohái | ①枯骨。槁木。《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庄子·徐无鬼》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咎繇面如蒙倛,伊尹形若槁骸。”②指羸弱的身体。宋 王安石《与沉道原书之二》:“槁骸残息,待尽朝夕,顿伏床枕,无足言者。” |
槁木 | gǎomù | 亦作“槀木”。已经死亡干枯的树木,形容毫无生气。心如槁木。槁木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达生》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恨海》那守节之妇,心如槁木死灰。《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孔颖达疏:“止如槀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槀之木止而不动也。”《庄子·田子方》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资治通鉴 魏纪七》何(晏)之视候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唐 李山甫《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诗》:“骨将槁木齐,心同止水浄。”宋 欧阳修《秋声赋》:“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 |
槁木死灰 | gǎomùsǐhuī |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道家修炼到极致。亦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
槁壤 | gǎorǎng | ①干土。《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赵岐 注:“蚓,食土饮泉,极廉矣。”②指粗劣的食品。宋 司马光《酬永乐刘秘校庚四洞诗》:“微窍足藏身,槁壤足充饥。”宋 王安石《舒州被召试不赴偶书诗》:“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独清廉。” |
槁梧 | gǎowú | ①枯老的梧桐树。宋 叶适《祭中洲处士李公文》:“蘄春山城,中洲水宅,槁梧其阴,钓石不泐。”②指几,或以指琴。《庄子 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陆德明释文引崔撰曰:"据琴而睡也。"成玄英疏:"夹膝几也。" 《庄子·天运》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引申指知音。陈三立《园夜和答姚叔节陶宾南》:“噤吟已了秦庭客,橘颂终伤楚些魂,莫面云山篤行李,鸿濛原有槁梧存。” |
槁项 槀项 | gǎoxiàng | 羸瘦貌。《庄子·列御寇》:“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曹)商之所短也。”明 高启《娄江吟稿 序》:“有肯槁项老死於布褐藜藿者哉?” 清 钱谦益《甲子秋北上渡淮寄里中游好诗之四》:“入国下车三叹息,有人槁项在菰芦。”章炳麟《訄书·学隐》:“东原方承流奔命不给,何至槀项自縶,缚学之拙哉。”参见“槁项黄馘”。 |
槁项黄馘 | gǎoxiànghuángxù | 谓面黄肌瘦。《庄子·列御寇》:“(曹商)见庄子曰:‘夫处穷閭阨巷,困窘织屨,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成玄英疏:“颈项枯槁而顦顇,头面黄瘦而馘厉。”陆德明释文:“李云:‘槁项,羸瘦貌。’司马云:‘黄馘,谓面黄熟也。’”宋 苏轼《六国论》:“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於布褐乎?抑将輟耕太息以俟时也?”《明史·李希孔传》:“以故事关国本,诸臣槁项黄馘,终锡爵世不復起。”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虽长素已槁项黄馘,卓茂之尊荣, 许靖之优养,犹可无操左契而获之。”亦作“槁项黧馘”。 清 薛福成《选举论上》:“孰知夫二百年来,聪明才杰之资,迍邅场屋,槁项黧馘以老死牖下者,肩相至也。” |
稿 | gǎo | ①谷类植物的茎秆:稿秆。稿荐(稻草编的垫子)。《笑林广记 被屑挂须》贫家盖稿,幼儿不知讳,父挞而戒之曰:“后有问者,但云盖被。”②文字、图画的草底,又喻事先考虑的计划:文稿。稿本。稿件。讲稿。 |
稿案 稿案门 | gǎoàn gǎoànmén | ①公文案牍。《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诸位先生将房里各样稿案查点查点,务必要查细些。”②清代地方官署中管理收发公文的小吏。《文明小史第十回》:“几个教堂都不记得,还当甚么稿案?门上快去查来!”《官场现形记第四五回》:“只见稿案门飞跑似的进来。” |
稿签门上 | gǎoqiānménshàng | 旧衙门里的签押人员。《老残游记第二十回》:“陶三进去告知了稿签门上,传出话来,今日夜已深了,暂且交差看管,明日辰刻过堂,押到官饭店里。” |
缟 | gǎo | ①未经染色的绢。《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参见“履丝曳缟”② 白色:“连观霜缟,周除冰净”。缟素。《聊斋志异 萧七》座间一女, 年十八九,素舄缟裳,云是新寡,女呼为六姊。 |
缟袂 | gǎomèi | 白衣。亦借喻白色花卉,如梅花。明 高启《梅花九首》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红楼梦第三七回》林黛玉《咏白海棠》: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
缟素 | gǎosù | ①白色丧服。丧服期间。《管子·轻重甲》:“故君请缟素而就士室。”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错误!未指定文件名。《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西汉·贾谊《过秦论》缟素而正先帝之过。《后汉书·顺帝纪》:“茂陵园寝灾,帝缟素避正殿。”《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四》歙丧还洛阳,乘舆缟素临吊,送葬。《资治通鉴 晋纪七》东安王(司马)繇曰:“天子亲征,宜释甲缟素出迎请罪。”《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三》乙亥,杨行密闻之,帅士卒缟素向城大哭三日。明 夏完淳《即事三首》:“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清 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②白色。桓宽《盐铁论·非鞅》:“缟素不能自分于缁墨,圣贤不能自理于乱世。”明 沉受先《三元记·赏花》:“缟素花王,逞清真国色。”清 孙枝蔚《夏日坐郭长仲水边梅花亭长歌》:“怜我不如阶下石,曾坠残香分缟素。”③喻朴素。《史记·留侯世家》:“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裴骃集解引晋灼曰:“欲沛公反秦奢泰。” 明 屠隆《昙花记·公子思亲》:“婆婆缟素清斋,幽栖良苦。”《西湖佳话·孤山隐迹》:“和靖所爱者,爱其一种缟素襟怀,冷香滋味,与己之性情相合耳。”④供书画用的白绢。亦指书画。唐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宋 苏辙《李公麟 阳关图 二绝之一》:“谁遣百时开缟素,萧条边思坐中生。” |
缟衣 | gǎoyī | ①白绢衣裳。《礼记·王制》:“殷人哻而祭,縞衣而养老。”郑玄注:“殷尚白而縞衣裳。”《列子·黄帝》:“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縞衣乘轩,缓步阔视。”②用以比喻洁白的梅花或羽毛。宋 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縞衣来叩门。”宋 苏轼《后赤壁赋》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明 何景明《画鹤赋》:“儼縞衣而不惊,腾玉羽而将翔。”③旧时居丧或遭其他凶事时所著的白色衣服。唐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发引日,敕官縞衣祖送於国门之外。”《明史·史可法传》:“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縞衣发丧。” |
缟纻 | gǎozhù | ①喻深厚的友谊。亦指朋友间的互相馈赠。清 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回》伯怡本属王孙,又是名士,住了这个名园,更是水石为缘,缟纻无间。②白色生绢及细麻所制的衣服。 |
缟纻之交 | gǎozhùzhījiāo | 缟纻:缟带和纻衣。缟带指用白色绢制成的大带。纻衣指用苎麻纤维织成的衣服。指交情笃深。《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之公子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晋·杜预注:“吴地贵缟,郑地贵纻,故各献己所贵,示损己而不为彼货利。” |
镐 | gǎo I. | 刨土的工具 II. hào 西周的国都,在今陕西省长安西北。《东周列国志第二回》: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俪山,但闻楼阁管箭之音。幽王与褒妃饮酒作乐 |
槀藁槁 | gǎo | ①藁草(干草)。刍藁是秦汉实物税的一种。刍为饲草,藁为禾杆。《东周列国志》宣王怒犹未息,曰:“朕杀杜伯,如去藁草,何须多费唇舌?”《晋书 元帝纪》咸宁二年生于洛阳,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夫入赋自古,输藁惟旧,沃饶贵于十金,硗确至于三易,腴脊既异,盈缩不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金人常以水柜取胜,(毕)再遇夜缚藁人数千,衣以甲胄,持旗帜戈矛,俨立成行,昧爽,鸣鼓;金人惊视,亟放水柜。后知其非,意甚沮。《聊斋志异 宦娘》妪言:“宿当不妨,但少床榻;不嫌屈体,便可藉藁。”②“草稿”的“稿”字。《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上(文宗李昂)怪(裴)度无遗表,问其家,得半藁,以储嗣未定为忧,言不及私。《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且言别有公文言蒙古岱罪状,后得其藁,涂注句抹,辞句难辨,前治书侍御史霍肃为叙次其文,读者悲愤。 |
稾荐 藁荐 | gǎojiàn | 用稻草编成的垫褥。章炳麟《新方言·释器》:“稾秸之席曰草荐, 扬州谓之稾荐。”《水浒传第二八回》趁饱带你去土牢里去,把索子捆翻,着一床干藁荐把你卷了,塞住了你七窍,颠倒竖在壁边,不消半个更次,便结果了你性命。 |
藁街 藳街 | gǎojiē | 汉时街名,在长安城南门内,为属国使节馆舍所在地,如同使馆区。汉将陈汤曾斩匈奴郅支单于首悬之藁街。晋 陆机《饮马长城窟行》:“振旅劳归士,受爵藁街传。”唐 元稹《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苟获戎首,置之藳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臣(胡铨)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日,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宋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清 钱谦益《李将军国梁挽词》:“谁悬藁街首,酹酒向铜驼。” |
藁葬 | gǎozàng | 草草埋葬。宋 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济王(赵)竑之死也,始欲治葬于西山寺,其后遂藳葬于西溪焉。《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于戍军还途,每四五十里立安乐堂,疾者医之,饥者廪之,死者官给其需,藁葬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聊斋志异 丐僧》僧怒,于衲中出短刀,自剖其腹;以手入内,理肠于道,而气随绝。众骇告郡,藁葬之。《聊斋志异 姚安》自此贫无立锥,忿恚而死。里人藁葬之。 |
藁砧 | gǎozhēn | 亦作“藳砧”。古代处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斩之。鈇、“夫”谐音,后因以“藁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玉台新咏·《古绝句》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藳”一本作“藁”。唐 徐彦伯《鼓吹曲辞·芳树》:“藳砧刀头未有时,攀条拭泪坐相思。”唐 权德舆《玉台体》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明 屠隆《綵毫记·归隐林泉》:“秋深后,藁砧得请归来时候。” 清 顾炎武《悼亡诗》:“独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记初心。” |
杲 | gǎo | ①日出明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②明亮;光明:“如海之深,如日之杲。”③高远:“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④白。 |
杲杲 | gǎogǎo | 明亮的样子。《诗·卫风·伯兮》其(表祈求语气)雨其雨,杲杲日出。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杲杲为日出之容,灑灑拟雨雪之状。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
杲昃 | gǎozè | 江淮官话泰如片的词汇,东西的意思。杲,太阳刚上树梢,代表早上,是为东;昃太阳在西。《诗·卫风·伯兮》有“杲杲出日”之句,《文心雕龙》解释说:“杲杲为日出之容。”《易·丰》云“日中则昃”,《说文》解释说:“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太阳东升西落,“杲昃”因此被用来借指东西方位,再引申为泛指任何物事的“东西”。 “杲昃”,在泰如为物代词,几乎所有的事物、语言等均可代之,例如“他手上拿的什的杲昃啊?”“你刚才说的什的杲昃啊?”也有作贬义用的,“你不要同他样的,他不是个杲昃”等等,简直包罗万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