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o I.

肥,脂油明膏火照明。《汉书·龚胜传》:“熏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谓熏草因有香气而招致焚烧,膏火因能照明而招致销毁。II.参见gào

膏场绣浍

gāochǎngxiùhuì

谓土地肥沃,水沟纵横。明·何景明《沱西别业记》:“始吾游沱西,见其地膏场绣浍,可以稼穑。”

膏车秣马

gāochēmòmǎ

为车上油,给马喂料。指准备起程。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明·屠隆《彩毫记·钦取回朝》:“羡调和鼎鼐,便膏车秣马好归来。”清·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刘三白)与某膏车秣马,后队兴兵呀。

膏唇贩舌

gāochúnfànshé

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唇贩舌,分路扬镳,无罪无辜,如兄如弟。”弟焉得膏唇贩舌,媚死及生,周旋其刻薄之心乎?

膏唇岐舌

gāochúnqíshé

犹言膏唇拭舌。岐舌,谓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岐舌,以诳知己。”

膏唇拭舌

gāochúnshìshé

 

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头。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膏肓

gāohuāng

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形容病情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帝(宋孝宗)曰:“此正中今日将帅膏肓。”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参见“病入膏肓”。

膏肓之疾

膏肓之疚

gāohuāngzhījí

gāohuāngzhījiù

指不可医治的绝症。《左传·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必欲闻之,则当先之以卑辞,中之以喜色,则膏肓之疾,不劳扁鹊而自愈矣。

膏火

gāohuǒ

膏:灯油;火:饮食。代指指维持书院等运行的费用。《聊斋志异 念秧》仆江南金姓。三年膏火,冀博一第,不图竟落孙山!《聊斋志异 胡四娘》东海李兰台见而器之,收诸幕中,资以膏火,为之纳贡,使应顺天举。②油脂灯。《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膏火之费

gāohuǒzhīfèi

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欲登第须理旧业读书,欲读书须膏火之费,吾视君皆未易办也。”

膏火自煎

gāohuǒzìjiān

油脂因能照明而致燃烧,比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财产而得祸。庄周《庄子 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晋 阮籍《咏怀诗 八》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膏粱

gāoliáng

①肥肉和细粮。泛指肥美的食物。②借指富贵人家子弟。膏粱子弟。膏粱之味。《资治通鉴 宋纪二》虽有友及文学,多以膏粱年少为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资治通鉴 齐纪六》李冲对曰:“未审上古以来,张官列位,为膏粱子弟乎,为致治乎?”《资治通鉴 后唐纪二》(郭)崇韬由是以膏梁自处,多甄别流品,引拔浮华,鄙弃勋旧。明 刘基《苦斋记》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

膏梁锦绣

膏粱锦绣

gāoliángjǐnxiù

膏、梁:肥肉和细粮。梁:同"粱",细粮;泛指美味的食物;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衣食精美的奢华生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于膏梁锦绣之中,意如“槁木死灰”一般。

膏粱年少

gāoliángniánshǎo

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南齐书·王僧虔传》:“汝膏粱年少,何患不达,不镇之以静,将恐贻讥。”

膏梁纨袴

gāoliángwánkù

膏梁:肥肉和细粮;纨绔:细绢做的裤子。借指富贵人家子弟。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宝钗笑道:“真真膏梁纨袴之谈!我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

膏粱子弟

膏梁子弟

gāoliángzǐdì

膏:肥肉;膏粱:泛指美味的饭菜。旧时指官僚、地主、有钱人家的子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九十二回》夏侯茂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五》柳尝戒其子弟曰:故膏梁子弟,学宜加勤,行宜加励,仅得比他人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今日将帅之选,率皆膏粱子弟,厮役凡流,所得差遣,为费已是不赀,到军之日,惟事裒敛刻剥以偿债负。

膏沐

gāomù I.

①古代妇女润发的油脂。《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朱熹集传:“膏,所以泽髮者;沐,涤首去垢也。” 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清 曹寅《归舟和培山见答韵》:“楚妃屏膏沐,越女乱粧靚。”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粗人”》:“她本有‘膏沐’,头发油光,只因老爷出征,这才懒得梳洗,随随便便了。”②借喻德政或恩泽。楚辞·王逸《九思·悯上》:“思灵泽兮膏沐,怀兰英兮把琼若。”原注:“灵泽,天之膏沐也,盖喻德政。”明 吾邱瑞《运甓记·手板击凤》:“都督,我频年受膏沐,今日分辞往丹瀆,惧才疎力薄,有孤覆育。”II.gàomù动词。①洗沐;润泽。唐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日出雾露餘,青松如膏沐。”集注引孙汝听曰:“如膏沐者,言雾露之餘,松柏皆如洗沐也。”宋 范成大《衡永之间山路艰涩诗》:“晚来出前冈,路坦亭堠促;将士走相贺,喜色如膏沐。”清 杜岕《九日荔轩招泛虎丘观穫诗》:“是日值微雨,千林尽膏沐。”②谓施惠。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祠堂所有,輒分之以恤孤寡,兴教育,足以膏沐族人。”参见“膏gào”。

膏壤

gāorǎng

肥沃的土地。《汉书 王莽传中》遣尚书大夫赵并使劳北边,还言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

膏沃gāowò

肥沃。指肥沃之地。《水浒传第一○五回》:“但宛州山水盘紆,丘原膏沃,地称陆海。” 清 严如熤《平定教匪总论》:“川中膏沃,易以存活。”许杰《惨雾》:“我们的村舍的后面,从前都是一片膏沃的土地。”明 李东阳《岳州府新筑永济堤记》:“甚者变槎居为市集,化弃地为膏沃。”

膏血

gāoxuè

比喻用血汗换来的财富。这名贪官就知道吸取人民膏血。《新唐书·陆贽传》农桑废于追呼,膏血竭于笞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士大夫不廉,朘民膏血为己甘腴,民不堪命矣。

膏腴

gāoyú

①谓(土地)肥沃。疆土。《战国策·赵策四》:“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秦 李斯《谏逐客书》: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西汉 贾谊《过秦论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晋左思吴都赋:“其四野则畛畷无数,膏腴兼倍。”《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近汉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则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龟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比三年,废田尽为膏腴,增户万馀。宋司马光药圃诗:“三蜀膏腴地,偏于药物宜。”《资治通鉴 周纪四》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②谓食物肥美。亦指肥美的食物。《南史·曹武传》:“仆妾蔬食,膳无膏腴。”鲁迅《故事新编·理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③比喻文辞华美或美辞。晋 葛洪《抱朴子·辞义》:“夫梓豫山积,非班匠不能成机巧;众书无限,非英才不能收膏腴。”《宋书·礼志一》:“ 孔子既没,微言将絶,于是丘明 退撰所闻而为之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而有助文章。”清 姚鼐《题外甥马器之长夏校经图诗》:“其言若澹泊,其旨乃膏腴。”④指富贵或富贵人家。《周书·达奚震传》:“震虽生自膏腴,少习武艺,然导民训俗,颇有治方。”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若夫华族高门,膏腴世爵,春秋则代为执政,六朝则世戴金貂。”

膏腴贵游

gāoyúguìyóu

犹言富家贵族。《梁书·王承传》:“时膏腴贵游,咸以文学相尚,罕以经术为业,惟承独好之。”

膏腴之地

gāoyúzhīdì

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江南水乡自古就是膏腴之地,如今变得更加繁荣富足。汉·贾谊《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膏腴子弟

gāoyúzǐdì

富贵人家的子弟。南朝梁·锺嵘《〈诗品〉序》:“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柯灵《香雪海·小浪花》卖糖小孩在我面前的地位,正如我在膏腴子弟面前的地位一样。

膏雨gāoyǔ滋润作物的霖雨。《水浒传第六十六回》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

膏泽

gāozé

滋润土壤的雨水。可作动词。膏泽百姓。《孟子·离娄下》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曹植《赠徐干》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南朝 陈后主《课农诏》:“今阳和在节,膏泽润下,宜展春耨,以望秋坻。”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②犹言民脂民膏。国语·晋语九》:“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资治通鉴 周纪一》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膏泽脂香

gāozézhīxiāng

指油脂类的化妆品。女孩子从小就爱膏泽脂香之类的东西。

gāo

丸gāowán: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在阴囊内,形如卵,能产生精子。亦称“精巢”、“外肾”。 睾是古代姓氏之一,今有做皋,仍保留有姓睾的。

gāo

古代车上用来盛东西的大袋子;也泛指袋子:“闻得庞县丞十分贪污,囊甚多。”收藏盔甲弓矢的器具:“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而入。”③用袋子装。《周语 祭公谏征犬戎》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櫜弓戢戈

櫜弓戢矢

gāogōngjígē

gāogōngjíshǐ

《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谓收藏干戈弓矢。后因以“櫜弓戢戈”谓停息战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术传》:“是以未获从命,櫜弓戢戈。”清·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比年各省用兵,胜负无常,得失互见,诸臣何不以事无把握为虑,而亟欲櫜弓戢矢耶?” 

櫜甲束兵

gāojiǎshùbīng

谓脱去铠甲,收起兵器。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唐·孔颍达疏:“《吕氏春秋》说此事云:‘师行过周,王孙满曰:过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

gào I.

①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上:膏油。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②把毛笔蘸上墨汁在砚台边上掭:膏笔。墨。③作…的肥料,使…肥沃,当肥料使。东汉 班固《苏武传》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II.参见gāo。

膏沐

gàomù

①古代妇女润发的油脂。《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朱熹集传:“膏,所以泽发者;沐,涤首去垢也。”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清 曹寅《归舟和培山见答韵》:“楚妃屏膏沐,越女乱妆靓。”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粗人”》:“她本有‘膏沐’,头发油光,只因老爷出征,这才懒得梳洗,随随便便了。”②洗沐;润泽。唐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集注引 孙汝听 曰:“如膏沐者,言雾露之余,松柏皆如洗沐也。”宋 范成大《衡永之间山路艰涩诗》:“晚来出前冈,路坦亭堠促;将士走相贺,喜色如膏沐。”清 杜岕《九日荔轩招泛虎丘观获诗》:“是日值微雨,千林尽膏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