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o

作形容词或名词:①由下到上距离大的,与“”相对:高峰。高空。高踞。高原。高耸。高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高瞻远瞩。②高度:他身高一米八。③等级在上的:高级。高考。④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高质量。高消费。高价。高档。高手。高能物理。⑤声音响亮:引吭高歌。⑥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就。高论。高寿。高堂。高徒。⑦热烈、盛大:高昂。兴高采烈。⑧显贵,道德水平高:崇高。清高。高风亮节。高尚。高雅。高洁。⑨宗族中最在上之称:高祖。10.姓。作动词:①加高,提高。《聊斋志异·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吾售者。又如:高发(官位高升);高捷(科举考试高中);高枕(加高枕头)②尊崇,敬重。《庄子·盗跖》世上所高,莫若皇帝。《吕氏春秋》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宋 钱公辅义田记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初,靖康末,(秦)桧在中司,以抗议请存赵氏,为金所执而去,天下高之。《汉书·地理志》贵财贱义,高富下贫。③远离,隐居。南朝宋· 颜延年《陶征士诔》赋诗归来,高蹈独善。

高岸深谷

gāoànshēngǔ

指幽僻的处所。形容幽峭深邃。也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沧海桑田,高岸深谷,信然矣。”

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

gāoànwéigǔ

shēngǔwéilíng

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丘陵,比喻世事变迁。《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晋·张华《博物志·山水总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小人握命,君子陵迟,白黑不分,大乱之征也。”《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沉之岘山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

高傲自大

gāoàozìdà

自以为了不起,极其骄傲,看不起别人。毛泽东《学习和时局》:“各种业务专长,都可以成为高傲自大轻视旁人的资本。”

高标

gāobiāo

①高枝,高树。文选·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於峻岐,阳乌回翼乎高标。”刘逵 注:“言山木之高也。”吕延济 注:“高标,高枝也。驭日至此,碍於高树,故假道而行。”②泛指高耸特立之物。唐 李白《蜀道难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王琦注:“高标,是指蜀山之最高而为一方之标识者言也。吕延济注以为高树之枝,恐非。”参见“回日①”。唐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仇兆鳌 注:“首言塔不易登,领起全意。”③高耸,矗立。唐 韩愈《新竹诗》:“高标陵秋严,贞色夺春媚。”元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荆公手种松在定林庵前,高标挺然,上侵霄。”郭沫若《星空·春潮》:“你请学着那森森的林木高标!自由地、刚毅地、稳慎地,高标出,向那无穷的苍昊!”④比喻出类拔萃的人。唐 卢照邻《还京赠别诗》:“戏鳬分断岸,归骑别高标。”唐 张九龄《谢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状·御批》:“卿学府高标,士林贞干。”⑤比喻高深的造诣。唐 韩愈《送灵师诗》:“古气参彖繫,高标摧太玄。”宋 刘克庄《跋赵明翁诗稿》:“因读明翁絶句,有云‘留取葡萄浮大白,肯将容易博凉州’,叹其高标卓识,为之爽然自失。”⑥高名次;高榜。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再不説阶梯一句,作怎么道千圣会中无影跡,万人丛里夺高标。”⑦指科举考试得中高榜,名列前茅。明 吴承恩《寿贾百松障词》:“中臺选俊,喜驥子之高标;上国抡才,谅龙光之可待。”《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这回书话表安老爷家报喜的一声报道:‘公子中了,并且高标第六!’闔家欢喜非常。”⑧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后以“高标”指清高脱俗的风范。《旧唐书·外戚传·武攸绪》:“王(武攸绪)高标峻尚,雅操孤贞。”明 刘基《梅花绝句之五》:“借问高标谁得似?白头苏武在天山。”明 何景明《画鹤赋》:“假孤致於墨华,得高标於毫素。”⑨古代杂技名。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玩戏·高竿》:“高标,山堂肆考,亦即上高竿也。”

高标见嫉

gāobiāojiànjí

“高标”指高尚的品格或高标准,“见嫉”意为被人妒忌。因品格高尚而招致他人的嫉妒。《红楼梦第七八回 芙蓉女儿诔》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於羽野。

高不成低不就

gāobùchéngdībùjiù

就:迁就。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此典多用于婚姻问题的举棋不定,高贵人家攀不上,低下人家又看不中。也指大事干不成,小事不愿做,结果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宋·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任渊注:“世传《乐府曲》曰:‘高来不可,低来不可。’”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七卷》张孝基陈留认舅:“过善只因是个爱女,要觅个喹嗻女婿为配,所以高不成,低不就,拣择了多少子弟,没个中意的,蹉跎至今。”

高不可登

高不可攀

gāobùkědēng

gāobùkěpān

登:升,上。高得不能到达。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只要你肯努力没有高不可攀的山峰,在工作中振作起来,你会成功的。汉·贾谊《陈政事疏·治安策》:“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汉·陈淋《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

高步阔视

gāobùkuòshì

解释同“高视阔步”。清·袁枚《新齐谐·冷秋江》:“果见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阔视,持大扇击手作拍板,口唱《大江东》,于于然来。群鬼尽散。”闻一多《红烛·雪》:“高步阔视的风霜蹂躏世界。”

高步通衢

gāobùtōngqú

解释见“高步云衢”。《石季龙载记上》:“朕闻良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高步云衢

gāobùyúnqú

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晋书 郤诜阮种等传论》:“郤诜等并韫价州里,袖然应召,对扬天问,高步云衢,求之前哲,亦足称矣。”唐·耿湋《许下书情寄张韩二人》诗:“故人高步云衢上,肯念前程杳未期。”

高才

gāocái

①才能高超。②才能不同凡响的人。这工作我实在不能胜任,另请高才吧。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高才大学

gāocáidàxué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晋·葛洪《抱朴子·辨问》:“且夫周孔,盖是高才大学之深远者耳。”

高才捷足

高材疾足

gāocáijiézú

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亦作“高材疾足”。亦作“高材捷足”。·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有力量者十二首都做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高才捷足者为尊。”

高才绝学

gāocáijuéxué

犹言才学高超。亦指才学高超的人。宋·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杨国忠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绝学。

高才硕学

gāocáishuòxué

高才:才能杰出;硕学:学识渊博。唐·李纲《谏高祖不以伶人为近侍疏》:“高才硕学,犹滞草莱。”

高才远识

高才卓识

gāocáiyuǎnshí

gāocáizhuóshí

才能高超,见识深远。《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清醇有鉴识”裴松之注引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隋唐演义》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识,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况臣等。”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护花律师》我最先所认识的律师、都是有高才卓识的,他们都是从西洋政大学毕业回来的。

高岑

gāocén

小而高曰岑。《文选·王粲》:“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李善注:“山小而高曰岑。”三国魏 曹植《七启》:“其居也:左激水,右高岑,背洞壑,对芳林。”唐朝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高昌

gāochāng

即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闰(五)月,高昌遣使朝贡。

高唱入云

gāochàngrùyún

原形容歌声嘹亮,直上云霄,后也形容一种论调或消息社会上传说很盛。晋 葛洪《西京杂记》第一卷:“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清 谭嗣同《致刘淞芙书》拔起千仞,高唱入云,瑕隙尚不易见。

高敞

gāochǎng

高大,空间开阔(高敞的人民大会堂) 《史记 淮阴侯列传》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高唱入云

gāochàngrùyún

歌声嘹亮,直上云霄,后也形容一种论调或消息社会上传说很盛。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清·谭嗣同《致刘淞芙书》拔起千仞,高唱入云,瑕隙尚不易见。

高车驷马

gāochēsìmǎ

指显贵者所乘的车。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城北十里曰昇僊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駟马,不过汝下也。后入邛蜀,果如志焉。”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高车駟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水浒传 第四六回》:“虽居野店荒村外,亦有高车駟马来。”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当年高车驷马、华盖如云的盛况,依稀还能想象得出。”

高城深池

gāochéngshēnchí

池:护城河。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形容防卫坚固。荀况《荀子 议兵》:“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三国魏·曹植《谏伐辽东表》:“彼我之兵,连于城下,进则有高城深池,无所施其功。”

高出一筹

gāochūyīchóu

筹:筹码。比别人高出一个筹码。指比别人高明一些。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5回:“公系我国的政治家,一切设施,比文等高出一筹,文亦不必参议。”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孙文慨然道:“公系我国的政治家,一切设施,比文等高出一筹,文亦不必参议。”

高蹈

gāodǎo

①指隐居。三国魏 锺会《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乐业。”《资治通鉴 齐纪七》长史王弄璋等谏曰:“何令(何胤)高蹈,必不从;不从,便应杀之。举大事先杀名贤,事必不济。”《梁书·止足传序》:“虽祸败危亡,陈乎耳目,而轻举高蹈,寡乎前史。”《资治通鉴 陈纪九》数日,(随文)帝曰:“苏威高蹈前朝,(高)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使之去官!”清 孔尚任《桃花扇·归山》:“党祸起新朝,正士寒心,连袂高蹈。”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二章四》:“有少数的个人英雄索性高蹈,讽刺‘前线主义’,而强调‘宣传不是艺术’。”②指隐士。唐 皮日休《移元征君书》:“如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则舜不为高蹈也,舜不为真隐也。”清 龙启瑞《答罗生书》:“且仆非不愿为高蹈,而有恋于此也。”高超;超脱。唐 韩愈 荐士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宋 苏轼《和寄无选长官》:“葆光既清尚,命尹亦高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今陛下(宋高宗)超然高蹈,有尧、舜之举,臣等不胜欣赞。

高蹈远举

gāodǎoyuǎnjǔ

意为隐居避世。宋·王琳《野客丛书·穆生邹阳》:“穆生高蹈远举,意盖有在,逆知异日必不能免,非知几畴克尔哉。”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恐祸及于彼,是以高蹈远举,全身远害。”

高德

gāodé

①德行崇高;崇高的德行。《魏书·释老志》:“世祖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南朝陈 徐陵《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衡山诞其高德,湘水降其清辉。”②指有崇高德行的人。《晋书 元帝纪》其吴之高德名贤或未旌录者,具条列以闻。唐 常衮《授裴遵庆吏部尚书制》:“魏以来,多用宿儒高德,盖重其任也。”《金石萃编·北齐冯翊王平等寺碑》:“於是苦行异人,慧心高德,皆通九部,咸晓二禪,乃振锡来仪。”

高低

gāodī

①高度,高低的程度。估计一下立柜的高低。②高下。两人水平差不多,很难争出高低。③说话、做事的分寸(指说话或做事)。不知高低。④意外情况。元·佚名《独角牛》拳上无眼,倘若还有些高低,可如之奈何?⑤胜负。比个高低。无论如何。嘴都说破了,老王高低不答应。《百合花》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⑥终究,到底。高低找到了这本书。这本书高低叫他弄丢了。⑦高处和低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高第

gāodì

①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史记·儒林列传》:“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东汉《桓灵时童谣》:“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明 归有光《吴山图记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②常指科举中式。唐 贾岛《送陈商诗》:“联翩曾数举,昨登高第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尽有贫苦的书生向富贵人家求婚,便笑他阴沟洞里思量天鹅肉吃。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怅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③指科举中式者。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一四》:“如此高材胜高第,头衔追赠薄三唐。”④指官吏的考绩优等。《汉书·儒林传·严彭祖》:“彭祖为宣帝博士,至河南、东郡太守。以高第入为左冯翊。” 宋 叶适《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或疑‘天子圣德方日新,公少年论谏,盍顺导婉达’,由是不得高第。”《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东海太守河东尹翁归,以治郡高第入为右扶风。⑤指学习成绩优异。赵岐《孟子 题辞》:“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⑥指高材生。《北齐书·儒林传·李铉》:“铉以乡里无可师者,遂与州里杨元懿、河间宗惠振等结侣诣大儒徐遵明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第。”《朱子语类卷一○一》:“看道理不可不子细。程门高第如谢上蔡、游定夫、杨龟山辈,下梢皆入禅学去。”清 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二》“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故不曰商贾,而曰货殖,子贡以圣门高第,亦复为之。”

高遏行云

gāoèxíngyún

形容歌声高亢嘹亮。宋·晏殊《山亭柳》词:“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高而不危

满而不溢

gāoérbùwēi

mán’érbùyì

谚语,意思是身居高位却不危险,水虽装满却不外溢,指谦虚谨慎的人地位再高,也不会出问题。《孝经·诸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唐 柳宗元《箕子碑高而无危,卑不可逾。元·杨梓《豫让吞炭 一》:“让闻我主索地,赵君避席,主人反欲见伐。且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高发

gāofā

旧指科举考试合格,被录用;泛指身分、地位、名望的提高。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闻两兄高发,为此不辞跋涉,特来相托。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四回》现今高发之后,并不曾到贵老师处发病率高。《文汇报》1988.8.20:“把德氏根霉菌提纯后掺入粮食,由黄曲霉素造成的肝癌高发地区将可能降低肝癌发病率。”

高颿/高帆

gāofān

高大的帆。借指大船。南朝齐 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高飞远遁

gāofēiyuǎndùn

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现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战国·屈原《九章·惜诵》:“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女何之。”后来南朝宋·范晔撰写的《后汉书·卓茂传》又有 “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之语,于是后人据以提炼出“高飞远遁”这则成语,也作“远走高飞”。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事不宜迟,趁早高飞远遁,不要连累别人。”

高飞远举

gāofēiyuǎnjǔ

犹言高飞远走。宋 文天祥《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若只持堂堂之阵,则(寇)高飞远举,无如之何。”元 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三》:“下愚难移,大惑莫解,不能高飞远举,求避横目之民。”明 冯梦龙《挂枝儿·帐》:“到如今和你得了手的时节,你到(倒)高飞远举,远举高飞。”②比喻奋发有所作为或前程远大。宋 刘焘《转调满庭芳词》:“告你高飞远举,前程事,永没磨折。”宋 陈亮《与叶丞相书之二》:“忽去秋偶为有司所録,俾填成均生员之数。未能高飞远举,聊復尔耳,岂敢不识造物之意,而较是非利害於荣辱之场,不自省悟!”郭沫若《南冠草附录夏完淳下》:“细林野哭中有句云:‘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也足以证明被捕是在他的故乡,而他的‘归来’是打算有所作为,高飞远举的。”

高飞远走

gāofēiyuǎnzǒu

形容离开某地,逃避到远处去。《后汉书 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古今杂剧·渔樵闲话》事临急,高飞远走亦难逃。

高风

gāofēng

强劲的风。汉 刘向《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赠崔侍郎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清 吴伟业《清风使节图诗》:“豫章夹日吟高风,岁久蟠根造物功。”②指遭受强风。唐 杜甫《向夕诗》:“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③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二五》引南朝梁元帝《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唐 杜甫《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师尹注:“高风,八月风也。”唐 温庭筠《送人东游 诗》:“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明 刘基《淡黄柳·台城秋夜词》:“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④高尚的风操。晋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覩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清 申涵光《奉寄孙锺元先生时居蓟门九十二岁诗》:“邵许高风远尚存,传经一代又苏门。”徐迟《黄山记一》:“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参见“高风亮节”。⑤高雅的艺术风格。宋 梅尧臣《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呼我作卿方举酒,更烦佳句赏高风。”明 杨慎《升庵诗话 卷十二》:“东坡谓书至于颜柳而钟王之法益微,诗至于李杜而魏晋以来高风絶尘亦少衰矣。”⑥美善的风教、政绩。唐 韦应物《始至郡 诗》:“昔贤播高风,得守媿无施。”宋 苏轼《杭州与莫提刑启》:“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简上,肃高风於列郡,浹厚德於齐民。” 清 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忆昔文翁以诗书治蜀,而扬马之瑋製以兴;何武用儒术进贤,而龚唐之高风克劭。”

高风劲节

高风峻节

gāofēngjìnjié

gāofēngjùnjié

高风:纯洁清高的风格;劲节/峻节:坚定不移的节操。形容高尚坚贞的风骨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明·邵璨《香囊记·潜回》:“那饮药谯玄,纳肝弘演,高风劲节真堪羡,沧溟波浪能几枯,岁寒松柏何曾变。”明·归有光《曹节妇碑阴》五十年高风劲节,可以想见。

高风亮节

gāofēngliàngjié

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汉武帝时,匈奴单于即位,想与汉朝改善关系。汉武帝派苏武作为使节访问匈奴,由于匈奴内部变故,单于扣押了苏武,百般折磨他。并让降将张胜、李陵来劝降他,苏武坚贞不屈,高风亮节,誓死不降,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高峰

高峯

gāofēng

最高点或最高部分。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攀登科学高峰。南朝宋 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楥》诗:“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峯。”南北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元 宋旡《鲸背吟·乳岛》:“远望浑如两乳同,近前方信两高峯。”金 元好问《台山杂咏》:“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徐迟《直薄峨嵋金顶记》:“我们看到了古代艺术的高峰作品。”

高凤自秽

gāofèngzìhuì

东汉高凤,字文通,执志不仕,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后用为自诬之典。

高阜

gāofù

①高的土山。《吕氏春秋·爱类》:“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丙午,诏都部署高行周督众攻城,帝登高阜以观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二》金主登高,望辽兵若连云灌木状,顾谓左右曰:“辽兵心贰而情怯,虽多,不足畏。”遂趋高阜为陈。清 王苏《坐大楼》诗:“奴子一挥手,炮声响高阜。”②犹高起。《三国演义 第一○七回》:“此城山势高阜,必然水少,须出城取水,若断其上流,蜀兵皆渴死矣。”

高高兴兴

gāogāoxìngxìng

由来自乐观的性情或由一些特殊的快乐原因产生的生气勃勃和乐观的高兴情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且说薛姨妈闻知湘莲已说定了尤三姐为妻,心中甚喜,正是高高兴兴要打算替他买房子,治家伙,择吉迎娶。”邓小平《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气象一新、大家都满意、大家高高兴兴的情况下,工作好做。”

高高在上

gāogāozàishàng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诗经·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宋 陈亮《祭徐子才母夫人文》:“高高在上,事固难量。”曹禺日出》第二幕:“他就得乖乖地高高在上养着我,供着我。”臧克家《老舍永在》:“要时常下去蹲点,不能脱离群众,高高在上。”

高歌

gāogē

放声歌唱,高唱。高歌猛进。宋 叶清臣《贺圣朝 留别》:“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高歌猛进

gāogēměngjìn

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郭沫若《衷心的祝愿》:“一定要牢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努力为实现我国新时期的总任务而高歌猛进。

高阁

gāogé

高度较大的阁楼。唐 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唐 王维《酬郭给事》:“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用以贮藏存放书、物的高架子(束之高阁)。

高句丽

gāogōulí

(句gōu)朝鲜古国。中国史书多称“高丽”。公元前后形成。公元427年建都平壤。与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相互间战争不断。668年灭亡。《资治通鉴 卷九十六》(前燕王慕容)拓境至凡城,崔焘、常霸奔邺,封抽、宋晃、游泓奔高句丽。

高古

gāogǔ

高雅古朴。《花月痕第五回》想起昨日凤岭小憩,见那连理重生亭的碑记,文字高古,非时下手笔,便又恍恍惚惚,如身在亭中

高顾遐视

gāogùxiáshì

向高远处看。意谓志向高远,傲视流俗。明·方孝孺《答俞敬德书》:“某鄙朴戆讷,言行不能及古人,器识不足以达时务,然守愚,孑然莫与,徒望望然高顾遐视而不合于时,此固流俗之所笑且讪,士君子之所不敢自是者也。”

高官厚禄

gāoguānhòulù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荀子·议兵》:“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皇甫谧《高士传·公仪潜》:“以高官厚禄为钓饵而无信用之心。”《魏书·韩麒麟传》:而令凶徒奸党,迭相树置,高官厚禄,任情自取,非但臣等痛恨终身,亦为圣朝怀惭负愧。

高官极品

gāoguānjípǐn

品:等级、品级。官位居于最高的等级。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5回:“子欲养而亲不待,虽高官极品,不能一日养亲,亦有何味!”

高官显爵

gāoguānxiǎnjué

官职很高,爵位显赫。明·徐元八义记·猜忌赵宣》:“顺我者高官显爵,逆我者灭族亡身,正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前者老大人高官显爵,贫道怎敢相认?

高官重禄

gāoguānzhònglù

解释见“高官厚禄”。金·丘处机《满庭芳·述怀》词:“任使高官重禄,金鱼袋、肥马轻裘。”明·李贽《又与焦弱侯书》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

高官尊爵

gāoguānzūnjué

显贵的官职和爵位。《庄子·让王》:“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

高冠博带

gāoguānbódài

冠:帽子;博:大;带:衣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高会

gāohuì

①盛大宴会。置酒高会。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宋义)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战国策·秦策三》:“于是使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千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鲍彪注:“高纪注,大会也。”《新五代史·杂传八·王晏球》:“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清 徐珂《清稗类钞·狱讼·岳锺琪被冤》:“已率众避寒山谷间,日置酒高会为乐。”《资治通鉴 汉纪一》汉王遂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②泛指大规模地聚会。晋 左思《吴都赋》:“昔者夏后氏 朝羣臣于兹土,而执玉帛者以万国,盖亦先王之所高会,而四方之所轨则。”《新唐书·王忠嗣传》:“天宝元年,北讨奚奴皆,战桑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会而还。”③称与人会面的客气话。宋范仲淹答赵元昊书:“某与大王虽未尝高会,向者同事朝廷。”

高迹

gāojì

高尚的德行,亦指超脱世俗的人。汉·傅毅《七激》:“达羲农之妙旨,照虞夏之典坟,遵孔氏之宪则,投颜闵之高迹。”《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唐·李频《过四皓庙 诗》:“东西南北人,高迹自相亲。”明·申涵光《怀太原傅青主 诗》:“幸将卷帙传高迹,日向晴窗展画看。”

高见远识

gāojiànyuǎnshí

指见识高远。《三国演义 第四八回》元直如此高见远识,谅此有何难哉!·赵彦卫云麓漫钞 卷十》:“圣人高见远识,固不可以小智测度也。”

高揭

gāojiē

犹高耸。高高张贴。《聊斋志异 嫦娥》伺之既久,更漏已催,明月高揭,徘徊无计,遥见二三女郎自外入,则嫦娥在焉。

高洁

gāojié

①高尚纯洁。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唐 赵璘《因话录·角》:“有僧甚高洁,好事因说其先师。”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旧唐书·舒王元名传》:“元名性高洁,罕问家人产业,朝夕矜庄,门庭清肃。”②指高洁之士。晋 袁宏后汉纪·桓帝下》:“简练高洁,斥退佞邪。” 指诗文风格高古洗炼。谓风力劲急而霜色皓洁。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卷二》:“钱唐陈文水孝廉设帐於香亭家,性爱苦吟,诗境高洁。”④谓风力劲急而霜色皓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高节

gāojié

①动宾结构,高其节操,坚守高尚的节操。《庄子·让王》:“若伯夷、叔齐者,其於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於世,此二士之节也。”《吕氏春秋·离俗》:“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宋书·宗悫传》:“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 炳(宗炳)素高节,诸子羣从皆好学。”②偏正结构,高尚的节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儻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唐 顾况《哭从兄萇诗》:“立身有高节,满卷多好诗。”清 周亮工《寄潍县杨再蘧蔡漫夫于鸣岐诗之二》:“箕山高节推徐干, 北海雄姿重孔融 。”③高耸的竹竿。竹有节,故称。唐 方干《方著作画竹诗》:“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④指使臣所持的旄节。其长八尺,故称。唐 贾岛《颂德上贾长侍诗》:“高节羽书期独传,分符絳郡滞长材。”

高节清风

gāojiéqīngfēng

高节:高尚的气节;清风:清廉的作风。气节高尚,作风清廉。比喻人品高洁。明·孙明儒《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高节清风今已矣,英雄须识时宜。”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正排着低品走狗奴才队,都做了高节清风大英雄。”

高介有守

gāojièyǒushǒu

守:操守。亦“清介有守”指人的品格高尚而有节操。《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二》郡人乔彝,性高介有守,名称重一时,至是整衣冠,聚妻子,家有大井,彝坐其上,令妻子、婢妾辈循次投井中,而己随赴之。

高居深拱

gāojūshēngǒng

谓高居帝位,垂拱而治。《新唐书·张玄素传》:“若上贤右能,使百司善职,则高居深拱,畴敢犯之?”宋·王安石《上时政疏》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

高举深藏

gāojǔshēncáng

指避世隐居。明·无名氏《拔宅飞升》第三折:“者莫他高举深藏,你看我驾天风定然赶上,则好去深渊中躲避灾殃。”

高举远蹈

gāojǔyuǎndǎo

举:起飞;蹈:踩上。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五柳先生上》:“唯其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见矣。”

高爵厚禄

高爵重禄

gāojuéhòulù

gāojuézhònglù

爵:爵位,官爵;禄:俸禄。泛指爵位高,俸禄厚。《旧唐书·外威传序》:“盖恃宫掖之宠,接宴私之欢,高爵厚禄骄其内,声色服玩惑于外,莫知师友之训,不达危亡之道。”宋·王安石《第四札子》:“人臣自度其智力足以胜任而塞责,故受其高爵重禄而无愧。”清·林昌彝《亭槛词》高爵厚禄居不忝,腰悬金印称公侯。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看官们,你道征伐是一刀一枪事业,胜负未分,晋王乃隋亲王,高爵重禄,有甚不安逸,却要做此事?”

高乐

gāolè

高兴快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如今敬老爷不管事了,这珍爷那里干正事。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过来了。

高垒

gāolěi

筑起高大壁垒。高大的壁垒。《晋书 宣帝纪》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唐 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三十韵》:“杂种虽高垒,长驱建瓴。”《三国演义 第一回》:“左丰挟恨,回奏朝廷,説我高垒不战,惰慢军心。”清 王省山《秣陵纪事》诗:“沿江数十里,连营高垒砌。”

高垒深沟

gāolěishēngōu

垒:壁垒,军营四周所筑围墙。沟:战壕。高筑壁垒,深挖壕沟。指强固防御工事。《孙子 虚实》:“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清·陈忱《水浒后传》第21回:“只是高垒深沟的紧守,并不出战。”

高陵

gāolíng

①高丘,山丘。《孙子·军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陵,山陵;向,指仰攻。对占领高地的敌人,不要仰攻。②指陵墓。③陵墓名。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名。在河北省临漳县西。三国吴孙坚墓名。在江苏省丹阳市西。④复姓。有高陵显见通志·氏族三。

高楼大厦

gāolóudàshà

厦:高大的房子。指高耸的楼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亲戚同高楼大厦,朋友共肥马轻车。

高迈

gāomài

风格、气度高雅、脱俗、不拘泥。《晋书·王献之传》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

高禖

gāoméi

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己丑,金皇子洪辉生。命礼部尚书张暐报祀高禖。

高门

gāomén

门户高大、宽敞。旧指地位高,有钱有势的人家(高门不一定出高才)。《庄子·达生》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高门大户

高门大屋

gāoméndàhù

gāoméndàwū

高门:旧时指富贵之家;大户:声势显赫的家族。有钱有势的人家。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满少卿饥附饱扬》:“因他是个市户出身,一时没有高门大族来求他的。”茅盾《手的故事》:“高门大户的小姐少爷,手指儿都是又滑又软,又细长。”

高庙

gāomiào

①死后庙号为“高”的君主。具体所指随文而定。a)指高祖刘邦。b)指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②宗庙。《汉书 王莽传》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

高名

gāomíng

很高的名望。盛名,名声大。高大。《韩非子·十过》:“过而不听於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庄子·人间世》:“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郭庆藩集释:“名,大也。谓求高大之丽者,用三围四围之木也。”唐·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沉士尊《过李白墓》诗:“千古高名在,青山片碣留。”

高名上姓

高名大姓

gāomíngshàngxìng

gāomíngdàxìng

高:敬辞。询问人姓名的客气用语。能告知您的高名上姓吗?·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请问仙乡何处,高名大姓,因甚到此?”

高明

gāomíng

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另请高明。《礼记·中庸》:“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唐 张九龄《感遇诗之四》:“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高明远识

gāomíngyuǎnshí

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高睨大谈

gāonìdàtán

睨:视。眼睛看着上面,在发议论。形容举动言论气慨不凡。汉 张衡《应间》:“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清·黄宗羲《蒋氏三世传》:“平居爱客置酒,雅歌投壶,高睨大谈,终日不倦。”

高年

gāonián

①老年人。《晋书 惠帝纪》大赦,赐鳏寡高年帛三匹,大酺五日。②年岁大。③特指年迈的双亲。

高朋满座

gāopéngmǎnzuò

座上宾朋,显贵高位者甚多。形容交际广泛,宾客盈门。唐 王勃《滕王阁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高情厚谊

gāoqínghòuyì

深厚的情谊。亦作“高情厚爱”、“高情厚意”。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3回:“久闻潞州单二哥高情厚谊,恨不能相见,今日这桩事,却为人谋而不忠。”

高情逸态

gāoqíngyìtài

高情:高雅的情致。逸态:安闲的神态。高雅的情致,安逸的神态。明·汤显祖《紫钗记·谒鲍述娇》:“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

高情逸兴

gāoqíngyìxīng

清高超逸的情致。《宣和画谱 胡擢》:“尝谓其弟曰:‘吾诗思若在三峡之间闻猿声时。’其高情逸兴如此。”明 归有光《洧南居士传》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

高情远意

高情远韵

高情远致

gāoqíngyuǎnyì

gāoqíngyuǎnyùn

gāoqíngyuǎnzhì

高、远:形容高尚;情、致:情趣。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高情远致,弟子蚤已服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西昆体》:“义山诗世人但称颂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明·宋濂《答张秀才认诗书》:“独陶元亮天分之高……直超建安而上之,高情远韵,殆犹大羹充铏,不假盐醯而至味自存者也。”

高秋

gāoqiū

天高气爽的秋天。深秋。唐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高衢

gāoqú

 

大道;要路。比喻高位显职。《文选·王粲》:“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高趣

gāoqù

高雅的志趣。《宋书·隐逸传·陶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唐 郑谷《次韵和王驾校书结绶见寄之什》:“梦见君高趣,天凉自浇园。”宋 梅尧臣《和扬州许待制竹拄杖》:“倚以为高趣,持之见素风。”

高人雅士

gāorényǎshì

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多指隐士;雅:风雅,儒雅。指志行高尚、风格儒雅的人。宋·陆九渊《黄氏墓志铭》:“梁君去年尝游庐阜,其谈山水之胜,诵高人逸士之文,亹亹不倦。”

高人逸士

gāorényìshì

清高洒脱不慕名利的人。宋·陆九渊《黄氏墓志铭》:“梁君去年尝游庐阜,其谈山水之胜,诵高人逸士之文。”清·方宗诚《<古文简要>序》高人逸士之流风余韵,可以廉顽而立懦者。

高人一筹

gāorényīchóu

高人:比一般人高;筹:筹码。比一般人高出一个筹码。指胜过别人。明·归有光《震川集·别集·七·与沈敬甫七首》:“圹志、子建云亦似。但千古哭声未尝不同,何论前世有屈原,贾生耶?以发吾之愤愤而已!钦甫云:更似高人一筹也。”钱宁《圣人》第16章:“好在他立着矮人一头,行事高人一筹。”

高人一等

gāorényīděng

比别人高出一个等级;指高过一般人。《礼记·檀弓上》:“献子加于人一等矣。”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我们只有使自己操练得高人一等,才有战略胜利的可能。

高山流水

gāoshānliúshuǐ

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亦“流水高山”。《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清 曹雪芹《红楼梦 第八十六回》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高山仰之

gāoshānyǎngzhī

仰望高山。《六韬文韬大礼》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

高山仰止

gāoshānyǎngzhǐ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史记·孔子世家赞》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唐·王勃《倬彼我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唐 李白《赠孟浩然 诗》: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后用以谓崇敬仰慕。“一条曲折的山径把观众的视线引向推得更高的造型端庄的红色纪念馆,使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高山景行

gāoshānjǐngháng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以高山和大路比喻人的道德之美,有高德之人犹山高、路阔一样受仰慕。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参见“景行行止”条。

高深莫测

gāoshēnmòcè

原义是山川高而且深,无法测量;后引申为人或事深沉不可测,使人难以理解。东汉·班固《汉书·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高深莫测”。 宋·高似孙《纬略·卷七·沃焦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盖禀至阳之为质也。”

高识远见

gāoshíyuǎnjiàn

解释见“高见远识”。宋·王楙《野客丛书·王珪母妻识见》:“其高识远见,甚非常人所能及者。”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况他元是鄱阳大盗出身,无甚么高识远见。

高士

gāoshì

①指志趣、品行高尚的人。 陆游《福州请仁王坚老疏》:爰择名蓝,往迎高士。 冯梦龙《智囊 卷 上智部 太公 孔子》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②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龚尔位《己酉三月送春麓山作》诗:“隔江有高士,脱然世外身。”③特指僧人。

 

高世

gāoshì

高超卓绝,超越世俗。高世之功。许地山《资治通鉴 周纪一》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集外·女国士》:“夫有高世材,要须遇时乃发。”《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史记 孝武本纪》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晋书 谢安传》尝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 有高世之志。②出尘离世,清高脱俗。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 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③指出尘离世的所在。宋 苏辙《游景仁东园诗》:“人散众嚣絶,庭空星斗垂。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④指上古时代。晋 葛洪《抱朴子·塞难》:“谈者咸知高世之敦朴,而薄季俗之浇散。”

高世骇俗

gāoshìhàisú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高世之才

gāoshìzhīcái

高世:超出世人;才:才能。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才干或才干超群的人。·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范伯》:“《易》曰:‘有高世之才,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宋 苏轼《贾谊论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高视

gāoshì

向高处看。扬雄《甘泉赋》:“仰撟首以高视兮,目冥眴而亡见。”《晋书·王徽之传》:“徽之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唐 刘沧《夏日登西林白上人楼诗》:“几到西林清浄境,层臺高视有无间。”②傲视,小看。《汉书 王莽传中》长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三国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璉发迹於此魏,足下高视於上京。”唐 张九龄《奉敕送学士张说上赐燕序》:“文王多士,周室以寧;武帝得人,家为盛。而高视前古,独不在於今乎?”金 王若虚《送李鹏举赴试序》:“辞欲其精,意欲其明,势欲其若倾,故必探语孟之渊源,擷欧苏之菁英……勿怪勿僻勿猥,而并若是者,所向如志,敌功无劲,可以高视而横行矣。”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宂篇下》:“钟(钟会)高视一世,而居诞(诸葛诞)二子间,其人可想。”

高视阔步

gāoshìkuòbù

行走时眼睛向上看,步子迈得很大。形容气概不凡或态度傲慢。《隋书·卢思道传》:“俄而抵掌扬眉,高视阔步。”鲁迅呐喊·兔和猫》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高耸入云

gāosǒngrùyún

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刘伯承《回忆长征》:“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

高抬贵手

gāotáiguìshǒu

原意手抬高一些就可以让人过去,引申是表示请求宽恕通融时的客套用语,请求对方宽恕、原谅等。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如今只是求严老爷开恩,高抬贵手,恕过他罢!清·李汝珍《镜花缘》三七回:“只求王妃高抬贵手,莫记前仇。”

高抬明镜

gāotáimíngjìng

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等。比喻执法者判案公正严明。《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小妇人并无干涉,只望大人高抬明镜替小妇人做主咱。

高谈

高谭

gāotán

①侃侃而谈,大发议论。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为不逊。”北周 庾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高谭变白马,雄辩塞飞狐。”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幽赏未已,高谈转清。明 许承钦《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诗》:“蟹羹鱼炙行日夕,高谈话昔情逾敦。”茅盾《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谈‘男女之大防’的,岂非就是他这班‘社会的栋梁’么?”②不切实际的议论。晋 葛洪《抱朴子·官理》:“昔衞灵听圣言而数惊,秦孝闻高谈而睡寐。”③高明的谈吐;高尚的言谈。南朝梁 萧统《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宋 秦观《送乔希圣诗》:“杖藜对客骋高谈,自觉胸襟辈尧禹。” 清 吴伟业《哭志衍诗》:“高谭羣儿惊,健笔小儒怍。”

高谈大论

高谈弘论

高谈阔论

高谈虚论

gāotándàlùn

gāotánhónglùn

gāotánkuòlùn

gāotánlùn

弘:大。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谈论。和“夸夸其谈”都有“脱离实际空泛谈论”的意思。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言论(多含贬义)。你最好不要在这样发高谈弘论。晋·袁宏《后汉记》第四卷:“尝疾俗儒高谈弘论,不切时务。”唐·吕岩《徽宗斋会》诗:“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江西学者自以为得陆删定之学,便高谈大论,略无忌惮。”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六回:“柴进高谈阔论,一片言语,娄敏中大喜,就留柴进在相府管待。”金·董解元《西厢》:“高谈阔论晓今古,一个是一方长老,一个是一代名儒,俗谈没半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老孙比在前不同,烂板凳高谈阔论了。如今保唐僧,不得身闲。”许地山《空山灵雨·乡曲底狂言》我常想着到村里听庄稼人说两句愚拙的话语,胜过在都邑里领受那些智者底高谈大论。

高谈雄辩

gāotánxióngbiàn

大发议论,长于说理,形容能言善辩。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八回》周庸祐与各亲朋正自高谈雄辩,忽冯少伍走近身旁,附耳说了几句话,周庸祐登时面色变了。

高谈虚论

gāotánxūlùn

高妙空洞、不切空际的议论。《六韬·上贤》:“不图大事,贪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唐·周昙《咏史诗·晋六·王夷甫》是知济弱扶倾术,不属高谈虚论人。

高堂

gāotáng

高大的厅堂。《论衡·别通》开户内光,坐高堂之上。唐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唐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指父母。拜高堂。唐·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委别高堂爱,窥觎明主恩。唐 李白《送秀才从军》抢剑辞高堂。

高堂大厦

高堂广厦

gāotángdàshà

gāotángguǎngshà

厦:高大的房屋。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同“高楼大厦”。 元·杨暹《刘行首》第四折:“师父,此处索是幽静,弟子不恋高堂大厦。”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高堂广厦,玉宇琼楼,是坟山上起得的享堂。”《何典》第八回:少不得把他做个少奶奶,住着高堂大厦,锦衣肉食的享用不了。

高唐

gāotáng

借指男女幽会之所。元张可久《折桂令·秋思》曲:“想象高唐,萦损柔肠,梦见才郎。”《白雪遗音·银纽丝·盼五更》:“蒙眬方才睡,一梦赴高唐,与才郎携手只在阳台上。”西厢记红娘唱词:张生哪,即便是十二巫峰高万丈,也有个云雨梦高唐。

高天厚地

gāotiānhòudì

①比喻长久。②比喻深重。明·吴承恩《贺金耻齐翁媪齐寿障词》引:“高天厚地,共启长年。”《水浒传》第一一九回:幸蒙莫大之恩,高天厚地岂能酬,粉骨碎身何足报。

高头

gāotou

①方言,高处,上面。那座山高头有一座庙。②上级。高头的意思你敢违抗?③前头,皇上跟前。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诗序》:“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高头大马

高头骏马

gāotóudàmǎ

gāotóujùnmǎ

指体形高大健壮的好马。也比喻人的体形高大。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只见门前来了一伙骑马的客人,共是十一个,个个骑的是自购的高头骏马。”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一回:“这个人浑身都是新衣服,铺盖齐整,随身有兵器,骑的是高头大马。”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他们是由陆路来的,五匹高头大马,一路沙尘滚滚、辔铃当当、威风凛凛,路人侧目。”

高头讲章

gāotóujiǎngzhāng

经书正文上端留有较宽空白,刊印讲解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高头讲章”《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先生见了那没头没脑辟空而来的十五个大字,正不知从那里开口,才入得进这中庸两个字,只得先看了一遍高头讲章,照着那讲章往下敷衍半日,才得讲完。”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

高危

gāowēi

指位高势危。旧多指君王位高骄妄以致危亡。《孝经·诸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汉 扬雄《解嘲》:“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唐太宗《帝京篇 之十》:“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②也指尊高的帝位。唐 魏徵 《谏太宗十思书》:“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九》:“夫惟人君不以高危自处,而以谦卑育物为心,人人得而亲近之,亦人人得而取给之。”③高而险的地方。唐 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发生某种不良情况的危险性高的:冠心病高危人群。

高位

gāowèi

①显贵的职位。官居高位。晋 左思《咏史诗之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②(肢体)靠上的部位。高位截瘫。

高位厚禄

高位重禄

gāowèihòulù

gāowèizhònglù

位:官职,官位;禄:俸禄。官职高贵,俸禄丰厚。《汉书·董仲舒传》:“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宋·苏轼《策略五》:“圣人知其然,是以去苛礼而务至诚,黜虚名而求实效,不爱高位重禄以致山林之士。”凌力《少年天子》第六章:“可使他们高位厚禄、养尊处优,但从政者必须有学识有远见。”

高文大册

高文典册

gāowéndàcè

gāowéndiǎncè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引申为经典性著述。宋 汪藻《<苏魏公集>序》一时高文大册,悉出其手。”清·高尚缙《万国演义序》不知古之闻人,何乐辍其高文典册,而以翰墨为游戏也。《西京杂记》卷三:“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用枚皋;廊庙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册用相如。”清·汪琬《<归震川先生年谱>后序》方欲以高文大册自鸣天子之前,而又溘然长往矣。

高卧

ɡāowò

高枕而卧。形容安闲。安卧;悠闲地躺着。《三国演义 第三八回》:“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筑新亭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帝方解衣高卧,以安衆心。唐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聊斋志异 章阿端》闯然至灯下,怒骂:“何处狂生,居然高卧!” 指隐居不仕。唐 赵璘《因话录·商下》:“次子察 ,进士及第,累佐使府,后高卧庐山。”宋 辛弃疾《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③无为而治之典。史记·汲郑列传》:汲黯任东海太守时,因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馀,东海大治。”后汉武帝又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不受印。武帝说:“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高卧东山

gāowòdōngshān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7回:“既以高卧东山,不应再为冯妇。”

高屋建瓴

gāowūjiànlíng

建:通“瀽”,倾倒。瓴:盛水的瓶子,或指瓦沟。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郭沫若剧作全集编后记》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高屋建瓴,雄浑奔放。参见“屋上建瓴”。

高下

gāoxià

指高低、优劣(用于比较双方的水平)。两个人的技术不分高下。②高高低低。唐 韩愈《山石》:“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宋 曾巩《城南二首 其一》:“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高下不识

gāoxiàbùshí

参见“不识高低”。

高下其手

gāoxiàqíshǒu

犹言上下其手。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官制》:“五代以来,诸州马步军虞侯以衙校为之,太祖虑其任私,高下其手,乃置司寇参军,以进士、‘九经’及第人充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相君纵欲市恩,而即此两端,已不得不高下其手。

高下在口

gāoxiàzàikǒu

犹言信口雌黄。《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三年》:“三班吏丛猥,老胥抱文书升堂取判者,皆高下在口,异时长官漫不省察,谨占署而已。”

高下任心

高下在心

gāoxiàrènxīn

gāoxiàzàixīn

谓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引申为随心所欲地处置事宜。左传·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杜预注:“度时制宜。”后汉书·何进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晋书·王敦传》:“进人退士,高下任心,奸狡饕餮,未有隗(刘隗)比。”北齐书·樊逊传》:“有司因此,开以二门,高下在心,寒热随意,周官三典,弃之若吹毛,汉律九章,违之如覆手。”《资治通鉴 随纪二》(杨)素性疏辩,高下在心…。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其受赇骫法,高下在心,虽有法律而不可治,则有甚于胥徒者也。”

高下在手

gāoxiàzàishǒu

解释同“高下其手”。宋·叶適《观文殿学士知枢密院事陈公文集序》:“同列或二心二意,高下在手,必正色力争,宁亟去,无苟徇,亦以此见排于俗。”

高贤

gāoxián

以为高尚贤良;高尚贤良;指高尚贤良的人。《战国策·赵策一》:“天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行义。” 《吕氏春秋·审分》:“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三十六回》:天下高贤,无有出先生右者。《聊斋志异 神女》家君衰迈,起拜良艰,予兄弟代谢高贤之见枉也。

高翔远引

gāoxiángyuǎnyǐn

形容避世隐居。象您这样的人才,要是高翔远引,就太可惜了。汉·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高辛

gāoxīn

帝喾初受封于辛,后即帝位,号高辛氏。《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晋书 景帝纪》颛顼受学于绿图,高辛问道于柏招。

高轩

gāoxuān

①堂左右有窗的高敞的长廊。②高车。贵显者所乘。亦借指贵显者。《花月痕第十回》昨辱高轩枉顾,适因为家母还愿,所以有慢

高悬秦镜

gāoxuánqínjìng

秦镜:秦始皇时的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镱子。高挂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镜子。后用以比喻官吏断案公正,执法严明。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三卷:“(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是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高悬月旦

gāoxuányuèdàn

“月旦”指农历每月初一,“高悬”意为公开张榜。合起来指每月初一对人物进行公开品评。引申义比喻主持考试。《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以高悬月旦比喻主持考试。《儒林外史第二回》累年蹭蹬,忽然际会风云;终岁凄凉,竟得高悬月旦。

高勋

gāoxūn

大功勋。将军一生征战沙场,立下无数高勋,被后人永远铭记。

高牙

gāoyá

大纛dào;牙旗。文选·潘岳《关中诗》:“桓桓梁征,高牙乃建。”李善注:“牙,牙旗也。兵书曰:牙旗,将军之旗。”李周翰注:“牙,大旗也。”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宋 柳永《望海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施枢密圣与帅江西词》:“高牙千里东下,笳鼓万貔貅。”②指高官官衙。 宋 范仲淹《寄馀杭金安石段少连二从事诗》:“分擕俱是佐高牙,两地官尘自等差。”

高牙大纛

gāoyádàdào

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指军中的旗帜。比喻声势显赫。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清·方文《左子正归自京师》诗:“高牙大纛千人指,底事台垣无片言。”

高言

gāoyán

①大言,过甚之辞。《管子·任法》:“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羣臣无诈伪,百官无姦邪,奇术技艺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过其情、以遇其主矣。”《商君书·农战》:“学者成俗,则民舍农,从事於谈説,高言伪议,舍农游食,而以言相高也。”章炳麟《辨诗》:“夫以孙许高言庄氏,杂以三世之辞,犹云风骚体尽,况乎辞无友纪,弥以加厉者哉?”②高声说话。 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 第三一回》:“康天成老站起来说:‘你说完了吧?不怕,有理不在高言,山高遮不住太阳。’”③高妙之言。《庄子·天地》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处士……行伪险秽,而彊高言谨慤者也。” 贾谊《新书·劝学》:“见教一高言,若飢十日而得大牢焉。”唐 韩愈 孟郊《城南联句》:“大句斡玄造,高言轧霄峥。” 清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 自序》:“以常谈为才语,谓暴謔为高言。此又一蔽也。”

高宴

gāoyàn

亦作“高讌 ”。 盛大的宴会。南朝梁 沉约《八咏诗·解佩去朝市》:“充待詔于金马,奉高宴于柏梁 。”《隋书·音乐志下》:“载择良辰,式陈高宴。”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清 姚莹《论诗绝句之三》:“高讌陈诗铜雀台,子桓兄弟不须猜;胡牀粉髻天人语,独有思王八斗才。” 

高阳

gāoyáng

指高而向阳之地。《孙子·地形》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②颛顼有天下,号高阳。战国楚 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③“高阳酒徒”的略语。④池名。晋山简置酒游赏的园池。

高阳酒徒

gāoyángjiǔtú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郭沫若《洪波曲》第16章:“碰着我们这四大家族,都是饕餮大家而兼高阳酒徒,那就相得益彰了。”

高仰

gāoyǎng

①指地势高。与"低洼"相对而言。宋 李纲《靖康传信录下》地形低下处,可益增广;其高仰处,即开干壕及陷马坑之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高仰之地,雨不时至,苗辄就槁。②敬仰,仰慕。语出《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宋范仲淹《上张侍郎启》然而三辅之隩,适贺带安,庶邦之怀,未忘高仰。

高谊

gāoyì

高深的义理。指深明义理的人。崇高的道义;高尚的德行。深情厚谊。多用于敬称别人的情谊。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但是闻得的,与旧时称赞他高谊的,尽多讥他没行止,鄙薄其人。

高义薄云

gāoyìbóyún

薄:迫近。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宋书 谢灵运传论》:“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章炳麟《狱中与吴君遂、张伯纯书》逾数日得君遂手书,并墨银三百元,资助讼费,高义薄云,感激无量。

高咏

gāoyǒng

①朗声吟咏。晋 王羲之《与谢万书》:“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唐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一七》:“自别吴郎高咏减,珊瑚击碎有谁听?”②好诗篇;佳作。宋 梅尧臣《晏成续太祝遗双井茶 诗》:“神还气主读高咏,六十五篇金出沙。”明 张居正《寿马年兄母八十诗》:“况是茂陵词赋客,可无高咏续南陔?”

高斋

gāozhāi

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唐 孟浩然《宴张别驾新斋诗》:“高斋徵学问,虚薄滥先登。”明 徐祯卿《在武昌作 诗》:“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天梅居士侍者:昨岁自江户归国,拟于桂花香里,趋叩高斋,而竟不果。”②唐 杜甫《书斋名》。唐 杜甫《宿江边阁诗》:“暝色延山逕,高斋次水门。”宋 陆游《东屯高斋记》:“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斋。质於其诗,曰‘次水门’者,白帝城之高斋也;曰‘依药饵’者,瀼西之高斋也;曰‘见一川’者,东屯之高斋也。故其诗又曰:‘高斋非一处。’”

高斋学士

gāozhāixuéshì

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

高瞻远瞩

gāozhānyuǎnzhǔ

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老舍四世同堂七十三》他们的切身的问题,也使他们无暇去高瞻远瞩地去关心与分析世界问题。

高张

gāozhāng

谓居高位而嚣张跋扈。《楚辞·卜居》:“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王逸注:“高张,居朝堂也。”洪兴祖补注:“张音帐,自侈大也。”《水浒传 第一○八回》:“方今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的,终不能达九重。” ②谓高涨。 明 徐枋《送远诗》:“世路悲嶮巇,谗言何高张!”闻一多《文·画展》:“在这复古气焰高张的年代,自然正是你们扬眉吐气的时机。”

高掌远蹠

gāozhǎngyuǎnzhí

掌:用手擘开;蹠:音“直”,用脚踏。传说太华、少华本为一山,黄河流经那里被阻,河神手一擘,脚一踏,将其分开为二座山。后用来比喻规模巨大、气魄雄伟的经营。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蹠,以流河曲。”茅盾《子夜五》外国的企业家果然有高掌远蹠的气魄和铁一样的手腕,却也有忠实而能干的部下,这样才能应付自如,所向必利。

高着

gāozhāo

好办法、好主意。与“高招”同义。《聊斋志异 棋鬼》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生不死之弈 鬼也。可哀也哉!

高枕

gāozhěn

①指垫高了枕头(睡觉)谓无忧无虑。高枕无忧。《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史记 吕太后本纪》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汉 扬雄《上书谏勿许单于朝》:“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一百四回》: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聊斋志异 白秋练》人病至此,莫高枕作无事者! ②犹高卧,谓弃官退隐家居。清 汪懋麟《赠于鼎文冶迭前韵》:“饱贪羊酪思高枕,纵癖鱼餐嬾上船。”

高枕安寝

高枕安卧

gāozhěnānqǐn

gāozhěnānwò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汉书·匈奴传下》:“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汉 王充《论衡 顺鼓》:“止久至于太旱,试使人君高枕安卧,旱犹自雨。”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三:与妇共视被中人,高枕安寝,正是其形,了无一异。

高枕而卧

gāozhěn’érwò

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史记·张仪列传》:“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和尚)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亦作“高枕安寝”、“高枕安卧”。《汉书·匈奴传下》:“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王充《论衡·顺鼓》:“久雨不霽,试使人君高枕安卧,雨犹自止。止久至於大旱,试使人君高枕安卧,旱犹自雨。何则?暘极反阴,阴极反暘。”晋 陶潜《搜神后记卷三》:“与妇共视被中人,高枕安寝,正是其形,了无一异。”

高枕无忧

高枕勿忧

gāozhěnwúyōu

高枕,垫高枕头睡觉;忧,忧虑。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史记.张仪列传》(亦见刘向《战国策·齐策四》):“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一百四回》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四游记·玉帝起来赛宝通明会》:“比丘曰:‘娘亲高枕勿忧。自古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高訾

gāozī

资财雄厚。指富户。高訾富人。高赀户。颜师古注:"訾读与赀同。高訾,言多财也。"《新唐书·陈子昂传》:"父元敬,世高赀,岁饥,出粟万石赈乡里。" 宋 范仲淹《权三司盐铁判官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君墓表》:"州人子弟多习诗书,而未有学校,士望缺然,而君募郡中高赀,始建学舍。"

高赀户

gāozīhù

《宋史·太宗纪一》优赏归顺将校,尽括僧道隶西京寺观,官吏及高赀户授田河南。《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唐末,中原宿兵,所在皆置营田以耕旷土;其后又募高赀户使输课佃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又,大都高赀户,多为增格等所容庇,凡百徭役,止令贫民当之。

高自标树

高自标誉

高自标置

gāozìbiāoshù

gāozìbiāoyù

gāozìbiāozhì

放在某种位置。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自以为是。《晋书·刘惔传》:“恒温尝问惔:‘会稽王谈更进邪?’惔曰:‘极进,然故第三流耳。’温曰:‘第一复谁?’惔曰:‘故在我辈。’其高自标置如此。”《新唐书 王义方传》:“淹究经术,性謇特,高自标树。”明·袁宏道《叙姜陆二公同适稿》:“元美兄弟继作,高自标誉,大声壮语,吴中绮靡之习,因之一变。”清·文康《儿女英雄第四十回》只是为人却高自标置的很,等闲的人,也入不得他的眼,其学问便可知了!

高自位置

gāozìwèizhì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晋书·刘惔传》:“恒温尝问惔:‘会稽王谈更进邪?’惔曰:‘极进,然故第三流耳。’温曰:‘第一复谁?’惔曰:‘故在我辈。’其高自标置如此。” 《聊斋志异 陈云栖》妹曰:“良佳。但其人高自位置;不然,胡蹉跎至今也。容商之。” 

高足

gāozú

指良马;骏马。犹言高才。后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汉代驿传设三等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为上等快马。《汉书·高帝纪下》:“横(田横)惧,乘传诣雒阳。”颜师古引如淳注。《古诗十九首》之四:“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世说新语.文学》:“郑玄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高足弟子

gāozúdìzǐ

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九卷:“亨阳则李安溪高足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