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幹 | gàn I. | ①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躯干。干线。②做:干事。说干就干。③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干才。干员。干练。④方言,坏、糟:事情要干。II.参见gān。 |
干办 | gànbàn | ①办事非常能干。②专管买办事务的奴仆。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邵王教干办去分付临安府,实时差一个缉捕使臣。”《警世通言 卷七》陈可常瑞阳仙化:“郡王点看什物,上轿。带了都管、干办、虞候、押番,一干人等出了钱塘门。”③办理、处理。《喻世明言 卷三十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将带一行做公的去郑州干办宋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内侍董宋臣干办佑圣观,逢迎帝意,起梅堂、芙蓉阁、香兰亭,豪夺民田,招权纳贿,无所不至,人以董阎罗目之。④职官名。宋代凡大都督府、制置、留守、经略……等司,置有干办官,以听候差遗,办理事情。 |
干宝 | gànbǎo | 干宝(280-336),字令升,汝南郡新蔡县(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史学家,作品有《搜神记》,参与编修《晋纪》。《晋书 葛洪传》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 |
干当 | gàndāng | 主管;经办。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三》政和八年五月,户部干当公事李宽奏:欲望凡以圣为名字者,并行禁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一》金主(完颜永济)谕之(张行信曰:复闻迩来殊不以干当为意,岂欲求散地耶? |
干渎/干黷 | gàndú | 冒犯。《封神演义 第十二回》以此一小事干渎天庭,真是不谙事体! |
干度 | gàndù | 违反法度。《后汉书·赵传》:“夫无功而赏,劳者不劝,上忝下辱,乱象干度。”《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 |
干端坤倪 | gànduānkūnní | 天地显示的征兆。 |
干方 | gànfāng | 语出诗·大雅·韩奕:“干不庭方,以佐戎辟。”干,同“干”,安。后以“干方”谓安定和治理国家。晋书·王浑传:“今陛下出攸之国,假以都督虚号,而无典戎干方之实,去离天朝,不预王政。” |
干父之蛊 | gànfùzhīgǔ | 干:承担,从事;蛊:事、事业。继承并能胜任父亲曾从事的事业。《周易 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鲁迅《故事新编·理水》:“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 |
干干翼翼 | gàngànyìyì | 勤勉敬慎。 |
干蛊 | ɡàn’ɡǔ | ①指“干父之蛊 ”。谓儿子能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之业。亦省作“干蛊”。《易·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王弼注:“以柔巽之质,干父之事,能承先轨,堪其任者也。” 宋 洪迈 《夷坚庚志·武女异疾》:“鄂州富商武邦宁启大肆,货缣帛……其次子康民 ,读书为士人。使长子干蛊。” 《聊斋志异 钱卜巫》生暴天物,死无含饭,可哀矣哉!幸而鸟死鸣哀,子能干蛊,穷败七十年,卒以中兴。②泛指主事;办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 ③干练有才能。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解纷》:“熊曜为临清尉,以干蛊闻。” |
幹国 干国 | gàn’guó | ①治理国家。《后汉书·史弼传》:“议郎何休又讼弼有干国之器,宜登台相。”《后汉书·苏章传》:“时天下日敝,民多悲苦,论者举章有干国才,朝廷不能复用,卒於家。”《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幹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②干犯国君。《晋书 文帝纪》(成)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收济家属,付廷尉。 |
干纪 | gànjì | ①违犯法纪。《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钺各一。《晋纪总论》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义,又况可奋臂大呼,聚之以干纪作乱乎!②犹干系;责任。《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烦小娘子回去上覆亲母,不必担忧,我家干纪大哩! |
干济 干济 | gànjì | ①犹言成就。《易·干》贞者,事之干也。唐 孔颖达疏: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干济。②谓办事干练而有成效。其人甚干济。《梁书·刘坦传》为南郡王国常侍……迁南中郎录事参军,所居以干济称。唐 白居易《与卢恒卿诏》以卿有忠劳之前効,干济之长才,常简朕心,宜授此职。《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闲散宗室,材力干济,精于骑射,及贫无生计者,各察实以闻。 |
干济 幹济 | gànjì | ①才能足以济事。材优幹济。《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荐托》有干济之人,外而上司出京,内而各衙门公事。②有良好的成就。《易经 干卦 文言》“贞者,事之干也”句下孔颖达.正义:“使事皆干济,此法天之贞也。” |
干将 | gànjiàng | ①古代宝剑名 《战国策·齐策》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水浒传第七回》太阿巨阙应难比,干将莫邪亦等闲。《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干将发硎,有作其芒。《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巧冶铸干将 ②办事干练、能起重要作用的人。别看他貌不出众,在厂里可是一位干将 |
干将莫邪 | gānjiàngmòyé | 干将、莫邪:古代宝剑名。锋利的宝剑的代称。《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1回:“可分雌雄二剑,据说即吴越时干将莫邪夫妻所炼。” |
干进 | gànjìn gānjìn | 谋求仕进。《楚辞·离骚》:“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资治通鉴 宋纪十》干进务得,兼加谄渎。《资治通鉴 陈纪十》(李谔)又上言:“士大夫矜伐干进,无复廉耻,乞明加罪黜,以惩风轨。”唐 薛能《北都题崇福寺诗》:“空空亦拟解,干进幸无媒。”《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知谏院杨绘言:“后族不当领安抚使,请易之,以杜外戚干进之渐。”《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蔡京)暮年,即家为府,干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奴以得美官者踵相蹑,纲纪法度,一切为虚文。清 朱锡绶《幽梦续影》:“有深谋者不轻言,有奇勇者不轻斗,有远志者不干进。”严复《救亡决论》:“自有科制来,士之舍干进梯荣,则不知焉所事学者,不足道矣。” |
干劲十足 | gànjìnshízú | 做事情十分有干劲。神气十足,洋洋得意的。仪态或印象优美或堂皇的身穿绸衣,头戴珠宝,神气十足。自负的;妄自尊大的。 |
干局 | gànjú | 谓办事的才干器局。《三国志·蜀志·刘封等传评》:"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唐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李君读书为诗,有干局,久游燕、魏赵、代,闻知人情,识地利,能言其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十》(赵光义)诏:“诸路转运使察部下官吏,有罢软不胜任、怠惰不亲事及黩货扰民者,条其事状以闻,当遣使按鞫;其清白自守,干局不苛,亦以名闻,必加殊奖。”《明史·庞尚鹏等传赞》:"庞尚鹏诸人历官中外,才谞干局,咸有可称。"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 卷十六》:"无问其治术之醇疵,进身之邪正,而其人必有出众之干局,无疑义也。" |
干禄 | gànlù | ①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②求福。③求禄位;求仕进。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贾诚以求位,鬻言以干禄,或无丝毫之益,而有不省之困。” |
干略 幹略 | gànlüè | 指治事的才能与谋略。《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论》:“先主弘毅宽厚……机权干略,不逮魏武。”《三国志·吴志·诸葛恪等传评》:“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隋书·李密传》:“父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 宋 陈亮《谢教授墓志铭》:“淳熙三四年间,三山林颖秀实之作邑永康 ,强敏有干略,一邑不劳而办。”《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陶亮本无干略,闻建安王(刘)休仁自上,殷孝祖又至,不敢进,屯军鹊州。 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枢廷忌满六人》:“设立军机以后,必以大学士尚书侍郎之干略优长,默契宸衷者为大臣。” |
干冒 | gànmào | 触犯;冒犯。干涉。《周礼·秋官·士师》“四曰犯邦令”郑玄注:“干冒王教令者。”贾公彦疏:“郑云干冒王教令者,谓犯邦令不肯依行。”《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今制:刺史守宰到官之日,仰自举民望忠信,以为选官,不听前政共相干冒。唐 柳宗元《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窃以动心於无情之地,施惠於不报之人,古烈尚难,况在今日?而率然干冒,决不自疑者,盖以闻风之日久,嚮德之诚至。”宋 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干冒圣威,臣无任云云。”明 无名氏《寻亲记·劝勉》:“休要顽,休要搅,一时非礼相干冒,从今有过须当教。” |
干敏 | gànmǐn | 谓办事干练敏捷。新唐书·郑元璹shú传:“元璹干敏,所至常有誉。”《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韦)坚,太子之妃兄也,为吏以干敏称。宋 欧阳修 相度并县牒:“絶然小县,有可以分割并省者,并欲随近选差干敏之官,密切先行相度可与不可。”宋 陆游《南唐书·徐玠传》:“初为小校,以干敏称。”《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望择近臣识治体干敏者,与三部众官减省。” |
干命 | gànmìng | 违犯命令。《三国志·吴志·鲁肃传》“目使之去” 裴松之注引吴书:“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明史·黄道周传》:“盖陛下有大君之实,而小人怀干命之心。” |
干木泄柳 | gànmùxièliǔ | 典故源自《孟子》,通过段干木与泄柳两位隐士对待权贵截然不同的态度,传递了儒家关于人际交往的核心思想:坚守道义需以礼为框架,而真诚是礼的根基。《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王冕道:“秦老爹!头翁不知,你是听见我说过的。不见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 |
干逆 | gànnì | 冒犯。《后汉书·董卓传赞》:“董卓滔天,干逆三才。” |
干戚 | gànqī | ①亦作“干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诗·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毛传:“戚,斧也。”郑玄笺:“干,盾也。”《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孔颖达疏:“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之具。”晋 陶潜《读山海经 诗之十》:“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唐 褚亮《祭方丘乐章·舒和》:“玉币牲牷分荐享,羽旄干戚递成容。”《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以为结绳之约,可复治乱秦之绪,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②指征战。《魏书·邢峦传》:“未有舍干戚而康时,不征伐而混一。”《南史·梁纪下》:“然先王文武递用……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于释教,弛于刑。” 唐 李昂《从军行》:“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 |
干祈 | gànqí | 求请。《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四年》:“帝以延德尝事晋邸,怒其不自陈而干祈执政。”《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六》公主有乳媪,得入参宫禁,虑臣(吴元扆)去后,托以干祈,望陛下不纳。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河间冯树柟,粗通笔札,落拓京师十余年,每遇机缘,辄无成就,干祈于人,率口惠而实不至。” |
干请 | gànqǐng | 请托。书尺干请。《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及今口目尚能言视,冒昧干请。"唐 杜甫《早发》诗:"艰危作远客,干请伤直性。"《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二年》:"比日内降营求恩赏者甚多,请令中书、枢密院推劾,以正干请之罪。"《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章)得象入谢,帝(宋仁宗)谓曰:“往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惟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干请,今日用卿,由此也。”清 钮琇《觚剩续编·简公雪冤》:"北地崔维雅者,倾险人也,向与公同官,屡有干请,公薄其为人,不甚应之。" |
干求 | gànqiú gānqiú | 请求;求取。《三国志·魏志·王观传》:“爽等奢放,多有干求,惮观守法,乃徙为太仆。”萧至忠上疏,以为:“今列位己广,冗员倍之,干求未厌,日月增数,陛下降不赀之泽,近戚有无涯之请,卖官利己,鬻法徇私。”元 费唐臣《贬黄州 第四折》:“卿是达者,如何苦苦干求于人。”《聊斋志异 桓侯》仆窃妄有干求,如少存爱恋,即亦不强。清 恽敬《答耒卿》:“莲士先生回籍,不佞无一语干求,而各人复多排挤。” |
干时 | gànshí | 犹言治世;用世。晋 潘岳《西征赋》:“思夫人之政术,实干时之良具。”《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顾和)固辞不起,谓所亲曰:“古人有释衰从王事者,以其才足干时故也;如和者,正足以亏孝道,伤风俗耳。”《宋书·颜竣传》:“竣自谓才足干时,恩旧莫比,当赞务居中,永执朝政。”《北史·房彦谦传》:“设有正直之士,才堪干时,于己非宜,即加摈弃。” |
干事 | gànshì | ①办事。《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其有学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孝悌力田者,皆旌表之。②谓办事干练。③专门负责某项具体事务的人员。 |
干突 | gàntū | 唐突;冲犯。《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方今戎事军国异容,而长吏遭丧,知有科禁,公敢干突。《东观汉记·徐匡传》:“永平中,车驾出,信阳侯阴就干突车骑卤簿,车府令徐匡钩就车,收御者送狱。”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六:“谦(李谦)怪语曰:‘何不进耶?’对曰:‘遗生已久,无宜干突。’始悟是鬼。” |
干羽 | gànyǔ | ①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尚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唐 李义府《承华箴》思皇茂则,敬询端辅。业光启诵,艺优干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道,但闻某日修礼文,某日进书史,是以乡饮理军,以干羽解围也。②指文德教化。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明 王守仁《象祠记》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清 施何牧《效诸将》诗之三:“蠢尔西戎稽颡后,还祈干羽格诸夷。” |
干越 | gànyuè | ①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干,亦作邗hán,本国名,后为吴所灭,故用以称吴。《庄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寳之至也。” 陆德明释文:“ 司马云:‘干,吴也。吴越出善剑也。’……案:吴有谿(同“溪”)名干谿, 越有谿名若耶,并出善铁,铸为名剑也。”《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杨倞注:“干越犹言吴越也。”后亦用以指剑。唐 李德裕《智囊赋》:“韜随和而不耀,匣干越而寳藏。”②亭名。在江西省余江县东南。唐 刘长卿《送李侍御贬鄱阳诗》:“干越知何处,云山只向东。”唐 施肩吾《宿干越亭诗》:“琵琶洲上行人絶,干越亭中客思多。” |
干云蔽日 | gānyúnbìrì | 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或建筑物高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宋·洪刍《老圃集·松棚》南山落落千尺松,干云蔽日摇青葱。 |
干泽 | gànzé | 犹干禄。《孟子·公孙丑下》:“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朱熹集注:“干,求也;泽,禄也。”宋 王安石《乞宫观第四表》:“辞荣家食,乃为理分之宜;干泽自营,尚恃眷怜之旧。”宋 叶适《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余闻古之用人,胜流一也,平进二也,科目三也,干泽四也。” |
干治 | gànzhì | 谓干练而有治才。《宋史·刘综传》:“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资治通鉴 陈纪七》周诏:“山东诸军,各举明经干治者二人;若奇才异术,卓尔不群者,不拘此数。”《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时西北二边屯师甚广,(宋)抟/抟经制馈饷,以干治称。” |
旰 | gàn I. | 晚,天色晚: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起床,多用以称谀帝王勤劳政事)。《聊斋志异 莲花公主》然日旰君勤,即告出也。II. Hàn〔旰旰〕盛大的样子,如“皓皓旰旰,丹彩煌煌”。 |
旰食 | gànshí | ①晚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左传·昭公二十年》:“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晋书 谢安传》文王旰食,日不暇给。《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李绛上言:(昭义五州)为(卢)从史所据,使朝廷旰食,今幸而得之,(吐突)承璀复以与(乌)重胤,臣闻之惊叹,实所痛心!②泛指勤于政事。应劭《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棱》:“今兴官尊任重,经略千里,当听讼侍祠,班诏劝课,早朝旰食,夕惕若厉。”《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如其外叛,将为朝廷旰食之忧。唐 杜甫送樊侍御赴中判官诗:“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恩。”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大陆 发刊辞:“于是大陆之君臣,乃由此而旰食矣。” ③废寝忘食。《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 |
旰食宵衣 | gànshíxiāoyī | 旰:晚,天色晚: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起床,多用以称谀帝王勤劳政事)。 |
旰昃 | gànzè | 天晚。多用于颂扬帝王勤于政事。《南齐书·明帝纪》:"永言古昔,无忘旰昃。"《旧唐书·僖宗纪》:"旰昃劳怀,寝兴思理,涉道犹浅,导化未孚。"《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时西北用兵,边奏日耸,(宋真宗赵恒)便殿延访,或至旰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四》陛下(宋神宗)临朝旰昃,裁决万几,判别疑隐,皆出群臣意表。宋 苏舜钦《诣匦疏》:"臣窃观国史,见祖宗逐日视朝,旰昃方罢。" |
骭 | gàn | 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说文》骭,骨交也。从骨,干声。《埤苍》骭,胫也。《淮南子·俶真》易骭之一毛。注:“自膝以下、胫以上也。”又如:骭疡(胫疮);骭毛(胫毛) |
绀 | gàn | 稍微带红的黑色。微红带深青色的。绀青。《论语·乡党篇》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汉书 王莽传下》时莽绀袀服,带玺韨,持虞帝匕首。《聊斋志异 鬼作筵》至厨下,见二妇操刀砧于中,俱绀帔而绿缘之,呼我以嫂。 |
淦 | gàn | ①水渗入船中。《说文》段玉裁注:“水入船中,必由朕(舟缝)而入。淦者,浸淫随理之意。”②涂泥。淦,泥也。《说文》。段玉裁注:“谓涂泥也。”③引申为捕鱼或打渔。《史记 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淦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④河工术语。大溜;激溜。⑤河流中泓,由于河底坎坷不平,激溜成浪,起伏甚大者,在黄河下游,也称为淦。⑥淦水,在江西省境。源出清江县东南离山,北流经紫淦山入赣江。⑦船舱中的水。⑧当代年轻人以淦为感叹词,表达情绪。 |
赣 | gàn I. | 江西省的别称。赣剧;赣语。水名。即江西省境内的赣江,又称赣水。郦道元《水经注·赣水》:“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词》:“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词》:“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II. gòng赐给。《淮南子·精神训》:“今赣人敖仓,予人河水,饥而餐之,渴而饮之。” III. zhuàng通“戆”。愚;傻。《韩非子·南面》:“是以愚赣窳墯之民,苦小费而忘大利也。”《后汉书·蔡邕传》:“臣实愚赣,唯识忠尽,出命忘躯,不顾后害,遂讥刺公卿,内及庞臣。” |
倝 | gàn | 日始出始式吏切。光倝倝也。音干。倝倝:日始出金光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