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 gǎn | ①觉出:感触。感觉。感性。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官。②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感叹。自豪感。感人肺腑。百感交集。③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感谢。感恩。感激。感愧。《晋纪总论》是以感而应之,悦而归之,如晨风之郁北林,龙鱼之趣薮泽也。 |
感怆 | gǎnchuàng | 感慨悲伤。东观记·丁鸿传:“鸿感怆,垂涕叹息,乃还就国。”《资治通鉴 魏纪十》晋王(司马昭)与(刘)禅宴,为之作故蜀枝,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宋 朱淑真《对雪一律》:“自嗟老景光阴速,唯使佳时感怆多。”《明史·石天柱传》:“即易服待罪,闻者皆感怆,而帝不悟也。” 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东望扶桑,感怆交集。” |
感德 | gǎndé | ①为其德行所感动。南朝陈 徐陵《劝进梁元帝表》:“芝房感德,咸出铜池。”②感激恩德。《汉书 王莽传》即群下较然输忠,黎庶昭然感德。明 李贽《与焦弱侯书》:“闻有欲杀我者,得兄分剖乃止。此自感德。”清 唐甄《潜书·两权》:“感德然后畏威,畏威然后感德。” |
感戴二天 | gǎndàièrtiān | 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毌丘俭传》:“钦亦感戴,投心无二。” |
感恩不尽 | gǎn’ēnbùjìn | 谓极其感激的言辞。《三侠五义》五回:“伸明此冤报仇雪恨,感恩不尽,张三闻听他说的可怜,不由得动了豪侠心肠。” |
感恩戴德 | gǎn’ēndàidé | 指感激别人给予的恩惠和好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第五十七卷:“(统)常劝(孙)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权纳用焉。”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偶有一个狡滑的民贼出来,略用些小恩小惠来抚弄他,他便欢天喜地,感恩戴德。”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一一枢密赵文正公》:“今闻其父已死,诚立之为王,遣送还国,世子必感恩戴德,愿修臣职。” |
感恩怀德 | gǎn’ēnhuáidé | 感激别人的恩德。《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郭沫若《孔雀胆》第一幕:我想请大王饶恕他的活命,将来建昌一带的人或许会感恩怀德。 |
感恩图报 | gǎn’ēntúbào | 感激他人的恩德而设法报答。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后由此引申出成语“感恩图报”。现代·高阳《清宫外史》上册:“如果能培植他出镇方面,则感恩图报,声气相应,岂不是平添了一条臂膀。” |
感愤 感忿 | gǎnfèn | 感到愤慨。令人感愤痛切。悲愁感愤。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说岳全传第七十三回》贱子见岳公为国为民,一旦被奸臣残害,沉冤不雪,那奸臣反得安享富贵。一时酒后感忿,望大王宽者! |
感格 | gǎn’gé | 谓感于此而达于彼。感天动地。《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御史李京言:“陛下(宋仁宗)因天戒修省,避正殿,减常膳,故精意感格,日当食而阴云蔽亏。"宋 李纲 《应诏条陈七事奏状》:"然臣闻应天以实不以文,天人一道,初无殊致,唯以至诚可相感格。"明 袁了凡《了凡四训》:"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曹雪芹《红楼梦 第58回》贾宝玉说: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 |
感荷 | ɡǎnhè | 感:感激;荷:承受恩惠。南朝·宋·鲍照《拜侍郎上疏》:“祇奉恩命,忧愧增灼,不胜感荷屏营之情。”《聊斋志异 武技》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乔峰事蒙如此郑重保证,不胜感荷。” |
感忽 | gǎnhū | 恍忽,不可捉摸。《荀子·解蔽》:“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 杨倞注:“感忽,犹慌惚也。”《淮南子·缪称训》:“说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之所不至者,感忽至焉。”一本作“感或”。《资治通鉴 秦纪一》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 |
感怀 | gǎnhuái | 有感于怀,有所感触。《花月痕第二回》感怀得句,不计工拙也。 |
感恚 | gǎnhuì | 愤恨。感,通“憾”。后书·董卓传:“(阎)忠耻为众所胁,感恚病死。” |
感激 | gǎnjī | ①因为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有好感。感激不尽。《小桔灯》我把电话打通了,他感激地谢了我。②对于施恩者怀有热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报答恩情。感激施舍。③感动奋发;感动激发。激动。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
感激不尽 | gǎnjībùjìn | 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形容非常感激。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驿官传扬都督之命,将十千钱赠为路费,又备下一辆车儿,差人夫送至姚州普淜驿中居住,张氏心中感激不尽。”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22回:“事先多承关照,已是感激不尽了。” |
感激涕零 感极涕零 | gǎnjītìlíng gǎnjítìlíng | 感动之深,以致哭泣下泪。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宋·黄庭坚《谢黔州安置表》:“罪深责薄,感极涕零。”清 曾文正/曾国藩《公奏稿》感激涕零,矢志不弍。感激之极而流下眼泪。形容极为感激。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九》你如有议论,敢乞源源寄来,不胜荣幸感极涕零之至。 |
感浃 | gǎnjiā | 犹感通。晋 袁宏《后汉纪·安帝纪》男为阳,女为阴,乐和为阳,忧苦为阴,各得其所,则和调精诚之所发,无不感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一》吾心之天理不能胜人欲,朝廷之君子不能胜小人,宫闱之私昵未屏,琐闼之奸邪未辨,台臣之讨贼不决,精祲感浃,日为之食。 |
感今怀昔 | gǎnjīnhuáixī | 对当前的事物有所感触而怀念过去的人、事物或景物。晋·潘岳《为诸妇祭庚新妇文》:“仿佛示行,故瞻弗获;伏膺饮泪,感今怀昔。”金·蔡松年《雨中花》:“然而触于事物,感今怀昔,考其见于赋咏者。” |
感今思昔 感今惟昔 | gǎnjīnsīxī gǎnjīnwéixī | 解释见“感今怀昔”。晋·卢谌《赠刘琨》诗:“瞻彼日月,迅过俯仰;感今惟昔,口存心想。”宋·刘珙《满江红·遥寿仲固叔谊》词:“叹离多聚少,感今思昔。” |
感旧之哀 | gǎnjiùzhīāi | 感念旧人旧事的哀叹。表示怀旧。《后汉书·荀彧传》:“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 |
感慨 | gǎnkǎi | ①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感慨不已)。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序》:“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她不免感慨地想道:“……真是事变知人心啦!”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②慷慨重义。唐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感慨激昂 | gǎnkǎijīáng | 情绪激动,精神昂扬。清·邵长蘅《侯方域魏禧传》:“(魏禧)其为文主识议,凌厉雄健,不屑屑抚拟如世之貎似大家者,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慨激昂,摹画淋漓。”清·龚自珍《明良论三》其始也,犹稍稍感慨激昂,思自表见;一限以资格,此士大夫所以尽奄然而无有气者也。 |
感慨万端 感慨万千 | gǎnkǎiwànduān gǎnkǎiwànqiān | 感慨:因有所感触而慨叹;万端:极多而纷繁。指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陶承《我的一家·新版后记》:“思前想后,我怎能不感慨万端。”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孙玉厚坐在这里,心里忍不住感慨万千。”王朔《许爷》:“他大概无法拒绝这样一种关系的人在这样一种凄惨的情况下相遇那种感慨万千的效果的诱惑。” |
感慨系之 | gǎnkǎixìzhī | 谓对其事不胜感慨。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係之矣。”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卷四》:“盛衰变迁,令人感慨係之。”沙汀《淘金记十九》:“白酱丹感慨系之地摇摇脑袋。” |
感刻 | gǎnkè | 感激之情,铭刻于心。不胜感刻。宋 苏轼《与张元明书》之四:“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明 李贽《复夏道甫书》:“公何念我之甚也!感刻!感刻!”明 屠隆《彩毫记·难中相会》:“妾夫荷君活命之恩,我母子不胜感刻。” |
感愧 | gǎnkuì | 自愧不如的感想。感愧不已。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
感喟 | gǎnkuì | 感慨;叹息。《樱花赞》日本的文人因此写出许多人生短促的凄凉感喟的诗歌,据说樱花的特点也在早开早落上面。 |
感厉 感励 | gǎnlì | 犹言感奋激励。《晋书·苻坚载记上》:“坚挥剑捶马,志气感厉,士卒莫不惮服焉。”宋 曾巩《与刘沆龙图启》:“自非土石,岂不激昂。粗知古今,可胜感励。”《宋史·隐逸传下·魏掞之》:“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明 李东阳《敦本堂记》:“苟名兹石者,皆感厉奋发,以廉能忠节为天下用。” |
感慕 | gǎnmù | 感念仰慕。《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遣令还,或有感慕相携而归者。”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殷)基每拜见后母,感慕呜咽,不能自持,家人莫忍仰视。宋 曾巩《陈君式恭轩诗》:“名郎感慕同桑梓,手植依然一亩宽。”章炳麟《印度中兴之望》:“独苦歷史残闕,无以作人感慕前民之念。” |
感纳 | gǎnnà | 因感动而接受其情意。《聊斋志异 狐梦》蒙君注念,心窃感纳。 |
感念 | gǎnniàn | 因感激或感动而思念。感念不忘。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 |
感情用事 | gǎnqíngyòngshì | 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下集第一章:“感情用事罗霄长叹一声:‘小马!不是感情用事的时候。’”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汪精卫是个毫无骨气的人,感情用事,意志不坚,时冷时热。” |
感人肺腑 感人肺肝 | gǎnrénfèifǔ gǎnrénfèigān | 形容人内心深深感动。常贵田《喇吧声声》:“轻重缓急,悠扬悦耳,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唐·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纪》:“今考其文至论事疏,感人肺肝,毛发皆耸。” |
感人心脾 | gǎnrénxīnpí | 解释见“感人肺肝”。清·顾彩《焚琴子传》:“[琴子]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
感伤 | gǎnshāng | 因有所感触而悲伤。尤指过分的和做作的多愁善感。带有几分感伤的心情。他的作品感伤情调太重。《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晋张载《七哀》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
感深肺腑 | gǎnshēnfèifǔ | 犹言感人肺腑。《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过道台听了,心上甚是钦佩;又想起刚才相待的情形,竟是感深肺腑,一心一意想要竭力报效。” |
感时 | gǎnshí | 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东汉 王逸《九思·哀岁》:“岁忽忽兮惟暮,余感时兮悽愴。”唐 杜甫《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清 吴敏树《九日鹿角登高诗序》:“而骚人赋客,又或喜为感时伤物之语,以益其悲。”钱基博《吴禄贞传》:“禄贞能为诗,感时抚事,随口吟唱,如不经意。” |
感事 | gǎnshì | ①受外界事物的触动。晋 郭璞《江赋》:“及其譎变儵怳,符祥非一,动应无方,感事而出。”②因事兴感。前蜀 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避时难驻足,感事易回肠。”明 刘基《题西旅献獒图》:“感事重怀古,因书戒矜夸。”明 袁宏道有诗名《感事》。胡蕴玉《中国文学史 序》:“当其盛也,扬葩振藻,为敲金戛玉之音;及其衰也,感事哀时,多憔悴忧思之作。” |
感悚 | gǎnsǒng | 亦作感竦。感激惶恐。宋 王安石《谢王供奉启》:“敢圖恩私,先賜教督,感竦之極,敷言曷殫。” |
感天动地 | gǎntiāndòngdì | 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这个故事真是感天动地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义柔禅师》:“诸佛出世,说法度人,感天动地;和尚出世,有何详瑞?” |
感通 | gǎntōng | 谓此有所感而通於彼。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语本《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朱子语类卷七二》:“赵致道问感通之理。曰:‘感,是事来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处之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谢小娥立志报仇,梦寐感通,歷年乃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宜有别择》:“如谓委屈将顺,先意承旨,即可感通殊俗……而外人且愈养而愈骄,其蹴踏凌侮,乃无所不至。” |
感同身受 | gǎntóngshēnshòu |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 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六编》迫妇女的悲惨遭遇,使赵盼儿感同身受。 |
感寤 | gǎnwù | 即“感悟” |
感心 | ɡǎnxīn | 感动心意。《汉书·礼乐志》:“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宋 欧阳修《秋声赋》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明 高启《序》:“凡可以感心而动目者一发於诗。” |
感遇 | gǎnyù | ①对他人的知遇表示感激。《晋书·庾亮传》且先帝谬顾,情同布衣,既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②对自己命运的感慨。③对所遇事物的感慨。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唐张九龄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 |
感遇忘身 | gǎnyùwàngshēn | 感遇:感激恩遇;忘身:愿舍身相报。旧时士大夫向皇帝谢恩,表示忠心的套话。《晋书·庚亮传》:“且先帝谬顾,情同布衣,感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 |
感悦 | gǎnyuè | 亦作“感说”。感动喜悦。韩诗外传卷一:“宋人闻之,俨然感说,而晋国日昌。”《后汉书·虞延传》:“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南朝宋 鲍照《转常侍上疏》:“欣喜感悦,不敢伪让。”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上之爱才宥过,闻之者莫不感悦。”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景公乃除去烦刑,发仓廪以贷贫穷,国人感悦。”《资治通鉴 宋纪四》魏之边吏获柔然逻者二十余人,魏主(拓跋焘)赐衣服而遣之。柔然感悦。 |
感篆 | gǎnzhuàn | 指感恩不忘,铭刻于心。宋 吕颐浩《贺建康张龙图启》:“愧尺牍之未修,辱缄縢之远逮,永言感篆,曷罄敷陈。”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别君后,寤寐不去心,远践曩约,又蒙梦示居人,感篆中怀。” |
鳡 | gǎn | 鳡鱼:身体长而大,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对淡水养殖业有害。为大型上等食用鱼类。亦称“黄钻”。《本草》鱤鱼,卽䱤鱼。一名鳏鱼。鱤,敢也。䱤,䐄也。食而无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