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趕 | gǎn | ①追,尽早或及时到达:赶超。赶集。赶先进。②从速,快做:赶快。赶路。赶任务。③驱逐,驱使:赶羊。驱赶。④等到(某个时候):赶明儿。⑤遇到(某种情形或机会):正赶上。 |
赶趁 | gǎnchèn | ①追赶;追逐。引申为跟随,依循。②为牟利而奔走活动。多指商贩做生意、歌女卖唱及演戏杂耍等。③指为寻找相识或投谒的而奔走活动。④赶做;抓紧时机从事。《水浒传第四十六回》老汉每日常卖糕糜营生,只是五更出来赶趁。⑤凑合;凑起来。 |
赶尽杀绝
| gǎnjìnshājué | 意为驱逐斩杀,消灭干净。泛指对人残忍狠毒,不留余地。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黄天禄上马,提枪出营,见余化曰:“匹夫赶尽杀绝,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八回:你看着,怪小淫妇儿只顾赶尽杀绝。”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三:杀戮是对待他们的最简截的办法,正如同要消灭蝗灾只有去赶尽杀绝了蝗虫。 |
赶浪头 | gǎnlàngtóu | 指跟在大众后面做一些适应当前形势的事。 |
赶前不赶后 | gǎnqiánbùgǎnhoù | 宁愿做早了也不愿意晚。 |
赶人不要赶上 | gǎnrénbúyàogǎnshàng | 俗语,指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人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水浒全传》二回:“史进道:‘什么闲话!我便肯时,有一个不肯。你问得他肯,便去。’陈达道:‘好汉教我问谁?’史进道:‘你问得我手里这口刀肯,便放你去。’陈达大怒道:‘赶人不要赶上,休得要逞精神!’” |
赶时髦 | gǎnshímáo | 追上潮流的特性或性格,迎合当时最流行的风尚。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想,要说时髦,公安局的便衣最赶时髦。” |
赶鸭子上架 | gǎnyāzishàngjià | 比喻强迫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高阳《母子君臣》:“那当然,这不是赶鸭子上架的事。再说,我也识得轻重,你放心好了。” |
秆 | gǎn | 稻麦等植物的茎:麦秆儿。麻秆儿。高粱秆儿。烟秆。 |
扞 | gǎn | 同“捍hàn”。 |
扞蔽 | gǎnbì | 犹屏藩。《韩非子·存韩》:“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原大王(田荣)资馀(陈馀)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巂州实往来道,扞蔽数州,虏百计窥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山阳密迩清河口,实为控扼之地,合肥扞蔽寿春。 |
扞卫 | gǎnwèi | ①古代军队于夜间设垒壁、伏弓矢并畜犬以防敌袭击的一种防御措施。《国语·晋语八》:“是行也,以藩为军,攀輦即利而舍,候遮扞卫不行。”韦昭注:“候,候望。遮,遮罔。昼则候遮,夜则扞卫。扞卫,谓罗闉、狗附也。张罗闉,去垒五十步而陈,周军之前后左右,彉弩注矢以谁何,谓之罗闉。又二十人为曹辈,去垒三百步,畜犬其中,或视前后,或视左右,谓之狗附。皆昏而设,明而罢。”《后汉书 董卓列传》乃陈兵夹道,自垒及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匝,令吕布等扞卫前后。②防御;保卫。焦赣《易林·噬嗑之蒙》:“注斯膏泽,扞卫百毒;防以江南,虺不能螫。”《后汉书·冯衍传上》:“缮甲养士,扞卫并土。”唐 韩愈《马府君行状》:“建中四年,司徒公 使(马汇)将武人子弟才力之士三百人,朝行在,扞卫。”清 薛福成《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扞卫滇边,防彼勘进。” |
扞御 | gǎnyù | 防御,抵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召穆公亦云。"汉 蔡邕《黄钺铭》:"始受旄钺金鼓之任,扞御三垂。"《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李嗣昭与李嗣源夜入汴军,斩将搴旗,敌人扞御不暇,自相惊扰。"《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金人攻汾州,知州张克戬毕力扞御,城破,犹巷战,不克,乃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门死者八人。 |
杆 | gǎn I. | ①指“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如:杆秤(区别于台秤等)、笔杆儿、杆菌。②用作量词,用于有杆的器物。如:一杆笔。一杆步枪。③姓。II.参见gān。 |
簳 | gǎn | ①小竹。可作箭杆。②箭杆。箭簳。也指箭。③用为量词。④擀,用棍棒碾轧。 |
擀 | gǎn | ①用棍棒碾轧:擀毡。擀面条。②来回细擦、细抹(mò):灰墙抹好,再擀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