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 

   

gān

①《说文》竿,竹梃也。立竿见影。揭竿为旗。②""。竹简。宋·朱彧《萍洲可谈》阳翟田望勤于竿牍……日发数十函不倦。竿牍(指书信,古代用竹简书写,故称竿牍)。③特指钓竿。如:垂竿竿纶(钓竿与钓线)④指竹篙。如:竿枻(竹篙和船桨)⑤作动词,以竿悬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臣(胡铨)备员枢属,义不与(秦)桧等共戴天日,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邵长蘅《青门剩稿》应元乘月黑,束槀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郳间。

竿牍

gāndú

书札。《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陆德明释文引 司马彪曰:“竿牘,谓竹简为书,以相问遗。”宋 陆游《与建宁苏给事启》:“小夫之竿牘自见,姑少述於万分。”《明史·丘橓传》:“(御史巡方)甫临所部,而请事之竿牘,又满行臺。” 清 钱谦益《文肃王公行状》:“三年外计,邸舍萧然,苞苴竿牘,絶迹庭户。”

竿旌

gānjīng

旗杆顶端所饰的雉羽。《后汉书·袁谭传》:“刘表以书諫谭曰:‘何悟青蝇飞於竿旌,(费)无忌游於二垒。’”李贤注:“竿旌、二垒者,谓谭(袁谭)尚(袁尚)也。”

竿杪

gānmiǎo

竿的顶端。《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晋 潘岳《相风赋》:“飞轻羽於竿杪,若鸞翔乎云中。”

竿头

gāntóu

竹竿的顶端。比喻至高境界。唐 张祜《大酺乐》:“小儿一伎竿头絶,天下传呼万岁声。”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或谓因古人所及,更復精思,故已到竿头。”参见“百尺竿头”。 ②桅杆。五代 佚名《敦煌曲子词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竿头日进

gāntóurìjìn

指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苏曼殊《冯春航谈》又春航数年前所唱西曲,无如今日之美满,实觉竿头日进,剧界前途,大有望于斯人云。

竿头直上

gāntóuzhíshàng

比喻进步很快。

gān

①镇筸。湖南凤凰县南,地方在湖南原属湘西边远落后县份。②筸子溪:地名,均在中国湖南省。

gān

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他觉得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实在。②(神色、态度)不自然:表情

尴尬

尴魀

gāngà

①行为不端正,造成处境窘困。《说文·尢部》:"尴,尴尬,行不正也。" 段玉裁 注:"今苏州俗语谓事乖剌者曰尴尬。"②行为不正常,鬼鬼祟祟。《水浒传》:“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③事情不顺遂。《西山一窟鬼》:“这个开酒店的汉子又尴尬,也是鬼了!”。④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不易处理。元 王伯成《哨遍·赠长春宫雪庵学士》套曲:"谩赢得此身良苦,家私分外,活计尴尬。"。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戴监生》:"汝牂羝不辨,香臭不分,有何尴尬,其恃汝母为护符耶! "⑤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使人觉得不好意思,难为情。《百合花》:“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⑥神态不自然。如:表情很尴尬。⑦危险。如:《智取生辰纲》:“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