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 | fù | ①遮盖,蒙:覆盖。覆溺。覆蔽。覆被(遮盖,喻恩荫)。覆庇。《孙子·行军》“兽骇者,覆也。”见到兽类惊骇猛跑,定是敌军大举来袭。覆,覆盖。曹操注: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明 刘基《苦斋记》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②翻,倾倒,败,灭:覆舟。颠覆。覆灭。覆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覆没(mò)。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喻整体覆灭,个人不能幸存)。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覆陈:覆军败阵,败仗。推倒。《论语·阳货》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晋书 元帝纪》初镇江东,颇以酒废事,王导深以为言,帝命酌,引觞覆之,于此遂绝。《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自刘(聪)石(勒)扰覆华畿,二都鞠为茂草。《聊斋志异 陈云栖》梁亦以此挟劝之,(真毓)生又尽之,覆盏告辞。③同“复”。《孙子·行军》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
覆邦 | fùbāng | 亡国。《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臣(司马光)所以存其事于书者,欲见当时风俗,专以辩说相高,人君悉国而听之,此所谓利口覆邦者也。《论语·阳货》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意思是说,憎恶那些强词夺理、颠倒黑白最终葬送了国家的人。明 沈德符《野获编果报胜国之女致祸》:"古来胜国妇女,多能覆邦。前人纪之甚备。" |
覆败 | fùbài | 倾覆败亡。《后汉书·邓禹传》:“是时三辅连覆败。”《晋书 元帝纪》昔汉二祖及魏武皆免良人,(晋)武帝时,凉州覆败,诸为奴婢亦皆复籍,此累代成规也。《宋书·天文志一》:“衡所造浑仪,传至魏晋,中华覆败,沉没戎虏。”唐 陆龟蒙《桐江复抒酬答诗》:“任他华轂低头笑,此地终无覆败人。” |
覆庇 | fùbì | 覆盖荫庇。宋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天生俊明之才,可以覆庇生民,义当与之戮力。”宋 赵与时《宾退录 卷七》引作“覆芘”。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正俗一》:“今乡士夫皆郡县邑子也,既受其覆庇含育之恩,而一无所报,于心安乎?”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卷一》:我靠皇天覆庇,虽则劳碌一生,家事尽可度日。《聊斋志异 刘全》今日虽蒙覆庇,生平实未识荆。 |
覆瓿 | fùbù | ①喻著作毫无价值或不被人重视。亦用以表示自谦。《花月痕第四三回》《玄》文覆瓿,《论语》烧薪,这算什么?②犹覆盆。 |
覆军 | fùjūn | 覆灭全军。《孙子兵法 九变》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
覆盆难照 | fùpénnánzhào | 比喻无处申诉的沉冤。覆盆:翻扣着盆子。《抱朴子·辨问》,“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后以覆盆喻沉冤莫申。亦作“覆盆之冤”。骆宾王《萤火赋》:“是用中宵而作,达旦不瞑,覩兹流萤之自明,哀此覆盆之难照。” 《聊斋志异 老龙船户》公至则鬼神效灵,覆盆俱照,何其异哉! |
覆蔽 | fùbì | ①掩蔽;覆盖。《隋书·天文志上》:“太帝上九星曰华盖,盖所以覆蔽太帝之坐也。” 唐 冯贽《云仙杂记·厕上以术汤盥手》:“陈宛盛居止,厕上以术汤盥手,槐板覆蔽粪,为都城第一。”②隐瞒。《汉书·食货志下》:“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后汉书·殇帝纪》:“郡国欲获丰穰虚饰之誉,遂覆蔽灾害,多张垦田。” 清 魏源《圣武记卷八》:“数十年将吏务为覆蔽,不之问,党日横炽。” |
覆巢毁卵 覆巢无完卵 | fùcháohuǐluǎn fùcháowúwánluǎn | 原义是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覆:翻。巢:鸟窝。完:完整)。后比喻整体覆灭,个体不能幸免。亦作“覆巢破卵”、“覆巢倾卵”《文子·上礼》覆巢毁卵,凤凰不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zhuó)钉戏,了无遽(jù)容。融谓使者曰:“冀(jì)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fǒu)?”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整理出“覆巢无完卵”这个成语。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应同》:“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三十一:“若王以非命死,则覆巢无完卵,不得尚有遗允也。然非太仆之集,何从而考得其详?此诗史之所以可贵也。” |
覆车之轨 | fùchēzhīguǐ | 轨:车辙。翻车的辙迹。比喻失败的教训。汉·陈忠《清盗源疏》:“今公克平祸乱,安国定家,故复因前倾败之法,寻中间覆车之轨,却冀长存,非所敢闻。”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3卷:“青之号令不得行,是循覆车之轨也。” |
覆车之鉴 覆车之戒 | fùchēzhījiàn fùchēzhījiè |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既有覆车之戒,就不要再犯同样错误,那样只会被人认为是愚蠢。晋 王隐《蜀记》:“公孙述据蜀而灭,此皆前世覆车之鉴。”《魏书·阳尼传》:“覆车之鉴,近可信矣。”《晋书·庾纯传》:“纯以凡才,备位卿尹,不惟谦敬之节,不忌覆车之戒矣。” |
覆帱 | fùdào | 亦作“覆焘”。好像覆被。指施恩,加惠。东汉·郑玄注:帱,亦覆也。《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等上言:“七子均养,着于《国风》。今臣等所制名号各三十余,辄混同以进,以彰陛下覆焘无偏之德。”上(玄宗李隆基)甚善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四》今江浙省臣言圣恩公溥,覆帱无疆,而臣等殊无补报,凡遇庆礼,进表称贺,请如旧制为宜。 |
覆地翻天 | fùdìfāntiān | 指发生极大的事。也比喻亡国。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哎哟,叫一声覆地翻天。”明 杨珽《龙膏记 脱难》你道他两个覆地翻天,射影吹沙,舞爪张牙,那恢恢天网,终久还他带锁披枷。 |
覆国 | fùguó | 亡国。《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 “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南史·儒林传·沉文阿》:“夫千人无君,不败则乱;万乘无主,不危则亡。当隆周之日,公旦叔父,吕召爪牙,成王在丧,祸几覆国。”《明史·蒋钦传》:“臣死何足惜,但陛下覆国丧家之祸起於旦夕,是大可惜也。” |
覆海移山 | fùhǎiyíshān | 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阿修罗众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须弥福德强,平扶日月感神煞。” |
覆篑 | fùkuì | 倒一筐土。谓积小成大,积少成多。《论语·子罕》:“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马融注:“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晋书·凉后主李士业传》:“覆篑创元天之基,疏涓开环海之宅。”《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愚谓国之旧人,宜恢江海之量,有以慰结其心,以立覆篑之基,成九仞之功…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夫天下祸福,如人家道,成于覆篑,败于疾雷。” 清 薛福成《变法》:“夫江河始于滥觞,穹山基于覆篑。” |
覆鹿寻蕉 | fùlùxúnjiāo | 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 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胜其喜。”明 陈汝元《金莲记 慈训》乌轮兔驾迅长空,覆鹿寻蕉恍梦中。 |
覆灭 | fùmiè | 全部被消灭,毁灭。全军覆灭。《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至如李、李惠之徒,猜嫌覆灭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率多枉滥,天下冤之。 |
覆溺 | fùnì | 沉没。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覆溺者不可怒帝轩之造舟。”《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刘)裕曰:“若天命助国,风当自息,若其不然,覆溺何害!”宋 苏洵《几策·审敌》:“天下之势如坐弊船之中,骎骎乎将入于深渊,不及其尚浅也,舍之而求所以自生之道,而以濡足为解者,是固忘覆溺之道也。”元 贡师泰《河决诗》:“虽云免覆溺,谁复解倒悬。” |
覆核 覆覈 | fùhé | 《清史稿 卷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命王大臣覆覈胜保情罪。 |
覆军杀将 | fùjūnshājiāng | 覆:消灭。消灭军队,杀死大将。战国齐·孙膑《孙膑兵法·月战》:“故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军者,有覆军杀将者。”宋·曾巩《与孙司封书》:“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 |
覆盆难照 | fùpénnánzhào | 覆盆:翻扣着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比喻无处申诉的沉冤。亦作“覆盆之冤”。晋·葛洪《抱朴子·辨问》:“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五回:“久知覆盆难照,已拼命于此,幸遇高贤大侠,倘蒙怜而垂手,则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
覆盆之冤 | fùpénzhīyuān | 指翻过来放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形容无处申诉的冤枉。《抱朴子·辨问》:“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
覆去翻来 | fùqùfānlái |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宋 赵长卿《减字木兰花》词:“终宵无寐。覆去翻来真个是。屈指归期。”明 全道人《懒画眉》恶暖憎寒,覆去翻来病几般。 |
覆尸 | fùshī | 亦作“覆尸”。尸体倒地。多指被杀或被杀者。《后汉书·左雄传》:“髠钳之戮,生于睚眦;覆尸之祸,成于喜怒。” 唐 卢仝月蚀诗:“忍使黔娄生,覆尸无衣巾。” 孙种因《重九战记》:“以机关枪由后夹击,李军死数十人,覆尸枕藉。” |
覆实 | fùshí | 审察核实。《后汉书·黄琼传》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宋史·选举志六》岁终委监司覆实比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金尚书省遣官分路覆实御史所察事。明 李东阳《明故封大中大夫梁公墓志铭》吏部下御史覆实,命始再锡副都御史。 |
覆视 | fùshì | 查核,察看。唐 刘禹锡《谢上连州刺史表》:“权臣奏用,盖闻虚名,实非曲求,可以覆视。”《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陛下(德宗李适)必以(裴)延龄孤贞独立,时人丑正流言,何不遣信臣覆视,究其本末,明行赏罚。唐 白居易《祭微之文》:“覆视前篇,词意若此,得非魂兆先知之乎?” |
覆手 | fùshǒu | ①把手掌向下一翻。比喻事情容易办成。《后汉书·皇甫规传》:“今兴改善政,易於覆手,而羣臣杜口,鉴畏前害,互相瞻顾,莫肯正言。”《后汉书 袁绍传》今以明公之神武,连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操,其势譬若覆手。参见“易如反掌”。②喻时间迅速。唐 温庭筠《醉歌》:“劝君莫惜金罇酒,年少须臾如覆手。”宋 杨万里《食蒸饼作诗》:“诗人一腹大於蝉,飢饱翻手覆手间。”③古射礼。用右手由弓上取矢。《仪礼·乡射礼》:“下射进坐,横弓覆手,自弓上取一个兴,其他如上射。”郑玄注:“覆手,由弓上取矢者,以左手在弓里,右手从表取之,亦便。”④古饮宴礼。饭后用手抹嘴。《礼记·玉藻》:“君未覆手,不敢飧。”孔颖达疏:“覆手者,谓食饱必覆手以循口边,恐有殽粒污著之也。”《管子·弟子职》:“既食乃饱,循咡覆手。” |
覆书 | fùshū | 回信。《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老残説道:‘不忙。’却从袖子里取出张宫保的那个覆书来,双手递给子谨。”章炳麟《致袁世凯电》:“前奉覆书,以从政诸君未能满意,归咎於约法之缚人。” |
覆水难收 | fùshuǐnánshōu | 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挽回。《后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参见“反水不收”。 |
覆焘 | fùtāo | 见“覆幬”。指施恩,加惠。《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亮上言於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燾无疆。’” |
覆亡无日 | fùwángwúrì | 马上就会灭亡,已经没有可以推延的时间了。夜中彷徨,焦思达旦,窃虑覆亡无日。《清史稿·康有为传》:“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 |
覆压 | fùyā | 遮盖。唐·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
覆盂之安 | fùyúzhīān | 像覆置的盂那样安稳。比喻稳固,不可动摇。亦作“覆盂之固”。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君子之居也,绥如安裘,晏如覆盂。”唐·张说《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四海有覆盂之安。” |
覆雨翻云 | fùyǔfānyún | 比喻反复无常,玩弄手段。也比喻世事变幻莫测。这个人为人两面三刀,覆雨翻云你和他打交道可要当心。明 何景明《长安大道行》:“薰天灼地期长久,覆雨翻云亦随手。” |
覆育 | fùyù | 抚养;养育。《礼记·乐记》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宋 苏轼《到昌化军谢表》伏遇皇帝陛下尧文炳焕,汤德宽仁,赫日月之照临,廓天地之覆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朕(宋理宗)以眇躬,嗣承大统,实戴皇太后覆育推佑之恩,丰功盛德,宜极尊崇。 |
覆狱 | fùyù | 覆审讼案。《资治通鉴·秦始皇帝三十四年》:“(秦始皇)谪治狱吏不直及覆狱故失者,筑长城及处南越地。” 胡三省注:“覆狱者,奏当已成而覆按之也。故者,知其当罪与不当罪而故出入之;失者,误出入也。” |
覆载 | fùzǎi | ①覆盖与承载。谓覆育包容。《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庄子·大宗师》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晋书 王羲之传》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②指天地。宋 陆游 《贺曾秘监启》:“虽身居湖海之远,而名满覆载之间。”《聊斋志异 丐仙》次日,高亲诣视丐,丐跛而起,谢曰:“蒙君高义,生死人而肉白骨,惠深覆载。但新瘥未健,妄思馋嚼耳。”③比喻帝王的恩德。宋 范仲淹 《青州谢上表》:“涓尘未补,覆载何酬?” |
覆辙 | fùzhé | 翻车的轨迹。比喻招致失败的教训。《后汉书·范升传》今动与时戾,事与道反,驰骛覆车之辙,探汤败事之后,后出益可怪,晚发愈可惧耳。宋 叶适《叶岭书房记》当是时,子重专治军事,昼夜不得休息,而余听讼断狱,从容如平常,不然,则建康之人,未见敌先遁,堕建绍覆辙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覆辙不远,忽而不戒,臣恐后车又将覆矣。 |
覆甑 | fùzèng | 比喻环境闭塞。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其事虽天之明,而人处覆甑之下,焉识至言哉。” |
覆舟之戒 | fùzhōuzhījiè | 推翻船的教训。比喻失败的教训。明·陈子龙《陈涉论》:“后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
覆坠 | fùzhuì | ①倾覆坠落。《庄子·德充符》:“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外物》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唐·柳宗元《吊屈原文》:“立而视其覆坠兮,又非先生之所志。” ②喻衰败。清·姚鼐《赠孔撝约假归序》:“自周衰至今,垂二千年,古帝王之后覆坠泯绝者,不可胜数。” |
覆宗 | fùzōng | 毁败宗族;灭族。《尚书·五子之歌》:“荒坠厥绪,覆宗絶祀。”《周书·文帝纪上》:“臣闻誓死酬恩,覆宗报主,人伦所急,赴蹈如归。”《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二》(馀)崇大呼骂曰:“汝家幸缘肺附,蒙国宠荣,覆宗不足以报。…”清 戴名世《徐节妇传赞》:“当是时,天下兵起,往往千里之间,皆成墟莽,覆宗灭祀者,何可胜数。” |
覆宗灭祀 | fùzōngmièsì | 宗:祖庙。祀:祭祀。覆宗:推翻祖庙。灭祀:灭了香火,引申为绝了后代。毁坏宗庙,断绝后代。亦作“覆宗绝嗣”。汉·张超《诮青衣赋》:“晋获骊戎,毙怀恭子,有夏取仍覆宗灭祀。” |
覆族 | fùzú | 灭族。《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温京兆》:“酷吏不知祸将覆族,死且将至,犹敢肆毒於人,罪在无赦!”宋 王谠《唐语林·方正》:“一旦闻此覆族之言,实不敢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