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 | fù | ①一般指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一部分,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内脏(通常称“肚子”):腹部。腹膜。腹水。腹泻。腹疾。心腹(喻极亲近的人)。腹稿。腹诽(指口里不说而心里不以为然。亦作“腹非”)。遗腹子。满腹。果腹。《老子·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②喻地区的前部、内部或中部:腹地。腹背受敌。③厚:“(冬季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④怀抱:“出入腹我。” |
腹饱万言 | fùbǎowànyán | 指学识渊博。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那秦观秀才字少游,他是扬州府高邮人,腹饱万言,眼空一世。” |
腹背 | fùbèi | ①指前面和后面。《晋书·慕容超载记》:“别敕段晖率兖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上策也。”《北史·韦阆传》:“南郢州刺史田夷启称朏父珍往任荆州,恩洽夷夏,乞朏充南道别将,领荆州骁勇,共为腹背。”《宋史·河渠志一》:“其东则大河西来,其西则西山诸水东注,腹背受水,两难扞御。”《宋史·忠义传二唐重》:“又闻西夏侵掠鄜延,为腹背患。”金 元好问《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诗:“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②比喻关系切近。《后汉书·黄琼传》:“黄门协邪,羣辈相党,自冀兴盛,腹背相亲,朝夕图谋,共构奸轨。”《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五》以柔而易制者升为腹背,以奸而可使者任为羽翼,使之在廊庙,布台阁,是张禹不独生于汉,李林甫复见于今也。 |
腹背夹攻 腹背受敌 | fùbèijiāgōng fùbèishòudí | 腹背:比喻前后两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一回》:“进兵潍县西境,抄入青岛背后,以便腹背夹攻。” |
腹背之毛 | fùbèizhīmáo | 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六卷:“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宋·方岳《回史督相启》:“微如腹背之毛,亦玷齿牙之论。” |
腹诽心谤 腹非心谤 | fùfěixīnbàng | 腹诽:口里不说。心谤:心里不满。指心怀不满,暗中发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非而心谤。” |
腹藁 | fùgǎo | ①肚皮。《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马鞭鞭其(大司农穆子容)背,流血浃袍。以刀子剺其腹藁。②腹稿。先在心中孕育的文稿。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王勃每为碑颂,先墨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藳。”事亦见《新唐书·文苑传上·王勃》。藳,作“稿”。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下:“一夕,独草制二十二道,益敏而工,其有腹藳邪?”许杰《我的写作生活》:“我的文艺作品,特别是我的小说每一篇的腹稿,总是在脑子里孕育了若干时候的。”参见“腹稿”。 |
腹诽 腹非 | fùfěi | 口里不言,心中讥笑。专制时代有所谓“腹诽之法”。腹诽心谤:口里不说,心里不满。指心怀不满,暗中发泄。柯灵《香雪海·历史老人摊了牌》:“专制使人沉默,但无法杜绝腹非。”《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而口柔之辞,儻闻於在位;腹诽之意,或隐於具僚。”《资治通鉴 唐纪八十一》柳璨因疏其素所不快者于(朱)全忠曰:“此曹皆聚徙横议,怨望腹非,宜以之塞灾异。”鲁迅《论雷峰塔倒掉》:我对于玉皇大帝所作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 |
腹非心谤 | fùfēixīnbàng | 参见“心谤腹非”。 |
腹稿 | fùgǎo | 指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腹稿”的典故,源出自王勃写作的故事。《新唐书·王勃传》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宋史·徐积传》中也有关于“腹稿”的记载:“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后来,人们就把预先想好而没有写出来的文稿称为“腹稿”。参见“腹藳”。 |
腹热肠荒 腹热肠慌 | fùrèchánghuāng | 形容焦急、慌乱。 |
腹热心煎 | fùrèxīnjiān | 形容心中焦急。 |
腹枵 | fùxiāo | 同“枵腹”,空腹,饿着肚子。《豆棚闲话·藩伯子散宅兴家》:“恐人腹枵散去,却抬出青蚨三五十筐,唤人望空洒去,那些乡人,成团结块,就地抢拾。” 《聊斋志异 续黄粱》同侣竞相谓曰:“日暮腹枵,何久酣睡?” |
腹心 | fùxīn | ①肚腹与心脏,皆人体重要器官。亦比喻贤智策谋之臣。《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晋书 元帝纪》以顾荣为军司马,贺循为参佐,王敦、王导、周顗、刁协并为腹心股肱,宾礼名贤,存问风俗,江东归心焉。唐 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金瓶梅词话 第十七回》:“君犹元首,辅臣犹腹心也,百官犹四肢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移腹心之疾,置诸股肱,何益也。②指亲信。腹心交。《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汉书·张汤传》:“伍被本造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晋书 武帝纪》复虑非贾后所生,终致危败,遂与腹心共图后事。《晋书 愍帝纪总论》腹心不同,公卿异议,而独纳羊祜之策,杖王杜之决,役不二时,江湘来同。《陈书·高祖纪上》:“景至阙下,不敢入台,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清 洪升《长生殿·合围》:“原有三十二路将官,番并用,性情各别,难以任为腹心。”郭沫若《王阳明礼赞》:“刘瑾命腹心二人尾随,原拟在途中加以暗害。”③心中,犹言至诚之心。《左传·宣公十二年》:“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后汉书 袁绍传》斯岂腹心之远图?宋 王安石《谢林中舍启》:“比问州邸,云改县章,治所相望,私诚甚喜,谓宜朝夕,可布腹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今实布腹心:仆之卧薪尝胆者,固有日矣。” |
腹心相照 | fùxīnxiāngzhào | 腹心:内心;照:映照,见。以真心相见。比喻彼此很知心,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这相知只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
腹心之患 腹心之疾
| fùxīnzhīhuàn fùxīnzhījí | 生于要害部位的疾病。比喻严重的祸患。《左传·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寘诸股肱,何益?”《资治通鉴 周纪二》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宋 王安石《使医》:“有腹心之疾者,得吾说而思之,其庶矣。”亦省作“腹心疾 ”。《史记·伍子胥列传》:“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新唐书·藩镇传·李师道》:“请烧河阴敖库,募洛壮士劫宫阙,即朝廷救腹心疾,此解蔡一奇也。”宋 苏辙《六国论》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梁太祖乾化元年》:“云代与燕接境,彼若扰我城戍,动摇人情,吾千里出征,缓急难应,此亦腹心之患也。”明·刘基《春秋明经·吴入郢于越入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于越入吴》东南又生一越,为其腹心之患。 |
腹议 | fùyì | 嘴上没说出,心里对人有看法。《后汉书 袁绍传》所爱光五宗,所怨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 |
腹有鳞甲 腹中鳞甲 | fùyǒulínjiǎ fùzhōnglínjiǎ | 鳞甲:比喻人多巧诈的心。比喻居心险恶,不可接近。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陈震传》:“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
腹载五车 | fùzàiwǔchē |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宋·杨万里《送李童子西归》诗:“江西李家童子郎,腹载五车干玉皇。” |
腹中兵甲 | fùzhōngbīngjiǎ |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五朝名臣言行录·七之二参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传》:“……,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
鳆 | fù | 鳆鱼:软体动物,贝壳椭圆形,生活在海中,肉可食。亦称“鲍鱼”。贝壳中医入药,称“石决明”。《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吃鳆鱼。 |
馥 | fù | 香气:馥馥(香气浓烈)。馥郁(香气浓烈)。宋·苏轼《千秋岁》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 南宋·张淏《艮岳记》芬芳馥郁。《聊斋志异 陆押官》随处皆设花石,精盆佳卉,流光散馥,即兰一种,约有数十余盆,无不茂盛。 |
馥馥 | fùfù | 形容香气很浓。南宋·韩彦直 |
馥郁 | fùyù | 形容香气很浓 芬芳馥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
蝮 | fù | 蝮蛇:体色灰褐,有斑纹,头部略呈三角形,有毒牙。 |
蝮虫 | fùchóng | 传说中的毒蛇名。虫,虺的本字。《山经·南山经》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
蝮蝎 | fùxiē | 蝮蛇与蝎子。泛指毒蛇、毒虫。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杜子春》:“俄而猛虎、毒龙、狻猊、狮子、蝮蝎万计;哮吼拏攫而争前,欲搏噬,或跳过其上。”《宋史·崔鶠传》:“小人譬之蝮蝎,其凶忍害人,根乎天性,随遇必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