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復複 重複;複習 | fù | ①回去,返:反复。往复。②回答,回报,答复:复命。复信。复仇。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③还原,使如前:复旧。复婚。复职。光复。复辟。④再,重来:复习。复诊。复审。复现。复议。⑤许多的,不是单一的:重(chóng)复。繁复。复杂。复姓。⑥副词,又,更。再。《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史记‧刺客列传》:“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南朝陈 徐陵《关山月诗》:“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復几年。”⑦形容词,重复,重叠;繁多,复杂。宋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单复者,字形肥瘠者也……善酌字者,参伍单复,磊落如珠矣。”⑧双层的,夹层的。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⑨谓免除徭役或赋税。《荀子‧议兵》:“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史记 高祖本纪》“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史记 孝文本纪》复晋阳中都民三岁。《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汉书 霍光传》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功如萧相国。《汉书 苏武传》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晋书 武帝纪》复天下租赋及关市之税一年,逋债宿负皆勿收。《晋书 符坚载纪上》坚自鄴如枋头,宴诸父老,改枋头为永昌县,复之终世。 |
复雠 | fùchóu | 亦作“復仇”。报仇。《孟子·滕文公下》:“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復讎也。”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衢州余氏子名长安,父叔二人,为同郡方金所杀。 长安八岁自誓,十七乃復讎,大理断死。”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 卷二》:“太祖惊问其故,潁曰:‘臣为叔父復讐,非有他也。’”明 范受益《寻亲记·报捷》:“拚弃了官,纵杀他,只准復讎罪。” |
复除 | fùchú | ①免除赋役。《宋书 本纪武帝下》其酬赏复除之科,以时论举。《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内属五庙之孙,外戚六亲缌麻,皆受复除。②再次聘任,再次任命。《晋书 谢安传》复除尚书郎、琅邪王友,并不起。 |
复蹈前辙 | fùdǎoqiánzhé | 蹈:踏上;前辙: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九回:文帝阴灵,白日显现,故此炀帝也觉寒心,不敢复蹈前辙。 |
复道 | fùdào | ①楼阁或悬崖间有上下两重通道,称复道。《墨子·号令》:“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内环为楼,楼入葆宫丈五尺,为复道。”《史记·留侯世家》:“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相与坐沙中语。”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复,音复。上下有道,故谓之复道。”《资治通鉴·秦始皇二十六年》:“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唐 杜牧《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唐 王昌龄《长信怨诗》:“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刘白羽《敦煌秋日》:“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奔赴莫高窟,攀缘于回廊复道之中,留连于岩窟洞天之内。”②指水陆两路。唐皇甫冉送顾苌往新安诗:“由来山水客,复道向新安。半是乘潮便,全非行路难。”③再次谈说。文选·古诗《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复关 | fùguān | ①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②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诗经·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
复归于朴 | fùguīyúpǔ | 道家老子提出的关于人性复归的主张。“朴”,素朴,即无知无欲。《老子·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素材,指人的素朴天性,即无知无欲。认为能安于卑辱,甘于处下,就可使永恒之“德”充足,回复到“朴”的至德境界。 |
复恨 | fùhèn | “报复”和“负恨”的结合。“报复”是在社会交往中欲以攻击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不满的一种情绪。“负恨”则是抱憾、抱恨的意思。所以,“复恨”是对曾经让自己感到遗憾或仇恨的人或事进行报复的情绪或行为。《封神演义 第三回》二则可复今日之恨耳。 |
复回 | fùhuí | 返回;恢复。唐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郭沫若《盲肠炎·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自足经济尚未发展尽致(因为奴隶解放后尚有复回自足经济的余地)。”许地山《七宝池上的乡思诗》:“我底夫君还用指头压我底两颊,看看从前的粉红色能否复回。” |
复会 | fùhuì | ①(使)变成原来的样子;把失去的收回来:秩序恢复了,健康已完全恢复。恢复原状,恢复失地。②重新相会。晋 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③休会后重新开会。 |
复籍 | fùjí | ①恢复学籍。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华子西》:“未第时,以言语为 韩氏所贬…… 韩诛,华放还,復籍於学。”②恢复国籍。《清史稿·食货志一》:“凡因嫁外国人而出籍者,若离婚或夫死后,准其呈请復籍。”③回复原籍身份,从奴婢恢复成良人身份。《晋书 元帝纪》昔汉二祖及魏武皆免良人,(晋)武帝时,凉州覆败,诸为奴婢亦皆复籍,此累代成规也。 |
复旧如初 | fùjiùrúchū | 复:恢复;如:像,好像。恢复旧的,就像当初一样。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巴的到祖贯乡闾,我只道认着了伯娘伯父,便欢然复旧如初。” |
复履 | fùlǚ | 即复舄。《方言第四》:“(复舄)自关而东谓之复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风阳士人》:“女步履艰涩,呼丽人少待,将归著复履。”《聊斋志异 凤仙》举足云:“出门匆遽,棘刺破复履矣。所赠物,在身边否?” 参见“复舄”。 |
复命 | fùmìng | ①执行命令后回报。《左传·宣公四年》遂归复命。②回归本源,还归本性《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庄子·则阳》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 |
复朴 | fùpǔ | 恢复真朴。《庄子·应帝王》:“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於事无与亲,彫琢復朴,块然独以其形立。”成玄英疏:“雕琢华饰之务,悉皆去除,直置任真,復于朴素之道者也。”《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庄子·山木》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
复诮 | fùqiào | 受到讥笑,文学作品中,“复诮”常用来形容受到讥讽或嘲笑的情况。北宋 王安石《老人行》“两家挟诈自相欺,四海伤真谁复诮”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欺骗、受到讥笑的情景。 |
复施 | fùshǐ | 复:转回、再、报复。施:施展;作为。再展示。苏轼《留侯论》“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
复沓 | fùtà | 重复。《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復沓,方矢復寓。”成玄英疏:“沓,重也。寓,寄也。弦发矢往,復重沓前箭。”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 第四章二》:“因为民歌是以口头形式流传着,为了便于流传和记忆,所以复沓的节奏在周民歌中被普遍使用着。” |
复陶 | fùtáo | 古代用毛羽制作的御雨雪的衣服。《左传·昭公十二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豹舄。”杜预注:“秦所遗羽衣也。”孔颖达疏:“文在冠下舄上,知是衣也,目之以秦,明是秦所遗也,冒雪服之,知是毛羽之衣,可以御雨雪也。”清 钱谦益《古诗赠新城王贻上》:“穷子抵尺璧,冻人裂复陶。” |
复謵 | fùxí | ①犹复习。②谓人以语言威吓。《庄子·庚桑楚》:“夫复謵不餽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 陆德明释文:“复者,温复之谓也。謵,翫wán也,夫人翫习者,虽复小事,皆所至惜。今温复人之所习,既得之矣,而不还归以餽遗之,此至愚不获人之所习者也。无复相为之情,故曰‘忘人’。” 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謵,言謵讋也。复謵,谓人语言慴伏以下我,而我报之。” 王先谦集解:“‘复謵不餽’,诸解皆非,郭说为近。” |
复舄 | fùxì | 复层木底的鞋。《方言》:“屝屦,粗履也。……自关而西谓之屦,中有木者,谓之复舄,自关而东谓之复履。”《急就篇》:“履舄。”颜师古注: “复底而有木者谓之舄。” |
复阳 | fùyáng | 恢复生机。《庄子·齐物论》:“近死之心,莫使復阳也。”成玄英疏:“阳,生也。” |
复子明辟 | fùzǐmíngbì | 谓还政或让位。《尚书·洛诰》:“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孔传:“言我复还明君之政于子,子成王,年二十成人,故必归政而退老。”《汉书 王莽传》:“孺子加元服,复子明辟,如周公故事。”“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后汉书·桓帝纪》:“远览复子明辟之义,近慕先姑归授之法,及今令辰,皇帝称制。”《资治通鉴 晋纪十八》人主春秋既盛,宜复子明辟。《晋纪总论》高贵冲人(高贵乡公曹髦),不得复子明辟也。唐 刘肃《大唐新语匡赞》:“今圣躬不康,神器无主,陛下宜复子明辟,以顺亿兆神祇之心。”亦省作“复子”。南朝陈 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首尾交侵,华夷俱骋,而冲人数岁,复子方赊,德未感于黎蒸,威不加于将师。” |
复卒 | fùzú | 免服兵役或免纳赋税。《汉书·食货志上》:“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颜师古注:“当为卒者,免其三人;不为卒者,免其钱耳。” |
复作 | fùzuò | ①刑律名。亦指按其刑服劳役的妇女。犯者不服刑具,刑期一年。《史记 孝武本纪》行所过毋有复作。②再来写。③复发,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