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往,去:赴京。赴会。赴任。赴约。赴宴。②投入(某种境地),参加(某种行列):赴战。赴敌(加入对敌作战)。赴难(nàn)。赴义。③古同“”,讣告。《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

赴吊

fùdiào

①前往吊丧。《后汉书·徐稺传》“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稺诸公所辟虽不就,有死丧负笈赴弔。” ①前往慰问。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慨游子之我欺,悲无人以赴弔。”

赴功

fùgōng

①建立功业。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任将》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宋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刘)光世军皆骁锐,但主将不勤,月费钱米不资,皆出民之膏血,而不能训练,使之赴功,甚可惜也。②出力。《宋史·忠义传八·鞠嗣复》:"嗣复闻难,率吏民修城立门,众赴功,守备略就。" 陆费瑔《捉船行》侵晨叩官分官钱,十人赴功五人粥。

赴命

fùmìng

受命应召。晋 李密《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杨家府演义 第四回》:“圣上有旨来宣,吾今当往赴命。”犹奔命。拚命努力。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然男女党人之运械派械者,即在此最严紧期中,争先赴命,忙碌运派。”

赴铨

fùquán

指前往吏部听候铨选。《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应奏荫选人年二十五已上,遇南郊大礼,限半年内许令赴铨投状。 陆游《傅正议墓志铭》:"赴铨,得通判南剑州而归。"《金史·宣宗纪上》:"诏河南、陕西镇防军应荫及纳粟补官者,当役如旧,俟事定乃听赴铨。"参见"赴选"

赴阙

fùquē

入朝。指陛见皇帝。《晋书·鲁芝传》:“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有旨令召此人赴阙。”《资治通鉴 齐纪二》又,宜于河表(黄河以南)七州人中,擢其门才,引令赴阙,依中州官比,随能序之。《水浒传 第六七回》:“以臣愚意,不若降敕赦罪招安,诏取赴阙,命作良臣。”

赴水

fùshuǐ

①指投水自尽。唐 沈亚之《湘中怨辞》我孤,养于兄。嫂恶,常苦我。今欲赴水,故留哀须臾。宋 周辉《清波别志 卷上》供输不办棰楚频,一朝赴水将谁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统制戚春以舟师攻邳州,金刺史完颜从正败之,春赴水死。端木蕻良《曹雪芹 第十六章》洪老先生 ……竟模仿起李太白捉月的故事,赴水投江,悄然逝去。②泅水,游泳。《水浒传 第六五回》小人却会赴水,逃得性命。《醒世姻缘传 第六六回》小娇春也只得跳在湖里逃命,可只不会赴水。《三侠五义 第九十回》他惟恐被人捉住,便从牕户窜出,赴水逃生去了。

赴水火

fùshuǐhuǒ

犹言赴汤蹈火。比喻冒险犯难。《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

赴愬

fùshuò

奔走求告;上诉。愬,同“诉”。《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唐 皮日休《忧赋》:“民之胥怨,无所赴愬。”清 冯桂芬《潘绂庭京卿五十寿序》:“官吏徵敛横暴,小民颠连困苦,无所赴愬状,侃侃正辞,声色惊座。”《聊斋志异 王者》苟得其地,恐天下之赴愬者无已时矣。孙中山《伦敦被难记 一》:“於是居民特开会议,议决以代表一千人赴愬於巡抚衙门。” 

赴诉

fùsù

奔走求告;上诉。赴诉无门。唐 元稹《报雨九龙神文》刺史稹以二从事蒙受尘露,百里诣龙,为七邑民赴诉不雨。宋 曾巩《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盖广德居吴之西疆……而狱讼赴诉、财贡输入,以县附宣,道路回阻,众不便利,历世久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御史台不得行,则民无所赴诉而政日乱,将不止台事不行也。

赴汤蹈火

fùtāngdǎohuǒ

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最早的直接来源是《三国志·魏书·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参见“探汤蹈火”、“蹈汤赴火”

赴险如夷

fùxiǎnrúyí

赴:投身进去;险:危险;如:像;夷:平坦。走向危险的道路,看作像平坦的大道。形容不避艰险。《魏书·于什门等传论》:“史臣曰:‘于什门等或临危不挠,视死如归;或赴险如夷,惟义所在。’”

赴选

fùxuǎn

①指前往吏部听候铨选。《宋史·列传第二十一》:"州县官在任详谳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随给优牒,庶绝欺罔,以存激劝。"②犹赴试。《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黄巢一日辞了爷娘,选下了日,直往大国长安赴选。" 本高明《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孩儿,如今黄榜招贤,试期已迫,你这般人才,如何不去赴选。"

赴渊

fùyuān

相传殷末人申徒狄 不忍见纣乱,抱石投河而死。后遂用为,以“赴渊”谓嫉浊避世。《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枯槁,若鲍焦、介推;赴渊,若申徒狄 。”参见枯槁第③义。楚辞·刘向《九叹·惜贤》:“驱子侨之奔走兮,申徒狄之赴渊。”王逸注:“申徒狄避世赴河,意中纷乱,不知所行也。”章炳麟《谢本师》:“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

赴召玉楼fùzhàoyùlóu

相传唐代诗人李贺将死,昼见绯衣人传玉帝诏令,谓“帝成白玉楼,文召君为记”,随卒。后因称文人早死为“赴召玉楼”。《花月痕第四七回》:“嗣后又知痴珠赴召玉楼,秋痕身殉。”

赴质

fùzhì

①质,箭靶,引申指目标。汉 王粲《浮淮赋》:“凌惊波以高骛,驰骇浪而赴质。”②前往对质。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俄闻御史家讼其叔侄,遂偕叔赴质。” 清 恽敬《书获刘之协事》:“教匪大头目安徽太和刘之协 以讼事赴质河南扶沟 。”

fù I.

文言,通“赴”。疾;急速。《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参见II.bào

报往拔来

fùwǎngbálái

报:通“赴”,迅速。很快地来,很快地去。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聊斋志异·阿纤》少顷,以足床来,置地上,促客坐;又入,携短足几至,拔来报往,蹀躞甚劳。清 ·王韬《瀛壖杂志》报往拔来,几于踵趾相错。参见“拔来报往báláifù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