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负势。负能。负位。(见负能)《资治通鉴 周纪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资治通鉴 周纪四》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资治通鉴 宋纪九》南平穆王(刘)铄素负才能,意常轻上。《聊斋志异 酒虫》负郭田三百亩,辄半种黍;而家豪富,不以饮为累也。②违背,背弃;辜负:负心。负约。忘恩负义。唐 杜甫《梦李白 其二》:“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宋 陈东甫《长相思 花深深》:“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③驮,背(bèi):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负贩。西汉·贾谊《治安策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西游记第五十回》单道着唐僧脱却通天河寒冰之灾,踏白鼋负登彼岸。《聊斋志异 王十》高苑民王十,负盐于博兴。清 姚鼐《登泰山记》: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④担任:担负。负责。负累(lěi)。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其有负能仗气,摈压当时。⑤遭受:负伤。负屈。⑥具有,享有:久负盛誉。⑦欠(钱):负债。亏待,亏欠。《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宋书 本纪武帝上》初,高祖家贫,尝负刁逵社钱三万,经时无以还。⑧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负数。⑨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负电。负极。⑩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负。 11.抱负。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

负板

负版

fùbǎn

①古代丧服。披在背上的粗麻片。指戴重孝。②背负门板,以御弓矢。《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丙戌,辽师抵瀛州城下,昼夜攻城,击鼓伐木之声,闻于四面,大设攻具,使奚人负版乘墉而上。③手持国家图籍。《论语·乡党》:“凶服者式之。式(拭)负版者。”何晏集解引 孔安国 曰:“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刘宝楠《正义》:“负本义置之於背,而图籍非可负之物,故解为手持,亦引申之义。”唐 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登年徒负版,兴役趋伐鼛。”④身负版臿的人。指体力劳动者。章炳麟《非黄》:“且众选者,诚民之同志哉?驰辩驾説以彰其名,又为之树旗表,使负版、贩夫皆劝誉己,民愚无知,则以为诚贤。”

负谤

fùbàng

蒙受责难。《汉书·贾谊传》:“今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耳。”《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尝侍宴,太后(武则天)问(魏元忠)曰:“卿往者数负谤,何也?”对曰:“臣犹鹿耳,罗织之徒欲得臣肉为羹,臣安所避之!”唐 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祸阶初负谤,易力何深哜。”《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司马)光曰:“(吕)惠卿憸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天下者,惠卿也。近日不次进用,不大合群心。”清 陈梦雷《告都城隍文》:“何意李光地蜡书遣使,负约于先;宠命加身,爽信于后,致雷有怀莫测,负谤难明。”

负才傲物

fùcáiàowù

谓依恃才学,骄傲而看不起旁人。清·许洽《眉叟年谱·康熙五十八年》:“王凤池彦章殂于龙游官署,貌癯猥琐;陈思洛殂于湖广学院署;张自服于徽州馆,皆负才傲物者也。”

负材矜地

fùcáijīndì

解释见“负地矜才”。《文选·刘孝标〈辩命论〉》作者“刘孝标”唐·李善注:“[孝标]负材矜地,自谓坐致云霄,岂图逡巡十稔而荣惭一命。”

负才任气

负材任气

fùcáirènqì

谓依恃才学,任性使气。南朝梁·元帝《与张缵诗序》:“简宪之为人也,不事王侯,负才任气。”《南史·陈宜黄侯慧纪传》:“涉猎书史,负材任气。”

负才使气

fùcáishǐqì

解释见“负才任气”。《北史·薛憕传》:“常郁郁不得志,每在人间,辄陵架胜达,负才使气,未尝趋世禄之门。”

负乘斯夺

fùchéngsīduó

《易·系辞上》:“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后以“负乘斯夺”指才德不称其职会招致祸患。后以“负乘斯夺”指才德不称其职会招致祸患。宋·岳飞《辞宣抚副使札》兼招讨使,权不为不重,若更加以甚高非常之宠,必起负乘斯夺之悔,所有宣抚副使恩命,实难祗受。

负乘致寇

fùchéngzhìkòu

孔颖达疏: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于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于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于是竞欲夺之。意思是卑贱者背着人家的财物,又坐上大马车显耀,就会招致强盗来抢。后以“负乘致寇”谓居非其位,才不称职,就会招致祸患。《资治通鉴 梁纪十二》(北魏孝武)帝曰:“公(指宇文泰)之忠节,着于遐迩。朕以不德,负乘致寇,今日相见,深用厚颜。方以社稷委公,公其勉之!”

负刍

fùchú

背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孟子·离娄下》:“昔沉犹有负芻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朱熹集注:“言曾子尝舍於沉犹氏,时有负芻者作乱,来攻沉犹氏 。”一说“负芻”为人名,见赵岐注。《吕氏春秋·观世》:“晏子之晋,见反裘负芻息於涂者,以为君子也。”

负戴

fùdài

以背负物,以头顶物。亦谓劳作。《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宋 曾巩《道山亭记》:“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躓也。”清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其往来负戴者,俱焦头烂额,断臂折脛。”刘向《列女传·楚接舆妻》: 接舆躬耕以为食, 楚王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其妻曰:“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贪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不如去之。”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后因以“负戴”指夫妻一起安贫乐道,不慕富贵荣华。清 钱谦益《后秋兴诗之一》:“负戴相擕守故林,繙经问织意萧森。”胡朴安《生女慰内诗》:“来日祇应同负戴,於今何贵有鬚眉。”

负德

fùdé

寡恩,少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李善注:“言陵无功以报为孤恩,戮陵母为负德。”唐 白居易《李陵论》:“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②承受恩德。北周 庾信《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虽復拔山超海,负德未胜;垂露悬针,书恩不尽。”倪璠注:“言恩德甚重,虽巨鼇不能负也。”

负德背义

fùdébèiyì

犹言负恩背义。《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申侯)今又以国媚楚,使子之君,负德背义,自召干戈,祸及民社。”

负德孤恩

fùdégūēn

缺少恩义。宋·李觏《闵雨诗》:“安知愚下鬼,负德孤恩难制指,弄天之权侮人命。”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走了,斯觑者,神天报应无虚设。休,休,休,负德孤恩的见去也。

负德辜恩

fùdégūēn

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汉·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元 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怎肯似那等穷酸恶醋,得一个及第成名,却又早负德辜恩。

负地矜才

fùdìjīncái

谓以其才能、出身而自负骄矜。《南史·蔡凝传》:“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

负恩

fù’ēn

①谓承受恩德。南朝齐 谢朓《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诗:“周道如砥,康衢载直,徒媿玄黄,负恩无力。”唐 何延之《兰亭记》:“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②忘恩;背恩。隋 江总《哭鲁广达》诗:“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一》(吕)惠卿负恩排王安石,众皆薄之,虽章惇、曾布、蔡京当国,咸畏恶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转徙外服,讫于死云。明 康海《中山狼》第四折:“你看世上那些负恩的,却不个个是这‘中山狼’么!”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序:“若逃之而出其家,其自为则巧矣,其负恩则何忍矣。”

负恩背义

负恩忘义

fùēnbèiyì

fùēnwàngyì

负:违背,背弃。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和好处,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新唐书·列女传·杨庆妻王氏》:“今负恩背义,自为身谋,可若何?”元·施惠《幽闺记·虎头遇旧》:“紧降阶,释缚扶将起,是兄弟负恩忘义。”明·宋濂《燕书》负恩背义,人弗戮,鬼斯戮之矣。

负恩昧良

fùēnmèiliáng

昧:隐藏;良:良心。辜负恩情,泯灭良心。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独无花。负恩昧良,莫此为甚。”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独无花。负恩昧良,莫此为甚。

负贩

fùfàn

担货贩卖;小商贩。《礼记·曲礼上》:“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桓宽《盐铁论·讼贤》:“太公之穷困,负贩于朝歌也。”《旧五代史·晋书·潘环传》:“环少以负贩为业,始事梁邢州节度使阎宝,为帐中亲校。”《资治通鉴 宋纪十》古者,德义可尊,无择负贩。清 王韬《禁游民》:“其实筋力脆弱,材智凡庸,既不能负贩,又不能操作。”《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引 唐 薛用弱《集异记·徐智通》:“而寺前负贩、戏弄,观看人数万众,发悉解散,每缕皆为七结。” 《聊斋志异 尸变》有车夫数人,往来负贩,辄寓其家。叶圣陶《穷愁》:“遂谋之母,将为负贩,谋微利。” 《聊斋志异 细柳》农工既毕,母出资使学负贩。

负犯

fùfàn

谓违犯法纪。《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宋奏:“乞下吏部检勘,苟无负犯,于格应留,请依资稍优注拟。”从之。唐 韩愈《泷吏诗》:“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侬幸无负犯,何由到而知。”前蜀 杜光庭《宣胜军使王谠为亡男昭胤明真斋词》:“臣积生衅咎,往世寃雠,及主务以来,公私负犯,或赏刑不当,或裁断失宜,俗有怨嗟,过书阴隲/zh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今后仕及三十二年,别无负犯赃染追夺,便与县令。

负负

fùfù

犹言惭愧、惭愧;对不起。《后汉书·张步传》:“茂让步曰:‘以南阳兵精,延岑善战,而耿弇走之。大王柰何就攻其营,既呼茂,不能待邪?’步曰:‘负负,无可言者。’”李贤注:“负,愧也。再言之者,愧之甚。”惠栋补注引王幼学曰:“负负,犹言负罪负罪。”宋 刘攽《不愧屋漏赋》:“谨尔燕居,自获申申;仰夫匪隐,罔貽负负之文。”洪深《歌女红牡丹·电影故事》:“姜禹丞闻之,惟有大呼负负而已。”

负诟忍尤

fùgòurěnyóu

忍受指责和怨恨。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责备之严,诚不足怪。庸讵知当局之负诟忍尤,艰难应付,有非楮墨所能罄者。”

负固不宾

负固不服

fùgùbùbīn

fùgùbùfú

依恃险阻而不臣服。《周礼夏官大司马》:“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郑玄注:“负,犹恃也,固,险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宋书·武帝记中》:“自负固不宾,干纪放命,肆逆滔天,窃据万里。”《水浒传》第九九回:张维等今被大兵围困,负固不服。

负郭

负廓

fùguō

①谓靠近城郭。宋 钱公辅义田记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②《史记.陈丞相世家》“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后因以指穷巷或贫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负郭金华县,田土多沙,势不受水,五日不雨,则旱及之,故境内陂湖最当缮治。

负郭田

fùguōtián

典出《史记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司马贞索隐:负者,背也,枕也。近城之地,沃润流泽,最为膏腴,故曰‘负郭’也。后因以“负郭田”为典。亦泛指良田。亦省作“负郭”。

负国

fùguó

对不起国家。《汉书·王嘉传》:“嘉喟然卬天叹曰:‘幸得充备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是负国,死有餘责。’”东汉 班固《苏武传》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明 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诗》:“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三章》:“当该逆绅等就擒之际,尔丰即面责以负国误川之罪,均各情虚无词。”

负海

fùhǎi

①背靠大海。《战国策·齐策一》:“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汉书 王莽传中》转众郡委输五大夫衣裘、兵器、粮食,长吏送自负海江淮至北边。《新唐书·忠义传中·贾循》:“地南负海,北属长城,林埌岑翳,寇所蔽伏。” 明 归有光《遗王都御史书》:“嘉定负海,去郡治二百里所,往来以潮汐为候。”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者西方数省,外稍负海,而内有险阻之形势。”②借指边远国家,蛮夷之地。《管子·霸言》:“大国小大有谋,强弱有形。服近而强远,王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折节事强以避罪,小国之形也。”尹知章注:“谓以蛮夷攻蛮夷。蛮夷负海以为固,故曰负海。”

负荷

fùhè

①背负肩担。②继承。③担负;承担。《晋书 武帝纪》:“惟朕寡德,负荷洪烈,托于王公之上,以君临四海,惴惴惟惧,罔知所济。”“爰至末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晋书 孝武帝纪》藐然幼冲,眇若缀旒,深惟社稷之重,大惧不克负荷。《隋书·高祖纪下》:“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④指承担的压力和痛苦。⑤动力设备、机械设备以及生理组织等在单位时间内所担负的工作量。也指建筑构件承受的重量。

负衡据鼎

fùhéngjùdǐng

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周振甫注:“负衡据鼎,指处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

负户

fùhù

①背着门板以挡弓箭。《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或为地道,冲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梁书·韦叡传》:“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 唐 裴铏《传奇·赵合》:“连弩洒雨,飞梯排云,穿壁决濠,昼夜攻击;城中负户而汲者矢如猬毛。”②倚门;背靠门户。唐 储光羲《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负户愁读书,剑光忿冲斗。” 

负笈

fùjí

背着书箱。形容所读书之多。华夏文明,遗我雄风。负笈聆教,为学持恒。汉 桓宽《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诵诗书负笈,不为有道。”马非百注释:“负笈,背着书箱。这里‘负笈’与‘满箧’对文,是说所读的书多得要用所背的书箱来计算。”背着书箱。指游学外地。《后汉书·李固传》“常步行寻师” 李贤注引 三国吴 谢承《后汉书》:“固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三辅 ,学‘五经’,积十余年。” 汉 扬雄逐贫赋徒行负笈(步行求学),出处易衣。《资治通鉴 梁纪二》期年之间,怀经负笈者云会。唐 白居易《相和歌辞·短歌行二》:“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孙中山《中国之革命》:“满清之昏弱,日益暴露,外患日益亟,士大夫忧时感愤,负笈于欧、美、日本者日众。”

负荆请罪

负荆谢罪

fùjīngqǐngzuì

fùjīngxièzuì

背着剂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后世据此典故提炼出成语“负荆请罪”。金·马钰《满庭芳·谢咸阳王法师》词:“追悔无由,不免放效廉颇。专专负荆谢罪,望吾师、痛挞则个。”明·施耐庵《水浒传》七三回:“李逵没奈何,只得同燕青回寨来负荆请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七二回:“倘使他到兄弟这里,兄弟自当力为排解,叫他到贵署去负荆请罪。”

负局

fùjú

①“负局先生”的省称。南朝梁 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可以养性消痾,还年驻色,不藉崔文黄散,勿用负局紫丸。”前蜀 贯休《寄天台叶道士诗》:“负局高风不可陪,王霄峯北置楼臺。”背负磨镜箱。亦指磨镜。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三》:“黄叶溪头村路长,挫针负局客郎当。”参见“负局先生”。

负局先生

fùjúxiānshēng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他是三国时吴国医生。平生从事磨镜职业,深入民间,遇有病人,则子九药治疗,多有疗效。因姓名不传,故一般人称之负局先生。

负愧fùkuì

亦作負媿。意思是抱愧,心中感到惭愧。宋 王安石《谢林肇长官启》:荷推褒之過情,處負媿以終日。明 方孝孺《送李参政之官广西序》:吾之職不負愧,則吾之心樂矣。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八卷》大丈夫遇知己而不能与之出力,宁不负乎?

负老提幼

负老携幼

fùlǎotíyòu

fùlǎoxiéyòu

背着老人,带着孩子。形容百姓全体出动,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参见“扶老携幼”。《云笈七签》卷十九:“当期之世,水旱蝗虫,五谷饥贵,兵革并起,人民疾疫,道路不通,负老提幼,散流他方。”

负耒

fùlěi

指背负农具,从事农耕。晋 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南朝陈 徐陵《在北齐与宗室书》:“执竿而钓,徵聘不来;负耒而耕,公侯靡屈,何其高也。” 清 顾炎武 《夏日》诗:“眷此负耒勤,羡彼濯流还。” 《聊斋志异 赌符》负耒横经,固成家之正路;清谈薄饮,犹寄兴之生涯。

负类反伦

fùlèifǎnlún

和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性相悖逆。《列子·仲尼》:“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张湛注:“负,犹背也。类,同也。”《埤雅·释虫》《山海经》有兽,以其尾飞;有鸟,以其须飞。则覆载之间,负类反伦,何所不有。

负芒披苇

fùmángpīwěi

犹言披荆斩棘。清·陈梦雷《解介士传》:“王有事于越,敖,敖子弟出死力,负芒披苇,入海望潮,拨棹,蒙虎皮以冒锋镝。”

负名fùmíng享有盛名。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孝文帝》:是時,待詔賈山 諫以爲不宜數從郡國賢良吏出遊獵,重令此人負名,不稱其舉名”前可加修饰语,表示承受不好的名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房帐事密,儿女情多,负不义之名,犯私通之律。

负能

fùnéng

依仗才能。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具有才能。

负弩

fùnǔ

谓背负弓箭,开路先行。古代迎接贵宾之礼。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 南朝陈 徐陵《与王僧辩书》:“郡将州司,郊迎负弩。” 宋 孔武仲《瓜步阻风》诗:“昨日焚香谒圣母,青山鞠躬如负弩。”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雹神》:“(李左车)怀中出天师刺,曰:‘闻驺从将临,先遣负弩。’” 古代亭长的别称。《后汉书·百官志五》“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刘昭 注引汉应劭 《风俗通》:“亭吏旧名负弩,改为长,或谓亭父。”

负弩前驱

fùnǔqiánqū

弩:弓箭。背着弓箭走在前面。表示极为尊敬。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前驱,蜀人以为宠。”鲁迅《伪自由书·观斗》但我们的斗士,只有对于外敌却是两样的:近的,是‘不抵抗’,远的,是‘负弩前驱’云。

负气

fùqì

①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晋书·苻坚载记上》:“特进樊世,氐豪也,有大勋于苻氏,负气倨傲。”《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严)挺之素负气,薄(李)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唐 韦应物《赠旧识诗》:“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②犹赌气。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兄弟两不相下,因负气不为谋,并营寿域,锦棚彩幢,两处俱备。”茅盾《昙四》:“即使是不可耐地无聊与寂寞,张女士也负气地不肯再让这两位闯进来伴她的孤独。”

负气斗狠

fùqìdǒuhěn

负气:赌气;斗狠:发狠。恃其意气,发狠而为。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却怕是负气斗狠,逃了出来的。”

负气含灵

fùqìhánlíng

指有生气和灵性的人。清·陈维崧《平滇颂》:“此则普天率土,感切同雠;负气含灵,无非共愤。”

负气仗义

fùqìzhàngyì

凭借正气,主持正义。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第十九卷》:“小娥虽小,身体健壮如男子形。父亲把他许了历阳一个侠士,姓段名居贞,那人负气仗义,交游豪俊,却也在江湖上做大贾。”

负欠

fùqiàn

拖欠;亏欠。宋 周密《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於是区处家事,凡他人负欠文券一切焚之。” 清 许秋垞《闻见异辞·一钱致富》:“会钞,适少一文钱,实因囊底已空,非故意负欠也。” 《聊斋志异 四十千》再抚之,气已绝矣。乃以余资治葬具而瘗之。此可为负欠者戒也。

负诮

fùqiào

受到讥笑。 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

负箧曳屣

fùqièyèxǐ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比喻人生活贫穷、困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负屈含冤

负屈衔冤

fùqūhányuān

fùqūxiányuān

负:背着;屈:委屈;含:放在嘴里;比喻忍受;冤:冤枉。蒙受委屈;忍受冤枉;得不到昭雪。宋 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説忠臣负屈啣寃,铁心肠也须下泪。”《水浒传 第八回》:“林冲告道:‘恩相明镜,念林冲负屈衔寃。小人虽是粗卤的军,颇识些法度,如何敢擅入节堂?’”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可怜刘安住负屈啣寃,须不是李社长教唆为务。”元 武臣《生金阁第三折》:“你有甚么负屈衔寃的事,你且回城隍庙中去,到晚间我与你作主。”元 关汉卿《窦娥冤》: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金瓶梅词话 第九回》:“你看若是负屈啣寃,被人害了,托梦与我,兄弟替你报寃雪恨。”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我见父亲负曲含冤,都因我的婚姻而起,我从那日便打了个终身守志永远不出闺门的主意。”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七回:把药酒酖死宋江、卢俊义,使他们负屈含冤而死。《儿女英雄传 第二五回》:“我见父亲负屈含寃,都因我的婚姻而起,我从那日便打了个终身守志永远不出闺门的主意。”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按院根据片面之辞,上疏弹劾,将弟革去举人,下入狱中。弟负屈含冤,百口莫辩。”亦作“负屈衔寃”、“负屈含寃”、“负屈啣冤”。

负任蒙劳

fùrènméngláo

谓担负重任,承受劳苦。战国赵·慎则《慎子·民杂》:“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梁启超《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徒以无国会之故,代彼等负任蒙劳,凡百偾张,凡百丛脞。”

负石

fùshí

庄子·让王》:“(务光)乃负石自沉于卢水 。”荀子·不苟》:“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 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曰:“负,抱也。谓抱石于怀中而赴河也。”后以“负石”指抱石投水。示必死之决心。

负石赴河

fùshífùhé

河:这里指黄河。背着石头跳进黄河。比喻人以死明志。亦作“负石赴渊”。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

负恃

fùshì

仗恃,凭借。《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清 刘大櫆《伯兄奉之墓志铭》:“而太谷民负恃强力,欲私其有,乃堤防遏絶之。”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十四章》:“今虏负恃徒众,凭陵江,义师寡弱,天下寒心。” ②依仗其可凭借者;有所依恃。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妬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宋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诗》:“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清 查慎行《翁康饴寓斋看芍药分韵得面字》:“负恃各争妍,谁能分最殿。”

负势

fùshì

亦作“负埶”。①倚仗权势。《后汉书·第五种传》:“中常侍单超兄子匡为 济阴太守,负埶贪放,种欲收举,未知所使。”《新唐书·任瓌传》:“瓌歷职有功,然补吏多为亲故人私,至负势賕请。”元 黄溍《格庵先生阡表》:“会其姪蕃世守广德,负势贪虐,公奏黜之。”②凭依高峻的地势。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负手

fùshǒu

两手反交于背后。《淮南子·说林训》:"过府而负手者,希不有盗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吴)玠素不为威仪,既除宣抚副使,简易如故。常负手步出,与军士立语。《红楼梦 第七十六回》湘云笑道:“这一句怎么押韵,让我想想。”因起身负手,想了一想。

负手之歌

fùshǒuzhīgē

喻指临终前的咏歌。《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负俗

fùsú

谓与世俗不相谐。 三国魏 嵇康《卜疑集》:“若先生者,文明在中,见素表璞,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世说新语·赏誉》后来出人 郗嘉宾 ” 刘孝标 注引 南朝宋 檀道鸾《续晋阳秋》超少有才气,越世负俗,不循常检。”  袁宗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下逮卢、骆、王、杨,亦皆用以负俗而贾祸,此岂其才之不赡哉!《资治通鉴汉纪十三》故马或奔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负俗之讥

fùsúzhījī

解释见“负俗之累”。

负俗之累

fùsúzhīlèi

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汉书·武帝纪》:“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颜师古注引晋灼曰:“负俗,谓被世讥论也。”亦作“负俗之讥”。《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彧疾留寿春,以忧薨”裴松之《注引荀彧别传》:“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负慝

fùtè

居心邪恶。亦指居心邪恶的人。 清 朱之瑜 《答安东守约书》:“向者中国有禁,无敢躏出,其来者非负慝奸贩,则渔钓篙工。” 梁启超《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若执政心目中,本无国家无国民,其所以误国病民者,不在措施之失宜,而在行谊之负慝。”

负图

fùtú

①背负河图。传说圣主出,有龙马龟凤等背负传授天命的图文以献。这是古代谶纬家为宣扬君权神授而编造的。春秋运斗枢:“(舜)与三公诸侯临观于河,黄龙五采负图出置舜前。”唐 丁泽《龟负图诗》:“天意将垂象,神龟出负图。”宋 苏轼《起伏龙行》:“当年负图传帝命,左右羲轩詔神禹。”王文诰辑注:“(河图挺佐辅:)洛出龟书以赐神禹,洪范是也。”②据《汉书·霍光传载》:武帝年老,欲立少子弗陵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羣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曰:“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后遂为受先帝遗命辅佐幼帝的实。《后汉书·朱浮周章等传论》:“周章身非负图之託,德乏万夫之望,主无絶天之舋,地有既安之埶,而创虑於难图,希功於理絶,不已悖乎!”《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吾身受顾命,辅相幼主,窃自揆度,才非博陆而受姬公负图之託,惧忝丞相辅之政,恐损先帝委付之明,是以忧惭惶惶,所虑万端。”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武皇晏驾,寄深负图。”吕向注:“寄深负图谓授命辅少帝已。负图者,负託帝图以朝百辟也。”《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帝曰:“夫立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王)融才非负图,视其败也。”

负土成坟

fùtǔchéngfén

背土筑坟。古代认为是一种孝义的行为。《后汉书·醒荣传》:“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负土成坟,三年苫块。

负下

fùxià

①谓负污辱之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李善注:“负累之下,未易可居。” ②不如,不及。 章炳麟《与罗振玉书》:“顷世学者不諭其意,以东国彊梁,貤美於其学术,得懱截小善,輒引之为驰声誉,自孙仲容诸大儒,犹不脱是,况其稍负下者?”

负险

fùxiǎn

凭借险固的地形。负险之众。《三国志·魏志·刘廙传》:“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 。”晋 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刘王负崄,寇我西邻。”唐 韦贯之《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蠢尔庸蜀,负险专地,帝谓南平,总戎为帅。”明 归有光《送嘉定县令序》:“一二小丑,负险逋诛,出入洪波,肆行钞掠。”

负险不宾

fùxiǎnbùbīn

犹言负固不服。《晋书·陶璜传》:“夷帅范熊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且连接扶南,种类猥多,朋党相倚,负险不宾。”

负险不臣

fùxiǎnbùchén

犹言负固不服。出处 《明史·林润传》:“龙文卜筑深山,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

负心

fùxīn

违背良心,背弃情义。负心郎。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秦强而并燕,秦弱而图之,此为报仇雪耻,非负宿心也。五代 佚名《王江南 天上月》:“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负心违愿

fùxīnwéiyuàn

负:辜负。辜负和违背自己的心愿。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第二十九卷》:“浩不能忘旧情,乃遣惠寂密告莺曰:‘浩非负心,实被季父所逼,复与孙氏结亲,负心违愿,痛彻心髓。”

负薪

fùxīn

①背负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②指贫困的生活处境。③指地位低微的人。《后汉书 袁绍传》臣以负薪之资,拔于陪隶之中,奉职宪台,擢授戎校。④古代士自称疾病的谦辞。

负薪构堂

fùxīngòutáng

《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后以“负薪构堂”指继承先人德业。宋·王禹偁《恩赐宰臣一子可尚书水部员外郎制》慎守太君之命,免讥世禄之家,负薪构堂,勿忘古训。

负薪救火

fùxīnjiùhuǒ

原义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负薪之忧

fùxīnzhīyōu

意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有病的谦词。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唐 刘禹锡《论中》刘子闲居,有负薪之忧,食精良弗知其旨,血气交诊,断然焚如。

负衅

fùxìn

犹负罪;获罪。《后汉书·黄琼传》:“臣至顽驽,世荷国恩,身轻位重,勤不补过,然惧于永殁,负衅益深。”《宋书·武帝纪中》:“刘毅叛换,负衅西夏,凌上罔主,志肆奸暴。”《资治通鉴 宋纪四》燕王(冯弘)曰:“负衅在前,结忿已深,降附取死,不如守志更图也。”《周书·独孤信传》:“以父负舋,久废于家。”唐 刘禹锡《祭柳员外文》:“顾余负舋,营奉方重,犹冀前路,望君铭旌。” 唐 司空图《观音忏文》:“敢将负衅之身,曲累无私之照。”

负檐

fùyán

①肩挑背负。王逸注:“背曰负,荷曰檐。”《魏书·食货志》:“布帛不可尺寸而裂,五谷则有负檐之难。”《资治通鉴 梁纪三》缘淮百里内木石无巨细皆尽,负檐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宋 陈亮《三国纪年·关羽》:“当是时,羽威震华夏,许下之民,负檐而立。”按,檐,一本作“担”。“负檐而立”,形容准备逃跑的样子。②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的谦称。《史记·陈杞世家》:“齐桓公欲使陈完为卿,完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晋 卢谌《赠崔温诗》:“亦既弛负檐,忝位宰黔庶。” 

负扆

fùyǐ

扆,户牖之间的屏风。古代天子接见诸侯,背对窗户南面而立,以示君位,故后世即以负扆比喻南面称帝或摄政。《淮南子·齐俗训》:"(周公)摄天子之位,负扆而朝诸侯。"《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二》今陛下(宋英宗)南向负扆以临群臣,原其本始,由皇太后拥翊顾复而然。沈约《奏弹王源》:"陛下所以负扆兴言,思清敝俗者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濮安懿王虽于陛下(宋英宗)有天性之亲,顾复之恩,然陛下所以负扆端冕,富有四海,子子孙孙万世相承者,皆先帝之德也。

负义忘恩

fùyìwàng’ēn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和好处,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一个个背槽抛粪,一个个负义忘恩。”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苗龙离座大怒道:有这等事!不杀这负义忘恩的孽畜,空做人间好汉!

负阴抱阳

fùyīnbàoyáng

①谓万物内涵着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成之气。《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殷谦·《天廷秘传 第一回》五行生克:木乃始;水乃终;土乃中。故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六合之内,万千世界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星相生相克,轮回循环,万物生灵负阴抱阳,生生不息。”②背阴朝阳。

负隅

负嵎

fùyú

①负:依靠;隅/嵎: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依山曲、依恃险要的地常作负隅顽抗。《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赵岐注:“虎依陬而怒。” 清 钱泳《履园丛话·景贤·书会宁令李君守城事》:“石峰在万山中……贼踞为巢穴,筑垒开沟,为负隅计,实绝地也。” 清 袁枚《新齐谐·赵大将军刺皮脸怪》:“怪至中堂挺然立作负嵎状,家丁相视,无敢前。” 孙中山《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陈炯明等跳梁于东江,邓本殷等负隅于南路。”②背靠墙角。 郭沫若《海涛集·我是中国人》:“我成了一只铁栏里的野兽,只是在牢房里兜圈子。偶尔也负嵎。在草席上胡坐一下。” 冰心《寄小读者 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负隅顽抗

fùyúwánkàng

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徐海东《奠基礼》最后牛元峰逃到镇东头的小寨里,指挥着一个多营负隅顽抗,死不投降。

负羽fùyǔ

背负羽箭。谓从军﹑出征。汉·扬雄《羽猎赋》:“贲育之伦,蒙盾负羽,杖镆邪而罗者以万计。”南朝梁 江淹 《别赋》:“或乃边郡未知,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唐·李德裕《赐彦佐诏意》:“至於负羽先登,搴旗深入,本非将帅之事,当假拳勇之材。”清·姚鼐《黄河曲》:“负羽千营臂角端,平明卷幕北风寒。”

负债累累

fùzhailèilèi

形容负债甚多。该公司由于连年亏损,负债累累,不久便宣告倒闭。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7回:“却说谭绍闻负债累累……每日索欠填门,少不得典宅卖地,一概徐偿。”

负重含污

负重吞污

fùzhònghánwū

fùzhòngtūnwū

犹言忍辱负重。清·曾国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铭》:“胸劈众流,曾不出口。负重含污,浩如山薮。险趋人先,利居众后。”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仁人志士,椎心泣血,负重吞污,图其所志。”

负重涉远

负重致远

fùzhòngshèyuǎn

fùzhòngzhìyuǎn

原义是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负重致远”。晋·葛洪《抱朴子·勤求》:“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清·各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吾闻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累重家贫,不择禄而仕。

负阻

fùzǔ

依恃险阻。张衡《东京赋》:“秦负阻于二关,卒开项而受沛。” 南朝梁 陆倕《石阙铭》:“夏首凭固,庸岷负阻。” 明 罗日褧《咸宾录·南夷志一·安南》:“桓(黎桓)志愈骄,负阻山河,屡为寇害,渐失藩臣之礼矣。”《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四》(孙)策叔父静说策曰:“(王)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

负阻不宾

fùzǔbùbīn

犹言负固不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

负罪

fùzuì

负有罪责;身担罪名。负罪潜逃。《后汉书 吕布传》布欲降,而陈宫等自以负罪于(曹)操,深沮其计。

负罪引慝

fùzuìyǐntè

引咎自责。《尚书·大禹谟》(舜)负罪引慝,祇载见瞽螋。蔡沈集传:“负罪,自负其罪,不敢以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为父母之慝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三》充未尝求位之心以尽负罪引慝之诚,充未尝忘亲之心以致温凊定省之理。

古书上说的一种好负重物的小昆虫,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昆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蝜蝂

bǎn

古书上说的一种好负重物的小虫。草蛉(一种昆虫)的幼虫,常把枝叶、排泄物等堆成堆,盖在背上,驮着爬行。均亦作“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