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 fù | ①交,给:支付。托付。付款。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付讫。付出。付与。付之一笑。付诸东流。《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每晏会将士,必自执杯劝酒,或手付赐物。宋 岳飞《小重山 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②量词,指中药(亦作“服”):一付药。 |
付丘 | fùqiū | 丘陵。《孙膑兵法·雄牝城》“城在渒泽之中,无亢山名谷,而有付丘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 |
付身 | fùshēn | 宋朝吏部发给官员的功过历。又称付身文字、付身文书。由官员随身携带,上级官府于其上批写:该官员于某年月日奉某官司之命,差到干办某事,至某年月日替罢;有无未结绝事件、在假月日、不在职月日,以及展磨减勘指挥等。《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四年》近来军中之弊,以渐而革。如逃亡事故付身,有家累者批凿,无家累者焚毁,数年之间,免冒滥者多矣。 |
付与 | fùyǔ | 拿出;交给。給与,让。宋 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
付之丙丁 | fùzhībǐngdīng | 指用火烧掉。《吕氏春秋·孟夏纪》:“其日丙丁。” |
付之东流 付诸东流 | fùzhīdōngliú fùzhūdōngliú | 付:交给;诸:之于。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唐·高适《封丘作》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事尽付东流水。”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缉捕使臣等听得这话,传在耳朵里,也只好笑笑,谁敢向他家道个“不”字?这件事只索付之东流了。 |
付之度外 | fùzhīdùwai | 谓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虑。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宝玉将昨日的事已付之度外。 |
付之阙如 | fùzhīquērú | 付诸阙如,亦可作暂付阙如。指欠缺本应具有之物,常用此语。蔡东藩《民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还有一篇告令,说明改正选举法,实为总统绝续时,预防争乱起见,小子也似信非信,只好付诸阙如。” |
付之梨枣 | fùzhīlízǎo | 指刻版刊印书籍。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古代称书版。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段序》:“然欲付梨枣而啬于资,素愿莫偿,恒深歉怅。” |
付之一炬 付诸一炬 | fùzhīyījù fùzhūyījù | 付:交给;之:它;炬:火把;一炬:一把火。给它一把火烧光。指用火烧毁。由于英法联军的入侵;圆明园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尚衣失珠袍》:“……则故称遗漏;付之一炬;以失误上闻;不过薄责而已。”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六回:“在这许多名片里面,捡出一张,上写着颜轶回,……其余都付诸一炬。” |
付之一叹 | fùzhīyītàn | 叹一口气。多指对不满意的某件事表示无可奈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前日之事,我也不计较长短,付之一叹罢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8回:“沈中堂看了,还当是军机没有这个权力阻当这件事,也只有付之一叹,没有别的说话。” |
付之一笑 付诸一笑 | fùzhīyīxiào fùzhūyīxiào | 指一笑了之,形容不屑于理会。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乃知朝士妄想,自古已然,可付一笑。”宋·朱熹《朱文公文集·与王漕书》第二十七卷:“亦意高明见其迂阔;不过付之一笑而已。”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以此知《义海》、《西清》寡陋,而妄为之说,可付之一笑。”清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六回:“仲英乃恍然大悟,付诸一笑,就在高椅上坐下,问雪香道:‘耐意思要我成日成夜陪仔耐坐来里,勿许到别场花去,阿是嗄?’”清 壮者《扫迷帚》第九回:把一切诞罔不经之事,付诸一笑,那就不负我今日一番饶舌了。 |
付诸洪乔 | fùzhūhóngqiáo | 比喻书信遗失。现代社会寄信再不会付诸洪乔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
付诸实施 付诸实行 | fùzhūshíshǐ fùzhūshíxíng | 诸:各,各个都付以行动。把某项方案、办法等进行实施。 |
付梓 | fùzǐ | 指书稿雕版印行。梓:刻板 |
咐 | fù | ①吩咐:见“吩”。②嘱咐:见“嘱”。 |
附 | fù | ①另外加上,随带着:附体。附件。附带(a.另外有所补充的;b.非主要的)。附庸。附会(a.把不相关连的事勉强拉到一起,如“牵强附会”;b.组织文章、布局谋篇、命意修辞等创作活动,如“精思附会,十年乃成”)。附赘悬疣。②同意,赞同:随声附和。附议。③捎带:“一男附书至”。④靠近:附近。附耳低言。⑤依从:依附。归附。趋炎附势。《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晋书 武帝纪》:“遣兼侍中张侧、黄门侍郎硃震分使扬越,尉其初附。”《资治通鉴 晋纪八》陈敏刑政无章,不为英俊所附。《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诸子幼弱,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 |
附递 | fùdì | 犹附呈。《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四年》:"癸亥,诏:'外官有所陈事,并附递闻朝廷,毋得申御史台。'" |
附耳低言 | fùěrdīyán |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遂附耳低言道:‘这桩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种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与你商量后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拿出一张牌票来看了,附耳低言了几句,二府上轿去了。” |
附耳射声 | fùěrshèshēng | 谓传闻异辞,捕风捉影。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迁移,忘注芜没,郢书燕说,附耳射声。” |
附凤攀龙 | fùfèngpānlóng | 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亦“攀龙附凤”。汉 扬雄《法言 渊骞》:“攀龙鳞,附凤翼。”清·洪楝园《警黄钟·宫叹》:“可怜你,附膻逐臭,也自比,附凤攀龙。” |
附肤落毛 | fùfūluòmáo | 比喻赋闲无正事可干。晋 范亨《燕书》:“恪大笑。射发一矢,拂脊;再一矢,磨腹。皆附肤落毛,上下如一。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丁卯之秋事,附肤落毛,失诸正鹄,迟回白门。” |
附会 | fùhuì | ①随从,追随。依附;附和。《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初,少府监丞弘农宋之问及弟兖州司仓之逊皆坐附会张易之贬岭南,逃归东都,匿于友人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家。唐 张九龄《上封事书》:“或因势附会,遂忝高班。” 清 黄宗羲子一魏先生墓志铭:“是时场屋之文,竞学浮丽……然子一孤行一意,不肯附会。”唐 无名氏《玉泉子》:“于时朝贵朋党,德裕破之,由是结怨,而絶于附会,门无宾客。”《宋史·宁宗纪三》:“(嘉定四年九月)丁丑……诏:附会开边得罪之人,自今毋得叙用。” ②犹言融会贯通。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附会》:“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下》:“庶寻文究理,颇相附会。”③勉强地把两件没有关系或关系很远的事物硬拉在一起。 宋 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附会经,造为文书,以晓告四方之人。”④使协调和同。《汉书·郦食其等传赞》:"陆贾……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丁)谓机敏有智谋,善附会而有心计,在三司,案牍填委,吏久难解者,谓一言判之,众皆释然。 |
附会穿凿 | fùhuìchuānzáo | 将无关之事硬扯在一起牵强地解释。宋·陈善《扪虱新话·欧阳公信经废传》:“此岂可以私意附会穿凿而为之哉。”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董仲舒取《春秋》所记天变灾异广泛地予以附会穿凿,使《公羊》学彻底的阴阳五行化。 |
附集 | fùjí | 依附聚集。唐 韩愈《送殷员外序》:“凡四方万国,不问海内外无大小,咸臣顺于朝,时节贡水土百物,大者特来,小者附集。” 宋 曾巩《兜率院记》:“噫!子之法,四方人奔走附集者,衎衎施施,未有止也。”《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六》臣愚以为宜复置乌桓校尉,诚有益于附集,省国家之边虑。 |
附骥 | fùjì | 蚊蝇叮附马尾而远行,比喻攀附权贵而成名。也说“附骥尾”。《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索隐》:“蚊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本谓依附他人以成名,这里是追随、跟从的意思。骥,千里马。《聊斋志异 凤仙》初,丁自别业暮归,遇水仙独步,见其美,微睨之。女请附骥以行。 |
附骥名彰 | fùjìmíngzhāng | 附:依附;骥:千里马;彰:显著。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显名于世。《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
附骥攀鸿 | fùjìpānhóng | 攀:攀附;鸿:天鹅。比喻依附他人以成名。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夫蚊虻终日经营,不能越阶序,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 |
附骥攀鳞 | fùjìpānlín | 比喻追随有名望的人左右,依附其成名。宋 释惠洪《代夏均甫宴人致语》诗:“青天白日心常在,附骥攀龙志未摧。” |
附身 | fùshēn | ①佩带在身。王充《论衡·率性》:“西门豹急,佩韦以自缓,董安于缓,带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②谓(灵魂)附托人身。《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説到这样转世,説出前生附身,活现果报。”《花月痕第四二回》一日,绍深忽说天父附身,责了员逆五十大棍,责了锵辉一百小板,大众忿忿不平。 |
附骥尾 | fùjìwěi | 典出《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指蚊蝇附在马的尾巴上,可以远行千里。后遂以“附骥尾”比喻依附先辈或名人之后而成名。后常用为自谦的套语。亦省作“附尾”、“附骥”。王褒《四子讲德论》:“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俟破贼立功,庶可附骥尾以成名耳。”清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二:“汉皇甫规深以不与党人为耻,数子碌碌,乃获附骥尾。” |
附离 | fùlí | ①附着,依附。《庄子·骈拇》:“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成玄英疏:“离,依也。” 宋 叶适《朝议大夫蒋公墓志铭》:“胜流者有所激发以厉其节,平进者无所附离而行其志。”清 沉珩《原诗 叙》:“诗自唐以后迄於有明 ……偏畸间出,餘子或附离以起,亦不数数称也。”②突厥族对卫士的称呼。《北史·突厥传》:“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新唐书·突厥传上》:“卫士曰附离。” |
附丽 | fùlì | 附着,依附。附丽求进。倾心附丽。《文选·左思》:"而子大夫之贤者,尚弗曾庶翼等威,附丽皇极。"李善注:"言不曾与众庶翼戴上者,等其威仪,而附着于大中之道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一》(马)人望有操守,未尝附丽求进。《金史·杨伯雄传》:"君子受知于人当以礼进,附丽奔走,非素志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于时举朝惮秦桧权力,皆附丽为自全计,(韩)世忠于班列一揖之外,不复与亲。《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七》(虞集)当权门赫奕,未尝有所附丽。 |
附逆 | fùnì | 谓投靠伪逆集团。《宋书·臧质传》:“履安奉顺,声泰事全,孰与附逆居危,身害名丑。”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他奔到彭泽自首,于是便以附逆之罪被投入狱中。”老舍《四世同堂四五》:“现在,那些人有的已经逃出北平,有的虽然仍在北平,可是隐姓埋名的闭户读书,不肯附逆。” |
附膻逐腥 | fùshānzhúxīng | 膻:羊肉的气味。依附、追逐有膻腥气味的东西。比喻巴结权贵,追逐个人利益。亦作“附膻逐秽”。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8回:“我们清白门第,断不至于设招权倚势之心,那无知小人,便看得咱家是附膻逐腥之地。” |
附上罔下 | fùshàngwǎngxià |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汉·刘向《说苑·臣术》:“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 |
附声吠影 | fùshēngfèiyǐng | 比喻盲目附和。清·王韬《洋务上》:“而附声吠影者流,从而嘘其焰,自惜不能置身在洋务中,而得躬逢其盛也。” |
附势趋炎 | fùshìqūyán | 谓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明·无名氏《赠书记·奚妈辨本》:“朝庭一时无公道,我难道附势趋炎,把是非颠倒。”粤剧《搜书院》第三幕:附势趋炎吾不惯,卑躬屈膝太无颜。 |
附书 | fùshū | 捎信;寄信。唐 杜甫《石壕吏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宋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沿汴絶淮,泛大江,凡五千里……在路无附书处。”明 文徵明《送洪玉方诗》:“君频有役难为别,我老思家欲附书。” |
附顺 | fùshùn | 依附顺从。《汉书·王莽传上》:“於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新唐书·宦者传上·刘贞亮传》:“贞元末,宦人领兵附顺者益众。”茅盾《永恒的纪念与景仰》:“一方面是忍耐、热烈、恒久、勇敢地趋向光明的人们--一切光明、学问、美、人类的爱、公共的进化。另一方面是压迫的势力:黑暗、愚蒙、懒惰、迷信和野蛮。我是附顺前者的。” |
附下 | fùxià | ①降格迁就下僚。《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孟献伯相鲁,堂下生藿藜,门外长荆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叔向闻之,以告苗贲皇,贲皇非之曰:'是出主之爵禄以附下也。'"陈奇猷集释:"出主之爵禄以附下,犹言去主之爵禄以从下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今刑部官吏以轻刑处之,附下不恭,孰大于此!②附和偏袒臣下。《北齐书·文苑传·樊逊》:"子胥无君,马迁附下,受诛取辱,何可尤人!"按,"马迁附下",指 司马迁为李陵申辩事。 |
附下罔上 | fùxiàwǎngshàng | 附和偏袒同僚或下属,却欺骗君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况(章厦)又背公营私,附下罔上,朝廷机密,无不泄漏。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五》少师万安恃权怙宠,殊无厌足,少师刘吉附下罔上,漫无可否。 |
附炎趋热 | fùyánqūrè | 比喻趋附时贵权势。明·王錂《春芜忘·宴赏》:“下官楚大夫登徒履便是,附炎趋热,色厉内茬。” |
附益 | fùyì | ①增加,增益。《论语·先进》:“季氏富於周公,而(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汉书·萧望之传》:“少史冠法冠,为妻先引,又使卖买,私所附益凡十万三千。”颜师古注:“使其史为望之家有所卖买,而史以其私钱增益之,用润望之也。”《晋书·元帝纪》:“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聊斋志异 邢子仪》白莲歼灭而杨独不死,又附益之,几疑恢恢者疏而且漏矣。②附会,夸大其辞。清 恽敬《书后二》:“盖佛经多为无识者附益,故陋而且妄如此。” |
附翼攀鳞 | fùyìpānlín | 解释同“攀龙附凤”。《北史·孙腾斛律羡等传论》:“位非宠进,功籍势成,附翼攀鳞,郁为佐命之首。”柳亚子《再题〈圭塘倡和集〉》诗:附翼攀鳞原不易,杨花生性悔轻狂。 |
附影附声 | fùyǐngfùshēng | 盲目附和。清·钮琇《觚剩·惠士陈言》:“何意三春出作之时……始觉说痴说梦,无非附影附声。” |
附庸风雅 | fùyōngfēngyǎ |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四十二回》:“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清·黄小配《晚清文学丛钞·情变 第八回》:“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清·吴趼人《情变 第八回》:“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郭沫若《洪波曲 第十六章》:“为了附庸风雅,不得不矫揉造作一番,骗骗自己而已。” |
附舆 | fùyú | 扶着车舆。指驾车。附,通“拊”。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王良执靶,韩哀附舆,纵骋驰骛,忽如影靡。” 李善 注引世本:“韩哀侯作御也。” |
附远 | fùyuǎn | 使疏远者亲附;使边远者归附。《礼记·郊特牲》:“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孔颖达疏:“取异姓者,所以依附相疏远之道。”《汉书·宣帝纪》:“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 |
附赘悬疣 附赘县疣 附赘悬肬 | fùzhuìxuányóu | 亦附赘县疣。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皮肤上突起的瘊子。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肬是疣的异体字。《庄子·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決肒溃痈。《庄子·骈拇》:“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成玄英疏:“附生之赘肉,县係之小疣。”亦作“附赘悬肬”。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亦省作“附赘”。 唐 刘知几《史通·覈才》:“夫天文之於史,实附赘之尤甚者也。”宋 陈师道《赠关彦长诗》:“功名如附赘,得失何用顾。” |
祔 | fù | ①原指古代帝王在宗庙内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卒哭,明日以其班祔。”②合葬:“周公盖祔。”《晋书 武帝纪》(咸宁四年)秋七月己丑,祔葬景献皇后羊氏于峻平陵。《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岂必远祔山陵,然后为贵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戊子,祔明德皇后(宋太宗赵光义皇后)神主于太庙。 |
祔庙 | fùmiào | 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夙兴夜处,言于祔庙之祝。”唐 韩愈《顺宗实录一》:“今请竢祔庙毕,复常。”《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宣懿太后祔庙,陛下未尝亲谒。”《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请为钦宗作主祔庙。”《清史稿·礼志五》:“孝康章皇后祔庙,位次世祖。” |
驸 | fù | ①《说文》驸,副马也。桂馥注:“副马也者,《后汉书·鲁恭传》:‘赐驸马从驾’。注云:‘驸,副也,非正所乘,皆为副。’《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驸马都尉。又指驾副车的马。②通“辅”。车厢外的立木。引申为辅助 《史记》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
驸马 | fùmǎ | 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晋书 元帝纪》诸参军拜奉车都尉,掾属驸马都尉。《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甫三十余着,婢竞乱之,曰:“驸马负矣!” |
鲋 | fù | 鲫鱼。如:鲋鱼(鲫鱼);鲋子(妾鱼)。《易经·井卦》九二爻辞,井谷射鲋,瓮敝漏。按卦象,巽下坎上,巽为鱼,鲋之象。坎为弓,射之象。此处鲋,指小鱼,与涸辙之鲋类似。前儒以为蛤蟆,又以为蜗牛,皆非也。《尔雅》:鳜,小鱼也,注云:似鲋子而黑,俗呼为鱼婢,江东呼为妾鱼,婢与妾,皆小也。参见“涸辙之鲋hézhézhīfù”。 |
鲋鱼 | fùyú | ①即鲫鱼。《庄子·外物》:“周(庄周)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三·鲫鱼》:“鮒鱼。”②山名。在今河南省清丰县顿丘故城西北。一名高阳山,又名青冢山。传说帝颛顼高阳氏葬于此山之阳。《山海经·海内东经》:“水出鮒鱼之山,帝顓頊葬于阳,九嬪葬于阴,四蛇卫之。”按,北堂书钞卷九二引山海经“水”作“濮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