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
| fú | ①信用,信任。《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蔡京)偃蹇弗避,傲睨罔悛,致帝意之未孚,昭星文而申谴。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②为人所信服,相信:深孚众望。共孚者。《左传 曹刿论战》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资治通鉴 晋纪十五》(丹杨尹阮孚)谓所亲曰:“今江东创业尚浅,主幼,时艰,庾亮年少,德信未孚,以吾观之,乱将作矣。”唐 韩愈《祭张给事文》:“府迁幽都,顽悖未孚。”《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刘蕡又曰:“陛下诚能揭国权以归相,持兵柄以归将,则心无不达,行无不孚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若上国孚其诚意,确许之平,则朝廷一言戒之,谁敢尔者! |
孚信 | fúxìn | 信用;信誉。《易·中孚》"有孚挛如"马注:“挛:连也。”孔颖达疏:"处于尊位,为羣物之主,恒须以中诚交物,孚信何可暂舍。"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讲学日久,孚信渐博。" |
孚尹明达 孚尹旁达 | fúyǐnmíngdá fúyǐnpángdá | 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问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宋·叶適《中奉大夫尚书工部侍郎曾公墓志铭》:“公孚尹明达,既早慧,长益贯研古今,出其英华,皆有新意。” |
郛 | fú | ①古代城圈外围的大城:郛郭(外城)。《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一》魏王(拓跋)军鲁口,遣长孙肥帅骑七千袭中山,入其郛;(慕容)麟追至水,为魏所败而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乃于近塞积石为郛,闭榷场,绝商贾,连战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常德府、辰、沅、靖州大水,入其郛。②表示盛大。《庄子·秋水》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 |
郛郭 | fúguō | 外城。《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晋 左思《吴都赋》:"郛郭周匝,重城结隅。"《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必若戎辂亲行,宜且驻跸澶渊。但郛郭非广,久聚大众,深恐不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九》蝗亘田野,坌入郛郭,跳掷官寺,井匽皆满,而使者数出,府县监捕驱逐,蹂践田舍,民不聊生。明 何景明《拟古诗》之十一:"郛郭蔽枌槚,狐兔翔城隅。" |
桴 | fú | ①房屋的次栋,即二栋。②击鼓的槌:桴鼓相应。宋 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说岳全传 第七十八回》龙旗展处三军功,鼍鼓桴来万队行。③小竹筏或小木筏。《聊斋志异 张氏妇》时遭霪雨,田中潴水为湖,民无所匿,遂乘桴入高粱丛中。 |
桴鼓 | fúgǔ | ①鼓槌与鼓。比喻相应迅速。宋 罗泌《路史·后纪三·炎帝》:“教化兴行,应如桴鼓。”明 张居正《葬地论》:“世言葬地能作人祸福,谓葬得吉壤,家必兴隆,得恶地,家必衰替,若影响桴鼓之符应者,悉妄也。”清 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人心之机器,速于影响;一国之炉锤,捷于桴鼓。是在为上者善用之耳。”参见“桴鼓相应 ”。②指战鼓。《史记·田叔列传》:“田仁对曰:‘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乐死战斗,仁不及 任安。’”《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昔汉光武诛公孙述,晋武帝擒孙,未闻二帝自统六师,亲执桴鼓,蒙矢石也。唐 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见怀长句》:“从容自使边尘静,谈笑不闻桴鼓声。”明 徐复祚《投梭记·闺叙》:“把笳声桴鼓相呼唤,令羣丑抱头窜。”《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六》(曹操)乃自执桴鼓以率攻者,遂克之。③指警鼓。用于报警告急。《荀悦纪·宣帝纪三》:“由此桴鼓希鸣,世无偷盗。”《晋书 怀帝纪》宫省无复守卫,荒馑日甚,殿内死人交横,府寺营署并掘堑自守,盗贼公行,桴鼓之音不绝。唐 崔日用《饯唐永昌 诗》:“洛阳桴鼓今不鸣,朝野咸推重太平。”康有为《公民自治篇》:“故即有循吏,至于桴鼓不鸣,庞吠无警,余粮栖亩,讼狱少囚,则以为治效之至矣。”④乐鼓的一种。《文献通考·乐考九》:“桴鼓,唐燕乐有之,今太常铙吹前部用之。” |
桴鼓相应 | fúgǔxiāngyìng | 用鼓槌打鼓,鼓就响起来;比喻相互应和,配合得很紧密。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桴鼓相应的领袖。《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桴之与鼓。”《汉书·李寻传》:“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桴鼓之相应也。” |
桴炭 | fútàn | 轻而易燃的木炭。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六》浮炭者,謂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謂之桴炭,恐亦以投之水中則浮故也。克非《春潮急十二》(她)又从灶洞旁边的瓦罐里,拿出几捧往常烧硬块柴时闭的桴炭,备了一个烘笼子,以便等会儿客人起床后好烤手。” |
桴止响腾 | fúzhǐxiǎngténg | 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响。又写作枹(fú)止响腾。桴/枹,鼓槌。响:响声,声音,名词。腾:扬起,传播。宋 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
莩 | fú Ⅰ. | 芦苇秆里面的薄膜:葭莩。Ⅱ.piǎo同“殍”。参见“饿殍”。 |
罦 | fú | ②覆盖:“湿迎床足,罦于墙屋。” ①一种捕鸟的网,鸟入网后,能自动将鸟罩住:“雉离于罦。” |
罦罬 | fúzhuó | 泛指罗网。飞鸟陷入罦罬,挣扎不得。《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 |
蜉 | fú | ①参见“蜉蝣”。②蚍蜉。见“蚍”。 |
蜉蝣 | fúyóu | ①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毛传:“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颜师古注:“蝤音由,字亦作蝣。”晋 郭璞《游仙诗》:“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柯灵《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否则只好朝生而暮死,与蜉蝣同寿。”黄庭坚:石羊卧荒草,一世如蜉蝣。②比喻微小的生命。宋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明 许自昌《水浒记·聚义》:“云天谊,讵可量,匡救蜉蝣离虎狼,复垂怜阃内荆钗,使夫妻团圆无恙。”③比喻浅薄狂妄的人或文辞。清 袁枚《随园诗话 卷一》:“今人未窥韩柳门户,而先扫六朝;未得李杜皮毛,而已轻温李:何蜉蝣之多也。”何启胡礼垣《曾论书后》:“此而羣喙犹未息也,吾请质诸圣训以扫俗学之蜉蝣,稽诸圣言以靖伪儒之簧鼓。”④犹浮蚁。浮于酒面上的泡沫。五代 谭用之《贻费道人》诗:“碧玉蜉蝣迎客酒,黄金毂辘钓鱼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