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 | fú I. | ①文言发语词: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夫天地者。《史记·项羽本径》夫秦有虎狼之心。宋·苏洵《六国论》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左传 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上皇(拓跋弘)曰:“滞狱诚非善治,不犹愈于仓猝而滥乎!夫人幽苦则思善,故智者以囹圄为福堂,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尔。”《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夫人君南面,九重奥绝,陪奉朝夕,义隔卿士,阶闼之任,宜有司存。唐 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夫法本无弊,而例实败之。法者,公天下而为之者也;例则因人而立,以坏天下之公者也。②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③文言指示代词,借用为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这、此、那、彼”等。《诗经·墓门》:“夫也不良,国人知之。”《论语·先进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公曰:“不可。微夫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 子产论尹何为邑》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庄子·达生》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II. 参见fū。 |
扶 | fú | ①搀,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搀扶。扶正。扶老携幼。②帮助,援助:扶养。扶植。扶危济困。③用手按着或把持着:扶梯。沙发扶手。④沿着,顺着。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⑤姓。 |
扶病 | fúbìng | 带病,抱病(行动)。扶病工作。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
扶侧 | fúcè | 将妾升格为正妻。《红楼梦》第二回: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侧作正室夫人了。也作扶正。 |
扶持 | fúchí | 扶着。帮助,支撑照料。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唐 李商隐《韩碑诗》:“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度”指裴度)唐 杜甫《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明 王守仁《象祠记》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清 袁枚《祭妹文》堂上阿奶仗汝扶持。 |
扶床 | fúchuáng | 谓年幼扶床学步。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
扶戴 | fúdài | 扶立拥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如在兵革之时,构扇反覆,纵横説诱,不识存亡,强相扶戴,此皆陷身灭族之本也。”卢文弨补注:“扶戴,谓推奉以为主也。” |
扶颠持危 | fúdiānchíwēi | 颠:倒,倾倒;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宋·秦观《贺孙中丞启》:“恭惟中丞侍郎,受天间气,为世直儒;力足以扶颠持危,器足以致远任重。” |
扶风 | fúfēng | ①疾风。②古郡名。旧为三辅之地,多豪迈之士。《晋书 武帝纪》(咸宁三年)八月癸亥,徙扶风王亮为汝南王。③指悲壮激昂之作。 |
扶服 | fúfú | 亦作“扶伏”。亦作“扶匐”。同“匍匐”。①伏地爬行。形容急遽,竭力。《礼记·檀弓下》:“《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诗·邶风·谷风》作“匍匐救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折轸。”《汉书 王莽传》赖蒙陛下圣德,扶服振救,遮扞匡卫,国命复延,宗室明目。《南史·隐逸传上·剡县小儿》:“因自投下床,扶匐至母尸侧,顿絶而死。” 元 揭傒斯《临川女》诗:“闻汝即赴死,扶服到河滨。”王闿运《熊氏墓表》:“睋而有间,恭人暴卒,同官命妇,扶服救丧。”②趴伏于地。《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汉书·匈奴传下》:“呼韩邪携国归化,扶伏称臣。”《南齐书·王敬则传》:“夜着青衣,扶匍道路,为太祖听察苍梧出来。” 宋 王禹偁《大阅赋》:“俾遁逃兮无地,咸扶服兮朝天。” 清 黄遵宪《锡兰岛卧佛》诗:“阑斑被绣缦,扶服拜赤帟。” |
扶乩 | fújī | 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抬箕、扶鸾、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称为鸾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的意思。参见“乩”。 |
扶疾 | fújí | 犹扶病。汉 王充《论衡·问孔》:"辅之于人,犹杖之扶疾也。"《晋书·羊祜传》:"中诏申谕,扶疾引见,命乘辇入殿,无下拜。"唐 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受辞瞻左钺,扶疾往前旌。" 《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方天地有大灾变,陛下(宋仁宗)责躬问道之际,(王)曾未入见,而扶疾于中书视事,引擢亲旧,怡然自居。 |
扶将 | fújiāng | 搀扶;扶持。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
扶柩 | fújiù | 为护送灵柩。明·叶盛《水东日记·丰文庆复清敏故园》:“庆扶柩还鄞,将合葬祖茔,访遗墓故址,无知者。”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八卷》又经一载,父亲一病而亡,仲翔扶柩回归河北。《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不一日,萧别驾卒於任所。萧雅奔丧,扶柩而回。” |
扶老 | fúlǎo | ①谓手杖可供老人凭借扶持。后因用以为手杖的别名。《艺文类聚卷九二》引应劭《风俗通》:“周官·罗氏:‘献鳩养老。’无罗氏,故作鳩杖以扶老。”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憇,时矫首而遐观。”宋 黄彻《郊行诗》:“江干食息呼扶老,木末攀缘讶宛童。”金 宇文虚中《和高子文秋兴》:“散步双扶老,栖身一养和。”②一些可供做手杖的树、藤、竹的名称。《诗·大雅·皇矣》“其檉其椐”三国吴陆玑疏:“椐,樻。节中肿,似扶老,今灵寿是也。”阮元《校勘记》:“扶老,木名,可以为杖。”《山海经·中山经》“(龟山)多扶竹” 晋 郭璞注:“邛竹也,高节实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后汉书·周磐传》“磐同郡蔡顺,字君仲,亦以至孝称”。李贤注引 晋 周斐《汝南先贤传》:“蔡顺事母至孝。井桔橰朽,在母生年上,而顺忧,不敢理之。俄而有扶老藤生,绕之,遂坚固焉。”晋 崔豹《古今注·都邑》:“成帝顾成庙有三玉鼎,二真金罏,槐树悉为扶老拘拦,画飞云龙角於其上也。” ③秃鹙的别名。晋 崔豹《古今注·鸟兽》:“扶老,秃秋也。状如鹤而大,大者头高八尺,善与人鬭,好啖蛇。”一说为刻有秃鹙头形的拐杖。 宋 无名氏《采兰杂志》:“山中老人以秃鶖头形刻杖上,谓之扶老,以此鸟能辟蛇也。古今注以秃鶖为扶老,甚谬。” ④搀扶老人。参见“扶老携幼”。 |
扶老携幼 | fúlǎoxiéyòu | 搀扶着老人,带领着小孩。形容民众成群结队而行。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隋书·高祖纪下》:“上勑斥候,不得輒有驱逼,男女参厠於仗卫之间,逢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宋史列传 卷九十三》: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弼率百骑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携幼以归。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二回》:“入国之日,一路百姓,扶老携幼,争睹威仪。”明 冯梦龙 《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那时城外百姓,一个个亡魂丧胆,携老扶幼,弃家逃命。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一回》:“乡里人听见锣响,一个个扶老携幼,挨挤了看。” |
扶鸾 | fúluán | 扶乩jī。传说神仙来时驾凤乘鸾,故名。《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
扶辇下除 | fúniǎnxiàchú | 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除:台阶。《汉书·苏武传》:“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
扶墙摸壁 | fúqiángmōbì | 抚摸着墙壁。比喻言论主张比较软弱平庸。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回:“这两个鸟男女,正在缸里扶墙摸壁扎挣。”叶圣陶《病中》:“你们不敢表示自己的主张,不敢抒发自己的情感,只是在那里扶墙摸壁过日子。” |
扶倾济弱 | fúqīngjìruò | 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我们今天在没有发达之先,立定扶倾济弱的志愿。” |
扶弱抑强 | fúruòyìqiáng | 指扶助弱小,压制强暴。《汉书˙刑法志》:“自建武、永平……而政在抑强扶弱。”《水浒》这本书中,描述了众多杀富济贫,扶弱抑强的英雄豪杰。 |
扶桑 | fúsāng | ①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观赏植物。②神话中的树木名。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③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鲁迅《送增田君归国》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郭沫若《沁园春》赤县扶桑一衣带水。 |
扶侍 | fúshì | ①服侍;奉侍。 搀扶陪侍。《后汉书·江革传》:“每朝会,帝常使虎賁扶侍,及进拜,恆目礼焉。”宋书·刘道济传:“吾疾久,汝等扶侍疲劳。”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梁世士大夫皆尚襃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是讨了一个孩儿来,要早晚扶侍你。”②指搀扶陪侍的人。《宋书·朱修之传》:“后坠车折脚……以脚疾不能行,特给扶侍。”《新唐书·方技传·张果》:“擢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赐帛三百匹,给扶侍二人。” |
扶疏 | fúshū | 亦作“扶疎”。亦作“扶踈”。①枝叶繁茂分披貌。《吕氏春秋·任地》:“树肥无使扶疏,树硗qiāo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则多粃,硗而专居则多死。”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枝柯扶疎,世罕其比。”宋 姜夔《虞美人·咏牡丹词》:“玉盘摇动半厓花。花树扶疏,一半白云遮。”宋 黄庭坚《念奴娇 断虹霁雨》:“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一》:“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②回旋貌;飘散貌。《淮南子·修务训》:“龙夭矫,燕枝拘,援丰条,舞扶疏。” 高诱注:“扶疏,盘跚貌。”文选·嵇康《琴赋》:“忽飘摇以轻迈,乍留联而扶疏。”李善注:“言扶疏四布也。” |
扶苏 | fúsū | ①义同“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聊斋志异 种梨》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②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
扶同 | fútóng | ①符合;附和。《水浒传第六十二回》虽是在梁山泊住了许多时,这个是扶同诖误,难问真犯。②伙同。 |
扶危 | fúwēi | 在危难时给予帮助。《三国志.卷三八.蜀书.许靖传》:今日足下扶危持倾,为国柱石。晋 刘琨《劝进表》社稷靡安,必将有以扶其危。 |
扶危定乱 | fúwēidìngluàn | 扶助危难,平定祸乱。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三回:能识人,能爱人才,能为国留得那英雄豪杰,为朝廷扶危定乱。 |
扶危定倾 | fúwēidìngqīng | 谓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之使安定。《周书·李基传》:“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任用偶误,一切乖方,而欲倚之以扶危定倾,经营八表,岂不难乎! |
扶危济急 | fúwēijìjí | 犹扶危济困。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
扶危济困 | fúwēijìkùn | 扶助有危难,救济困苦的人。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
扶危救困 | fúwēijiùkùn |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梁斌《红旗谱》第三卷:“陈旅长响亮地笑了,说:‘知兄!还不失尚老遗风,扶危救困,爱国恤民。” |
扶危翼倾 扶危定倾 | fúwēiyìqīng fúwēidìngqīng | 谓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之使安定。《周书·武帝纪下》:“昔魏室将季,海内分崩,太祖扶危翼倾,肇开王业。”《周书·李基传》:“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任用偶误,一切乖方,而欲倚之以扶危定倾,经营八表,岂不难乎! |
扶危拯溺 | fúwēizhěngnì | 溺:落水。帮助危难者,救起落水者;比喻救助别人的急难。唐·崔祐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序》:“常州之义笃于友,用之有常,行之可久,扶危拯溺,尔身我手。” |
扶微 | fúwēi | 扶持衰微。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今圣上德通神明……遣近臣奉旨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合力,冀得废道。”班固《白虎通·五行》:“扶微助衰,歷成其道。”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宋 曾巩《相制一》:“呜呼,自周衰以来,千有餘岁,先王之道,蔽而不明,振坏扶微,朕窃有志。” |
扶摇 | fúyáo | 飙风。盘旋而上的暴风。《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成玄英疏:“扶摇,旋风也。”《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唐 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词:“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②盘旋而上;腾飞。郁达夫《感伤的行旅》一:“坐在黄包车上的身体,好像在腾云驾雾,扶摇上九万里外去了。” |
扶摇万里 | fúyáowànlǐ | 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暴风从下而上盘旋很高,风势急且大。《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
扶摇直上 | fúyáozhíshàng | 原义是暴风自下急遽的盘旋而上,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志。唐·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一二回》:“那时扶摇直上,便与弟辈分隔云泥,直令人又羡又妒。” |
扶曳 | fúyè | 搀扶着走。挽扶拖拉。多指困顿貌。《聊斋志异 山魈》扶曳登床,始言其故。 |
扶掖 | fúyè | ①搀扶。《汉书·王莽传下》:三日庚戌,晨旦明,羣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白虎门。《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衉血数升,淮安王扶掖还宫。《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是时,杨国忠为御史中丞,方承恩用事。(安)禄山登降殿阶,国忠常扶掖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太上(宋高宗)年将七十,步履饮食如壮年,每侍太上行苑囿,登降皆不假扶掖。②扶住,提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左仆射张齐贤以司空致仕,还洛阳,入辞,方拜而仆。帝遽止之,许二子扶掖升殿,命益坐茵为三以优之。马南邨《燕山夜话·初生牛犊不怕虎》:"年长的一辈当然有责任对年轻的一代加以指导和扶掖。" |
扶义 | fúyì | 犹仗义。《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乃扶义征伐。”《史记 高祖本纪》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隋书·经籍志二》:“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义俶儻之士,皆有记録。”《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二年》:“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諭秦父兄。”胡三省注:“余谓扶义,犹言杖义也。”元 柳贯《宗忠简公画像作诗》:“扶义亟西征,敌愾为小却。” |
扶翼 | fúyì | ①护持;搀扶。庄子·则阳:“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史鰌奉御而进所,搏币而扶翼。”《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季龙)下书衣澄以綾锦,乘以彫輦,朝会之日,引之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而上。”②辅佐,扶助。《后汉书·顺帝纪》:“近臣建策,左右扶翼。”《晋书 武帝纪》暨汉德既衰,太祖武皇帝(魏武帝曹操)拨乱济时,扶翼刘氏,又用受命于汉。南朝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萧曹扶翼祖,灭秦项以寧乱。” 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尺牍新钞》:“我辈著书,不能开导人心,扶翼世道,虽艷如花,热如火,祇堪覆瓿耳。” |
扶舆 | fúyú | ①亦作"扶于"、"扶与"。犹扶摇。盘旋升腾貌。②勉强扶持。《后汉书·宋均传》:"以疾上书乞免,诏除子条为太子舍人,均自扶舆诣阙谢恩。"王先谦集解引 沈钦韩 曰:扶舆盖汉晋人常言。《晋·山涛传》'遂扶舆还洛',《刘寔传》'遂自扶舆冒险而至',《皇甫谥传》'扶舆就道',盖勉强扶持之意。"《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又年疾日侵,有加无损,不任扶舆进路以塞元责。"《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六》(孔)纬以有疾,扶舆至京师,见上(昭宗李晔),涕泣固辞;上不许。 |
扶杖 | fúzhàng | 拄杖。《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唐 韩愈《人日城南登高 诗》扶杖陵圮址,刺船犯枯葑。《宋史·儒林传七·真德秀》深村百岁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欢声动地。清 田兰芳《明河南参政石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其扶杖之叟指以语夫少稚曰:“微公,宁有若辈於今日!追念公德当世世无忘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清史稿卷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乃至胥动浮言,小民摇惑惊恐,山谷扶杖之民,有不获闻新政者,朕实为叹恨。 |
扶正黜邪 | fúzhèngchùxié | 扶助正道,除去邪恶。汉·蔡邕《对诏问灾异》:“圣意勤勤,欲清流荡浊,扶正黜邪。” |
綍 | fú | ①同“绋”。引棺的大绳索。②帝王诏书。《礼记.缁衣》:“王言如纶,其出如綍。”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孔颖达疏:“‘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者,亦言渐大,出如綍也。綍又大于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