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 | fū | ①布置,铺开,摆开:敷设。敷陈(铺陈,详细叙述)。文选·刘琨《劝进表》:“纯化既敷,则率土宅心。”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敷舒。敷衍(a.叙述并发挥,亦作“敷演”;b.做事不够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c.勉强维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漕司买银,须依时直,不得低价敷买。②涂上,搽上:敷药。敷粉。③足够:入不敷出。《三国演义 第71回》孔明曰:“今操引大兵至此,恐粮草不敷,故勒兵不进;若得一人深入其境,烧其粮草,夺其辎重,则操之锐气挫矣。”《三国演义 第109回》此时昭手下有六千人,被姜维绝其路口,山上泉水不敷,人马枯渴。《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帝(宋仁宗)谓辅臣曰:“江、淮连年荒歉,如闻发运司惟务诛剥,以敷额为能,虽名和籴,实抑配耳。其减今年上供米百万石。”参见“不敷”。④通“布”(bù)。宣告;陈述。又如:敷布(陈述);敷文(铺陈文藻);敷畅(敷陈发扬);敷奏(敷陈上奉);敷释(铺叙阐释);敷布(叙陈)。《后汉书·张网传》不能敷扬五教,翼赞日月。三国魏 曹丕《策孙权九锡文》敬敷训典,以服朕命,以勖相我国家,永终尔显烈。《晋书 符坚载纪上》愿陛下则采椽之不琢,鄙琼室而不居,敷纯风于天下,流休范于无穷。《文心雕龙·鎔裁》善敷者辞殊而义显。 |
敷畅 | fūchàng | ①谓广为传播。《旧唐书·礼仪志三》:“四海会同,五典敷畅,岁云嘉熟,人用大和。”亦谓畅达。《梼杌闲评》第二一回:“郭侍郎走近御案,先讲《易经》复卦,辞理敷畅,解说明晰。”②铺叙而加以发挥。书序:“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来。”《资治通鉴 晋纪十》汉主(刘)聪每与群臣议政事,(刘)殷无所是非;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理,商榷事宜,聪未尝不从之。 |
敷陈 | fūchén | 详尽的陈述。剀切敷陈。《淮南子·要略》敷陈存亡之机。敷陈备细。《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敷陈坟素,坐而论道。”《资治通鉴 宋纪十》高子(高允)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资治通鉴 后唐纪八》卢文纪等上言:“臣等每五日起居,与两班旅见,暂获对扬,侍卫满前,虽有愚虑,不敢敷陈。”《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或偶有敷陈,稍惬圣旨,怯懦蹇讷者,口虽奏而未尽其心,奸诈辩词者,言虽当而未必有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崔)斌入见,敷陈时政得失。时蒙古主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面斥是非,无有所讳。《清史稿卷九 世宗本纪》臣工条奏,宜据实敷陈,不当摭拾塞责。 |
敷躬布体 | fūgōngbùtǐ | 伸直身体。《后汉书 刘表传》若乃天启尊心,革图易虑,则我将军铺匐悲号于将军股掌之上,(审)配等亦当敷躬布体以听斧锧之刑。 |
敷化 | fūhuà | 布行教化。三国魏 阮籍《与晋王荐卢播书》:“应期作辅,论道敷化。”《晋书 武帝纪》“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导民,以佚代劳。”南朝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公下车敷化,风动神行。”唐 张钦敬《仲冬时令赋》:“维敷化布和,设明堂以听政;发祥储祉,坐宣室而受釐。” |
敷纳 | fūnà | 谓臣下陈奏善策,天子择善采纳。《尚书·益稷》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孔颖达疏:使陈布其言而纳受之。蔡沉集传:敷纳者,下陈而上纳也。 |
敷求 | fūqiú | 广求;遍求。敷,通“溥”。《尚书·伊训》:“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蔡沉集传:“敷,广也。广求贤哲,使辅尔后嗣也。”《尚书·康诰》:“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 |
敷荣 | fūróng | 开花。《晋书·王羲之传》:“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 |
敷文 | fūwén | 铺叙文辞。指作文。《晋书·夏侯湛潘岳等传论》覩其《抵疑》诠理,本穷通于自天;作诰敷文,流英声于孝悌。旨深致远,殊有大雅之风烈焉。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研书赏理,敷文奏怀。南朝梁 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娱谈终美景,敷文永清夜。 |
敷文阁 | fūwéngé | 绍兴十年(1140),徽宗的御制、御集编集完成。于是,是年五月十一日,"诏特建阁,以敷文为名,置学士以下官"。此后,对徽宗御书、御札又广加收集。绍兴二十四年(1154),实录院重新编类徽宗御集,"凡百卷,上(宋高宗)自序之"。先"权奉安于天章阁",后藏于敷文阁和秘阁。 |
敷显 | fūxiǎn | 传布显扬。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朝廷宪章,军旅誓誥,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 |
敷宣 | fūxuān | 传播,宣扬。《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宜令史官著长乐宫注、圣德颂,以敷宣景耀,勒勋金石,县之日月,攄之罔极。”《晋书·卞壸传》:“案侍中、司徒、临潁公组敷宣五教,实在任人,而含容违礼,曾不贬黜。”《水浒传第七十一回》若不见责,当以从头一一敷宣。 |
敷训 | fūxùn | ①陈布法则。《晋书·卫恒传》:“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②陈述解释。《晋书 文帝纪》敦五品以崇仁,恢六典以敷训。《魏书·孙惠蔚传》:“世宗即位之后,仍在左右敷训经,自冗从僕射迁秘书丞、武邑郡中正。” |
敷衍 | fūyǎn | ①敷布曼衍。张衡《西京赋》莜荡敷衍。综注:敷,布也;衍,蔓也。②表面上应付。警察出来敷衍一番。③陈述并发挥。《宋史·范冲传》上雅好《左氏春秋》,命冲与朱震专讲,冲敷衍经旨,因经规讽,上未尝不称善。《聊斋志异 江城》逾时,僧敷衍将毕,索清水一盂,持向女而宣言曰:“莫要嗔,莫要嗔!前世也非假,今世也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 |
敷衍了事 | fūyǎnliǎoshì | 敷衍:做事不认真;了:完。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也有先作揖,后磕头的,也有磕起头来,再作一个揖的。礼生见他们参差不齐,也只好由他们敷衍了事。”《文明小史》 第四十三回:“到了那里,人家因为他是抚台,头一个就请他,他就取出那张纸来看著,念了一遍,总算敷衍了事。” |
敷衍塞责 | fūyǎnsèzé | 敷衍: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塞责: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委员共知其事体之难,始克竣事,半属敷衍塞责。”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 |
敷衍搪塞 | fūyǎntángsāi | 做事马马虎虎应付一下,塞责了事。《文明小史》第十一回:“抄上几十联,也可以敷衍搪塞。”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1回:“都是一班负恩忘义的人物,还要把这等电文敷衍搪塞,真是令人气极了。” |
敷演 | fūyǎn | ①叙说并加以发挥。《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于是敷演旧章,奏而改焉。”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序》于是内珰辈广求先代奇迹及闾里新闻,倩人敷演进御,以怡天颜。②表演。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带领众人,都往御教场中,敷演武艺。”③同“敷衍”。 |
敷扬 | fūyáng | 传播宣扬。《后汉书·张纲传》:“不能敷扬五教,翼赞日月。”唐·柳宗元《礼部贺立皇太子表》:“陛下奉率前规,敷扬盛典,顾兹守器之重,爰正承华之位。”唐·贯休《赠抱麻刘舍人》:愤烈身先死,敷扬气益贞。天乎资大宝,泰矣见忠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虞、夏禅让,独饶治绩,敷扬休烈,故深大矣。” |
敷佑 | fūyòu | 敷布德泽以佑助百姓。《尚书.金縢》:"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孔传:"汝元孙受命于天庭为天子﹐布其德教﹐以佑助四方。"一说﹐犹遍有。周秉钧易解:"敷﹐徧也。佑﹐读为有……此言武王新见命于上帝﹐徧有四方。"《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一》将来冬祀,可搢大圭,执镇圭,庶格上帝之心,敷佑于下民,永为定制。 |
敷政 | fūzhèng | 布政,施行教化。《诗·商颂·长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 |
敷治 | fūzhì | 治理。《孟子·滕文公上》:“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赵岐注:“敷,治也。书曰:‘禹敷土。’是言治其土也。”一说为分治。焦循正义:“敷训布,布,散也。散亦分也。敷治即分治。尧不能一人独治,故使舜分治之。”《清史稿·乐志三》:“佐予敷治,俗美时雍。” |
敷奏 | fūzòu | 陈奏,向君上报告。善敷奏。《尚书·舜》:“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孔传:“敷,陈;奏,进也。”《汉书 王莽传中》敷奏以言,明试以功。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式是敷奏,百揆时序。”《水浒后传 第二二回》:“那六贼酿祸已深,得陈东敷奏,圣上俞允,勅批贵府,充军籍没,安置蛮烟。”《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