áo/qiáo

击打;同“敲”,敲击;摇动。吹得好猛,摮花草又摮旗杆。《聊斋志异 云翠仙》后遇向劝鬻妻者于途,近而哀语,遽出刀,摮而杀之,遂被收。

áo

话不顺耳:牙(语句念着不顺口)。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彼诮以为牙者,为其不相从听”。见“佶屈聱牙”。

聱叟

áosǒu

唐 元结的别号。元结自称浪士,及有官,人呼为漫郎或漫叟。后客居樊上,左右皆渔者,少长相戏,又呼为聱叟。见新唐书·元结传。宋 林逋《杂兴诗之四》:“次山有以称聱叟,鲁望兼之传散人。”次山,元结字;鲁望, 陆龟蒙字,人号江湖散人。金 麻九畴《赠裕之诗》:“贤人乐古声犹在, 聱叟文高世岂知。”清 陈维崧《水调歌头·读董舜民 苍梧词 题后词》:“力压古聱叟,气慑万獠奴。”

聱牙

áoyá

文辞艰涩,读不顺口。刘克庄《岁晚书事》诗之三:幸然不识聱牙字,省得闲人载酒来。

聱牙佶屈

聱牙诎曲

áoyájíqū

áoyáqūqū

聱牙:不顺口;佶屈: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形容文辞艰涩难读。出处清 钱谦益《题归太仆文集》:“推公之意,其必以聱牙诎曲不识字句者为古耶?”佶屈聱牙唐 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元 戴元表《剡源集 寿陈贵白》我今赠君亦无物,但有聱牙佶屈村田诗。

聱牙戟口

áoyájǐkǒu

聱牙:不顺口。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明史 文苑传三 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而不知只从形式上着眼,就必然走上聱牙戟口的道路。

聱牙诘曲

聱牙诘屈

áoyájiéqū

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清 郑相如《汉林四传 开明君传》:“有荐伏生工《尚书》,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从七岁好口授书文,聱牙诘曲。”

áo

具有高节肢足的虫子(如螃蟹、螳螂等)。《玉篇》车螯。《本草》其壳色紫,璀粲如玉,斑点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则壳开,取肉食之。荀子《劝学》“蟹六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梁元帝·谢车螯启》车螯,味高食部,名陈物志。

áo

①诋毁:诽谤:“丑先王,排訾旧典。”高;高超:《庄子·德充符》“乎大哉!独成其天。”③古同“嗷”,哀叹声:“吏缘为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附注:《庄子·大宗师》中把“骛”误作“謷”:謷乎其未可制也。参见“骛wù

謷然

áorán

①傲慢貌。謷,通“傲”。《庄子·天地》:“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成玄英疏:“謷,诞慢之容。”唐 刘禹锡《论书》:“其人必逌尔而笑,或謷然不屑。”宋 王安石《信州兴造记》:“病矣,吏乃始謷然自德,民相与诽且笑而不知也。”高远貌。《庄子·大宗师》“謷乎其未可制也” 唐 成玄英疏:“謷然高远,超於世表,不可禁制。” 陆德明释文:“司马云:志远貌。”

áo

指粮库。唐· 许浑《汉水伤稼》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明· 凌蒙初《三刻拍案惊奇》有一伙有家当囤米的财主,贪那贵价,从家里廒中发出米去。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七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住的有好房子,种的有好田园,穿的有好衣,吃的有好食,真个廒多积粟,囊有余钱,放债使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