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ēng

①刀剑锐利的部分:刀锋。剑锋。交锋。锋利。锋芒。锋镝(泛指兵器;亦喻战争)。《史记 太史公自序》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宋 苏轼《留侯论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②器物的尖锐部分:笔锋。针锋相对。③形容语言的尖锐:话锋。谈锋。④在前面带头的人:先锋。前锋。

锋不可当

fēngbùkědāng

形容气势极盛,不可阻挡。东汉·班固《汉书·韩信传》:“汉兵远斗,穷寇战,锋不可当。”清·陈天华《猛回头》不意杜国越来越猛,锋不可当。

锋鍉

fēngdí

犹锋镝。借指兵器。汉 贾谊《过秦论》: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锋镝

fēngdí

锋,刀口;镝,箭头。泛指兵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岑文本说(李)孝恭曰: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踵延颈以望真主,”西汉 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诸营之兵等尺高者,所请衣粮,但依旧例,又更番屯戍西边,使冒锋镝,战斗死亡者,不可胜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三》今者既因暴敛,复遭签发,室家田里,不得保聚,身犯锋镝,就死何辜!《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一》江南自兵兴以来,官军死锋镝,乡村农夫洊罹饥馑,投充壮丁,生不习兵,乌合瓦解。

锋镝余生

fēngdíyúshēng

锋:锋芒。镝:箭镞。指从刀箭下逃生或经过战乱后而活下来。他经过锋镝余生,更加珍惜生命。

锋发韵流

fēngfāyùnliú

指文章笔锋犀利,情韵欲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

锋芒

锋铓

fēngmáng

①刀剑的尖端或刃部。锋芒所向。《后汉书 袁绍传》会行人发露,(公孙)瓚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比喻才干、锐气。锋芒毕露。锋芒逼人。《汉书 王莽传》众将未及齐其锋芒,臣崇未及尽共愚虑,而事已决矣。三国演义 第二十二回》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如:锋芒太露。③细微的事情。汉 王充《论衡 超奇》锋芒毛发之事,莫不纪载。

锋芒毕露

锋铓毕露

fēngmángbìlù

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瓒示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杨振宁邓稼先》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锋芒毕露。

锋芒逼人

fēngmángbīrén

比喻言词锋利,给人以威胁。华而实《汉衣冠》第二回:“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锋芒不露

fēngmángbùlù

形容满腹才干或心机,表面上看不出来。宋·沈括《梦溪笔谈补》:“宋寇准拜相时,朝廷所下诏书有:‘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

锋芒所向

fēngmángsuǒxiàng

指斗争中矛头所指的地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锋刃

fēng‘rèn

①刀剑等的尖端和刃口。借指兵器。《尚书·费誓》:“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礪乃锋刃。”三国魏 曹丕《禁复私仇诏》:“民之存者,非流亡之孤,则锋刃之餘,当相亲爱。”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群帅文武,荷戈被甲,栉风沐雨,蹈履锋刃,与朕均劳。《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锋刃交接,唯恐前敌不多。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寄身锋刃,腷臆谁愬? 明 刘基《郁离子·螇螰》:“夫人飢则死,冻则死,不必皆以锋刃而后谓之杀之也。”鲁迅《华盖集·杂感》:“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比喻物体的边角锐利部分。宋 何薳《春渚纪闻·金龙砚》:“须得美石有锋刃而不劌,如端溪石者,发其光彩,则尽善矣。”喻目光凶狠。明 袁宏道《致徐明书》:“其人一瞻一视,皆具锋刃,以狠毒之心,而行慈悲之事。”

锋锐fēngruì

①指兵刃尖锐快利。锋锐的匕首。②(目光、言论等)尖锐;敏锐。锋锐的目光。③指勇往直前的气势。挫败敌人的锋锐。《封神演义 第三十五回》闻太师令吾等来探虚实,今方出战,不料被擒,挫动锋锐。

锋侠

fēngxiá

谓仗势凌人。《后汉书·袁绍传》:“(曹)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李贤 注:“锋侠,言如其锋之利也。”

fēng

①“蜂”的异体字。通“锋”,锐气。《汉书·韩王信传》:“及其蠭,东乡而争天下。”颜师古注:“蠭与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