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 | fēng | ①高而尖的山头;一系列山脉中的几个最高的山峰。山峰。峰巅。峰峦。高峰。险峰。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清 袁枚《山行杂咏》:“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②形状像山峰的东西:驼峰。浪峰。③最高处:登峰造极。峰年(自然界中某种活动达到高峰的年度)。 |
峰壑 | fēnghè | 山峰峡谷。唐 王维《桃源行》:“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
峰回路转 | fēnghuílùzhuǎn |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烽警 | fēngjǐng | 报警的烽火,亦借指战乱。《杨家将 第四十六回》沿边守将,武备不修,一闻烽警,人各望风而走。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八》:“臣解秩时实无烽警。”清 姚莹《游揽山记》:“及来广州,值海盗内躪,烽警日闻,足不出者一年。” |
峰峦 | fēngluán | 山峰和山峦。元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峰峦叠嶂 | fēngluándiézhàng | 指山峰重叠。这里的山峰重叠,与河流的流势各有挺拔。武夷山十分美丽,山峰重叠,险峻多姿。清·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这一层层叠叠,与河势争雄峭。 |
烽 | fēng | 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烽火(a.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b.喻战争或战乱)。烽烟。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战鼓,指战争)。 |
烽鼓不息 | fēnggǔbùxī | 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
烽堠 烽候 | fēnghòu | ①烽火台。烽堠相望。《资治通鉴 陈纪十》但使镇戍连接,烽堠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东观汉记·郭伋传》:“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唐 元稹《酬乐天 东南行 诗》:“邮亭一萧索,烽候各崎岖。”《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普锡曰:“自应州南境至天池,皆我耕牧之地,清宁间,边将不谨,为宋所侵,烽堠内移,似非所宜。”《明史·刘荣传》:“请于金线岛西北望海埚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②指战火。清 高其倬《和许子逊中秋风雨后看月原韵》:“三吴烽堠静,弦管自年年。” |
烽火 | fēnghuǒ | ①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唐 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宋 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八月一日,过烽火矶。明 谢榛《塞下曲》:“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②比喻战火或战争。唐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烽火连年 | fēnghuǒliánnián |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季羡林《重返哥廷根》:“烽火连年,家书亿金。” |
烽火连天 | fēnghuǒliántiān | 形容战火遍及各地。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烽火连天,人们遭受着战争的灾难。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 |
烽火四起 | fēnghuǒsìqǐ |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在这烽火四起的年代,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和平安宁的环境。 |
烽燧 | fēngsuì | ①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桓宽《盐铁论·本议》:“修塞障,饬烽燧,屯戍以备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遣驃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宋 苏洵《心术》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羌、胡犯塞,融辄自将与诸郡相救。《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突厥毗伽可敦帅众来降。于是北边晏然,烽燧无警矣。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 词》:“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清 昭槤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②指战乱。元 周昂《晚望诗》:“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清 冯桂芬《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难)侧身波涛烽燧之中。”郭沫若《骆驼集·访日杂咏六》:“八年烽燧生灵苦,两弹铀钚井灶空。” |
蜂 | fēng | ①昆虫,会飞,多有毒刺,能蜇人。有“蜜蜂”、“熊蜂”、“胡蜂”、“细腰蜂”等多种,多成群住在一起。②特指“蜜蜂”:蜂巢。蜂房。蜂蜡。蜂蜜。蜂乳。蜂王(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蜂,专司产卵,通常每个蜂群只有一只。亦称“母蜂”)。蜂腰(a.蜂腰中间细,喻居中者最差;b.诗律“八病”之一;c.书法笔病之一)。③〔蜂鸟〕鸟类中最小的一种,大小如大拇指,嘴细长。吃花蜜和花上的小昆虫。产于南美洲。④众多:蜂起。蜂拥。蜂聚。蜂集。 |
蜂虿 | fēngchài | ①蜂和虿。都是有毒刺的螫虫。《国语·晋语九》:“蜹蚁蜂蠆,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史记 淮阴侯列传》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②比喻恶人或敌人。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檄移》:“摧压鲸鯢,抵落蜂蠆。”③比喻狠毒凶残。《文馆词林》卷六六二引《太宗文皇帝伐辽手诏》:“弑逆其主,酷害其臣,窃据边隅,肆其蜂蠆。”④指蜂尾的刺。亦比喻毒害或困难等不大。《好逑传 第一回》:“铁公子道:‘蜂蠆小难,若不能为兄排解,则是古有豪杰,今无英雄矣,岂不令郭解冷齿?’”孙中山《党员要注重宣传的奋斗》:“好像守门的蜂,尾上藏有蜂蠆,知道它的职务,是保护全羣安全的。” |
蜂虿入怀 随即解衣 | fēngchàirùhuái suíjíjiěyī | 俗语,祸事来临﹐要赶紧摆脱。《水浒传》第十七回:“古人有言:‘火烧到身,各自去扫;蜂虿入怀,随即解衣。’”亦作“蜂虿入怀,解衣去赶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自古道:‘蜂虿入怀,解衣去赶。’他既弄出这样事来,先生们庇护他不得了。” |
蜂虿有毒 | fēngchàiyǒudú | 谓恶物虽小,却能害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其无谓邾小,蠭虿有毒,而况国乎?”杨伯峻注:“蠭,今作蜂。说文云:‘蠭,飞虫螫人者。’段注谓为大黄蜂。虿音瘥,毒虫也。长尾为虿,短尾为蝎。”晋 潘岳《马汧督诔》:“编户之氐又肆逆焉,虽王旅致讨,终于殄灭,而蜂虿有毒,骤失小利,俾百姓流亡,频于涂炭。”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王侃》:“璇曰:‘蠭虿有毒,矧妖魅乎?’”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蜂虿有毒,而况一国,海枯石烂,众志难移。” |
蜂缠蝶恋 蜂迷蝶恋 蜂狂蝶乱 | fēngchándiéliàn fēngmídiéliàn fēngkuángdiéluàn | 缠:纠缠;恋:依恋。蜜蜂纠缠不休,蝴蝶依恋不舍;比喻情和爱的干扰。旧指男女间行为放荡。《白雪遗音·岭儿调·草桥惊梦》说不尽梦儿里半推半就,蜂迷蝶恋花心动。宋·吕本中《春日即事》:“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明·王玉峰《焚香记·允谐》:“那淫奔坞,多少蜂狂蝶乱,毕竟傍谁虚度。”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后来降几历劫,还报了灌溉之恩,今返归真境。所以警幻仙子命我看管,不令蜂缠蝶恋。” |
蜂巢 | fēngcháo | 为蜂群生活和繁殖后代的处所,由巢脾构成。 |
蜂攒蚁集 蜂攒蚁聚 | fēngcuányǐjí fēngcuányǐjù |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八卷:“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三回:“那跟随楚王人众,何止千人,一个个俱脱衣露甲,手执暗器,如蜂攒蚁聚,飞奔上坛。”清 佚名《说唐》第十三回:一到大街,蜂攒蚁聚,身不由己。琬儿母女,各各惊慌。 |
蜂蝶/蠭蜨 | fēngdié | ①蜂和蝶。唐 韩愈《花岛诗》:“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宋 梅尧臣《和杨直讲夹竹花图》:“花留蜂蝶竹有禽,三月江南看不足。””宋 贺铸《踏莎行 杨柳回塘》:“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宋 陶穀《清异录·花贼》:“温庭筠尝得一句云:‘蜜官金翼使’,偏於知识,无人可属。久之,自联其下,曰:‘花贼玉腰奴’,予以谓道尽蠭蜨。”②旧时常用以借指帮衬风月的人。明 无名氏《霞笺记·丽容矢志》:“自许登楼洗艳妆,从他蜂蝶过东墙。”清 孔尚任《桃花扇·拒媒》:“俺自有个两全之法,到那边款语商量,柔情索问,做一个閒蜂蝶花里混。”③指寻花问柳贪恋女色的人。老舍《四世同堂八六》:“她的诱惑是一片蛛,要把西洋的蜂蝶都胶住,而后送到集中营去。” |
蜂屯蚁聚 蜂屯螘聚 | fēngtúnyǐjù |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宋 秦观《盗贼下》:“盗贼之起,小则蜂屯蚁聚,虏掠閭里;大则擅名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杀掠吏民。”《负曝闲谈第三回》:“忙了一会,刚刚完毕,那盐梟的快船就蜂屯蚁聚而来。”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寺院》:“惟承恩寺踞旧内之右,最为城南嚣华之地,游客贩贾,蜂屯螘聚於其中,而佛教之木义刹竿,荡然尽矣。”《孽海花第二回》这里雯青直到日落西山,才把那些蜂屯蚁聚的亲朋支使出了门… |
蜂房 | fēngfáng | ①指蜂窝,饲养蜜蜂的场所;尤指蜂群或蜜蜂种群储存蜂蜜的蜂巢。《淮南子·汜论训》:“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高诱注:“房,巢也。”②也比喻房屋密集众多。杜牧《阿房宫赋》:“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黄庭坚《题落星寺》诗:“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
蜂房蚁穴 | fēngfángyǐxué | 比喻各自占据一方。明 杨慎《丹铅续录 春秋 隐公元年》:“自共和以来,诸侯如蜂房蚁穴,不用天子之元年矣。” |
蜂结 | fēngjié | 形容纷然集结。蜂结水寨。《新唐书·裴矩传》时盗贼蜂结,郡县上奏不可计,矩言于帝。 |
蜂窠/蠭窠 | fēngkē | ①即蜂巢。《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第二物,家家倒县,门户众多,藏精育毒,得秋乃化,此蠭窠也。”宋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诗》:“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宋 范成大《贺乐丈先生南郭新居诗》:“会令苍苔石,屐齿如蜂窠。”参见“蜂巢”。②比喻小屋。宋 苏轼《赠葛苇诗》:“竹椽茆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
蜂窠蚁穴 | fēngkēyǐxué | 比喻占据的地方极为窄小,借以对偏安一隅的地方势力的蔑称。宋 曾慥《类说 见闻录 胡讷》:“开宝八年,王师围金陵。朝廷殿试《桥梁渡长江赋》、《习水战诗》;江南亦试《王德惟亲赋》、《谈笑却秦诗》。太祖笑曰:‘江南畜文臣武将,迨同飞走,岂不知中原有真主耶?’赵普曰:‘蜂窠蚁穴不足挂圣虑。’” |
蜂狂蝶乱 | fēngkuángdiéluàn | 旧指男女间行为放荡。《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潘金莲)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明 王玉峰《焚香记 允谐》:“那淫奔坞,多少蜂狂蝶乱,毕竟傍谁虚度。”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九回:“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 |
蜂媒蝶使 | fēngméidiéshǐ | 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宋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偏是你瘦影疎枝,不受那蜂媒蝶使。” |
蜂迷蝶猜 | fēngmídiécāi |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明 高明《琵琶记 丞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迷蝶猜。” |
蜂迷蝶恋 | fēngmídiéliàn | 旧指男女间行为放荡。同“蜂狂蝶乱”。《白雪遗音 岭儿调 草桥惊梦》:“说不尽梦儿里半推半就,蜂迷蝶恋花心动。” |
蜂目豺声 | fēngmùcháishēng | 眼睛像蜂,声音像豺。形容人相貌凶恶,声音可怕。《左传·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清·洪升《长生殿·疑谶》见了这野心杂种牧羊的奴,料蜂目豺声定是狡徒。 |
蜂起 | fēngqǐ | 亦作“蠭起”。像群蜂飞舞,纷然并起。《宋书 本纪武帝上》同力协规,所在蜂起。 |
蜂起云涌 | fēngqǐyúnyǒng | 比喻许多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大。鲁迅《二心集 我们要批评家》:“然而,大部分是因为市场的需要,社会科学的译著又蜂起云涌了。” |
蜂趋蚁附 | fēngqūyǐfù | 比喻很多人迎合投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 联升社学和钟镛社学》:“果然蜂趋蚁附,攘攘熙熙,诚不出神灵所料者矣。” |
蜂扇蚁聚 | fēngshānyǐjù | 蜂翅扇动,蚂蚁聚合。比喻人虽众多但起不了大作用。《隋书 房彦谦传》:“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蚁聚,杨谅之愚鄙,群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觊幸非望者哉!” |
蜂识莺猜 | fēngshíyīngcāi |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同“蜂迷蝶猜”。元本 高明《琵琶记 牛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识莺猜。” |
蜂屯乌合 蜂屯蚁附 蜂屯蚁聚 蜂屯蚁杂 | fēngtúnwūhé fēngtúnyǐfù fēngtúnyǐjù fēngtúnyǐzá |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唐 韩愈《送郑尚书序》:“撞搪呼号以相和应;蜂屯蚁杂,不可爬梳。”宋 王禹偁《贺圣驾还京表》:“蕞尔林胡,无名内侮,蜂屯乌合,鼠窃狗偷;必想边民夺挺以殴攘,亭长持绳而絷缚。”宋 李纲《上道君太上皇帝札子》:“犬戎之众,蜂屯蚁附,渡壕临城,梯长如云,箭落如雨。” |
蜂午 | fēngwǔ | 纷然并起貌。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 |
蜂衙 | fēngyá | ①群蜂早晚聚集,簇拥蜂王,如旧时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宋 陆游《青羊宫小饮赠道士诗》:“微雨晴时看鹤舞,小窗幽处听蜂衙。”元 钱霖《清江引曲》:“高歌一壶新酿酒,睡足蜂衙后。”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听听四面的同蜂衙似的嘈杂的人声,脚步声,车铃声,一时倒也觉得是身到了大罗天上的样子。”②指飞绕的蜂群。明 陈汝元《金莲记·捷报》:“试问蜂衙,何时昼锦春如画。”③蜂巢。元 赵奕《黄龙洞诗》:“龙居潜石洞,花暖护蜂衙。” |
蜂腰削背 | fēngyāoxuēbèi | 细腰窄背。形容轻盈俊俏。同“蜂腰猿背”。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蜂腰削背,鸭蛋脸,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瘢。” |
蜂腰猿背 | fēngyāoyuánbèi | 细腰窄背。形容轻盈俊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
蜂营蚁队 | fēngyíngyǐduì | 比喻乌合之众。明 宋濂《次刘经历韵诗》:“一朝闽寇掠乡部,蜂营蚁队来无涯。” |
蜂拥而出 | fēngyōngérchū | 形容一大群人同时出现,就像一窝蜜蜂离巢而出。 |
蜂拥而来 蜂拥而至 | fēngyōngérlái fēngyōngérzhì | 象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形容许多人一起过来。四点钟终于到了,学校放学了,满脑子想着回家的同学蜂拥而至学校门口。《史记·项羽本纪》:“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又等了一会子,方见胡统领打着灯笼火把,一路蜂拥而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徐承志等他去远,刚要回船,前面尘头滚滚,喊声渐近,又来许多草寇。个个头戴浩然巾,手机器械,蜂拥而至。”清·林则徐《筹办永昌哨匪起程日期折》该处七哨匪徒,不下数十万人,每聚众时,用牛角一吹,无不蜂拥而至。 |
蜂拥蚁聚 | fēngyōngyǐjù |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罗振常《史可法别传》:“城下死者山积,攻者反藉叠尸以登,蜂拥蚁聚,城遂陷。” |
蜂拥蚁屯 | fēngyōngyǐtún |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清 昭梿《啸亭杂录 缅甸归诚本末》:“帆樯衔接,倏然蜂拥蚁屯者数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