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
fēng | ①密闭,使跟外面隔绝:封闭。密封。封口。封存。封条。封贮。封面。封底。封锁。封顶。冰封雪飘。封山育林。②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封。赏封。③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封侯。封君(领有封地的贵族)。封邑。封拜(拜官授爵)。封典。封建。④疆域;分界。疆界:封疆。封疆日蹙。封域。封界。使成疆界。《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庄子·齐物论》: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⑤限制:故步自封。⑥帝王筑坛祭天: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卤获七万四百四十三级。《资治通鉴 唐纪十九》天后(武则天)劝上封中岳;癸未,诏以今冬有事于嵩山。⑦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一封信。⑧姓。 |
封拜 | fēngbài | 赐爵授官。王充《论衡·初禀》:“王者生,禀天命,及其将王,天复命之,犹公卿以下,诏书封拜,乃敢即位。”《后汉书·邓禹传》:“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宋 欧阳修《论美人张氏恩宠宜加裁损札子》:“昨正月一日, 曹氏封县君,至初五日,又封郡君。四、五日间两度封拜。” |
封驳 | fēngbó | 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白居易《曾论及》:“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这是封驳最清晰的解释。给事中,明清称六科给事中就是专职封驳的。《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上(宣宗李忱)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手而读之。 |
封册 | fēngcè | ①封缄玉册。古代封禅的仪式之一。《宋史·礼志七》(封禅)按《开宝礼》,则燔燎毕封册。②天子封赐王侯之文书。宋 周辉《清波别志》卷中:"定命宝,用于封禅;皇帝之宝,答邻国书;天子之宝,答外夷书;天子行宝,用于封册。"《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金使乌凌阿赞谟如辽,迎封册也。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册》:"四曰封册,封诸侯用之。" |
封崇 | fēngchóng | ①增大加高。《国语·周语下》:“(禹治水)共(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韦昭注:“封,大也;崇,高也。除其壅塞之害,通其水泉,使不堕坏,是谓封崇。”②封禅。宋 王溥《五代会要·封岳渎》:“(废帝)及即尊位,乃诏有司别议封崇。”《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方毕封崇,复兹兴造。”宋 王禹偁《中条山》诗:“绘画终无手,封崇必有年。” |
封陲 | fēngchuí | 边疆。唐 武元衡《度东径岭》诗:更看飞白羽,胡马在封陲。宋 庄季裕《鸡肋编 卷中》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 |
封刀 | fēngdāo | ①谓授予使者诛杀大权。犹如俗称“尚方宝剑”,常以黄绫封裹,故称。《旧唐书·第五琦传》:“进明(贺兰进明)未有战功,玄宗大怒,遣中使封刀促之,曰:‘收地不得,即斩进明之首。’”《新唐书·卓行传·甄济》:“禄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②将刀封裹,意谓停止杀戮。清 周亮工《书影》卷五:“越二日入曰:‘兵封刀,行且去,郎活矣!’” 叶圣陶《金耳环》:“席占魁听熟又想惯了的‘破城明取,三天封刀’的话,不绝地在他脑中闪现。” |
封刀挂剑 | fēngdāoguàjiàn | 比喻运动员结束竞技生涯,不再参加正式比赛。《羊城晚报》1984.8.25:“中国女排完成‘三连冠’伟业之后,队伍将作小的调整。据悉二十七岁的老大姐周晓兰和队长张蓉芳将要封刀挂剑。” |
封诰 | fēnggào | ①指我国古代社会帝王对有功之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诰命。《清史稿卷四·世祖纪一》京、外文武职官应得封诰荫叙,一体颁给。《聊斋志异 聂小倩》区区无他意,止以公子光明磊落,为天人所钦瞩,实欲依赞三数年,借博封诰,以光泉壤。②用于玄学当中,是紫微斗数星曜之一,“封诰”人为人具有智慧,行事稳重。 |
封官许愿 | fēngguānxǔyuàn | 指为了使他人为己所用而答应给以名利地位。宋江在梁山立寨,朝廷对其封官许愿,招安他们。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一章:“尽管一再限期攻下怀来,并且用封官许愿的办法来鼓励将士,但是他的阵地始终没有进展一步。” |
封侯 | fēnghóu | ①封拜侯爵。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战国策·赵策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史记·卫将军列传》:“人奴之生,得毋笞駡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汉书 王莽传》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后汉书·班超传》:“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唐 温庭筠《苏武庙》:“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宋 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词》:“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宋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宋 陆游《鹊桥仙》:“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宋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②泛指显赫功名。唐 王昌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宋 陈师道《九月九日魏衍见过诗》:“一经从白首,万里有封侯。” |
封胡遏末 | fēnghúèmò | 均为兄弟的小名:封指谢韶,胡指谢朗,羯指谢玄,末指谢川。后用以称美兄弟子侄之辞。《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韫)初適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宋·陆游《七侄岁暮同诸孙来过偶得长句》封胡羯末皆佳甚,剩喜团栾一笑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
封还 | fēnghuán | ①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②唐以后为门下省给事中的主要职务之一。 |
封己守残 | fēngjǐshǒucán | 指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清·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言理学者……薄文苑为辞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己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参见“抱残守缺”。 |
封畿 | fēngjī | 古指王都周围地区。《史记·孝文本纪》:“封畿之内,勤劳不处。”班固《西都赋》:“封畿之内,厥土千里。”唐 元结《管仲论》:“然后定天子封畿,诸侯疆域。” |
封建 | fēngjiàn | ①一种分封的政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建国。欧洲中世纪也曾实行类似的制度。《资治通鉴 唐纪八》上(李世民)问公卿以享国久长之策,萧言:三代封建而久长,秦孤立而速亡。”上以为然,于是始有封建之议。②指封建主义社会形态。③喻思想保守、泥古,不开放。这个人很封建。 |
封疆 | fēngjiāng | ①分封土地的疆界,分封的疆界,界域的标记,聚土而成。《孟子·公孙丑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晋书 武帝纪》于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金边帅以檄至盱眙,达通和之意,宜各守元立封疆,边臣以闻。②将某一地区全权交给官吏管理。封疆大元帅。执掌封疆之印。《左传 楚归晋知罃》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
封金挂印 | fēngjīnguàyìn | 谓不受赏赐,辞去官职。《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
封爵 | fēngjué | ①封土授爵。《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汉书 王莽传》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功臣宗室,咸蒙封爵,多受广地,或连属县。”《晋书 武帝纪》丙戌,律令成,封爵赐帛各有差。南朝宋 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每议及封爵,輒深自抑絶。所以勋高当年,而茅土弗及。”赵大年《公主的女儿》:“清朝的封爵制度有一条规定,就是封为亲王的,下一代沿袭爵位时,只能降一等被封为郡王。”②指所封的爵位。《东观记·郭丹传》:“更始败,诸将军悉归,上普赐封爵。”清 昭槤《啸亭续录·性情之偏》:“乃使先王封爵自余而失,深有所愧耻也。” |
封君 | fēngjūn | ①受有封邑的贵族。秦以后,亦及妇女。②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者。《镜花缘 第四十三回》那知甥女务必要教俺同到海外,看来俺这封君也做不成,纱帽也戴不成。 |
封狼 | fēngláng | ①大狼。借指奸恶之人。唐 李商隐《韩碑诗》:“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羆。”康有为《读史记刺客传 诗》:“封狼当道狐凭社,竟卖中原起沸波。”②古星名。即天狼星。文选·张衡《思玄赋》:“弯威弧之拔剌兮,射嶓冢之封狼。”李善注引河图曰:“嶓冢,山名,此山之精,上为星,名封狼。” |
封狼居胥 | fēnglángjūxū | 原指大将霍去病登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齎,絶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繫左大将双,获旗鼓,歷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临翰海。”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封禄 | fēnglù | 古代受封爵者所得之俸禄。《战国策·楚策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 焦赣《易林·观之恒》:“春草荣华,长女宜夫,受福多年,世有封禄。” |
封略 | fēnglüè | ①封界;边境。《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晋书·天文志下》:“翼又楚分野,孙权封略也。” 唐 刘禹锡《谢贷钱物表》:“昨以封略未宁,干戈犹动,寿春固垒以备盗,淮甸兴师以扞奸。” 宋 苏轼《策别二十二》:“方西戎之叛也,天子非不欲赫然诛之,而将帅之臣,谨守封略,收视内顾,莫有一人先奋而致命,而士卒亦循循焉莫肯尽力。”②霸占。《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二宫诸王,悉不得营立屯邸,封略山湖。” 胡三省注:“杜预曰:不以道取曰略。” |
封弥 | fēngmí | 又称"糊名"。贡举考试考校试卷的一项规定。唐命试者在试卷上自糊姓名。宋淳化三年(992)殿试,初行糊名考校法。咸平二年(999)礼部试,选派官员专司封印卷首。明道二年(1033)诸州解试,亦令封弥。景佑四年(1037),又令开封府、国子监及头试实行封弥法。从此,各级考试在试者纳卷后,普遍密封卷头、或截去卷头,编成字号,送誊录所抄成副本,据以考校定等。《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举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唐室故事,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帖墨而考大义,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
封墓 | fēngmù | 增修坟墓,以旌功勋。《史记·周本纪》:“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北周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拓跋俭神道碑》:“追崇列辟,事极神魂,再改铭旌,恩隆封墓。”《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朕兵以义动,翦除凶暴,表闾封墓,事切下车。唐 韩愈《元和圣德诗》:“哀怜阵殁,廪给孤寡。赠宫封墓,周帀宏溥。” |
封妻荫子 | fēngqīyìnzǐ | 同“荫子封妻”。表示封建时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号,子孙世袭官职和特权。也指因一人的权势地位而使老婆孩子都得好处的现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八》:“封妻荫子,准格合得者,亦与施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将来到疆场,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一个青史留名。 |
封圻 | fēngqí | ①封畿疆土封疆大吏。②封畿。③疆土。划分疆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周)麟之曰:“讲信之始,分画封圻,故应有载书存。愿出以示使者,厥请将自塞矣。”参见“圻qí”。 |
封人 | fēngrén | ①古官名。周礼地官司徒的属官,掌守帝王社坛及京畿的疆界。《周礼·地官·封人》:“封人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 春秋时为守封疆之官。掌管边境事务的官员。《论语·八佾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左传·隐公元年》:“潁考叔为潁谷封人。”杜预注:“封人,封疆者。”②复姓。 有封人婴 。 |
封刃 | fēngrèn | 犹封刀。《南史·循吏传序》:“永明继运,垂心政术,杖威善断,犹多漏,长吏犯法,封刃行诛。”参见“封刀”。 |
封山 | fēngshān | ①封闭进山的通道,隔绝山内外的往来。为保证林木生长,禁止进山砍伐,放牧。②古义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封狼居胥)。《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虚言而干上帝,非朕攸闻。《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方握河沉璧,封山纪石。 |
封禅 | fēngshàn |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史记·孝文本纪论》:“廪廪乡改正服封禪矣,谦让未成於今。”《史记 孝武本纪》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後封禅。”《晋书 武帝纪》(太康元年)九月,群臣以天下一统,屡请封禅,帝谦让弗许。《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而今以后,言及封禅,宜即禁绝。《纪泰山铭》:百辟佥谋,唱余封禅。唐 李商隐《韩碑》:“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以临瀚海 |
封识 | fēngshí | 封好的标记:出珠授之,封识宛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开封尹光义闻其清介,尝遣府吏赍钱五百千遗之,(刘)温叟不敢却,贮厅事西舍中,令府吏封识乃去。明年,重午,复送黍角、纨扇,所遣吏即前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告。《续资治通鉴 元纪四》又加赐黄金五十两,(张)雄飞拜受,封识藏于家。 |
封豕长蛇 | fēngshǐchángshé | 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鲁迅《集外集拾遗·破恶声论》而今而后,所当有利兵坚盾,环卫其身,毋俾封豕长蛇,荐食上国。 |
封事 奏封 | fēngshì | ①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汉书·宣帝纪》:“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领尚书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汉书 霍光传》后上书者益黠,尽奏封事,辄使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益不信人。《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百僚各上封事,无有所讳。《后汉书·明帝纪》:“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李贤注:“宣帝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魏相奏去副封,以防拥蔽。”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诏公卿大夫士爰及牧守黎庶等,令各上封事,谠言极谏,无有所讳。《资治通鉴 随纪三》(梁)毗见杨素专权,恐为国患,乃上封事…。唐 杜甫《春宿左省诗》“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四凶》:“磻叟莅事未终考秩,抛官诣阙上封事,通义刘公引为羽翼,非时召对数刻, 磻叟所陈,凡数十节,备究时病。”清 朱彝尊《兴化李先生清寿 诗》:“曾闻过江上封事,神人观听交欢忻。”②封禅。《史记·封禅书》:“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 遇风雨,则讥之。” |
封守 | fēngshǒu | ①边防;封疆。《尚书·毕命》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孔传:“谨慎坚固封疆之守备。《宋史·度宗纪》宜申儆国人,保固封守。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封守者,君父之封守。君父徇国,欲守此千里提封,属之谁氏。②查封看管。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告臣》以律封守之,到以书言。 |
封授 | fēngshòu | 封建帝王赐予臣民以名位或土地财物等。《晋书·苻坚载记上》:“赦慕容暐及其王公已下,皆徙于长安,封授有差。”《魏书·食货志》:“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粗婢得封》:“旋命所司,如例封授。” |
封树 | fēngshù | ①堆土植树以固疆界。《封神演义 第一百回》其亲王子孙,亦当封树藩屏,以壮王室。②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 |
封祀 | fēngsì | 封禅。唐 柳宗元《为裴中丞贺破东平表》:“封祀之山,隔成异域。”《宋史·礼志七》:“虔修封祀,祈福黎元。”《旧唐书 礼仪三》于是国子博士刘伯庄、睦州刺史徐令言等,各上封祀之事,互设疑议,所见不同。 |
封岁 | fēngsuì | 犹辞岁。《说岳全传第六一回》:“到得除夜,狱官倪完备了三席酒,将两席分送在岳云、张宪房里;将这一席,倪狱官亲送到岳爷房内摆好,説道:‘今日是除夜,小官特备一杯水酒,替帅爷封岁。’” |
封王 | fēngwáng | 封为国王。《史记 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 |
封翁 | fēngwēng | 封公。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例如《儒林外史 第八回》:“不日高科鼎甲,老先生正好做封翁享福了。”清 梁章钜《归田琐记·李文贞公逸事》:“时公方九岁,随其封翁杂立稠人中。”《聊斋志异 头滚》苏孝廉贞下封公昼卧,见一人头从地中出,其大如斛,在床下旋转不已。 |
封豕长蛇 | fēngshǐchángshé | 封:大。豕:猪。大猪和长蛇。比喻凶暴恶毒的大坏蛋。左丘明《左传 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鲁迅《集外集拾遗 破恶声论》而今而后,所当有利兵坚盾,环卫其身,毋俾封豕长蛇,荐食上国。 |
封豨修蛇 | fēngxīxiūshé | 解释见“封豕长蛇”。《淮南子·修务训》:“吴为封豨修蛇,蚕食上国。”《梁书·元帝纪》自无妄兴暴,皇祚寖微,封豨修蛇,行灾中国。 |
封邑 | fēngyì | ①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史记·晋世家》:“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史记·管晏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②指领地、食邑。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右逕刘仲城北,是祖兄刘仲之封邑也。” |
封章 | fēngzhāng | 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汉 扬雄《赵充国颂》营平守节,屡奏封章。唐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密勿奏封章,清明操简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金主(完颜雍)谓宰臣曰:“近观上封章者,殊无大利害。且古之谏者,既忠于国,亦以求名,今之谏者,为利而已。”明 张煌言《上监国启》虽倾日有心,而瞻云无路。又惧旁疑他妬,未敢轻达封章。 |
封植 封埴 封殖 | fēngzhí | ①壅土培育。《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杜预注:封,厚也;殖,长也。唐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城西南有数顷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宋 苏轼《三槐堂铭》封植之勤,必世乃成。②引申为扶植势力;培养人才。《国语·吴语》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韦昭注:封植,以草木自喻。壅本曰封;植,立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今日之患,在于不封植人才,台谏但有摧残,庙堂无所长养。③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宋 王观国《学林·封窆》所谓壤植,乃封植也。封者,封土为坟也;植者,植木为饰也。《聊斋志异 刘夫人》既归,赎墓田一顷,封植伟丽。④谓聚敛财货。《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陈书·陆琼传》琼性谦俭,不自封植。《聊斋志异 死僧》夫人俭啬封殖,以予所不知谁何之人,亦已痴矣。 |
封志 | fēngzhì | 封缄并加标记。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立刻兑付。 黄令封志之。” 《聊斋志异 姚安》女欲归宁,则以两肘支袍,覆翼以出,入舆封志,而后驰随其后,越宿,促与俱归。 |
封桩 | fēngzhuāng | 宋代的一种财政制度。凡岁终用度之余,皆封存不用,以备急需,故称。宋太祖建隆三年始行于中央,后各地皆有封桩,乃至按月而桩,称月桩钱,与初意大异。《宋史纪事本末·太祖建隆以来诸政》:“三年八月,置封桩库。帝平荆、湖、西蜀,收其金帛,别为内库储之,号封桩。凡岁终用度之余皆入之,以为军旅饥馑之备。”《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在京粳米约支五年以上,虑岁久陈腐,欲令发运司于上供年额,权住起发五十万石,于谷价贵处减和籴之数,变市金银绢,输榷货务封桩,分给三路,以备军需。宋 叶适《财总论二》:“于熙宁、元丰以后,随处之封桩,役钱之宽剩,青苗之倍息,比治平以前数倍。”《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以军用不足,创取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以上供、经制、系省封桩等窠名充其数。” |
封桩库 | fēngzhuāngkù | 宋代京师用于收缴各割据势力所藏金帛的存储库,每年节余亦存入此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五月,甲子,提领封桩库阎苍舒言封桩库钱贯断烂之数,乞对阅支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封桩库者,帝(宋孝宗)所创也;其法,非奉亲,非军需不支。 |
封奏 | fēngzòu | 指古时臣下封牍上奏帝王。封缄的奏章。或称为“封章”。《晋书·职官志》:“魏尚书郎……毎一郎缺,白试诸孝廉能结文案者五人,谨封奏其姓名以补之。”唐 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勑给事中之职,凡制勑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清史稿卷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宣统三年十一月甲子朔,袁世凯请废臣工封奏旧制。参见“封事”。 |
崶 | fēng | 三崶寺:地名,在中国湖南省。 |
葑 | fēng I. | 古书上指“蔓菁”、“芜菁”:葑菲(“葑”、“菲”都是菜名,后用“葑菲”表示尚有一德可取的意思,用“葑菲之采”为请人有所采用的谦辞)。《资治通鉴 周纪二》!《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聊斋志异 狐妾》一日,年长者来,谓刘曰:“舍妹与君有缘,愿无弃葑菲。”II.参见fèng。 |
葑菲 | fēngfēi | 葑、菲都是菜名,葑即芜菁,又名蔓菁。菲即萝卜,亦叫芦菔、芦葩、雹葖、莱菔等。葑与菲根茎和叶均可供食用。后用葑菲表示尚有一德可取,用“葑菲之采”为请人有所采用的谦辞。《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南朝宋·鲍照《绍古辞》:徒抱忠孝志,犹为葑菲迁。溥仪《我的前半生》仰见皇上如天之度,葑菲不遗,宜如何披露腹心,力图匡护。 |
葑菲之采 | fēngfēizhīcǎi | 不可因葑菲根茎味苦而连叶也不采。原比喻夫妻相处,应发德为重,不可因女子容颜衰退而遗弃。后常用作请人有所采取的谦词。《诗经 邶风 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