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愤。愤悱(郁闷)。愤慨。愤怒。愤然。悲愤。激愤。愤恚。公愤。义愤填膺。愤世嫉俗。苦思冥想。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论语·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参见“愤悱”。

愤兵


fènbīng

①被激怒而用兵。②指愤怒的士兵。愤兵之聚。

愤不顾身


fènbùgùshēn

奋勇直前,不顾自身安危。亦“奋不顾身”、“忿不顾身”。宋·乐史《绿珠传》:“盖一婢子,不知书,而能感主恩,愤不顾身,其志烈懔懔,诚足使后人仰慕歌咏也。”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清军自得汉阳,湖南人士均愤不顾身,颇有灭此朝食之慨。

愤不欲生


fènbùyùshēng

悲愤或气愤行不愿再活下去了。形容极度气愤。明·史可法《史忠正公集·四·祭庐州殉难官绅士民文》:“余闻报淮上,悲愤不欲生。”丰子恺《渐》:“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愤毒


fèndú

愤恨。《后汉书·袁绍传》:顷之,卓议欲废立,谓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李贤注:“毒,恨也。”

愤发

fènfā

奋发。《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夫似是之言,莫不动听,因形设象,易为变观。示之以祸难,激之以耻辱,大丈夫雄心,能无愤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清 方苞《书杨维斗先生传 后》:“故不得已而呼号愤发,置其身於死地,以冀君之一寤。”②发怒。《汉书·汲黯传》:“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愤发,駡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仄目而视矣!’”《新唐书·宦者传下·韩全诲张彦弘》:“帝顾卫兵,或有愤发者,因履係解,目全忠 :‘为吾繫之。’全忠跪结履,汗浹于背,而左右莫敢动。”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其后才常权日盛,凡事不使泽厚知,又日狎妓饮燕不已,泽厚愤发,争之不可得。”③天气突变。宋 欧阳修《秋声赋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愤悱


fènfěi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卢文纪等见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愤悱。唐 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颓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参见“悱愤”。

愤愤不平


fènfènbùpíng

心中不服,感到气愤。《汉书·刘据传》:“太子进则不得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唐·许嵩建康实录》:“自尔愤愤不平,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愤风惊浪


fènfēngjīnglàng

狂风骇浪。《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武帝]便投劾星弛,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

愤隔


fèn’gé

抑郁烦闷。《后汉书·袁谭传》:“闻此言者,莫不悼心挥涕,使太夫人忧哀愤隔,我州君臣监寐悲叹。”按,《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晋春秋作“愤懣”。

愤恚


fènhuì

痛恨;怨恨。《资治通鉴 汉纪六》淮南王果愤恚不食死。《后汉书·杨赐传》:“吾每读张禹传,未尝不愤恚叹息。”《宋书·五行志四》:“其后权以谗邪,数责让陆议,议愤恚致卒。”《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干封元年大赦,独流人不许还,义府愤恚死,年五十三。”《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四》(李)存孝自谓擒孙揆功大,当镇昭义,而(康)君立得之,愤恚不食者数日,纵意刑杀,始有叛(李)克用之志。清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隆文于讲和时,即愤恚成疾,及抵金山,不数日即卒。”

愤激


fènjī

①愤怒激动。《荀悦纪·高祖纪二》:“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刘毅)及败于桑落,知物情已去,弥复愤激。”蒋光慈《短裤党 四》:“但是粗笨的工人群众越受屠杀越愤激,越受压迫越反抗。”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而不粜那已经送到河埠头来的米,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粜呢?”②激奋,激昂。晋 张华《壮士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南史·宋纪上·武帝》:“丹诚未宣,感慨愤激,望霄以永怀,盼山川以增伫。”宋 叶适《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记》:“及隆兴英睿愤激,大势宜若遽振。” 

愤结

fènjié

愤恨抑郁。《北史·韩麒麟传》:“显宗既失意,遇信向洛,乃为五言诗赠御史中尉李彪,以申愤结。”《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九》臣虽命在晷刻,死不忘忠,愿陛下诛四凶之罪,以厌人鬼愤结之望!

愤懑

fènmèn

亦“愤闷”。气愤;抑郁不平。愤慨。充满了愤懑的情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南朝宋 谢灵运《庐陵王墓下》诗:“道消结愤懑,运开申悲凉。”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宋 苏轼《贾谊论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愤懑不平

fènmènbùpíng

愤懑:抑郁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九回:“我听郎君之言愤懑不平,似怨小姐错看了郎君的诗句。”张爱玲《浮花浪蕊》:“眼睛里常有一种愤懑不平之气。”

愤切

fènqiē

十分愤恨。(陈)俊卿曰:“陛下痛念陵寝,思复故疆,臣虽疲弩,岂不知激昂愤切,仰赞圣谟,庶雪国耻?”

愤时疾俗

fènshíjísú

解释同“愤世嫉俗”。《明史·姜士昌传》:“居恒愤时疾俗,欲以身挽之。”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望溪同时友戴潜虚先生……愤时疾俗之作尤多。

愤世嫉俗

愤世疾俗

fènshìjísú

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西汉 《狱中上梁王书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帷廧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愤世疾邪

fènshìjíxié

犹愤世嫉俗。唐 韩愈《杂说之三》:“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疾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宋 杨万里《四印室长句效刘信夫作呈信夫》:“愤世疾邪聊尔耳,未必崔君真鹤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

愤痛

fèntòng

愤怒悲痛。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諂,身首被梟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唐 无名氏 补江总《白猿传》:“迨明,絶无其迹。 紇大愤痛,誓不徒还。”

愤惋

fènwǎn

怅恨;愤恨。《资治通鉴 周纪四》燕将士由是愤惋不和。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去我国兮心摇,情愤惋兮谁识?”《后汉书·袁绍传》:“海内伤心,志士愤惋。”《北齐书·慕容绍宗传》:“绍宗对曰:‘太后临朝,淫虐无道,天下愤惋,共所弃之。’”唐杜甫《前出塞诗之三》:“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元年》:“德骧判大理寺,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擅减刑名,德骧愤惋求见,欲面白其事。” 《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二》孔道辅既贬郓州,始知为张士逊所卖,颇愤惋,行至韦城,发病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三》一日奉十二金字牌,(岳)飞愤惋泣下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愤邑

愤悒

fènyì

愤恨忧郁。《后汉书·应劭传》:“岂繄自谓必合道衷,心焉愤邑,聊以藉手。”晋 赵至《与嵇茂齐书》:“自非知命,谁能不愤悒者哉!”《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初,中书郎郗超自以其父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时人咸以浚/浚功重报轻,为之愤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章阿端》:“妾章氏,小字阿端,误适荡子,刚愎不仁,横加折辱,愤悒夭逝,瘗此二十余年矣。”

愤踊

愤跃

fènyǒng

fènyuè

愤发踊跃。汉 王粲 《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今整飭士马,愤踊鹤立,冀闻和同之声,约一举之期。”《后汉书·度尚传》:“众闻咸愤踊,尚勑令秣马蓐食,明旦,径赴贼屯。”《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者至,皆愤踊。”《宋书 本纪武帝上》丹诚未宣,感慨愤跃,望霄汉以永怀,眄山川以增厉。

愤郁

fènyù

愤恨抑郁。宋 司马光《乞开言路状》:“臣自到西京以来,朝夕伏听朝廷惟新之政,以为必务明四目,达四聪,以发天下积年愤郁之志。”《东周列国志 第三一回》:“鲍叔牙愤郁发病而死,齐事从此大坏矣。”清 余怀《板桥杂记·丽品》:“媚日以金钱投琼卜余中否。及榜发落第,余乃愤郁成疾。”《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寡不胜众,遂见摈弃,虽稷、契复存,犹将困焉。斯贤智之论所以常愤郁而不伸者也。

愤怨

fènyuàn

愤怒怨恨。《汉书·叙传下》:“项氏畔换,黜我巴,西土宅心,战士愤怨。”《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宋 范仲淹《推委臣下论》:“李义府以立后之功,独见委用,陷害忠良,天下愤怨。”宋 苏轼《晁错论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夫人道:‘我母子并无异心。只为公子来迟,不将姻事为重,所以小女心中愤怨,公子休得多疑。’”

fèn

败坏,破坏:偾事(搞坏事情)。脾气急躁的人会偾事,个性疏懒散漫的人会误事,严格说来误事还比偾事好一点,偾事是一下子就把事弄砸了。所以个性直的人,自己就要反省到另一面,如果不在另一面修养上下功夫,就很容易偾事。

偾骄

fènjiāo

僨发骄矜。《庄子·在宥》:“僨骄而不可係者,其唯人心乎!”郭象注:“僨骄者,不可禁之势也。”

偾军

fènjūn

①使军队覆败。唐 陆贽《请不与李万荣汴州节度使状》:“悖谓犯上,败谓偾军。”《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曰:故使忘身效节者获诮于等夷,率众先登者取怨于士卒,偾军蹙国者不怀于愧畏,缓救失期者自以为智能。《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一》高骈又曰:“王铎偾军之将,崔安潜在蜀贪黩,岂二儒士能戢强兵!”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为人后者不入》:“以其背亲从人,故与偾军亡国者并斥之。”②指溃败的军队。《明史·忠义传·花云》:“及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偾师

fènshī

使军队覆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韩)侂胄遣人来议招收溃卒,且求自解之计,(邱)崈谓宜明苏师旦、周筠等偾师之奸,正李汝翼、郭倬等丧师之罪。明 唐顺之《升通政司右通政谢表》在古,文臣建国,或以权任轻浅而偾师;大将临戎,或以章奏壅隔而败事。清 昭连《啸亭杂录·廓尔喀之降》是役也,巴忠既辱国于前,福康安复偾师于后。

偾事

fènshì

败事。乖方偾事。《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郑玄注:“偾,犹覆败也。”明 宋濂《赠吴府伴读陈生孟旸序》幸仕优而学,拾级而升,庶几无旷官偾事之失也。《明史卷二十四 庄烈帝二》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

fèn

鲼鱼:身体扁平,呈菱形,尾细长,以贝类和小鱼虾为食,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