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 | fèn | 生气,恨:忿恨。忿怒。忿詈(因愤怒而骂)。不忿(不服气,不平)。气不忿(看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气)。忿忿不平。《论语·颜渊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后汉书 吕布传》(侯)成忿惧,乃与诸将共执陈宫、高顺,率其众降。《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孙)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资治通鉴 晋纪二》吴主以为不奉诏命,意不忠尽,积前后嫌忿,遂收(韦)昭付狱。宋 苏轼《留侯论》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明 方孝孺《豫让论》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 |
忿不顾身 | fènbùgùshēn | 解释同“奋不顾身”。《镜花缘》第三七回:“林兄因感世子之情,唐兄只知惟义是趋,都是忿不顾身,竟将王宫内院视为儿戏。” |
忿恻 | fèncè | 忿怒伤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镜听》:“两妇在厨下炊饭饷耕,其热正苦……母入厨唤大妇曰:‘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次妇忿恻,泣且炊。” |
忿滀 | fènchù | 郁结。《庄子·达生》:“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 |
忿毒 | fèndú | 极其忿恨。《后汉书·班超传》:“遭王莽篡盗,徵求无猒,胡夷忿毒,遂以背叛。”《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北史·萧宝夤传》:“寳夤表送其书,陈其忿毒之意。” |
忿怼 | fènduì | 怨恨。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初,唐主(李璟)为齐王,知政事,每有过失,常梦锡常直言规正;始虽忿怼,终以谅直多之。《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五年》:"上又令有司奏庐江王祎 忿怼有怨言,请穷治;不许。"清 戴名世《与何屺瞻书》:"其于当世之故,不无感慨忿怼,而其辞类有稍稍过当者,世且以仆为骂人。" |
忿忿 | fènfèn | 愤怒不平貌。《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於乱臣,独寃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后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以是忿忿,怀慙反侧。”宋 苏轼《留侯论》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女子留之不住…… 十八姨忿忿向东而去。”茅盾《搬的喜剧》:“他拿出两毛钱来丢给那女仆,忿忿地说:‘随你去买点什么!’” |
忿忿不平 | fènfènbùpíng | 解释同“愤愤不平”。《禅真逸史》第一回:“此时过往人众,见齐德受亏,俱忿忿不平。”古龙《长干行》三:高战也是忿忿不平,点点头。 |
忿恨 | fènhèn | 忿怒怨恨。《汉书·赵充国传》:“岑父母求钱财亡已,忿恨相告。岑坐非子免,国除。” 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既惧患至,兼怀忿恨,不能复远度孤心,近虑事势。”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李太白《去妇词》……古今以为絶唱,然以余观之,特忿恨决絶之词耳。”茅盾《子夜 三》:“吴荪甫那一股又忿恨又苦闷的神色,很使竹斋吃了一惊。” |
忿恚 | fènhuì | 怒恨。《战国策·齐策六》:“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一》(慕容)会既败魏兵,矜很滋甚;(慕容)隆屡训责之,(慕容)会益忿恚。《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苍梧(刘昱)益怀忿恚,所见之物,呼之爲帝(萧道成)。宋 苏辙《四论熙河边事札子》:“今若不问枉直所在,兴忿恚之师,为必取之计,则关陕兵祸渐不可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姚安》:“自此贫无立锥,忿恚而死。”《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父忿恚得疾,食锐减。 |
忿火中烧 | fènhuǒzhōngshāo | 犹言怒火中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甲词益狎逼。张忿火中烧,反刀直出,剁甲中颅。” |
忿激 | fènjī | 形容愤怒激动。愤怒偏激。三国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若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求,贵志而贱身,伊禽生而兽死,尚何显而获荣?《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所以陶渊明欲息交,嵇叔夜欲绝交,刘孝标又做下《广绝交论》,都是感慨世情,故为忿激之谭耳。《明史 卷二十一 神宗二》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 |
忿竞 | fènjìng | 犹忿争。《资治通鉴 齐纪七》(李冲)兄弟六人,凡四母,少时每多忿竞。《北齐书·毕义云传》:“为郎,与左丞宋游道因公事忿竞,游道廷辱之云:‘雄狐之诗,千载为汝。’”《新唐书·崔日用传》:“坐与薛稷相忿竞,罢政事,为婺州长史。” 明 沉德符《野获编·宗藩·郑世子让国》:“但以宗法世次,自请避位,而以郑国还之佑橏之子孙,既盖乃父生前忿竞之愆,又杜载玺他日报复之念。” |
忿戾 | fènlì | ①蛮横无理,动辄发怒;忿恨。《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曰:“恶理多怒。” 刘宝楠《正义》:“注以‘恶理’训戾,‘多怒’训忿……乖戾则多违理,故注云恶理。”《后汉书·应劭传》:“裁以军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梁书·敬帝纪》:“骋智辩以饰非,肆忿戾以害物。”②忿恨。宋 苏轼《大臣论下》:“今君子又从而疾恶之,是以其谋不得不深,其交不得不合,交合而谋深,则其致毒也,忿戾而不可解。”《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分明是方氏平日心肠狠毒,元自与虎狼气类相同,今在屋后独居多时,忿戾满腹,一见妾来,怒气勃发,遂变出形相来,恣意咀啖,伤其性命。” 章炳麟《复仇是非论》:“牛以角触,马以足踶,象以鼻卷,有时亦能杀人也,而多由不胜忿戾之心以至行杀,未尝因以为利,故人之称牛、马、象者以为仁厚之虫。” |
忿詈 | fènlì | 因愤怒而骂。指 怨恨,愤怒 交集在一起的情绪!介子推有云:怨怼忿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己巳,(丁)谓入对于承明殿,帝(宋真宗)诘所争状,谓曰:“非臣敢争,乃李迪忿詈臣耳,臣愿复留。”遂赐坐。 |
忿懑 | fènmèn | 气愤。 |
忿怒 | fènnù | 愤怒。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
忿气 | fènqì | ①怒气。元 王晔《桃花女第四折》:“我心间无限事,尽在不言中,不由我忿气冲冲。”《续资治通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游骑至李阳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林不敢復言。”《水浒传第三回》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赵树理《三里湾·有翼革命》:“玉梅听了他这句话,知道是灵芝和玉生订婚的消息已经传到耳朵里,惹起了他的忿气。”②指气愤。《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刘员外与妈妈也只道女儿忿气説这些话,不在心上。” |
忿然 | fènrán | 愤怒貌。《战国策·颜斶说齐王》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刘向《列女传·齐桓卫姫》:“妾闻之人君有三色……忿然充满手足矜动者,攻伐之色。”宋 欧阳修《卖油翁》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明 叶盛《水东日记·诸公才学心量》:“泰和陈学士当笔譔祭文,公欲有所易,陈忿然不平,见於言色。”王鲁彦《狗》:“‘ 王先生 !你为什么不下去问问她呀?’爱罗先珂君忿然的问我。” |
忿然作色 | fènránzuòsè |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听到光绪皇帝支持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忿然作色,怀恨不已。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
忿气 | fènqì | 怒气。气愤。元 王晔《桃花女 第四折》:“我心间无限事,尽在不言中,不由我忿气冲冲。” 《续资治通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游骑至李阳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林不敢复言。” 《聊斋志异 段氏》宁绝嗣,不令送眼流眉者忿气人也!《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八》:“刘员外与妈妈也只道女儿忿气说这些话,不在心上。” |
忿世嫉俗 | fènshìjísú | 解释同“愤世嫉俗”。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忿世嫉俗,发为巨震,与对跖之徒争衡。” |
忿速 | fènsù | 忿怒急躁。《孙子兵法 九变》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
忿阋 | fènxì | 忿怒争执。《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八》其后忿阋日闻,敌谍知之,然犹深忌(赵)立,疑其诈死,不敢动。 |
忿邑 | fènyì | 愤恨忧郁。《汉书·杜邺传》:“由后视前,忿邑非之。”颜师古注:“邑,于邑也。” |
忿怨 | fènyuàn | 怨恨。汉 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诸侯忿怨,卿士讪谤。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卷一》有部下告其谋反者,上诘问其故,军校辞穷,服曰:“进御下严,臣不胜忿怨,故诬之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三》倘以物贵或不时至,则饥饿之徒,将复有如曩岁,杀太尉马,毁大府瓜果,出忿怨言,起而为乱者矣。《红楼梦 第七五回》只听里面称三赞四,耍笑之音虽多,又兼有恨五骂六,忿怨之声亦不少。 |
忿争 | fènzhēng | 忿怒相争。《韩非子·解老》重生者虽入军无忿争之心,则无所用救害之备。《淮南子·本经训》逮至衰世,人众而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于是忿争生。《隋书·房陵王勇传》朕傍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孽子忿诤,为亡国之道邪!《明史 卷二十 神宗一》(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己丑,谕诸臣遇事勿得忿争求胜。 |
忿鸷 | fènzhì | ①亦作“忿忮”。残忍凶狠。宋 刘克庄《题跋·章援致平与坡公书》:“君子无纤毫之过,而小人忿忮,必致之死。” 明 宋濂《送黄仲恭赴官馀姚序》:“奈何官失其分,强者忿鸷自将,与守抗衡,弱者依阿取容,又一切局于钳制……二者胥失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负力怙气,难化以善②忿怒而击。后书·杜诗传:“昔汤武善御众,故无忿鸷之师。” 李贤注:“鸷,击也。汤武顺天应人,其所征讨,皆吊伐而已,故无忿怒而击也。” |
忿懥 | fènzhì | 发怒。《礼记·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宋 司马光 《叙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实,自始嫁至於瞑目,未尝见其有忿懥之色,矫妄之言。”汪东 《革命今势论》:“苟有读史至此者,宜皆流涕痛哭,忿懥之念,波涌云集,挥之不去。” |
弅 | fèn | 高起,隆起:“地陷者,必先弅起而后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