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墳 | fén | ①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坟墓。坟地。坟冢。坟茔(坟地,坟墓)。《颜氏家训·终制》孔子之葬亲也,云:“古者墓而不坟,丘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②水边高地:汶坟。③大:坟首。坟烛。④古代的典籍:坟典。坟籍。 |
坟典 | féndiǎn | 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籍的通称。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若寻常坟典,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 |
坟籍 | fénjí | 古代籍。《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儒生罕有或存,坟籍灭而莫纪。新唐书·褚亮传:“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李固,之子,少好学,常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从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为世大儒。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坟籍之始,肇自羲黄,盛于周,衍于梁晋,极于隋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兴化军进士郑樵,耽嗜坟籍,杜门着书,尝以所著书献之朝廷,降付东观。章炳麟《文学说例》:“两宋以降,斯道渐普,然有所述作,犹号曰古文辞,其称谓不能无取于坟籍。” |
坟素 | fénsù | 泛指古代典籍。《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敷陈坟素,坐而论道。”晋 潘岳《闲居赋》:“傲坟素之场圃,步先哲之高衢。”《南齐书·高帝纪上》:“自轩黄以降,坟素所纪,略可言者,莫崇乎尧舜 。”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引》:“夫以霸闰之朝,草莽之士,犹或拮据坟素,忝窃雌黄。” |
坟衍 | fényǎn | 水边和低下平坦的土地。《周礼·夏官·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贾公彦疏:“水涯曰坟,下平曰衍。”《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史记集解》注:大谓五岳、四渎,小谓丘陵坟衍。汉·王粲《登楼赋》:“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
坟兆 | fénzhào | 坟墓之间的界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但见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 |
焚 | fén | 烧:焚烧。焚毁。焚化。焚香。焚书坑儒。焚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焚。《晋书·武帝纪》:“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焚之於殿前。”明 李东阳《会试策问》之三:“中世以后,君臣之论议政事,古风尚存。乃有却千里马,焚雉头裘。”清 赵翼《邸抄》诗:“黄髮召归龙尾道,翠云焚却雉头裘。” |
焚帛 | fénbó | 焚烧纸帛。祭礼的一种仪式。《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俱到乌龙神庙里,焚帛享祭乌龙大王,谢祈龙君护祐之恩。清 孔尚任《桃花扇·哄丁》:“焚帛,礼毕。”《红楼梦第五三回》:“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
焚柴 | fénchái | 即燔柴。《晋书·元帝纪》:“焚柴颁瑞,告类上帝。”唐 张九龄《请行郊礼疏》:“伏望以迎日之至,展焚柴之礼。”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 卷八》:“升烟燔牲首,则是祭前焚柴升烟,皆求神之义,因为祭名。”参见“燔柴”。 |
焚巢荡穴 焚巢捣穴 | féncháodàngxué féncháodǎoxué | 比喻彻底摧毁。明·唐顺之《牌》:“各处劲兵前来,焚巢荡穴,不留一人,乃已。”清·李渔《比目鱼·办贼》:“用了第二计,可以焚巢捣穴,削草除根,不留一个余贼。” |
焚荡 | féndàng | 焚毁,烧光。焚荡俘掠无遗。《后汉书·儒林传序》:"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晋书·褚翜shà传》:"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翜收集散亡,甚有惠政。"《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二》(秦宗权)所至屠翦焚荡,殆无孑遗。《旧五代史·梁书·杨师厚传》:"师厚总大军直抵镇州城下,焚汤闾舍。"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及周师入郢 ,咸自焚荡。" |
焚典坑儒 | féndiǎnkēngrú | 解释见“焚书坑儒”。《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秦皇独霸诸侯城,焚典坑儒丧圣文。” |
焚顶 | féndǐng | 焚香顶礼。佛教徒焚灼头顶。表示虔诚奉佛。《镜花缘》第四五回:“倘脱火坑,情愿身入空门,一世焚顶。”唐·韩愈《论佛骨表》:“焚顶烧指,百十为羣。” |
焚符破玺 | fénfúpòxǐ | 烧毁信符,打碎印章。《庄子·胠箧》:“焚符破璽,而民朴鄙。”郭象注:“除矫诈之所赖者,则无以行其姦巧。” |
焚膏继晷 | fén’gāojìguǐ | 唐 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膏,油脂之属,指灯烛。晷,日光。后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
焚骨扬灰 | féngǔyánghuī |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明·李东阳《腹中剑》:“肃宗克长安日,欲敕诸将发林甫冢,焚骨扬灰。” |
焚和 | fénhé | 谓毁灭中和之性。《庄子·外物》:“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 郭象注:“众人而遗利则和,若利害存怀,则其和焚也。”成玄英疏:“驰心利害,内热如火,故烧焰中和之性。”清 姚鼐《戊午九月十四日出云栖楼寺作诗》:“焚和从一念,繫物沮高蹈。”参见“中和①” |
焚劫 | fénjié | 焚烧抢掠。《宋史·孙何传》遂使腥膻得计,虵豕肆行,焚劫我郡县,系累我黎庶。《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一》苗军在松江一月,焚劫淫掠,死者填塞街巷。《明史·韩林儿传》诸将在外者率不遵约束,所过焚劫,至啖老弱为粮。 |
焚枯食淡 | fénkūshídàn | 烤干鱼,食薄味。形容生活清苦。清·钱谦益《和州鲁氏先茔神道碑铭》:“焚枯食淡,斋厨萧然。” |
焚燎 | fénliáo | 焚烧。《诗·大雅·云》“旱魃为虐,如惔如焚”郑玄笺:“草木燋枯,如见焚燎。”《后汉书·应劭传》:“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宪焚燎,靡有孑遗。”宋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跋》:“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 |
焚林而猎 焚林而狩 | Fénlínérliè fénlínérshòu | 同“焚林而田”。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微小的利益,不作长久打算,不考虑长远利益。《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主术训》:“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虏议》:“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
焚林而田 | fénlínértián | 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
焚林竭泽 | fénlínjiézé | 亦可竭泽焚林。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续资治通鉴 元纪九》且财非天来,皆自民出,竭泽焚林,其孰御之!力屈财殚,非所以养民而强国也。清·黄宗羲《明司马澹若张公传》窃恐焚林竭泽之后,能无鱼惊鸟散之忧? |
焚掠 | fénlüě | 焚烧抢掠。《新唐书·康承训传》(庞)勋闻徐已拔,气丧,无顾赖,众尚二万,自石山而西,所在焚掠。《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九》(王)仙芝闻之,焚掠江陵而去。《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一》领兵官焚掠勿禁欤?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既明,始知村中焚掠殆尽。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然而中国有枪阶级的焚掠平民,屠杀平民,却向来不很有人抗议。 |
焚溺 | fénnì | ①焚烧淹没。亦比喻遭受伤害。晋 葛洪《抱朴子·酒诫》:"然节而宣之,则以养生立功,用之失适,则焚溺而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坐视其人之焚溺,虽一举手之力,亦惮烦不为,此心尚可问乎?"②喻人受虐,如同陷身水火之中。唐 白居易《寓言题僧》诗:"力小无因救焚溺,清凉山下且安禅。"宋 石介《感事》诗:"三岁出南狩,王师拯焚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三》朕(宋高宗)为人父母,代天君师,兼爱生灵,不分彼此,坐视焚溺,痛切在躬。 |
焚黄 | fénhuáng | 旧时品官新受恩典,祭告家庙祖墓,告文用黄纸书写,祭毕即焚去,谓之焚黄。后亦称祭告祝文为焚黄。宋 王禹偁《送密直温学士西京迁葬》诗:“留守开筵亲举白,故人垂泪看焚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及秦桧还建康焚黄,(汤)鹏举弃去郡事,连日奔走吴江,望尘雅拜,比它郡守最为谀佞,自非陛下收拭用之,则鹏举实秦桧党中之奸猾耳。《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遐叔回到家中,焚黄谒墓,杀猪宰羊,做庆喜筵席,遍请亲邻。” |
焚琴鬻鹤 | fénqínyùhè | 犹焚琴煮鹤。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焚琴鬻鹤,伧父所为,不图出之改之。” |
焚琴煮鹤 | fénqínzhǔhè | 焚烧琴去煮白鹤。比喻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宋·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宋 洪适《满江红》词:“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八回:怜香惜玉无情绪,煮鹤焚琴惹是非。 |
焚爇 | fénruò | 犹烧毁。《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绍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裴松之注引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足下志犹未厌,乃复纠合馀烬,率我蛑贼,以焚爇勃海 。” 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章奏有不欲左右见者,率皆焚爇。”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翼日,楚公子驰函来,女焚爇不以闻。” |
焚烧 | fénshāo | 烧毁,烧尽。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焚尸扬灰 | fénshīyánghuī |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籍没其家,妻子同谋,法皆斩首,其母恨礼甚,又诣刑部请照陶和气例,凌迟后焚尸扬灰。 |
焚书坑儒 | fénshūkēngrú | 意指焚毁典籍,坑杀儒生。西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后人据此典故剪裁“焚书坑儒”一语成为成语。唐·姚思廉《陈书·儒林传序》:“秦始皇焚书坑儒,六学自此缺矣。”现代·梁斌《红旗谱》四二:“满清入主中原,焚书坑儒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同“燔书阬儒”。 |
焚诵 | fénsòng | 焚香诵经。金 元好问《清真道院营建疏》:“奉为本庵欲创圣位,以为焚诵、祝延之所,其於工费有赖弘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鹰虎神》:“庙中道士任姓,每鸡鸣,辄起焚诵。” |
焚薮而田 | fénsǒuértián | 解释同“焚林而田”。薮,林薮。《吕氏春秋·义赏》:“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
焚香顶礼 | fénxiāngdǐnglǐ | 犹焚香礼拜。《西湖佳话·六桥才迹》:那杭州百姓,前番受过他的恩惠,今又听得他来,不胜欢喜,大家都打点焚香顶礼远接。”《西湖佳话·六桥才迹》:“那杭州百姓,前番受过他的恩惠,今又听得他来,不胜欢喜,大家都打点焚香顶礼远接。” |
焚香膜拜 焚香礼拜 | fénxiāngmóbài fénxiānglǐbài | 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明·归有光《唐孺人墓志铭》:“兆多疾,每疾作,孺人辄不食饮,焚香膜拜,以祈福祐。” |
焚香扫地 | fénxiāngsǎodì | 形容清幽的隐居生活。宋·王谠《唐语林·文学》:“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清·盛时彦《〈阅微草堂笔记〉跋》河间先生典校秘书廿余年,学问文章名满天下……焚香扫地,杜门著述而已。 |
焚修 | fénxiū | 焚香修行。泛指净俢。《说岳全传第一回》不敢动问老师法号,在何处焚修? 《花月痕第三十五回》大家见姚氏有些年纪,寓在优婆夷寺焚修,比本寺的姑子龙勤,所以延他主持玉华宫香火。 |
焚炀 | fényáng | 焚烧。唐 柳宗元《禡牙文》:“焚煬荡沃,往如行虚。”《新唐书·于休烈传》:“国史、开元实録、起居注及餘书三千八百餘篇藏兴庆宫,兵兴焚煬皆尽。”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
焚瘗 | fényì | 焚化并埋葬。宋 苏轼《邓忠臣母周挽词》岂比黄壤下,焚瘗千金璧。《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庚申,临安蝗。诏守臣亟加焚瘗。 |
焚炙 | fénzhì | 烧烤。烧灼。《淮南子·本经训》:“煎熬焚炙,调齐和之适,以穷荆吴甘酸之变。”纣王制作的炮烙酷刑。《尚书·泰誓上》:“焚炙忠良,刳剔孕妇。”孔颖达疏:“紂怒,乃更为铜柱以膏涂之,亦加於炭火之上,使有罪者缘之,足滑跌坠入中。紂与妲己以为大乐,名曰炮烙之刑,是紂焚炙之事也。”《封神演义 第一回》直谏剖心尽焚炙,孕妇刳剔朝涉歼, |
焚舟 | fénzhōu | 烧毁渡船。《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杜预注:“示必死也。”《晋书·蔡谟传》:“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后用以比喻做事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九月辛酉夜,班师,水军焚舟而退。唐 李端《送潘述宏词下第归江外诗》:“弈棊知胜偶,射策请焚舟。”唐 雍陶《离家后作诗》:“出门便作焚舟计,生不成名死不归。” |
焚舟破釜 | fénzhōupòfǔ | 釜:古代用的锅。烧掉船只打破锅。比喻坚决不能动摇的决心。《孙子·九地》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南朝·颜竣《为世祖檄京邑》:“支军别统,或焚舟破釜,步自姑熟,或迅楫芜湖,入据云阳。”同“破釜沉舟”。 |
蕡 | fén | ①(果实)多而大:《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②大麻或大麻的子实:“菽麦蕡稻黍粱秫。”③姓。 |
濆 | fén I. | 水边;岸边:“铺敦淮濆。”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II.pēn①古同“喷”:“濆泉上涌。”②涌起。③涌起的高浪:“撇漩捎濆无险阻。” |
轒 | fén | 轒輼wēn:古代攻城用的一种兵车,如“攻城围邑则有轒轒临冲。” |
轒辒 | fénwēn | ①古代的战车。用于攻城。《孙子·谋攻》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水浒传第九十二回》次日,宋江传令,修治轒輼器械,准备攻城。②借指匈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