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 | fēn | 气,气象,情势:气氛。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
氛埃 | fēn’āi | ①污浊之气;尘埃。楚辞·远游:“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 南朝梁 沉约《应王中丞思远咏月》:“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 《资治通鉴 晋纪十五》(李)雄复书曰:“吾过为士大夫所推,然本无心于帝王,思为晋室元功之臣,扫除氛埃;…”唐 杜甫《渼陂行》:“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 明 宋濂《抱瓮子传》:“非惟人随流水而逝,异日凌霄之崇构皆荡为氛埃。”②借指尘世或俗念。 宋 陆游《严君平卜台诗》:“先生久已蜕氛埃,道上犹传旧卜台。” 宋 陆游《夜思诗》:“簿领沉迷无日了,试凭诗思洗氛埃。”③比喻战乱。北周 庾信《商调曲》:“君臣一体,可以静氛埃;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唐 胡曾《独不见 诗》:“玉关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 明 汤式《一枝花·赠人套曲》:“露布飞驰玉关外,倒挽银河下九垓,浄洗氛埃。” |
氛秽 | fēnhuì | 邪恶肮脏之气。比喻战乱。《晋书·姚兴载记上》:“然后振王威以扫不庭,回天波以荡氛秽。”《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三》知欲躬帅三军,荡涤氛秽,廓清中畿,光复旧京。北史·崔光传:“ 世祖 雄才叡略,阐曜威灵,农战兼修,扫清氛秽。” |
氛祲 | fēnjìn | ①雾气。南朝宋·王僧达《七夕月下 诗》远山敛氛祲,广庭扬月波。氛,一本作“雰”。②指预示灾祸的云气。《明史·胡深传》(朱)亮祖等克崇安,进攻建宁。(陈)友定将阮德柔固守。深视氛祲不利,欲缓之。 |
氛厉 | fēnlì | 祸害之气。比喻叛乱。文选·刘琨《劝进表》:“自元康以来,艰祸繁兴, 永嘉之际,氛厉弥昏。”吕向注:“氛,恶气;厉,危也。谓刘聪、 石勒 等昏乱王室也。”《新唐书·杨虞卿传》:“北虏方梗,西戎弗靖,两河有疮痏之虞,五岭罹氛厉之役。” |
氛雾 | fēnwù | ①雾气。②比喻世道混乱或战乱。《晋书 宣帝纪》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 |
氛氲 | fēnyūn | ①指阴阳二气会合之状。②盛貌。《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皇兴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宫,神光照于室内,天地氛氲,和气充塞。③云雾朦胧貌。④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⑤比喻心绪缭乱。《水浒传第四十回》愁云荏苒,怨气氛氲。 |
纷浊 | fēnzhuó | 纷乱混浊,比喻乱世。文选·王粲《登楼赋》:“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李善注:“纷浊,喻代乱也。”晋 傅咸《仪凤赋》:“秽惟尘之纷浊兮,患俗网之易婴。” |
纷 | fēn | ①众多,杂乱:纷纷。纷繁。纷杂。纷飞。纷纭。五彩缤纷。纷乱。纷扰。纷争。《庄子·应帝王》:“彫琢復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战国楚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纷修饰內美)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②古代旗子上的飘带。 |
纷错 | fēncuò | 纷繁杂乱。楚辞·刘向《九叹·忧苦》:“思余俗之流风兮,心纷错而不受。”王逸注:“纷错,溃乱也。”《后汉书 袁绍传》而州郡牧守,竞盗声名,怀持二端,优游顾望,皆列土锡圭,跨州连郡,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唐 韦处厚《盛山 诗之八》:“倒花纷错秀,鉴月静涵冰。”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余德》:“尹畏人知,常置密室,非子壻不以示也。久之渐播,索玩者纷错于门。”康有为《大同书辛部 第三章》:“在议院选人则百千万数,苦其太多而难举,标名识号,纷错浩浩,亦为无术,故不可行也。” |
纷纷 | fēnfēn | ①多而杂乱;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李颀《古从军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唐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 朱淑真《落花》:“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宋 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六》而金人有乘筏渡壕而溺者,有登梯而坠者,有中矢石而踣者,纷纷甚众。②血纷纷:血迹斑斑。唐 高适《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纷纷不一 | fēnfēnbùyī | 各不相同。纷纷:多而杂乱。我们大家的意见纷纷不一。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回:“也有做‘请宴’的,也有做‘窥醉’的,也有做‘借茶’的,也有做‘刺虎’的,纷纷不一。” |
纷纷出笼 | fēnfēnchūlóng | 很多野兽从笼子里跑出来,引申为某种东西在同一段时间大量出现。报告指出私人军事公司利用国际立法的漏洞,在国际上纷纷出笼,提供保安、咨询服务及援助,雇用雇佣军提供多种服务。 |
纷纷藉藉 纷纷籍籍 | fēnfēnjíjí | 形容众多而杂乱的样子。藉藉:纷乱的样子。亦可藉藉纷纷。《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华容夫人起舞曰:“发纷纷兮寘渠,骨藉藉兮亡居。”唐·韩愈《读荀》:“纷纷籍籍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 例子 清·汪琬《辨公孙龙子》:“诸弟子之后,或流而为荀卿,或流而为庄周,禽滑厘,纷纷籍籍,皆异学也。” |
纷纷攘攘 | fēnfēnrǎngrǎng | 纷纷:众多;攘攘:杂乱的样子。众多且杂乱。形容人群杂乱。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八:“杨八老看见乡村百姓,纷纷攘攘,都来城中逃难。”吴强《红日》第13章:“队伍纷纷攘攘地走上了征途。” |
纷纷扰扰 | fēnfēnrǎorǎo | 凌乱的样子。也形容思绪纷乱。战国宋玉《神女赋 序》:“精神恍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一回:“中国正纷纷扰扰,无法可治。” |
纷纷扬扬 | fēnfēnyángyáng | 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或者形容消息、流言广为传布。秋天来了,天气凉了,黄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今日遇着暮冬天道,纷纷扬扬,下着如此这般大雪。” |
纷纷洋洋 | fēnfēnyángyáng | 形容雪花或似雪花般散片细物纷乱飘扬。同“纷纷扬扬”。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三回:“是夜刮起东北风,浓云密布,纷纷洋洋,降下一天大雪。” |
纷纷拥拥 | fēnfēnyōngyōng | 指纷乱拥挤。《天雨花》第二八回:“左弓右矢护车行,纷纷拥拥离京阙。”峻青《黎明的河边 老水牛爷爷》就像赶庙会一样,纷纷拥拥地都赶到隅庄来看。 |
纷更 | fēn’gēng | 变乱更易。《史记·汲郑列传》:“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纷,乱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苏颂方执政时,见帝(宋哲宗赵煦)年幼,诸臣太纷更,常曰:“君长,谁任其咎邪?”《金史·张中孚传》:“且保甲之法行之已习,今遽纷更,人必逃徙。”清 昭槤《啸亭杂录·徐中丞》:“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 |
纷红骇绿 | fēnhónghàilǜ | 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唐·柳宗元《袁空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郁香气。”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纷红骇绿,掩苒何穷,劈柳鸣条,萧骚无际。 |
纷华 | fēnhuá | 繁华;富丽。但使足用,何事纷华也!《史记·礼书》:“出见纷华盛丽而説,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宋 欧阳《修读书诗》:“纷华暂时好,俯仰浮云散。”《续资治通鉴 卷第八十一》(吕)公著自少讲学,即以治心养性为本,平居无疾言遽色,于声利纷华,泊然无所好。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张慧仙寄外诗记》:“供帐纷华,陈设眩耀。”郭沫若《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我)立定大戒:从此不吃酒,不吸烟,不接近一切的逸乐纷华。” |
纷华靡丽 | fēnhuámǐlì | 纷华:指繁华富丽;靡丽:奢侈豪华。形容讲究排场,追逐华丽。《后汉书·安帝纪》:“嫁聚送终,纷华靡丽。” 《聊斋志异 长清僧》予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
纷乱如麻 | fēnluànrúmá | 麻:麻团。交错杂乱像一团乱麻。我此刻的心情纷乱如麻,请不要再添乱了。 |
纷纶 | fēnlún | ①忙碌;忙乱。孔稚圭《北山移文》常绸缪于结课,每纷纶于折狱。唐 杜甫《丽人行》:“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②渊博。《后汉书·逸民传·井丹》:“井丹字大春 ……通五经,善谈论,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纷纶井大春 。’”李贤注:“纷纶,犹浩博也。”南朝陈 徐陵《在北齐与宗室书》:“或有渔猎三史,纷纶五经。” ③杂乱貌;众多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纶威蕤,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汉书》作“纷轮”。《聊斋志异 桓侯》彭(好士)离席伏谢。桓侯命人曳起之。俄顷,酒馁纷纶。 ④华美。三国魏 嵇康《琴赋》:“纷纶翕响,冠众艺兮。”唐 李世民《正日临朝》: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唐 叶季良《赋得琢玉成器》:“片玉寄幽石,纷纶当代名。” |
纷罗 | fēnluó | 杂然罗列。唐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唐元稹《有酒》诗之三:念万古之纷罗,我独慨然而浩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元少先生》:既就馆,酒炙纷罗,劝客自进,并无主人。 |
纷呶 | fēnnáo | 纷乱喧哗。宋 苏辙《蜀论》叫号纷呶,奔走告诉,以争豪厘曲折之际。《清史稿卷十二 高宗本纪三》以窦光鼐于会谳大典,纷呶谩詈,下部严议。 |
纷腾 | fēnténg | 杂乱喧腾。《新唐书·儒学传下·卢履冰》:“是时言丧服,各以所见奋,交口纷腾。”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一门啼号,纷腾终夜。” |
纷纭 | fēnyún | ①众多而杂乱。众说纷纭。《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诸氐纷纭,竞陈(王)猛短,坚恚甚,慢骂,或有鞭挞于殿庭者。《旧唐书 礼仪三》议者数十家,递相驳难,纷纭久不决。《资治通鉴 周纪三》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六》帝(宋高宗)谕秦桧曰:“此论甚当,若取其说之善者颁诸学宫,使学者有所宗师,则为王安石、程颐之说者不致纷纭矣。”《明史 卷十八 世宗二》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②麻烦。汉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勿复重纷纭。 |
纷纭杂沓 | fēnyúnzátà | 纷纭:交错;沓:重复。多而且杂乱。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虽然纷纭杂沓,仍自严肃整齐,只此一室之中,随从何止百数。” |
纷挐/纷拏 | fēnná | ①混乱貌;错杂貌。《旧唐书·孝友传·崔沔》:“于是羣议纷挐,各安积习,太常礼部奏依旧定。”《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二》懵章程者或使详刑,动致纷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大》:“居无何,闻人声纷拏。” 《聊斋志异 佟客》更既深,忽闻隔院纷拏。②混战;互相扭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文选·傅毅《舞赋》:“简惰跳踃,般纷挐兮。”李善 注:“纷挐,相着牵引也。” |
纷呶 | fēnnáo | 纷乱喧哗。宋 苏辙《蜀论》叫号纷呶,奔走告诉,以争豪厘曲直之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彼此是非,纷呶不已,则为汉甘陵、唐牛李,国家将受其害,可不虑哉?《明史·王崇古传》封贡之初,廷议纷呶,有为危言撼帝者。 |
纷披 | fēnpī | ①和缓貌。《文选·王褒》:“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吕向注:“纷披、容与,和缓貌。”②盛多貌。汉·王褒《洞萧赋》:“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宋书·谢灵运传论》:“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唐·杜甫《九日寄岑参》诗:“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宋·王安石《与道原步至景德寺》诗:“前时偶见花如梦,红紫纷披竞浅深。”③散乱。北周·庾信《枯树赋》:“纷披草树,散乱烟霞。”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下驴入省门,左右惊纷披。”《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
纷然 | fēnrán | 指议论纷纷的样子。杂乱的样子。《晋书 武帝纪》说者纷然,久而不定。 |
纷奢 | fēnshē | 繁华奢侈。唐 杜牧《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纷嚣 | fēnxiāo | 纷乱喧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旋有纷嚣腾辨之声。” |
纷纭 纷云 | fēnyún | 多盛貌。杂乱貌。纷争;混乱。《孙子·势篇》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
纷至沓来 | fēnzhìtàlái | 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宋·朱熹《答何叔京 六》:“夫其心俨然肃然,常若有所事,则虽事物纷至而沓来,岂足以乱吾之知思。”明 屠隆《昙花记·群魔历试》:“诸魔沓来,一心不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