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āng

①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方形.长方形。②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方根。平方。开方。③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四》耶律伊逊荐耶律孝杰忠于社稷,辽主谓孝杰可方唐之狄仁杰,赐名仁杰,许放海东青鹘以宠异之。④一边或一面:方向。方面。⑤地区,地域:地方。方志。方言。方物。方圆。方隅(边疆)。方舆(指领域,亦指大地)。⑥办法,做法,技巧:方式。方法。教导有方。贻笑大方。⑦种,类:变幻无方。仪态万方。⑧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药方。⑨违背:方命。⑩正在,正当;可表示时间:方今盛世。方兴未艾。史记·管晏列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东汉 王粲《七哀诗 之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宋 欧阳修《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宋 苏轼《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宋 祝穆《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1.才,刚刚:方才。如梦方醒。12.量词,多指一立方米:土石方。13.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几石章。14.可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方”字用作动词,用规范去匡正人的行为的意思。《庄子·人间世》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15.道理;常规。尘世间的规矩。准则。可引申为原因。可指道学。《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孔颖达疏:“方,犹道也。”《庄子·秋水》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庄子·秋水》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庄子·田子方》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后汉书·班彪传论》:“(彪)行不逾方,言不失正。”唐 张九龄《上封事书》:“伏望更发睿图……使官修其方,人受其福,天下幸甚。”参见“方内”、“方外”。16.方向。《庄子·骈拇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君子以愼辨物居方。疏:各居其方,皆得安其所。《诗·大雅》:萬邦之方,下民之王。笺:方,犹向也。疏:诸言方者,皆谓居在他所,人向望之,故云:方,犹向也。17.古同“防”。《庄子·知北游》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18.姓。

方便之门

fānɡbiànzhīmén

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他为官清廉,从不为自己或家人开方便之门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明·冯惟敏《僧尼共祀第四折》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

方伯

fāngbó

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以后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礼记·王制》:“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史记·周本纪》:“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裴駰集解引郑司农曰:“长诸侯为方伯。”《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后汉书 袁绍传》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吕)布众破沮,拯其(曹操)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唐 韩愈《送许使君刺郢州序》:“于公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清 王韬《淞滨琐话·金玉蟾》:“荐章交上,升任黔中廉访使,旋升方伯,改授云南巡抚。”

方骖并路

fāngcānbìnglù

犹并驾齐驱。《宋书·王景文传论》:“与袁粲群公方骖并路,倾覆之灾,庶几可免。”《周书·庚信传论》及太和之辰,虽复崇尚文雅,方骖并路,多乖往辙。

方册

fāngcè

简牍;典籍。汉 蔡邕《东鼎铭》:“保乂帝家,勋在方册。”唐 张九龄《贺赦表》:“臣闻古之王政,虽在方册,将崇旧典,必俟圣君。”宋 程大昌《演繁露·方册》:“方册云者,书之于版,亦或书之竹简也。通版为方,联简为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明诏天下以圣人之道着在方册,学者但能参考众说,研究至理,各以己之所长而折中焉,则道术自明,性理自得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朱熹)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自经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为学者所宗。

方策

fāngcè

方策谋略。②籍。典籍。参见“布在方策”。

方垂

fāngchuí

边陲。垂,通“陲”。晋 袁宏《后纪·顺帝纪二》:“卿诸人积年为害,一旦解散,方垂荡然,当条名上,必受封赏。”《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帝以天下丰稔,方垂无事…《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念彼羣黎,旧为赤子,既久沦于涂炭,思永靖于方垂。”《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一》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

方寸

fāngcùn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又作寸心。心烦意乱,没有主见谓之方寸已乱。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宋 贺铸《石州慢 薄雨收寒》:“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聊斋志异 庚娘》金(大用)曰:“我方寸已乱,何暇谋人?”《聊斋志异 王子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②心绪;心思;心得。《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那后生叉手不离方寸:“小人是村里人,因往城中卖了丝帐,讨得些钱,要往褚家堂那边去的。”


方寸不乱

fāngcùnbùluàn

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他在危难时经常处事不惊,方寸不乱。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屈突蒋公通》:“……徇日,方寸不乱。”

方寸已乱

fāngcùnyǐluàn

参见“方寸”。指心绪已被扰乱,行动慌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谢冰心《往事(二)》母亲坐在中间屋里,看见我,眼泪便滚了下来,我那时寸已乱!又说“方寸无主”。

方寸万重

fāngcùnwànchóng

方寸:指心。万重:多话。心里头有千言万语。皇甫牧《步非烟》:“方寸万重,悉候晤语。”皇甫牧《步非烟》方寸万重,悉候晤语。

方寸之地

fāngcùnzhīdì

指心。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唐 刘禹锡《上杜司徙启》寻省遭罹,万重不幸。方寸之地,自不能言;求人见谅,岂复容易?

方底圆盖

fāngdǐyuángài

方底器皿,圆形盖子。比喻事物不相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方方面面

fāngfāngmiànmiàn

事情或事物的多面。张贤亮《青春期》:“使我直到如今才突然发现她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与我不同,与这个可恶的世界不同。”陈忠实《白鹿原》第30章:“你也会方方面面想事了。”

方府

fāngfǔ

国库。因纳四方所贡,故称。《战国策·庄辛论幸臣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

方贡

fānggòng

四方的土贡。亦指方土的贡物。《周礼·夏官·怀方氏》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而送逆之,达之以节。唐卢纶《送盐铁裴判官入蜀》诗:"传诏收方贡,登车着赐衣。"宋 曾巩《赐高丽诏》:"而尔东国之君,款诚内附,数遣使者,乘不测之川,献其方贡。"《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金主(太宗完颜晟)诏曰:“朕惟国家四境虽远而兵革未息,田野虽广而畎亩未辟,百工虽备而禄秩未均,方贡虽修而宾馆未赡。”

方轨

fāngg

①车辆并行。《史记 淮阴侯列传》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後。《战国策·齐策一》:“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②指平坦的大道。《后汉书·邓彪张禹等传论》:“统之,方轨易因,险涂难御。” 李贤注:“方轨,谓平路也。”宋 岳珂《桯史·义騟传》:“崎岖山泽,夷若方轨。”③指品行端正。《南史·刘琎传》:“瓛弟琎字子璥,方轨正直,儒雅不及瓛 而文采过之。”④比肩;仿效。《晋书 文帝纪》所以方轨齐鲁,翰屏帝室。《晋书 武帝纪》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

方计

fāngjì

方略,计策。《三国志·魏志·贾诩传》“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裴松之注引《献帝纪》:“羌胡数来闚省门,曰:‘天子在中邪? 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诩为之方计。”《晋书·四夷传·夫馀国》:“若其遗类足以复国者,当为方计,使得存立。”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阿)端凄然起坐,便求方计。”

方技

方伎

fāngjì

①医药及养生之类的技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诏问故太仓长臣意:‘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汉书·艺文志》:“侍医李柱国校方技。”颜师古注:“医药之书。”《汉书 王莽传中》是时,有用方技待诏黄门者,或问以莽形貌。元 刘祁《归潜志 卷十三:“余尝论之,是术也,在吾道中虽名方伎,非圣人贤者所专精。”罗惇曧《文学源流》:“夫《班志》着録,流别彰然,道家厕九流之中,神仙入方伎之内,师传各异,不相混淆。”后汉书《方术传》,传主多通医术及天文、占卜、相命、遁甲、堪舆等术。泛指医、卜、星、相等术。后汉书·党锢传序》:“时河内张成善说风角,推占当赦,遂教子杀人……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颇谇其占。”新唐书·郑注传》:“郑注,绛州翼城人。世微贱,以方伎游江湖间。”清 钮琇《觚剩·猿风鹰火》:“天津徐纬真素嗜方技,纵酒落魄。”

方洁

fāngjié

亦作“方絜”。方正廉洁。《后汉书·王丹传》:“丹资性方絜,疾恶彊豪。”《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今宰制之臣十餘,皆文学适用,操履方洁。”谓与其洁白相比配。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

方今

fāngjīn

现今;而今。方今之世。《庄子·庖丁解牛》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唐 韩愈《石鼓歌》:“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先是景衡陈十事,谓方今人才未备而政事不立,法度未修而宿弊尚存,…

方峻

fāngjùn

方正严峻。《后汉书·陈蕃传》:“(蕃)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新唐书·杨于陵传》:“于陵器量方峻,进止有常度,节操坚明,始终不失其正。”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嘉庆朝,罗慎斋主讲岳麓书院,方峻自持,不苟阿顺。”

方来未艾

fāngláiwèiài

谓(恩泽)方始来到尚未止歇。明·方孝孺《凝命神宝颂》:“霈如霖雨,润泽天下,而民被其惠者,方来而未艾也。”明·吴承恩《贺思翁受封障词》滔滔庆泽,方来未艾。

方领矩步

fānglǐngjǔbù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儒林传序》:“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且说这位郑伯才君,单名一个雄字,乃是湖南湘潭县人,向来是个讲宋学的,方领矩步,不苟言笑。

方领圆冠

fānglǐngyuánguàn

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亦借指儒生。南朝梁·何逊《七召·儒学》:“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说。”

方略

fānglüè

计划;权谋;策略。方针和策略,方法与谋略。建国方略。方略既定,重在实施。《史记 孝武本纪》(栾)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汉书 王莽传下》以大司马司允费兴为荆州牧,见,问到部方略。《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

方马fāngmǎ

缚马。《孙子·九地》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方面大耳

fāngmiàndàěr

指富贵相。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方命

fāngmìng

违命;抗命,常作难于应命的婉辞。《尚书·尧典》:“帝曰:‘吁,咈哉!方命圯族。’” 蔡沉集传:“方命者,逆命而不行也。”《孟子·梁惠王下》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汉书·叙传下》:“孝景莅政,诸侯方命。” 《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伏乞俯鉴微情,勿嫌方命。” 《聊斋志异 王桂庵》妾此情难告父母,然亦方命而绝数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八回》:“这件事,实在不能尽力,只好方命的了。”

方内

fānɡnèi

指尘世。对"方外"而言。《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犹国内,域中。《汉书.谷永传》:“奉帝王之职以统群生,方内之治乱。”

方丘

fāngqiū

古祭地祇之坛。《晋书·武帝纪》:“并圜丘、方丘于南北郊,二至之祀合于二郊。”宋 王安石《议郊祀坛制》:“天阳而动,地阴而静,故祭于泽中之方丘。”参见“圜丘”

方遒

fāngqiú

热情奔放,劲头正足。挥斥方遒: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思是: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方人

fāngrén

①讥评他人。《论语·宪问》:子贡方人。子曰:“赐(端木赐即子贡)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刘宝楠《正义》:“释文云:‘方人, 郑本作“谤”,谓言人之过恶。’卢氏文弨攷证,古论‘谤’字作‘方’,盖以声近通借。”杨伯峻注:“讥评别人。”②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戎的别名。《逸周书·王会》:“ 方人以孔鸟。”孔晁注:“方人亦戎别名。”

方任

fāngrèn

一方的重任,指地方长官的职位。三国魏 曹操《谢袭费亭侯表》:“双金重紫,显以方任;虽不识义,庶知所尤。”《三国志·魏志·满宠传》“凌支党毁宠 ”裴松之注引世语:“王凌表宠年过酒,不可居方任。”晋 刘琨《劝进表》臣等忝于方任,久在遐外,不得陪列阙庭,与睹盛礼,踊跃之怀,南望罔极。《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方任,方面之任也。”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朝旨以董司岳牧,敷兴邦教,方任虽重,比此为轻。”张铣注:“方任,谓太守也。言太守虽重,比此司徒侍中之职,太守为轻也。”《资治通鉴 魏纪六》初,诸公受遗辅导,帝(魏明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唐权德舆《送安南裴都护诗》:“莫言方任远,且贵主忧分。” 清 郝懿行《宋琐言卷上》:“义康少而聪察,及居方任,职事修理,性好吏职,鋭意文案,纠剔是非,莫不精尽。”

方枘圆凿

fāngruìyuánzáo

枘:榫头;凿:榫眼;卯眼。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卯眼。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文子》(又名《通玄真经》):“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方颡

fāngsǎng

古人认为富贵之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是岁,北汉以郭无为为谏议大夫,参议中书事。无为,安乐人。方颡鸟喙,杂学多闻,善谈辩。

方山冠

fāngshānguān

古冠名。代祭宗庙时乐舞人所戴之冠。蔡邕《独断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 祀宗庙,大予八佾乐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从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后汉书·舆服志下》:“方山冠似进贤。”《资治通鉴·昭帝元平元年》:“王尝见大白犬,颈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无尾,以问龚遂 。”胡三省注:“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乐舞人服之。”宋 苏轼《方山子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方生方死

fāngshēngfāngsǐ

方:正在。指万事万物正在不断地出生成长,也在不断地死亡消失。语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惠施之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和庄周《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在道家观点中,这代表了事物没有绝对的生与死。

方始

fāngshǐ

方才,才。方始动笔。唐 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三国演义》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

方士

fāngshì

①周官名。掌王城四方采地的狱讼。《周礼·秋官·序官》:“方士,中士十有六人。”郑玄注:“方士,主四方都家之狱者。”贾公彦疏:“掌都家,郑 彼注云:都,王子弟及公卿之采地;家,大夫之采。主此三等采地之狱。采地在王城四方,故云方士也。”②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史记·封禅书》:“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史记 孝武本纪》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唐 李端《赠道者诗》:“窗中忽有鹤飞声,方士因知道欲成。”唐 白居易《长恨歌》:“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宋 無名氏《大宋宣和遗事 前集》:“温州有方士林灵素 ……学道于赵升道,数载,善能妖术。”《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 ③泛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素问·至真要大论》:“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此指医生。

方事

fāngshì

①指方药医术之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意所以知庆者,意少时好诸方事,臣意试其方,皆多验,精良。”晋 葛洪《神仙传·李少君》:“少君乃病困,帝往视之,并使人受其方事,未竟而卒。”②多事。《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

方术

fāngshù

古时指方士求仙、炼丹的方法;也指医、卜、星、相等技术。指一个比较具体的学术领域。《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方桃譬李

fāngtáopìlǐ

形容姿质之美有如桃李一般。南朝梁·简文帝《筝赋》:“乃有燕馀丽妾,方桃譬李,本住南城,经居东里。”

方天戟

方天画戟

fāngtiānjǐ

fāngtiānhuà

一种古代兵器名称,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主要使用者有吕布等人。《杨家将 第八回》言罢纵骑舞方天戟来战呼延赞,赞援枪迎之。

方田

fāngtián

中国古代称正方形及矩形为方田。李籍《九章算术音义》称"方田者,田之正也。诸田不等,以方为正,故曰方田。"《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五路州县有经方田者,至今公私以为利。

方头不劣

方头不律

fānɡtóubùliè

fāngtóubùlǜ

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元·郑廷玉《金凤钗》:“见一个方头不律的人,欺侮一个老年,打扯他跳河。”

方外

fāngwài

①世俗之外;世外。《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驰於方外,休乎宇内。”②区域、范围之外。方位之外;域外、边远地区。《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贵贱无司,事变日至,此居于图东方方外。”《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魏书·程骏传》:“今天下虽谥,方外犹虞。”唐 韩翃《同题游仙观》: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方外之人

fānɡwàizhīrén

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清·李汝珍《镜花缘 第五十六回》侄女出家多年,乃方外之人,岂可擅离此庵。尚求伯母原谅。《新白娘子传奇 第14集》老衲是方外之人,不可插手世间之事。同”方外之士“,另有”方外之说“:方外之说,亦有可观。

方物

fāngwù

本地产物;土产。《尚书·旅獒》:“无有远迩,毕献方物。”蔡沉集传:“方物,方土所生之物。”三国魏 嵇康《答难养生论》:“九土述职,各贡方物,以效诚耳。”《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献乐人及方物。”《晋书 文帝纪》夏四月,孙皓使纪陟来聘,且献方物。《晋书 武帝纪》十一月己卯,倭人来献方物。《晋书 孝武帝纪》林邑贡方物。《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开皇四年春)二月乙巳,上饯梁主于霸上。丁未,靺鞨贡方物。唐 朱庆馀《商州王中丞留吃枳壳诗》:“方物就中名最远,只应愈疾味偏佳。”《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辛亥,(元昊遣使)进方物,辽主命北院枢密副使萧革迓之。清 张岱《陶庵梦忆·方物》:“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北京则苹婆果、黄鬣马牙松…… 山阴则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鱼、鲥鱼、里河鰦。”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方物见斥,外品流行,中国经济,遂以困匮。”

方严

fāngyán

方正严肃。《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卒,权为举哀”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韦昭吴书:“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南史·蔡廓传》:“蔡豫章昔在相府,亦以方严不狎,(刘宋孝)武帝宴私之日,未尝相召。” 宋 陆游《贺薛安抚兼制置启》:“恭维某官渊博有传,方严不挠。” 清 赵执信《谈龙录》:“或曰:礼义之说,近乎方严,是与温柔敦厚相妨也。”

方夏

fāngxià

指中国,华夏。与“四夷”相对。《尚书·武成》:“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后汉书·董卓传赞》:“方夏崩沸,皇京烟埃。”李贤注:“方,四方;夏,华夏也。”宋 秦观《代贺皇太妃受册表》:“举令于宫闱,溢欢声于方夏。”《明史·太祖纪三》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方夏之族,自科派利考见石刻,订其出于加尔特亚 。”

方兴未艾

fāngxīngwèiài

方:正在;兴:起始,兴起;艾:停止,完结。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亦“未艾方兴”。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虏人非有方兴未艾之势,而何必用此哉!”宋·周辉《清波杂志 第一卷》:“鸿恩锡类,方兴未艾,在位者其思有以革之”。宋·陆佃《陶山集·太学案问》:大学之道,方兴未艾也,士之来学者,盖已千数。

方兴未已

fāngxīngwèiyǐ

解释见“方兴未艾”。铁郎《二十世纪之湖南》:“世变茫茫,方兴未已。”

方言矩行

fāngyánjǔxíng

谓言行方正,合乎规范。清·钱泳《履园丛话·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珑,字云客,长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方以类聚

fāngyǐlèijù

指同类事物相聚一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土有常产,俗有旧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晋·皇甫谧《三都赋序》土有常产,俗有旧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参见“物以类聚”

方隅     

fāngyú

①四方和四隅。借指边疆。《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疆埸骚动,方隅内侵,没军丧众,干戈不息者,边将之忧也。”《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既而六军献捷,方隅束手,天子欲贾其余威,师出无名,长淮以北,倏忽为戎。唐 白居易《杭州刺史谢上表》:“旋属方隅不宁,朝廷多事。”《前书平话卷上》:“念尔福缘名分薄,何能端坐镇方隅。”②部分区域。借指拘于一偏。《晋书 卷四十二 唐彬传》广武将军唐彬受任方隅,东御吴寇,南临蛮越,抚宁疆场,有绥御之绩。《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诸臣毋歧方隅,毋立门户,毋挟忿肆诬,毋摭嫌苛讦,庶还荡平之治。

方喻

fāngyù

比喻;比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女郎)年可十四五,鬟多歛雾,腰细惊风,玉蕊琼英,未足方喻。” 清 珠泉居士《雪鸿小记》:“融酥作骨,抟粉为肌,素质艳光,虽玉蕊琼英,未足方喻。”

方员可施

fāngyuánkěshī

随处可用。形容人多才多艺。

方圆

fāngyuán

亦“方员”。 ①面积描述用语,是指一定半径范围内的面积 。方,是为人之本,做人不能失去了基本的准则;圆,是圆融、老练,是处世之道。无方,世界没有了规矩,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将不能自理。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指天地间。《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方岳

fāngyuè

①四方之山岳。古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霍山(一指衡山)、北岳恒山。《尚书·周官》:“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孔传:“觐四方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大明考绩黜陟之法。”按,舜“四岳羣牧”孔颖达疏:“释山云: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左传·昭公四年》“四岳” 晋杜预注:“东岳岱,西岳华,南岳衡,北岳恒。”宋 苏轼《策略五》:“昔之有天下者日夜淬厉……而五载一巡狩,朝诸侯于方岳之下。”②指州郡;四方重地。《晋书 总论》国政迭移于乱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宠为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余年,有勋方岳。及镇淮南,吴人惮之。”《资治通鉴 齐纪五》帝王之子,生长富厚,朝出闺,暮司方岳,防骄翦逸,积代常典。南朝陈 徐陵《陈武帝下州郡玺书》:“卿等拥旄方岳,相任股肱。”宋 叶适《风雩堂记》:“今公久于侍从,劳于方岳,退而休之,无所复羡。”清 姚鼐《圣驾南巡赋序》:“王者兼覆九州岛,内抚畿甸,外察方岳。”

方凿圆枘

fāngzáoyuánruì

凿:榫眼;枘:榫头。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唐 孔颖达《春秋正义序》然杂取《公羊》《谷梁》以释《左氏》,此乃以冠双屦,将丝综麻,方凿圆枘,其可入呼?

方泽

fāngzé

①即方丘。古代夏至祭地祇的方坛。因为坛设于泽中,故称。《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太和二十年夏四月)丙戌,初营方泽于河阴。②大泽。

方丈

fāngzhàng

①一丈见方。《晋书 王献之传》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又山陵之节,亦有成命:内则方丈,外裁掩坎。明 陈继儒《珍珠船 卷四》:“白傅葬龙门山,四方过者,必奠卮酒;冢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泞。”茅盾《锻炼二》:“窗外是不满方丈的小院子。”②指方丈之食。极言肴馔之丰盛。语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赵岐注:“极五味之馔食,列于前,方一丈。”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食则方丈,衣则龙章。”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贬误》:“(书生)乃于口中吐一铜盘,盘中海陆珍羞,方丈盈前。”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只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呵!”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 今义》:“彼食前方丈,而市酒肉者,得以养焉。”《资治通鉴 汉纪十》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于前。③初指寺院。后指僧尼长老、住持的居室。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那尼姑连忙出门迎接,邀入方丈。”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两位男性住北间,两位堂客住南间,他自己告退回方丈。”④指道观住持的居室。《水浒传 第一回》:“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看过了吕纯阳、韩湘子 跨鹤并飞的亭子……便在方丈内坐了一会。”⑤指寺院、道观的住持。 唐 陆龟蒙《和袭美寒日书斋即事之三》:“名价皆酬百万余,尚怜方丈讲玄虚。” 清 黄钧宰《金壶浪墨·八大寺》:“一寺之事,方丈总其成。” 郁达夫《在寒风里 下》:“第二天早晨一早,就辞别了方丈,走下山来。”⑥传说中海上神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晋 孙绰《游天台山赋》:“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宋 贺铸《海月谣词》:“顿觉蓬莱、方丈,去人不远。”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卧三脚木榻上,觉四体舒适,心神开朗,如居蓬莱、方丈间。”

方镇

fāngzhèn

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如晋持节都督,唐观察使、节度使、经略等。辽金时皆有其职。《资治通鉴 齐纪三》(萧)子响之乱,方镇皆启子响为逆,清吴廷燮着有唐、辽、金方镇年表,可参阅。《晋书·范宁传》:“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称计。”《新唐书·裴均传》:“德宗以均任方镇,欲遂相之。”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开元九年置朔方节度,自是始有方镇。”明 方孝孺《深虑论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清 何琇《樵香小记·翚帅师》:“古者兵出于农,有事则聚而授甲役,竣则散而归田,非有营卫之屯聚,方镇之瓜分,可籍之以为变。”

方正

fāngzhèng

①成正方形,不歪斜。字写得很方正。②正直不阿。为人方正。《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暑月未尝褰袒。

方正不阿

fāngzhèngbùē

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方止

fāngzhǐ

列方阵以驻守。《荀子·议兵》:“圜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杨倞注:“圜居方止,谓不动时也,则如大石之不可移动也。” 梁启雄释引《郝懿行》曰:“外传作‘圜居则若丘山之不可移也,方居则若盘石之不可拔也。’语尤明晰。此‘方止’即‘方居’变文以俪句耳。”

方趾fāngzhǐ

方形的脚。多与“圆颅”“圆顶”对举或连用,表示人的特征。亦借指人。参见“方趾圆颅”。他虽身材不高,但方趾圆顶,步伐稳健,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质,让人不敢小觑。《红楼梦芙蓉女儿诔》仙云既散,芳趾难寻

方趾圆颅

fāngzhǐyuánlú

方脚圆头,指人类。《淮南子·精神训》:“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晋纪总论》圜颅尽仆,方趾咸僵。南史·陈高祖纪》:“方趾圆颅,万不遗一。”

方舟

fāngzhōu

“方”通“舫”,“舫”是小船。又两船相并。《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成玄英疏:“两舟相并曰方舟。”《资治通鉴 晋纪三》是日,(王)浚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入于石头,吴主面缚舆榇,诣军门降。班固西都赋:“方舟并骛,俛仰极乐。”《梁书·武帝纪上》:“郧城、竟陵间粟,方舟而下;江陵、湘中之兵,连旗继至。” 唐 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锦缆方舟渡,琼筵太乐张。”宋 孔平仲《续世说·汰侈》:“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趍疾进者为胜。”清 方文《留别宋子建徐闇公 诗》:“春雨方舟海上来,箫声长近凤凰台。”②方形舟。参见“诺亚方舟”。

方州


fāngzhōu

①指大地。古谓天圆地方,故称。《淮南子·览冥训》:“背方州,抱圆天。”高诱注:“方州,地也。”亦指域内。《明史·史可法传》:“夫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无救。”清 陈梦雷《华岩岭 诗》:“五岳峙方州,台峰争鼎辟。”②指帝都。文选·班固《引》:“卓荦乎方州,洋溢乎要荒。”李周翰注:“方州,帝都也。”③指州郡。唐 王维《责躬荐弟表》:“顾臣谬官华省,而弟远守方州。”宋 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帝王讳名……方州科举尤甚,此风殆不可革。”④指州郡长官。《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李)以其私用人为方州,(赵)黑对显祖(拓跋弘)发之,由是有隙。《资治通鉴·宋顺帝升平元年》:“诉以其私用人为方州。”胡三省注:“古者八州八伯,谓之方伯,后世遂以州刺史为方州。” 宋 王安石《韩持国从富并州辟诗》:“他年佐方州,说将尚不纳。” 清 许承卿《送古古还沛诗》:“自此虞翻思吊客,谁从唐举问方州。” 

方滋未艾

fāngzīwèiài

解释见“方兴未艾”。清·蒋士铨《临川梦·拒弋》:“咳,权相所为,一无忌惮至此。主少国疑之祸,方滋未艾矣!”

方足圆颅

fāngzúyuánlú

方形脚、圆形头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类。同“方趾圆颅”。《陈书 高祖纪上》:“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圆颅,万不遗一。”

fāng

①里巷(多用于街巷的名称)。②街市,市中店铺:坊间。街坊(邻居)。《资治通鉴 唐纪六》在城邑者为坊,田野者为村。③旧时标榜功德的建筑物:牌坊。节义坊。II. fáng①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作坊。②古同“防”,防范。

坊场

fāngchǎng

官设专卖的市场。《宋史·食货志上五》:“今天下坊场,官收而官卖之,岁计缗钱无虑数百万,自可足衙前雇募支酬之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一》时司农寺令天下祠庙,许依坊场河渡募人承买,收取净利。宋 陆游《村居书喜》诗:“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坊郭

fāngguō

城郭市。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人欲使坊郭等第之民与乡户均役,品官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禼初领河东漕,时潞州已再籍夫,械系坊郭民王概等,责夫钱六万三千余缗,号诉于禼。《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曾公亮、陈升之皆言坊郭不当俵钱,与安石论难,久之而罢。

坊局

fāngjú

詹事府属下的左、右春坊和司经局的合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州县斥卖,多置坊局,付之胥徒,其权称之减克,泥沙之杂和,官皆不之问,私价轻而官价重,官民大半食私盐,故官粜不行。清 钱谦益《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公之学博而敏,官史局以史事擅长,官坊局以公望倚重。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四》后钱童以戊戌,孙以辛丑,皆成进士。入翰林,跻坊局,握文衡。

坊陌

fāngmò

①妓女居处或泛指街巷。宋 周邦彦《瑞龙吟 词》:“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②泛指街巷。元 刘祁《归潜志 卷十一》立又封诸内藏库,将以奉北兵……又括刷在京金银,命百官分坊陌,穷治之,贵人富家俱被害。《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一》城中饿死者仆道上,即取啖之,草木、鱼鸟、靴皮、弓筋皆尽,撤屋为薪,人多露处,坊陌生荆棘。

坊曲

fāngqǔ

①泛指街巷。《资治通鉴 唐纪十九》有飞骑十余人饮于坊曲,一人言:“知别无勋赏,不若奉庐陵。”一人起,出诣北门告之。唐 白居易《昭国闲居诗》:“勿嫌坊曲远,近即多牵役。”唐 康骈《剧谈录·田膨郎偷玉枕》:“圣旨严切,收系者渐多,坊曲闾巷,靡不搜捕。”南唐 尉迟偓《中朝故事》:“大中皇帝多微行坊曲间,跨驴重载,纵目四顾,往往及暮方归大内。”唐 元稹《和乐天·刘家花》闲坊静曲同消日,泪草伤花不为春。遍问旧交零落尽,十人才有两三人。②指妓女所居之地。宋 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师师无所归,有倡籍李姥者收养之。比长,色艺絶伦,遂名冠诸坊曲。” 明 杨慎《词品·坊曲》:“唐制,妓女所居曰坊曲。北里志有南曲、北曲,如今之南院、北院。”清 二石生《十洲春语下·攟馀》:“伧父、大贾多借坊曲为宴会、交易之所。”

坊隅fāngyú

街头巷曲。《水浒传第十二回》:“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杨志,逕投开封府出首。”《水浒传第六六回》:“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朗。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更有沉溺利欲之场,毁弃坊隅,节行亏丧者,亦著书鏤板,讥弹陆 王 ,曰吾以趋时也。”

fāng

《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象形。受物器之形象是匚之范式。本义: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衍义:量词,一斗。衍义:祭名。峨眉山顶部为玄武岩覆盖,有峨眉宝光、舍身崖、洗象池、龙门洞等胜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