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 | fàn | ①买货出卖:贩私。贩毒。贩卖。贩运。籴贱贩贵。②买货物出卖的行商或小商人:商贩。摊贩。 |
贩夫贩妇 | fànfūfànfù | 旧称小商小贩。《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章炳麟《上李鸿章书》夫一忍一朝之诟,而以收功于数稔之后者,斯哲人所以异于贩夫贩妇之智也。 |
贩夫俗子 | fànfūsúzǐ | 贩夫:指贩卖货物的小商人。泛指商贩等下层平民。明 顾大典《青衫记 茶客娶兴》:“况且刘员外是个为客的人,贩夫俗子,教我怎生伴着他。” |
贩夫皂隶 贩夫皁隶 | fànfūzàolì | 泛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王古鲁《本书<二刻拍案惊奇>的介绍》:“金的所以腰斩《水浒》修改《水浒》,为的是不愿‘贩夫皂隶都看’。” |
贩夫驺卒 | fànfūzōuzú | 小商贩和隶役。泛指地位低下的人。贩夫驺卒的生活一样也很踏实。清·龚自珍《王仲瞿墓表铭》:“以故大江之南,大河之北,南至闽粤、热河,贩夫驺卒,皆知王举人。” |
贩夫走卒 | fànfūzǒuzú | 泛指贩卖为业和跑腿的下层卑微的人。同“贩夫驺/驺zōu卒”。清·曾朴《孽海花 第十八回》:“通国无不识字的百姓,即贩夫走卒,也都通晓天下大势,民智日进,国力自然日大了。” |
贩官鬻爵 | fànguānyùjué | 鬻:卖;爵:爵位,官爵。出卖官爵,以敛取财物。《魏书 司马睿传》:“兵食资储,敛为私积;贩官鬻爵,威恣百城。”《魏书·司马叡传》:“兵食资储,敛为私积;贩官鬻爵,威恣百城。” |
贩贱卖贵 | fànjiànmàiguì | 解释同“买贱卖贵”。《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者,阳崔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例子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9回:“时有阳翟人姓吕,名不韦,父子为贾,平日往来各国,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
贩交买名 | fànjiāomǎimíng | 谓卖友求荣。南朝宋·鲍照《瓜步山楬文》:“贩交买名之薄,吮痈舐痔之卑。” |
贩易 | fànyì | 贩卖;交易。《新唐书·食货志五》:“每司九人,补于吏部,所主纔五万钱以下,市肆贩易,月纳息钱四千,岁满受官。”《宋史·食货志下八》:“凡海舶欲至福建、两浙贩易者,广南舶司给防船兵仗,如诣诸国法。” 清 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其甘肃省嘉峪关设监督一员,专司内地往准回贩易之税。” |
贩鬻 | fànyù | 贩卖。《后汉书·崔寔传》:“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左神策大将军柏良器,募才勇之士以易贩鬻者,监军窦文场恶之。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官小者,贩鬻、乞丐,无所不为。”《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七》近来纲运之上,篙工、楫师有少贩鬻,但不妨公,一切不问,冀得官物至京无侵损耳。清 欧阳巨源《官场现形记 序》乃至行博弈之道,掷为孤注;操贩鬻之行,居为奇货。 |
犯 | fàn | ①抵触,违反:犯规。犯法。犯罪。犯颜(旧时指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犯讳。冒着。冒犯。指当面直言规劝。《论语·宪问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②违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犯人。罪犯。③侵害,进攻:侵犯。秋毫无犯。《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九》王祖帅诸垒共救之,夜犯燕军,燕人逆击,走之。④触发,发作:犯病。犯愁。犯疑。⑤做错事情:犯错误。⑥遭遇;顶着;冒着。《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屡犯艰厄,常致克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宋 苏轼《晁错论》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⑦《淮南·俶真训》犯作範,犯、範皆笵之借字。範、笵,是范的繁体和异体字。犯人之形,就是具有人的之模样。《庄子·大宗师》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⑧欺凌,污辱。《后汉书》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东汉 班固《苏武传》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⑨干也,驱使,任用之意。《孙子·九地》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即使用三军队伍)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
犯跸 | fànbì | 冲犯皇帝的车驾。《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晋书·文帝纪》:“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资治通鉴 宋纪六》(孔)熙先又使弟休先作檄文,称:“贼臣赵伯符肆兵犯跸,祸流储宰,湛之、晔等投命奋戈,即日斩伯符首及共党与。…” |
犯斗 | fàndòu | 神话传说天河通海,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年年八月海上木筏按期往来,便带粮乘筏,泛游至天河,见到牛郎织女 。后以“犯斗”指登天。《红楼梦 第76回》: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湘云也望月点首 |
犯而不校 犯而勿校 | fànérbùjiào fànérwùxiào | 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后汉书.卷二十五 卓茂传》论曰:“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一》(娄)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或作“犯而勿校”。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
犯分 | fànfēn | 僭越等级名分。《荀子·性恶》:"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侍御史辛炳素憾(张)浚,亦论浚误国犯分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如以臣(胡铨)言为不然,乞赐流放窜殛,以为臣子出位犯分之戒。明 沈德符《野获编·宫闱·修女戒》:"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若宠之太过,以骄恣犯分……鲜有不为祸乱者。"《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九年》:"设帐房于御幄之后,无君臣之分;又恃以提调宁徽寺为名,出入托果斯皇后宫,犯分之罪尤大。" |
犯关 | fànguān | 违法犯罪。《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钺各一。 |
犯关排闼 | fànguānpáità | 犯:冲击,冒犯;关:大门;排:推;闼:小门。冲进大门,又闯进小门。唐·许尧佐《柳氏传》:“乃被衽执辔,犯关排闼。” |
犯患 | fànhuàn | 遭受灾祸。《庄子·德充符》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庄子·山木》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刘向《说苑·立节》:“吾闻古之士,犯患涉难者,其去遂於物也。” 宋 朱熹《跋潘显甫字》:“涉世犯患,颠沛而归,然后知其言之有味也。” |
犯禁 | fànjìn | 违反律令,触犯禁令。《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苟念闻忧不奔之耻,不计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轻所致。 |
犯科 | fànkē | 犯法。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犯寇 | fànkòu | 遭到侵犯。《史记·苏秦列传》:“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史记·苏秦列传》:“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
犯历 | fànlì | ①犹违反。《六韬·上贤》:“任气游侠,犯历法禁。”②犹行遍。 汉 焦赣《易林·大有之复》:“火之井谷,杨芒生角,犯历天市,窥观太极。”《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广汉郑躬党与广,犯历四县,众且万人 |
犯律 | fànlǜ | 违犯戒律。《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寧盡身命,無容犯律。”宋 陆游《跋南堂语》:“予入蜀時,南堂入滅已久,獨有一二弟子在,然皆破齋犯律,諸禪皆詆訾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房帐事密,儿女情多,负不义之名,犯私通之律。 |
犯命 | fànmìng | 违抗命令。《周礼·地官·小司徒》:“施其赏罚,诛其犯命者。”《左传·昭公六年》:“有犯命者,君子废,小人降。”《吕氏春秋·异用》:“昔蛛蝥作罟,今之人学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吾取其犯命者。”《晋书 文帝纪》公爰整六军,典司征伐,犯命凌正,乃维诛殛。 |
犯逆 | fànnì | 违反。《后汉书·郅恽传》:“将军如何不师法文王,而犯逆天地之禁,多伤人害物?”《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690年)夏,四月,丁巳,春官尚书、同平章事范履冰坐尝举犯逆者下狱死。 |
犯阙 | fànquē | 指举兵入犯朝廷。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时天下无事,号太平者垂五十年。及羯胡犯闕,乘传遽以告。”《说岳全传第十三回》今有太行山强寇,兴兵犯阙,卿等何人领兵退贼?宋 陆游《跋京本 家语》:“李氏书,属靖康之变,金人犯闕,散亡皆尽。” |
犯上 | fànshàng | 冒犯长辈或上级。犯上作乱。孔子《论语·学而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
犯上作乱 | fànshànɡzuòluàn | 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有子曰:‘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犯上作乱,不忠不义”的罪名。 |
犯霜露 | fànshuānglù | 形容旅途艰苦,泛指辛苦奔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任秀》:“吾家故无恒产,八口衣食,皆恃一人犯霜露。今不幸,殂谢异域。” |
犯顺 | fànshùn | ①违背情理;违反正道。《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辞顺,犯顺不祥。”南朝宋 颜延之《又释何衡阳达性论》:“至人尚矣,何为犯顺而居逆哉?”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犯顺履险,潘岳 乾没取危。” ②叛乱。《晋书·甘卓传论》:“甘卓伐暴寧乱,庸绩克宣,作镇扞城,威略具举。及兇渠犯顺,志在勤王。”《聊斋志异 庚娘》无何,流寇犯顺,袁有大勋;金以参机务,叙劳,授游击以归。《聊斋志异 崔猛》会闯贼犯顺,其事遂寝。③不逊顺。《晋书·刘毅传》:“昔冯唐答文帝,云不能用 颇牧而文帝怒,今刘毅言犯顺而陛下欢,然以此相校,圣德乃过之矣。” |
犯围 | fànwéi | 突围。《孔子家语·在厄》:“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袁尚)夜遣兵犯围,公逆击破走之,遂围其营。”《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尉迟敬德帅壮士犯围而入,世民 与略阳公道宗乘之得出。” |
犯忤 犯迕 | fànwǔ | 冒犯违逆。晋 陆云《国起西园第表启》:"不虑犯迕,敢陈所怀。"迕,一本作"忤"。《南史·萧琛传》:"宋元嘉、大明中,经有被罚者,别由犯忤主心,非关常准。"唐 王勃《三国论》:"居显列则陷犯忤之诛,伏闾巷则婴党锢之戮。"《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四年》:"左右近臣多以顺意为忠,朝廷具僚皆以犯忤为戒。" |
犯颜 | fànyán | ①旧谓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资治通鉴 宋纪七》古人云:‘无尝无罚,虽尧、舜不能为治。’臣昔启范晔,亦惧犯颜,苟白愚怀,九死不悔。…”《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三国演义 第四六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②犹翻脸。《封神演义 第十五回》:“夫妻二人语去言来,犯颜嘶嚷。”《封神演义 第十四回》:“从今父子再不许犯颜。” |
犯颜极谏 犯颜直谏 犯言直谏 | fànyánjíjiàn fànyánzhíjiàn | 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姚雪垠《李自成》:臣读书一生,只学会犯颜直谏,并未学会逢迎阿谀,欺君罔上,竟被陛下目为佞臣。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 第八十五篇》他(宋璟)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为玄宗所敬惮,玄宗虽不合意,也勉强采纳。 |
犯颜苦谏 | fànyánkǔjiàn |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
犯夜 | fànyè | 违禁夜行。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我走到半路,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儿,把我拦住,道我是犯夜的,拏我巡铺里去,整整弔了一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那里闹得他过!闹起来,他一把辫子拉到局里去,説你犯夜。”《笑林广记 武弁夜巡》一武弁夜巡。有犯夜者,自称书生会课归迟。 |
犯赃 | fànzāng | 犹贪赃。《宋书·刘湛传》(湛)为人刚严用法,奸吏犯赃百钱以上,皆杀之,自下莫不震肃。唐 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至元佑中,遂自金紫光禄大夫至承务郎,皆以有出身、无出身分左右,至犯赃则并去左右字,论者尤以为当。《清史稿·世祖纪二》丁卯,定犯赃例,满十两者流席北,应杖责者不准折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