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 | fán I. | ①茂盛:蕃茂。蕃昌。蕃芜。《周文 里革断罟匡君》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资治通鉴 汉纪六》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资治通鉴 汉纪十》心志定,则盗贼消,刑罚少,阴阳和,万物蕃也。②繁多,作动词可表示蕃衍(同“繁衍”)。民不乐生,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宋 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六》养兵未甚蕃,任官未甚冗。II.参见fān |
蕃昌 | fánchāng | 蕃衍昌盛。《左传·闵公元年》:“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张)九龄曰:“陛下(玄宗李隆基)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亨国久长,子孙蕃昌。” 唐 韩愈 毛颖传:“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 郭沫若 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然而这一学派,一经齐国稷下制度的培植,它便立地蕃昌了起来。” |
蕃茂 | fānmào | ①繁盛。《素问·五常政大论》:“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化蕃茂。”王冰注:“长气盛,故物大。”清 钱泳《履园丛话·园林·从溪园》:“从溪园在法华镇 …… 法华故多牡丹,为东吴之冠,而园中所植尤蕃茂。”郭沫若《苏联游记·七月十七日》:“入市后被导入一座花园,花木蕃茂。”②使繁茂。《汉书·王莽传中》:“平治水土,掌名山川,众殖鸟兽,蕃茂草木。”宋 苏轼《地黄诗》:“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 |
蕃息 | fánxī | 滋生;繁衍。畜牧蕃息。马益蕃息。庄子·天下:“以衣食为主,以蕃息畜藏。”淮南子·天文训:“万物蕃息,五谷兆长。” 《资治通鉴 晋纪五》数岁之后,族类蕃息,既恃其肥强,且苦汉人侵之。《资治通鉴 齐纪五》初,世祖(拓跋焘)平统万及秦、凉,以河西水草丰美,用为牧地,畜甚蕃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半之,牛羊无数。《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张)万岁善于其职,自贞观至鳞德,马蕃息及七十万匹,分为八坊、四十八监,各置使以领之。唐 元稹《估客乐诗》:“子本频蕃息,货贩日兼并。”清 俞显《灰七姑辞》:“不愿生儿近侯王,但愿蕃息滋羊牛。” |
蕃衍 | fányǎn | 繁盛众多。滋生繁殖。《诗·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北史·于谨传》:"子孙蕃衍,皆至显达。"晋 孙楚《雪赋》:"尧九载以山栖兮,汤请祷于桑林,罔二圣以济世兮,孰蕃衍以迄今?"唐 司空图《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太师院三子,皆葆和自晦,乐善相成……蕃衍益盛,古今罕俦。"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九卷》后来裴令公寿过八旬,子孙蕃衍,人旨以为阴德所致。 |
蕃滋 | fánzī | 繁殖增益。《国语·越语下》:“五谷睦熟,民乃蕃滋。”《资治通鉴 齐纪五》每岁自河西徙牧并州,稍复南徙,欲其渐习水土,不至死伤,而河西之牧愈更蕃滋。《新五代史·杂传八·康福》:“乃令福牧马于相州,为小马坊使,逾年马大蕃滋。”《清史稿·兵志十二》:“水草蕃滋,马恃以生息。” |
璠 | fán | 美玉 。璠,玙璠,鲁之宝玉也。东汉·许慎《说文》从玉,番声。陆云《答顾秀才》有斐君子,如珪如璠。又如:璠玛(两种美玉);璠京(玉京,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姓名如:蔡若璠,玙璠,张璠等。 |
燔 | fán | ①焚烧:“燔诗书而明法度”。燔其寨。《庄子·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资治通鉴 秦纪二》:始皇使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燔其石。《史记 孝景本纪》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汉 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项籍燔其宫室,营宇,牧儿持火照求亡羊,失火烧其臧椁。《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五》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二》(李)克用从之,燔诏书,囚使者,移檄邻道。《资治通鉴后梁纪三》(杨)师厚(后梁大将)至镇州,营于南门外,关城。《聊斋志异 九山王》骤火之,焰亘霄汉,如黑灵芝,燔臭灰眯不可近。②烤肉使熟:燔肉。炽薪燔肉。《聊斋志异 胡四姐》少间,妇果至,置几上燔鸡,咸彘肩各一,即抽刀子缕切为脔。 |
燔柴 | fánchái | ①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地,瘗。”《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邢昺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参见“焚柴”。②烧火用的柴。 |
燔荡 | fándàng | 烧光;焚毁。隋 牛弘《请开献书表》:“所收而西,裁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今两都燔荡,宗庙无主,刘聪窃号于西北,而陛下方高让于东南,此所谓揖让而救火也。” |
燔燎 | fánliáo | ①烧柴祭天。《汉书·郊祀志下》:“天用牲左,及黍稷燔尞南郊;墬用牲右,及黍稷瘗于北郊。”《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于群神。《资治通鉴 梁纪九》(元)颢登坛燔燎,即帝位于睢阳城南,改元孝基。《宋史·乐志十》:“燔燎具扬,礼仪既备。” 清 方苞《圣主躬耕耤田颂之一》:“升中燔燎,荐以萧茅。”②谓酷热如焚。 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大暑燔燎,螟蝗为灾。” |
燔肉 | fánròu | ①烤肉使熟。宋 苏轼《司竹监烧苇园会猎园下诗》:“燎毛燔肉不暇割,饮啖直欲追羲媧 。”②祭肉。燔,通“ 膰 ”。《孟子·告子下》:“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明 刘基《春秋明经·公围城公至自围城筑蛇渊囿》:“女乐至庭,而圣人以燔肉去。” |
燔爇 | fánruò | 焚烧。指燃烧之火。宋 叶适《与黄岩林元秀书》:"临期转行李于妻家,一宵邻舍火作,生生之具燔爇略尽。"宋 无名氏《五国故事》:"鋹既为天兵所败,其下乃燔爇府库,宝货之外,其真珠美者,凡四十有六瓮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先是城中多火,(张)咏廉得不逞之民潜肆燔爇者,折其足而斩之,由是遂绝。《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九》禁扈从诸色人燔爇道路草木。 |
燔烧 | fánshāo | 焚烧。《汉书 王莽传中》莽燔烧(陈)良等于城北,令吏民会观之。《汉书·冯奉世传》:“(羌)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絶道桥,甚逆天道。”《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宋 张知甫《可书》:“江东太平州有回禄之患,燔烧殆尽,死於火者数千人。”鲁迅《文学史纲要第二篇》:“秦燔烧经籍,济南伏生抱书藏山中。” |
燔书阬儒 燔书坑儒 | fánshūkēngrú |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汉书·地理志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
燔瘗 | fányì | ①祭祀天地。《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脩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②指祭品。 |
燔炙 | fánzhì | ①烧与烤。亦泛指烹煮。《战国策·魏策二》曾经写到:齐桓公半夜肚子饿了,易牙于是煎熬烧烤,美味可口的菜肴给他。“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宋 陆游《鹅湖夜坐书怀》诗:"马鞍挂狐狸野兔,烧烤百步香,拔出剑来,切大肉,哆这样就像饥饿的狼。"②指烤肉。亦泛指佳肴。 |
燔灼 | fánzhuó | 烧灼:红楼91回:薛姨妈急来看时,只见宝钗满面通红,身如燔灼,话都不说。 |
墦 | fán | 坟墓。《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之祭者,乞其余。 |
膰 | fán I. | ①古代祭祀用的熟肉。“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 《谷梁传·定公十四年》生曰脤,熟曰膰。②兽足。熊膰:当作“熊蹯”,即熊掌。《聊斋志异 太医》次日,访诸同僚,日:“熊膰也。” 大惊失色;即刻而病,至家遂卒。II. pán大腹。 |
蹯 | fán I. | ①兽的脚掌:熊蹯。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此人乃宰夫也。主公命煮熊蹯,急欲下酒,催促数次,宰夫只得献上。”②兽迹。《国语·楚语》愿食熊蹯,不获而死。又如:虎蹯(虎足迹)II.pán ①盘旋貌。②见“蹯跚”。亦以为读作fánshān |
鐇 | fán | ①宽刃斧。②一种形似铲的工具。③铲除。④铁椎。⑤化学元素“钒”的旧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