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籓
| fān I. | ①大箕。《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今宠以华职,付以大籓,中外沸腾,不以为允。②古同"藩",篱笆:"籓门竹径,清楚可爱。"③域也。藩篱。边界。屏障。藩属。藩国,藩镇。《庄子·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庄子·大宗师》虽然,吾愿游于其藩。《汉书·王莽传上》:“收復絶属,存亡续废,得比肩首,復为人者,嬪然成行,所以藩汉国,辅汉宗也。”《晋书 文帝纪》孙壹构隙,自相疑阻,幽鉴远照,奇策洞微,远人归命,作籓南夏,爰授锐卒,毕力戎行。《晋书 孝武帝纪》(宁康二年)五月,蜀人张育自号蜀王,帅众围成都,遣使称籓。《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高祖陈霸先)始佐下籓,奋英奇之略,弭节南海,职思静乱。II.pān姓。③biān有柄的畚箕一类器具。 |
藩蔽 | fānbì | ①古代用施漆的苇席制成的车蔽。《周礼·春官·巾车》:“漆车藩蔽。”郑玄注:“藩,漆席以为之。”②屏障。《汉书 王莽传》平地美草皆予汉民,自居险阻处为藩蔽。《后汉书·来歙传》:“公孙述以陇西、天水为藩蔽,故得延命假息。”《宋史·地理志四》:“和州,上,历阳郡,防御。南渡后,为姑熟、金陵藩蔽也。”《明史·宦官传二·杨荣》:“太祖令木氏世守兹土,限石门以絶西域,守铁桥以断土蕃 奈何自撤藩蔽,生远人心。”《资治通鉴 秦纪二》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两淮之地,藩蔽江南。 |
蕃表/藩表 | fānbiǎo | 犹藩屏。蕃,通“藩”。《三国志·吴志·陆抗传》:“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 |
藩臣 | fānchén | 拱卫王室之臣。《史记·南越列传》:“(南越王尉佗)乃顿首谢,愿长为藩臣,奉贡职。”三国魏嵇康《管蔡论》:“故旷世不废,名冠当时,列为藩臣。”宋 曾巩《太祖皇帝总序》:“太祖削大弱强,藩臣遵职。”《史记·秦始皇本纪》:“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四》司隶校尉鲍永劾奏“良无藩臣礼,大不敬。” |
藩邸 | fāndǐ | 藩王之第宅。《北齐书·昭帝纪》:“月余,(高演)乃居藩邸,自是诏勑多不关帝。”《资治通鉴 唐纪七》(尉迟)敬德辞曰:“敬德,蓬户瓮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藩邸,唯当杀身以为报;…”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上于藩邸时,每戏游城南韦杜之间。”《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英宗自籓邸入继,大臣创濮庙之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闻藩邸有道士,知人休咎,心向往之。” |
藩辅 | fānfǔ | ①捍卫;辅佐。《后汉书·邓禹传》:"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②比喻卫国的重臣。汉 王符《潜夫论·论荣》:"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实平四海,安汉室。"《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宜因盛夏吉时,定号位,以广藩辅。《后汉书·儒林传上·杨政》:"卿蒙国恩,备位藩辅。"宋 曾巩《节度使制》:"以作股肱之良,以为国藩辅之重。"③喻指藩国、藩镇。《史记·太史公自序》:"天下未集,贾泽以族,为汉藩辅。"《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使者奏异牟寻请归天子,为唐藩辅。"④喻指诸侯;藩王。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寡人不能为政,将率二三子夫妇以为藩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俟平宋,当立藩辅如张邦昌者。" |
藩国 | fān’guó | 古称分封及臣服之国。例如,东周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等等的各个诸侯国都是周朝分封藩国。明朝时期分封的周、秦、晋、岷、楚、蜀、大宁等等属于明朝分封的藩国,朝鲜、安南(今越南)、硫球等以及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有吕宋、苏禄、合猫裹(猫裹务)、美洛居、婆罗(文莱)、古麻剌朗等等臣服于明朝得到了明朝皇帝的分封成为明朝藩国。《史记·吴王濞列传》:“令奉其先王宗庙,为汉藩国。”《汉书·武帝纪》:“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时雍丘王植怨于不齿,藩国至亲,法禁峻密,故阜又陈九族之义焉。”《晋书 怀帝纪》清河幼弱,未允众心,是以既升东宫,复赞藩国。 |
藩翰 | fānhàn | ①毛传:“藩,屏也;翰,干也。”后因以“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晋书 武帝纪》及乎宫车晚出,谅闇未周,籓翰变亲以成疏,连兵竞灭其本。《资治通鉴 晋纪七》而使奸凶滋蔓,祸衅不测,岂藩翰王室、镇静方夏之义乎!宋 苏舜钦《祭滕子京文》:“改麾于吴 ,忽此凶变。人亡师保,国失藩翰。”《清史稿·世祖纪二》:“宗室诸子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宜优遇。”②喻指藩国。《晋书·张方传》:“晋氏之祸难,实始藩翰。”唐 吴兢《贞观政要·安边》:“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水浒传第八九回》:“于戏!敬事大国,祗畏天地,此藩翰之职也。”③犹藩篱。比喻界域。唐 元稹《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宋 秦观《魏景传》:“如同叟者虽不足以窥老庄之藩翰,亦葛稚川之流乎?”清 薛雪《一瓢诗话 三二》:“温飞卿、段柯古诸君,虽与(李玉溪)并名,不能历其藩翰。” |
籓捍 藩扞 | fānhàn | ①守御,保卫。汉 贾谊《新书·益壤》:“陛下所恃以为藩捍者,以代淮阳耳。”《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彼则羸兵敝卒,来必就擒,此则重门设险,有劳籓捍。《新五代史·杂传四·王师范》:“诸镇有兵,所以藩扞天子,今天子危辱,而诸镇反以兵自卫。”②指卫国之臣。《晋书·殷仲堪传》:“帝以会稽王 非社稷之臣,擢所亲幸以为藩捍。” |
藩溷 | fānhùn | 篱笆和厕所。《晋书·文苑传·左思》:“复欲赋三都……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藩溷之花:《梁书·范缜传》:“缜zhěn在齐世尝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佛,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溷,粪坑。这里是借以自喻。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门堂藩溷,处处皆笼烛。” 《聊斋志异 青蛙神》自婚于神,门堂藩溷皆蛙,人无敢诟蹴之。茅盾 《无题》诗:“搏天鹰隼困藩溷,拜月狐狸戴冕旒。” |
藩阃 | fānkǔn | ①犹藩垣。指藩镇等藩卫国土的封疆大吏。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并列藩阃,齐居台衡。《旧唐书·崔昭纬传》内结中人,外连藩阃,属朝廷微弱,每托援以凌人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自(韩)侂胄专政,宰执、侍从、台谏、藩阃皆出其门。②明 清时布政司之别称。明 于谦《高金宪挽诗序》山西佥宪高君,以疾卒于官,同寅暨藩阃诸公与晋阳士大夫咸为诗以哀挽之。 |
藩篱 | fānlí | 《易·大壮》羝羊触藩。疏:“藩,藩篱也。”冲破思想藩篱。汉 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③比喻界域,境界。清戴名世《赠刘言洁序》:“讲章之徒,曾不能窥汉唐之藩篱而欲以破 有宋之堂奥,何其惑也。”宋 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江南是两浙之藩篱。”《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二十四》金人始渝盟,(刘)光世尝请以舒、蕲等五州为一司,选置将吏,宿兵其中,为藩篱之卫。《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三十四》荆南为吴、蜀之门户,襄阳为荆州之藩篱,屏翰上流,号为重地。若弃之不守,是自撤其藩篱也。 |
藩屏 | fānpíng | ①屏障。语本《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唐 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重岩是藩屏,驯鹿受羁靮。” 清 蒋士铨《桂林霜·诛叛》:“建交趾之藩屏,立滇池之门户。”②捍卫。《左传·定公四年》:“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汉书·燕剌王刘旦传》:“昔高皇帝王天下,建立子弟以藩屏社稷。”《新唐书·苏安恒传》:“纵今尚幼,且择立师傅,养成德器,藩屏皇家。” 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③比喻卫国的重臣。子孙常为藩屏。《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年》:“(尉贤政)曰:‘受凉王厚恩,为国藩屏。’”唐 元稹《论教本书》:“选用贤良,树为藩屏。”④比喻边防重镇。《汉书·叙传下》:“建设藩屏,以强守圉。” 宋 苏舜《钦上杜侍郎启》:“阁下为世标矩,人所仰属,坐镇藩屏。” 明 朱鼎《玉镜台记·石勒起兵》:“任纵横虎斗与龙争,肆凭陵拓地收藩屏。” |
藩戚 | fānqī | 称天子亲戚中封为侯王或出任一方重臣的人。《南史·虞寄传》:“今将军以藩戚之重,拥东南之众,尽忠奉上,戮力勤王,岂不勋高窦融,宠过吴芮 。” 唐 苏味道《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臣伏思大 宋 开基造次,根条未繁,宜广树藩戚,敦睦以道。”《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七》先是有私以英谋告司徒虞延者,延以英藩戚至亲,不然其言。及英事觉。诏书切让延。 |
籓任 | fānrèn | 管理藩国的重任。《晋书 谢安传》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籓任之重。 |
藩饰 | fānshì | 装饰;文饰。《荀子·荣辱》:“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耶?”宋 王安石 《虞部郎中赠卫尉卿李公神道碑》:“近世士多外自藩饰为声名,而内实罕能治其家。” |
藩司 | fānsī | ①官名。南北朝时州刺史的别称。②官名。明清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官场现形记第三回》后来一打听,倒是从前在江南揭参他的那个知府,现在正做了江西藩司。 |
藩台 | fāntái | 明清时布政使的俗称。清 蒋士铨《第三碑·上冢》:“新藩臺季公传见,则索趋赴左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只要在藩臺衙门里一问就知道的。”《官场现形记第四回》今因听得新抚台不久就要接任,他指日也要回任,这藩台是不能久的。 |
藩王 | fānwáng | 藩国之王。《隋书 帝纪卷四炀帝杨广下》初,上自以籓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 |
藩维 | fānwéi | ①以“藩维”指藩国。南朝 梁 沉约《封授临川等五王诏》:“藩维广树,经朔攸属。” 清 顾炎武《书太虚山人象象谭后》:“使是书之论得行于数十年之前,足以隆藩维而重国势,当不至于今日。”《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裴)夷直复上言:“陛下(文宗李昂)自藩维继统,是宜俨然在疚,以哀慕为心,速行丧礼,早议大政,以慰天下。”②边防要地。唐 张籍 《送裴相公赴镇太原》诗:“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 |
藩卫 | fānwèi | ①屏障。《后汉书·傅燮传》:“今凉州天下要衡,国家藩卫。” 明 李贽《四勿说》:“无藩卫可守,无界量可限。” 清 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金柱关者…… 芜湖之藩卫也。”②捍卫。《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今方镇强盛,宰相权轻,宜密树腹心于外以自藩卫。”③指诸侯。《后汉书·章帝纪》“东后蕃卫,伯父伯兄” 唐 李贤注:“诸侯为天子藩屏,故曰藩卫。”《明史·肃王瑛传》:“非所以崇本支,厚藩卫也。” 清 恽敬《西楚都彭城论》:“使三王者……终身为西楚藩卫,则朝贡征发,何求而不可。” |
藩翼 | fānyì | ①藩国。《汉书·诸侯王表序》:“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②捍卫。《晋书·文帝纪》:“所以藩翼王畿,垂祚百世也。” |
藩垣 | fānyuán | ①藩篱和垣墙,泛指屏障。毛传:“藩,屏也,垣,墙也。②比喻卫国的重臣。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今合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③比喻藩国、藩镇。唐 刘禹锡《贺雪镇州表》:“王承宗效顺着明,复其官爵;所献二郡,别置藩垣。”《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表请王涯等罪名,且言:谨当修饰封疆,训练士卒,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甲子,诏曰:‘周建侯邦,四国有藩垣之助;唐分藩镇,北边无强敌之虞。’”《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五》(昭宗李晔)制辞略曰:“弃卿士之臧谋,构藩垣之深衅,咨询之际,证执弥坚。”《资治通鉴 后唐纪八》王(李从珂)乃移檄邻道,言“朱弘昭等乘先帝疾亟,杀长立少,专制朝权,别疏骨肉,动摇藩垣,惧倾覆社稷。今从珂将入朝以清君侧之恶,而力不能独办,愿乞灵邻藩以济之。” |
藩镇 | fānzhèn | ①地方方面长官。②藩卫镇抚。③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都督府,睿宗时设节度大使,玄宗时又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