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飜繙 | fān | ①歪倒(dǎo),反转,变动位置,改变:推翻。翻车。翻卷。翻书。翻滚。翻腾。翻工。翻阅。翻身。翻地。翻修。翻建。翻改。翻脸。人仰马翻。翻江倒海(形容水势浩大,多喻力量或气势非常壮大)。翻云覆雨(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翻新变化。唐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诗》“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庄子·天道》孔子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翻红:凋谢的红花。宋 宋祁《落花》:“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②数量成倍的增加:翻番。③越过:翻越。④飞。晋 陆机《拟古诗之十二》:“飜飜归鴈集,嘒嘒寒蝉鸣。”⑤演奏。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翻本 | fānběn | 够本儿;赌博输钱之后又赢够了本钱;经商中捞回了本钱。《水浒传第一○四回》那输了的,脱衣典裳,褫巾剥袜,也要去翻本。 |
翻肠搅肚 | fānchángjiǎodù | 形容内心极度思念或感到非常不安。杨朔《雪花飘飘》:“不过也怪,自从部队逼近下花园,百岁忽然翻肠搅肚的想念起爹爹来了。”郭澄清《大刀记》第二章:“在他正翻肠搅肚久久沉思的当儿,听见梁永生又叫了一声‘秦大哥’。” |
飜覆/翻覆 | fānfù | ①变过来,变过去。南朝宋 鲍照《拟古 诗之三》:“汉虏方未和,边城屡飜覆。”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当黥而贵,折臂犹亨,飜覆何定!”②犹反覆。一次又一次。《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传论》:“术既叨贪,布亦飜覆。”南朝梁 刘孝标《广绝交论》:“循环飜覆,迅若波澜,此则殉利之情未尝异,变化之道不得一。”康有为《赠陈镇南编修兄 诗》:“三十无所成,乾坤莽飜覆。” ③指玩弄手段。唐 刘肃《大唐新语·酷忍》:“次至淑妃,闻勅,骂曰:‘阿武狐媚,飜覆至此。’” |
翻复无常 | fānfùwúcháng | 来回改变,没有定准这人说话反复无常。 |
翻黄倒皂 | fānhuángdǎozào | 颠倒黑白。明·康海《鲍老儿·秋日闲情》套曲:“眉来眼去,唇三口四,泥烂油滑,翻黄倒皂,呼风唤雨,搦雾抟沙。” |
翻江倒海 翻江搅海 | fānjiāngdǎohǎi fānjiāngjiǎohǎi | 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也形容吵闹得很凶或事情搞得乱七八糟。唐·李筌《太白阴经·祭风伯文》:“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宋·陆游《夜宿阳山矶》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三回:“龙能喷云暧雾,播土扬沙。有巴山捎岭的手段,有翻江搅海的神通。”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指挥说地谈天口,来诱翻江搅海人。”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九回:那船顺风吹去,就是乌雅快马也赶他不上。越刮越大,真是翻江搅海,十分利害。 |
翻筋斗 翻跟头 | fānjīndǒu fān’gēntou | ①身体向下翻转仍复原状。《西游记》第五六回:“行者翻觔斗,竖蜻蜓,疼痛难禁。”《封神演义第二九回》趋向前,只一掌打去,把那奸臣翻觔斗跌下丹墀有丈余远近。②比喻失败或受挫折。《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他生平做官,屡次翻斤斗,都是为了洋人的事。”③借喻做投机生意。茅盾《子夜》二:“这年头儿凡是手里有几文的,谁不钻在公债里翻斤斗?” |
翻空出奇 | fānkōngchūqí | 形容诗文、字画等一反前人窠臼,以独特的想象取胜。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意翻空而易奇。”清·薛福成《宁波府学记》:“曾文正公《江宁府学记》,亦系文家翻空出奇之法。” |
翻来覆去 | fānláifùqù | 形容一次又一次来回地翻动身体。《朱子全书》:“横说也如此,竖说也如此,翻来覆去说都如此。”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
翻脸不认人 | fānliǎnbùrènrén | 比喻不从长远考虑,稍有矛盾,立刻翻脸。泛指那些无情无义的人。老舍《骆驼祥子》:“过河拆桥,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不平。”王朔《永失我爱》:“你这人怎么就能红一阵儿白一阵儿,说狠就狠,翻脸不认人,什么揍的”。 |
翻脸无情 | fānliǎnwúqíng | 翻:反转。形容突然变脸,不讲情义。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十四回:“好小子,翻脸无情,这等可恶。”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黄宗汉一听他识窍,立刻就端茶送客,真个翻脸无情,想想也不免寒心。” |
翻然 | fānrán | 形容改变得很快而彻底:翻然悔悟。②高飞貌。晋 干宝《搜神记 卷一》:“须臾,化为大乌,开而视之,翻然飞去。”晋 葛洪《抱朴子·对俗》:“翻然凌霄,背俗弃世。”明 李东阳《三寿图歌》:“化为老人长骨颅,翻然凌空一鹤孤。” |
翻然改进 | fānrángǎijìn | 翻然:变动的样子。很快转变,有所进步。翻然改进和“翻然悔悟”都表示“很快、彻底转变”。不同在于翻然改进有进步改进的意思。翻然改进多用于犯一般错犯的人。“翻然悔悟”多用于犯过严重错误或有罪的人。 |
翻然改图 | fānránɡǎitú | 图:计划,打算。迅速改变过来,另作打算。《三国志·蜀书·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孙中山《行易知难》第五章:“欲使后知后觉者,了然于向来之迷误,而翻然改图。” |
翻然悔悟 | fānránhuǐwù | 悔悟:悔恨而醒悟。很快而彻底地转变。形容彻底觉悟过来;思想大转变。宋 朱熹《答袁机仲书》:“若能于此翻然悔悟,先取旧图分明改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元明传来之讲史(下)》虽始行不端,而能翻然悔悟,改弦易辙,以善其修,斯其意固可嘉,而其功诚不可泯。 |
翻山越岭 | fānshānyuèlǐnɡ | 翻过了很多山,越过了很多岭。形容在外工作的艰苦或旅途的遥远。李时珍翻山越岭,经过二十几年艰辛,才写成了《本草纲目》李准《马小翠的故事》:“想贴个春联,往往要跑几十里,翻山越岭到山下请人写。” |
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 fānshǒuwéiyún fùshǒuwéiyǔ |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术。杜甫处于盛唐走向衰弱的时期,他深切体会到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看到的都是尔虞我诈,不禁想起了春秋时期的管鲍之交的真情友谊。于是抚今思古即兴作《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
翻天覆地 | fāntiānfùdì | 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刘商《胡茄十八拍》诗:“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
翻天作地 | fāntiānzuòdì | 犹言翻天覆地。形容闹得很凶。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雄见打得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闹将起来。” |
翻箱倒柜 | fānxiāngdǎoguì | 形容彻底翻检。《红楼梦第九十四回》闹了大半天,毫无影响,甚至翻箱倒柜,实在没处去找。 |
翻雪 | Fānxuě | ①《宋书·符瑞志下》:“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下殿,雪集衣。还白,上以为瑞。於是公卿并作花雪诗。”后因用为实表示在雪花里翻滚。唐 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诗》:“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宋 时彦《青门饮 寄宠人》:“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②形容白浪翻滚。唐 元稹《送致用诗》:“遥看逆浪愁翻雪,渐失征帆错认云。”③泛出白色。明 王九思《四时怨曲》:“醉醒锦袖笼香晚,茗甌翻雪小房櫳。” |
翻异 | fānyì | ①谓事后改变主意。②犹翻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五》请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亲行所部,凡翻异驳勘之狱,同守臣审鞫,便宜予决,毋得滞留。③异议。④指各行其道。 |
翻云覆雨 | fānyúnfùyǔ | 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元·乔孟符《扬州梦 第四折》你不合打凤牢龙,翻云覆雨,陷人坑阱。 |
翻盏 | fānzhǎn | 形容马蹄腾疾的样子。《水浒传第十三回》:“去那緑茸茸芳草地上,八个马蹄,翻盏撒鈸相似,勃喇喇地风团儿也似般走。”《说岳全传 第六回》只听得忽喇喇四个马蹄翻盏相似,往前跑去!《孽海花第二回》:“那马夫抖勒韁绳,但见那匹阿剌伯黄色骏马四蹄翻盏,如飞的望黄浦滩而去。” |
翻作 | fānzuò | 写作。翻,按照曲调写歌词;谱制歌曲。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幡 | fān | ①幡然:同“翻然”。②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
幡戟 | fānjǐ | 旌旗和棨戟。泛指前驱仪仗。《南齐书·东昏侯纪》:“每三四更中,鼓声四出,幡戟横路,百姓喧走相随,士庶莫辨。”《聊斋志异 席方平》魂摇摇不忘灌口,约奔数十里,忽见羽葆来,幡戟横路。 |
幡然 | fānrán | 迅速而彻底改变的样子。幡然悔悟。幡然改过。《荀子·大略》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孟子·万章上》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
幡然改途 | fānrángǎitú |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彻底;途:途径。指迅速地完全改变原来的道路。《孟子·万章上》:“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
幡然悔悟 | fānránhuǐwù | 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他苦口婆心地劝解终使他幡然悔悟,及时回头。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 第八回》:“话说谭绍洸听得冯云山这番议论,已幡然悔悟。” |
旛 | fān | 本意是一种竖直悬挂的长幅旗帜,现代汉语已将其归为“幡”的异体字。《聊斋志异 伍秋月》请即觅舟北发,归家,勿摘提旛,杜门绝出入,七日,保无虑也。 |
旛幢 | fānzhuàng | 泛指旌旗之类。《封神演义 第一回》金童对对执旛幢,玉女双双捧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