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 fà I.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发。鬓发。怒发冲冠。II. 参见fā。 |
发短心长 | fàduǎnxīncháng | 发短:指年老;心长:智谋深。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左传·昭公三年》:“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
发肤 | fàfū | ①头发与皮肤。《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晋葛洪《抱朴子·安贫》:“忘发肤之明戒,寻乾没於难冀。” ②借指身体。宋 乐史《杨太真外传 卷上》:“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赐。惟发肤是父母所生。” 明 刘基《短歌行》:“发肤剥削稜骨生,鲜芳菸邑成枯茎。”章炳麟《訄书·通谶》:“人偶万物,而视以己之发肤,发肤有触,夫谁不感觉?” 《聊斋志异 聂小倩》蒙公子露覆,泽被发肤,愿执箕帚,以报高义。 |
发怒冲冠 | fànùchōngguàn | 同“发上冲冠”,“怒发冲冠“。《燕丹子》下卷:“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宗意和之。如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 |
发怒穿冠 | fànùchuānguān |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三国魏 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张目决眦,发怒穿冠。” |
发上冲冠 发植穿冠 | fàshàngchōngguān fàzhíchuānguān | 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裂眦,发植穿冠。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清·曹宗璠《翟公客》灌将军目眦层裂,发上冲冠,怒骂之,极诋其生平,不值一钱。参见“怒发冲冠” |
发上指冠 | fàshàngzhǐguān |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清 刘大櫆《马湘灵诗集 序》:“湘灵命酒连举十餘觴,大醉讙呼,髮上指冠,已復悲歌出涕。”亦省作“髮指”。 明 袁于令《西楼记·捐姬》:“好一桩怪事,沉吟细思,教人髮指。”清 洪昇《长生殿·侦报》:“外有逆藩,内有奸相,好教人髮指也。”丁玲《给孙犁的信》:“不管怎样令人愤怒,发指,但终究是要给人以力量,给人以爱,给人以前途。”参见“发指”、“怒发冲冠”。 |
发秃齿豁 | fàtūchǐhuò | 关发脱光,牙齿豁落。形容人已衰老。他已经到了发秃齿豁的年纪。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私自怜悼,悔其初心,发秃齿豁,不见知己。” |
发引千钧 | fàyǐnqiānjūn |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极危急。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
发踊冲冠 | fàyǒngchōngguàn | 解释同“发上冲冠”。宋·徐爰《旄头说》:“臣谓壮士之怒,发踊冲冠,义取於此。” |
发植穿冠 | fàzhíchuānguān | 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淮南子 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裂眦,发植穿冠。” |
发指 | fàzhǐ | 头发直竖,形容愤怒到极点。令人发指:形容坏人的恶行令人非常愤怒。《史记.项羽本纪》:“(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洪升《长生殿.侦报》:“外有逆藩,内有奸相,好叫人发指也。” 《聊斋志异 向杲》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参见“发上指冠”、“怒发冲冠”。 |
发指眦裂 | fàzhǐzìliè | 头发向上竖,眼睑全张开。形容非常愤怒。《史记·项羽本纪》:“(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回》瞧见这部书,便追溯庚子年的事,说到激烈之处,不觉发指眦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