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灋 | fǎ | ①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②处理事物的手段:办法。设法。手法。写法。③仿效;以为榜样:效法。法天(效法自然)。不违背。《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大学》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孟子·公孙丑上》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离娄上》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史记 太史公自序》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西汉·贾谊《治安策》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居法王公,富拟国家,饮食极肴膳,仆妾盈纨素。李世民曰:“朕既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法前世之贤相也!”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臣(叶清臣)愿陛下(宋仁宗)用天之高明刚健,法太祖之英武肃果,太宗之神睿聪察,先皇帝之精勤明哲,然后官人以材如周文,以法绳下如汉宣,招谏迁善如唐文皇。唐 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於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於篇,则足为后世法。”《聊斋志异 司文郎》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④标准,规范,大道。可仿效的:法式。法帖。唐 柳宗元《箕子碑》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⑤佛家的道理: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唐 韩愈《原道》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⑥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法师。法器。法事。⑦指“法国”:法文。法式大菜。⑧ 姓。 |
法比 | fǎbǐ | 法律条例。明 文征明《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沉公行状》:“公宅心仁恕,虽官法比,而审画详慎,必求当允。”清 梁章巨《退庵随笔·官常一》:“若之于定国、陈宠、何比干,皆家世治律,明习法比,故吏不得因缘为欺。”《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 |
法不阿贵 | fǎbùēguì | 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法不阿贵可能会遇到种种习惯势力的阻挠,因此,我们一定执法守法,坚决顶住歪风邪气的侵袭。《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法不容情 | fǎbùróngqíng | 在法律面前不能容许人情宽容。谁都明白法不容情.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十回:“金学曾实不忍伤害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但法不容情。” |
法不徇情 | fǎbùxùnqíng | 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
法不制众 | fǎbùzhìzhòng | 刑罚不制裁多数的人。指触犯法律的如果是一个群体,刑律不加制裁。袁和平《佛手·围浦澳海湾》九:“你也别听启祥在会上咋唬,什么法治、国法!俗话说:‘法不制众。’满街上的人都买走私货,都抓起来判刑吗?” |
法曹 | fǎcáo | ①代掌管邮递驿传的官署。《后汉书·百官志一》:“法曹主邮驿科程事。”②古代司法官署。亦指掌司法的官吏。《资治通鉴 随纪七》韦城翟让为东都法曹,坐事当斩。《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京兆尹萧炅使法曹吉温鞫之。 |
法出多门 | fǎchūduōmén | 指各部门各自为政,自立法制,使法令不能统一,无从执行。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刘贲传》:“或正刑于外则破律于中,法出多门,人无所措。” |
法出一门 | fǎchūyīmén | 谓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艺文类聚》卷五四引晋杜预《奏事》:“法出一门,然后人知恒禁,吏无淫巧,政明于上,民安于下。” |
法船 | fǎchuán | ①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如船,可以拯救沉溺的众生渡过生死苦海,到达“彼岸”。《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帝修浄戒,轨道不及,无上法船,济诸沉溺。”唐 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住觉超真境,依游渡法船。”②旧时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晚上为超度亡灵而焚烧的纸船。《儒林外史 第四一回》:“到晚,做的极精致的莲花灯,点起来浮在水面上。又有极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狱赦罪之説,超度这些孤魂升天。”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法船》:“中元日各寺院製造法船,至晚焚之。有长至数丈者。”林海音《城南旧南·兰姨娘》:“我想到去年七月半在北海看烧法船的时候,在人群里跟妈撒开了手,还急得大哭呢。” |
法当 | fǎdāng | 理应,应当。《后汉书·孔融传》“融幼有异才”李贤注引融家传:“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宋 洪迈《夷坚丁志·王浪仙》:“今夕二鼓后,法当有妇人告急者。” |
法度 | fǎdù | ①法律制度。《论语·尧曰篇》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庄子·在宥》矜其血气,以规法度。文选·贾谊《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晋书 武帝纪》临朝宽裕,法度有恆。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明 王鏊《亲政篇》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②规矩,行为的准则。《宋书 本纪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 |
法服 | fǎfú | ①古代根据礼法规定的不同等级的服饰。唐·韩愈《论佛骨表》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②僧、道所穿的法衣。 |
法海无边 | fǎhǎiwúbiān |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
法号 | fǎhào | ①佛教徒受戒时由本师授予的名字。又称法名或戒名。《说岳全传第一回》不敢动问老师法号,在何处焚修?《花月痕第五回》:“燕娘遂祝髮奉佛……法号藴空。”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你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好像尼姑的法号。”②指僧人死后的谥号。 |
法讳 | fǎhuì | 敬辞。称出家人的法名。水浒传第七回:“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 |
法家 | fǎjiā | ①先秦的一个思想流派,以申不害、商鞅、韩非为代表,主张法制,反对礼治。②有法度的世臣。《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法家拂士 | fǎjiābìshì | 指忠臣贤士。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章炳麟《订孔》:“孟轲言法家拂士,荀卿称家言邪学。“ |
法驾 | fǎjià | 天子车驾的一种。天子的卤簿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卫之繁简各有不同。《史记·吕太后本纪》:“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于邸。”裴骃集解引蔡邕曰:“天子有大驾、小驾、法驾。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时副车,皆驾四马,侍中参乘,属车三十六乘。”《汉书 霍光传》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官、桂宫,弄彘斗虎。《资治通鉴 晋纪六》乙丑,(司马)伦备法驾入宫,即帝位。《晋书 惠帝纪》乃备法驾幸于鄴,唯豫章王炽、司徒王戎、仆射荀籓从。《南史·齐纪上》:“帝(萧道成)乃下议,备法驾,诣东城,迎立顺帝(刘准)。”《资治通鉴 梁纪二十》(萧)栋时幽拘,廪饩甚薄,仰蔬茹为食。方与妃张氏锄葵,法驾奄至,栋惊,不知所为,泣而升辇。唐 沉佺期《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法驾乘春转,神池象回。”《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七》初,有司请依唐故事,皇帝告庙出京,至泰山、社首山,并用法驾。明 宋濂《阅江楼记》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 |
法禁 | fǎjìn | 刑法和禁令。《管子·明法解》:“明主者,有术数而不可欺也,审于法禁而不可犯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吴王刚猛而毅,能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明于法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法禁之无益治道者蠲之,则郁塞通矣。 |
法灸神针 | fǎjiǔshénzhēn | 神奇的针灸技术。元·王实甫《本厢记》第三本第四折:“虽不会法灸神针,更胜似救苦难观世音。” |
法理 | fǎlǐ | 法律的理论依据。《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
法力无边 | fǎlìwúbiān |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法力通天。我不相信什么法力无边的说法。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
法吏 | fǎlì | ①古代司法官吏。《南齐书·孔稚珪传》:“法吏无解,既多谬僻,监司不习,无以相断,则法书徒明於帙里,寃魂犹结於狱中。”清 顾炎武《淮东诗》:“法吏逢上意,罗织及婴孩。” ②指狱吏。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
法令 | fǎlìng | 古代为政者所颁行的法规。法律与命令的总称。《晋书 武帝纪》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 |
法脉准绳 | fǎmàizhǔnshéng | 犹言法则标准。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授曲》:“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 |
法膳 | fǎshàn | 指帝王的常膳。《汉书·王莽传上》:“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遵帝王之常服,复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尽驩心,备共养。”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二·阁臣典试》:“法膳上尊,赐无虚日,真千古所无之旷典。” |
法身 | fǎshēn | ①佛教语。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说岳全传 第四十回》(岳云)又对李夫人说曾许下东平王庙的心愿,向母亲要了一二百两银子,叫家将去把庙宇法身收拾得齐齐整整。②指高僧之身。③旧指修炼得道之身。 |
法师 | fǎshī | 精通佛之高僧。《西游记第十二回》又见得法师坛主,乃是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 |
法式 | fǎshì | ①指佛教的作法仪式。②标准的格式。营造法式。《庄子·天下》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晋书·文帝纪》:“诸禁网烦苛及法式不便於时者,帝皆奏除之。” |
法事 | fǎshì | ①指天主教的宗教仪式,也指僧道拜忏、打醮等事。僧道设坛祈福、禳灾等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六》凡帝后忌辰,通用僧、道士四十七人作法事。晋 法显《佛国记》:“道俗云集,烧香然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前蜀 杜光庭《皇太子青城山修斋词》:“谨遣得一大师,赐紫张茂卿等一十四人虔修法事,愿鉴丹诚。”②指巫师、术士“作法”捉妖驱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一回》:“待他作了法事,请了上界真神,把金银化成仙丹,用开水冲服,才能见效。”孙犁《耕堂散文·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他们的小队长在附近村庄请来一个捉妖的,在炮楼上摆香坛行法事,念咒捉妖。” |
法书 | fǎshū | ①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做为书法范的字。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篇》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②敬辞,称对方写的字。 |
法嗣 | fǎsì | ①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百丈怀海禅师(约公元720~814年)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红楼梦 第二二回》:“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 ②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宋 施彦执《北窗炙輠 卷上》:“时夜半起,槌其法嗣门,索火甚急,法嗣知其得句也。” |
法肃 | fǎsù | 家法严肃。清 朱柏庐《朱子家训》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
法外施恩 | fǎwàishīēn | 指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鳌拜》:“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予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足以示国家法外施恩,旧勋之意矣。” |
法外施仁 | fǎwàishīrén | 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明 李清《三垣笔记 附识中》:“其驰驱通义一带,亦不无微劳可悯。乞皇上法外施仁,俯从部议。”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当朝的圣人最恼的贪官污吏,也还算法外施仁,止于把他革职,发往军台效力。 |
法无二门 | fǎwúèrmén | 解释见“法出一门”。《金史·高德基传》:“有犯罪当死者,宰相欲从末减。德基曰:‘法无二门,失出犹失入也。’不从。” |
法无可贷 | fǎwúkědài | 谓按法律不可宽恕。《清史稿·刑法志一》;“强盗分别法无可贷、情有可原,歼渠魁、赦胁从之义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马子畦)实属甘心从逆,法无可贷,应请即予就地正法,以昭炯戒。 |
法物 | fǎwù | ①佛门所使用的一些器具。如钟、磬、木鱼、鼓之类。②祭祀所用的器物。皇宫举行各种仪式的器物。如宗庙的乐器、车驾、卤簿等物。《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益州传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輦,於是法物始备。”《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典章法物靡不悉备。《宋书 本纪武帝上》(桓)玄经寻阳,江州刺史郭昶之备乘舆法物资之。《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高)隆之谢而退。于是乃作圆丘,备法物,草禅让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今岁当行大礼,而郊天法物未备。 |
法言 | fǎyán | ①合乎礼法的言论。《孝经·卿大夫》:“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唐 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君升朝翊赞,道先王之法言;公府弼谐,对上天之休命。”唐·韩愈《论佛骨表》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宋 王安石《答韩求仁书》:“盖序诗者不知何人,然非达先王之法言者,不能为也。”②犹格言。《庄子·人间世》:“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元 刘壎《隐居通议·诗歌》:“杜少陵诗,自与造化同流,孰可拟议?若君子高处廊庙,动成法言,恨终欠风韵。”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法言云:侍坐则听言,有酒则观礼,何非学问之道。”③指释、道之经论。南朝宋 谢灵运《昙隆法师诔》:“茹芝术而共饵,披法言而同卷者,再歷寒暑。”《云笈七籤 卷九六》:“若不信法言,胡为栖山林。” |
法眼 | fǎyǎn | 指敏锐、精深的眼力,与高眼是同义词。①佛教语。“五眼”之一。谓菩萨为度脱众生而照见一切法门之眼。②指敏锐、精深的眼力。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
法筵 | fǎyán | 佛教语。指讲经说法者的座席。引申指讲说佛法的集会。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道帙长殡,法筵久埋。” |
法衣 | fǎyī | 僧道穿的衣服。《法苑珠林 卷三五》:“出家著法衣,威仪具足,捨离烦恼而復得一切种智入其身内” 《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上释御服,服法衣,行清净大舍,名曰“羯磨”。《西游记 第六七回》:“那道士,头戴金冠,身穿法衣。”巴金《家三四》:“他披头散发,穿了一件奇怪的法衣,手里拿着松香。” |
法语 | fǎyǔ | ①合乎礼法的言语。《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邢炳疏:“以礼法正道之言告语之。”宋·陈叔方《颍川语小 卷上》:“洪文敏公聚经子诸史句,目曰法语、精语者。”清·周亮工《〈金陵览古诗〉序》:“举此中形胜风俗以及残碑断碣,法语方言,闾巷之讴吟,游人之题咏,一一具载,著为《金陵景物略》一书。”②佛法之言。明·施耐庵《水浒传 第八十四回》:弟子愚蒙,不悟法语,乞吾师明白开解,以释忧疑。③法兰西民族的语言。主要分布于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等地,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
法旨 | fǎzhǐ | ①佛法的要旨。《魏书·释老志》:“道安所正经义,与罗什译出,符会如一,初无乖舛。於是法旨大著中原。”②佛、道、神仙首领的命令。《西游记第八回》:“今领如来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就是李靖所生逆子哪咤。弟子不敢有违,已拿在洞府前,听候法旨。 |
法舟 | fǎzhōu | 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唐 钱起《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参见“法船”。 |
法诛 | fǎzhū | 谓依法惩罚。《管子·明法解》:“强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诛也。”《韩非子·解老》:“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其轻恬鬼也甚。”《资治通鉴 汉纪十三》斩首大郡或至万余级,及以法诛通行、饮食当连坐者,诸郡甚者数千人。 |
灋 | fǎ | ① “法”的古字,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平者去之,从去(离),会意。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②一种与刑法有关的神兽。公堂上遇到不好查清的案子的话,就把这个动物请出来,它会用角顶那个罪犯。某些地方法院门口就立有这个动物的石雕。 |
砝 | fǎ | 只用于“砝码”一词。天平上作为重量标准的东西,用金属制成,亦作“法马”。 指具有精确规定重量的一块金属或其他材料,用以称量其他物体(如用于天平中) |
珐 | fà | 珐琅 fàláng:涂料名。又称“搪瓷”。用硼砂、玻璃粉、石英等加铅、锡的氧化物烧制成像釉子的物质,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的表面作为装饰,又可防锈。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一般的证章、奖章等多为珐琅制品。珐琅制品景泰蓝是我国特产的手工艺品之一。珐琅质 fàlángzhì:齿冠表面的一层硬光滑物质,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碳酸钙,此外还含有氟和一些有机质。也叫“釉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