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r

①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代)。②双,比:独一无。③两样,别的:话。不价。

二八佳人

二八女郎

èrbājiārén

èrbānǚláng

二八:指十六岁:佳人:美女。十五六岁的美女。宋·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郁达夫《杭州》:“西湖就像是一位‘二八佳人体似酥’的狐狸精。”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

二不愣登

èrbùlēngdēng

亦作“二不隆冬”。方言。傻里傻气。

二不隆冬

èrbùlóngdōng

二不棱登。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你妈生你大河沿,养活你这么个二不隆冬傻相公。”《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惟独一个二不稜登的妇人,制伏得你狗鬼听提,先意承志,百顺百从。”

二川

èrchuān

东川和西川的合称。指四川。《新唐书·韦嗣立传》:“第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渭水、樊川。唐 杜牧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二次三番

èrcìsānfān

蕃:遍数。不止一次,反复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他二次三番的邀我去逛逛。”

二道贩子

èrdàofànzǐ

指非法地买进卖出商品以获利的商贩。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十三章:“人民币魔力无边,只要肯出高价,二道贩子手里有的是软卧票。”王朔《一点正经没有》:“好的二道贩子是两头在外的二道贩子。”

二帝

èrdì

①指唐尧与虞舜。②指晋怀帝与晋愍帝。晋 干宝《晋纪总论》:“李辰石冰,倾之於荆杨,元海、王弥挠之于青冀,戎羯称制,二帝失尊,何哉?”③指宋徽宗与宋钦宗。④指颛顼与帝喾。颛顼、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二帝三王

èrdìsānwáng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昔在二帝三王……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唐 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二分明月

èrfēnmíngyuè

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唐 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

二缶钟惑

èrfǒuzhōnghuò

分辨不出缶、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比喻是非不明。《庄子·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对土制的陶缶与金制的钟鼎所奏乐曲搞不清一样。)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二府

èrfǔ

①代称丞相与御史。《汉书·刘向传》:“今二府奏佞讇不当在位。”颜师古注引如淳 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汉书·何敞传》:“二府闻敞行,皆遣主者随之。”章炳麟《秦政记》:“武帝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②宋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二》:“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宋 王安石《父制诰》:“践更二府,执国机要。”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维扬南渡时,虽甚苍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黄相者。”③明、清两代同知(知府的副职)的俗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在安东做了两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纔陞到这里。”《儿女英雄传 第十三回》:“这里的二府就合茌平的这位胡太爷是儿女亲家。”④指大肠小肠。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五》:“吾久苦小便白浊,近又大府滑,百药不瘥。取倒黏子嫩叶蒸之,焙燥为末,以酒糊为丸,日吞百餘,二府皆平復。”

二宫

èrgōng

两座宫室。常用以代指住在其中的人。①指二帝。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亡姑之姊,伉儷二宫。”刘孝标注引中兴书:“王濛女讳穆之,为哀帝皇后;王藴女讳法慧,为孝武皇后。”唐 杜甫《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頽压。”仇兆鳌注:“二宫泣,玄、肃还京。”②指帝与太子。《晋书 怀帝纪》今乘舆播越,二宫久旷,常恐氐羌饮马于泾川,蚁众控弦于霸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涕泣,二宫为之改容。”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二宫軫痛,遐邇同哀。”吕向注:“二宫,天子、太子也。”《南齐书·何敬容传》:“敬容接对宾朋,言词若訥,酬答二宫,则音韵调畅。”③指太后与皇太后。宋 苏轼《谏买浙灯状》:“(陛下)岂以灯为悦者哉,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而极天下之养耳。”

二话不说

二话没说

èrhuàbùshuō

èrhuàméishuō

不说任何别的话。指立即行动。老舍《四世同堂》九八:“‘日本鬼子完蛋了,投降了,’方六低声回答。丁约翰象在教堂里说‘阿门’那样,把眼睛闭了一闭。二话不说,回头就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来到岸边,二话不说,驾起船,直奔河心。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正说中间,门外雷石柱慌慌张张进来,一把拉住老武,二话没说,往外就走。”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29章:“这位政治局委员二话没说,立刻批示同意。”

二惠竞爽

èrhuìjìngshuǎng

比喻两兄弟都是好样的。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兄弟类》:“言兄弟齐芳,曰:‘二惠竞爽’。”

二郊

èrjiāo

指南郊、北郊,古时天子祭天地之处。《晋书 武帝纪》并圜丘、方丘于南、北郊,二至之祀合于二郊。《宋书·礼志一》:“光武绍祚,定二郊洛阳南北。”《南齐书·礼志上》:“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依匡衡议,还复长安南北二郊。”

二陵

èrlíng

即二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人御师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杨伯峻注:“二陵者,东崤山与西崤山也。”唐 刘长卿《送王端公入奏上都诗》:“途经百战后,客过二陵稀。”唐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二龙戏珠

èrlóngxìzhū

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二满三平

èrmǎnsānpíng

解释同“三平二满”。宋·陈亮《三部乐·七月送丘宗卿使虏》词:“小屈穹庐,胆二满三平,共劳均佚。”宋·洪咨夔《柳梢青·老人生日》词:二满三平,粗衣淡饭,钟鼎山林。

二毛

èrmáo

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杜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晋 葛洪《抱朴子·遐览》:“二毛告暮,素志衰頽。”白居易《自觉》: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晋 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二毛”指三十馀岁。 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序》:“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倪璠注:“以滕王逌序‘己亥,年六十七岁’逆数之,逢乱之岁,子山时年三十有六。” 宋 李宗谔《先公谈录》:“宗諤二毛之年,丁先公忧。”参见“不擒二毛”。

二溟

èrmíng

指南海与北海。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洪飇扇海,二溟扬波。” 张铣注:“二溟,谓南溟北溟,皆海也。”《宋书·武帝纪上》:“故顺声一唱,二溟卷波,英风振路,宸居清翳。”

二难

èrnán

两件难事。左传·襄公十年》:“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②谓兄弟皆佳,难分高低。③指贤主嘉宾。因二者难以并得,故称。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盼於中天,极娱游於暇日。”

二千石

èrqiāndàn

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史记·孝文本纪》:“臣谨请(与)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 瑯玡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汉景帝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其令二千石修其职!《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颜师古注:“谓郡守、诸侯相。”《晋书 武帝纪》扬清激浊,举善弹违,此朕所以垂拱总纲,责成于良二千石也。《晋书 元帝纪》二千石令长当祗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晋 葛洪《西京杂记卷一》:“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灋。”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宋 宋□《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文翁掷斧》:“翁呪曰:“吾得二千石,斧当著此。”因掷之,正中所欲处。后果为蜀郡太守。”

二乔

èrqiáo

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容貌美丽。名叫大乔(嫁孙策)和小乔(嫁周瑜)。唐 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人同心

èrréntóngxīn

比喻只要两个人齐心协力,就会无往不胜。《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明 周楫《西湖二集 胡少保平倭战功》:“若彼二人同心,非我之利也。”

二三

èrsān

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作动词表示改变。《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孔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 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越王)曰:‘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王褒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 第五七回》:“呼延灼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石楠《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犹言再三,多次。谓第二或第三。《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班固《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宋 陈亮《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④谓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注:“二三,谓明帝六年也。”   

二三君子

èrsānjūnzǐ

犹二三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汉书·楚元王传》:“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唐·包佶《戏题诸判官厅壁》诗:六十老翁无所取,二三君子不相遗。

二三其操

èrsānqícāo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南朝梁 任昉《求为刘献立馆启》:“贫不陨获其心,穷不二三其操。”

二三其德

èrsānqídé

二三:有时二有时三,经常改变。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德:操守,心志。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出自《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讲述了女主人公与代称为氓的男主人公由甜蜜的热恋到成婚,但婚后不幸被用情不专的氓抛弃的故事。《左传 吕相绝秦》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聊斋志异 阿英》近方归,复闻郎家二三其德,背弃前盟。

二三其节

èrsānqíjié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二三其节,可以推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二三其意

èrsānqíyì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你不能老是这样二三其意的。《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

二三子

èrsānzǐ

二三君子,犹言诸君;几个人。诸弟子。《周文 叔向贺贫》(韩)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鐸。”《论语·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子罕篇》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南朝梁 江淹《杂体诗》:“眷我二三子,辞义丽金雘。”唐 韩愈《山石诗》:“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宋 梅尧臣《春日游龙门山寺诗》:“还邀二三子,共到凿龙游。”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宋 苏轼《喜雨亭记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宋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清 叶廷琯《鸥波渔话·黄子久别居》:“余居是山,夏初与二三子相羊瀑流间,得芝草三耦。”《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曹)操曰:“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二色

èrsè

犹言斑白。《太平御览》卷四三二引汉蔡邕《书》:“早丧二亲,年踰三十,鬢髮二色。”《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髮有二色。”参见“二毛”。指喜、愠之色。《后汉书·邓禹传论》:“荣悴交而下无二色,进退用而上无猜情。”旧时指置妾或有外遇。明 沉德符《野获编·勋戚·惧内》:“吴中申、王二相公,亦与夫人白首相庄,不敢有二色。”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 《聊斋志异 狐联》焦曰:“仆生平不敢二色。”

二时

èrshí

①犹两季。《汉书·匈奴传下》:“近不过旬月之役,远不离二时之劳。” 颜师古注:“离,歷也。三月为一时。”《晋书 愍帝纪总论》腹心不同,公卿异议,而独纳羊祜之策,杖王(浚)、杜(预)之决,役不二时,江湘来同。②指一天内的两段时间。《陈书·徐孝克传》:“每日二时讲,旦讲佛经,晚讲礼、传,道俗受业者数百人。” 唐 鲍溶《长安言怀 诗》:“殷殷生念厚,戚戚劳者多。二时昼夜等,百岁詎几何!”

二十三丝

èrshísānsī

《通典 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唐 李贺《李凭箜篌引》:“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二十四桥

èrshísìqiáo

故址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西郊。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簫?”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 沉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在唐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 ……自驛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系指扬州城外西自浊河桥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所有的桥。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西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 ……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桥,二説皆非。”后用以指歌舞繁华之地。宋 周邦彦玉楼春·惆怅词》:“天涯回首一消魂,二十四桥歌舞地。”宋·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元 萨都剌《题清凉亭诗》:“二十四桥秋水白,淮南八月泻银河。”

二疏

二疎

èrshū

指汉宣帝时名臣疏广与兄子受。广为太傅,受为少傅,同时以年老乞致仕,时人贤之。归日,送者车数百辆,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晋 张协《咏史》:“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疎。”《隋书·韦世康传》:“欲追踪二疎,伏奉尊命。”唐 护国《归山作》诗:“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而太史氏又能大张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跡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观文殿大学士秦熺言:“父(秦桧)久病未安,乞谢事纳禄,望许臣守本官致仕,庶几父子俱退,追迹二疏。”明 何景明《蹇赋》:“予羡夫二疏之鉴止兮,齐县舆而脱驾。”

二竖为虐

二竖为灾

èrshùwéinüè

èrshùwéizāi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虐:侵害。比喻疾病缠身。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22回:“本想与诸公同心协力,保持国家,怎奈二竖为灾,竟致不起。”

二桃杀三士

二桃三士

èrtáoshāsānshì

èrtáosānshì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载: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齐相晏婴想要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他们,让其论功取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后用“二桃杀三士”比喻用计谋杀人。三国蜀·诸葛亮《梁父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唐·李白《惧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潘飞声《秋感》诗:“迟暮仍为《梁甫吟》,二桃三士费沉吟。”

二天

èrtiān

恩人。对庇护者的感恩之辞。《后汉书·苏章传》载,苏章为冀州侧史巡视属下时,发现老友清河太守有奸弊,在惩办之前请其叙旧,太守自以为章庇护他,因“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后诗文中习以“二天”作为感恩之词。《聊斋志异 柳生》适从江臬娶妇而归,不意途陷盗窟,幸蒙拯救,德戴二天!

二童一马

èrtóngyīm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宋·刘克庄《汉宫春·陈尚书生日》词:烦借问,二童一马,几时入尉瞻仪?

二仙传道

èrxiānchuándào

两位神仙共同传授道法。比喻两人秘密地配合做某件事情。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56回:“貂鼠皮道:‘二仙传道去罢!’珍珠串瞅了一眼,笑的去讫。”曹靖华《素笺寄深情》:“我们还是用尽办法,有时甚至用‘二仙传道’办法邮寄。”

二心两意

二心三意

èrxīnliǎngyì

èrxīnsānyì

形容意志不专一、不坚定。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汉·王充《论衡·时》:“夫地之神,用心等也。人民无状,加罪行罚,非有二心两意,前后相反也。”明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六回:“念佛是一桩正事,岂有二心三意?”

二姓之好

èrxìngzhīhǎo

指两家因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唐·白行简《李娃传》明日,令媒氏通二姓之好,备六礼以迎之。

二旬九食

èrxúnjiǔshí

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二雅

èryǎ

①诗经中大雅小雅的合称。班固《幽通赋》:“盖惴惴之临深兮,乃二雅之所祗。”唐 韩愈《石鼓歌》:“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鲁迅《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至于二雅,则或美或刺,较足见作者之情,非如颂诗,大率嘆美。”②泛指诗作。唐 许裳《送刘校书游东鲁诗》:“内阁劳讎校,东邦忽纵游。才偏精二雅,分合遇诸侯。”前蜀 贯休《题弘式和尚院诗》:“二雅兼二密,愔愔祗自怡。”

二意三心

èryìsānxīn

形容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或意志不坚定。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四折:“你道顺德者吉,逆天者凶,我怎肯二意三心,背义忘恩,有始无终。”

二酉

èryǒu

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北。二山皆有洞穴。相传小酉山洞中有书千卷,秦人曾隐学于此。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荆州记》。后即以“二酉”称丰富的藏书。《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请箇先生教他读书,到一十六岁,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天雨花 第二回:“读书自幼到如今,五车二酉俱收纳。”

二者必居其一

èrzhěbìjūqíyī

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战国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毛泽东选集 中共发言人评南京行政院的决议》:“而如果要谈判,则只有取消这个毫无理由的‘决议’,二者必居其一。”

二者不可得兼

èrzhěbùkědéjiān

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孟子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老舍《二马 三》你一方面要顾着你们的孝道,一方面又看着眼前的危险;可是二者不可得兼。

二至

èrzhì

冬至夏至。《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杜预注:“二至,冬至夏至。”《晋书 武帝纪》并圜丘、方丘于南、北郊,二至之祀合于二郊。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威施之艳,粉黛无以加;二至之气,吹嘘不能增。”清朱大韶《驳万氏分至不系时说》:“周兼用六代之礼乐,鲁用四代,其祭天之月,亦宜损于周,故二至之日不祭天地也。”

二周

èrzhōu

①指战国末期周室分裂成的西周与东周两个小国。《战国策·西周策》:“楚请道於二周之间,以临韩魏,周君患之。”桓宽《盐铁论·通有》:“郑之阳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汉 贾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②指西周与东周王朝。唐 骆宾王《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邹鲁旧邦,临淄遗俗,俱穆二周之化。”③两年。晋 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自我离羣,二周於今。”

二祖

èrzǔ

①指高祖与世祖光武帝。文选·班固《引》:“然后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蔡邕注:“高祖、光武为二祖。”文选·张衡《东京赋》:“瞻仰二祖,厥庸孔肆。”张铣注:“二祖,高祖光武也。”《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绍嗣昭穆,天下幸甚。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刘宣》:“每读书萧何邓禹传,未尝不反覆咏之曰:‘大丈夫若遭二祖,终不令两公独擅美于前矣。’”②指晋太祖文帝司马昭与晋世祖武帝司马炎。文选·陆机《答贾长渊》:“惟公太宰,光翼二祖。” 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晋太祖为大将军,以贾充为司马右长史,及世祖受禪,转太宰。”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二祖逼禪代之期,不暇待三分八百之会也。”张铣注:“二祖谓太祖文皇帝,代祖武皇帝。”③指唐高宗与玄宗。《新唐书·李德裕传》:“高宗时刘道合玄宗时孙甄生皆能作黄金,二祖不之服,岂非以宗庙为重乎?”④指曾祖父与祖父。文选·曹植《王仲宣诔》:“自君二祖,为光为龙。”吕向注:“粲曾祖袭,祖畅,皆为三公。”⑤佛家指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慧可。《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会二祖説法,与同志十人投祖出家。”张遵骝《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公元五九三年》:“禪宗二祖慧可卒。”

二罪俱罚

èrzuìjùfá

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回:“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

èr

每天进行的第二次持戈巡夜。在古代建筑工地存在偷盗建筑材料、聚众酗酒斗殴等不法行为,因此需要每天进行武装巡逻和纠察。每天进行三次这样的巡逻,分别表示为“弌 ”、“弍”和“弎”。 ②同“贰”。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二简字)中作为“贰”的简写。

èr

①“二”的大写。②变节,背叛:臣。心。搞乱。《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左传 阴饴甥对秦伯》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汉书 王莽传》不宜采诸女以贰正统。王粲《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使非族不干吾盟,异类不絶吾好,此孤与太公无贰之所致也。”《晋书 惠帝纪》(太安二年)秋七月,中书令卞粹、侍中冯荪、河南尹李含等贰于长沙王乂,乂疑而害之。《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路)永等更贰于(苏)峻,(王)导使能参军袁耽潜诱永使归顺,九月,戊申,导携二子与永皆奔白石。《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张健疑弘徽等贰于己,皆杀之。《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匈奴大人刘务桓卒,弟阏è头立,将贰于代。《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③从属二主。《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臣èrchén由旧朝投降后,在新朝又担任官职的人。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46篇》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贰臣洪承畴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军投降。

贰端

二端

èrduān

①谓随意作不同的解释。《汉书·宣帝纪》:“今则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颜师古注:“析,分也。谓分破律条,妄生端绪,以出入人罪。”②两种主意。《战国策·东周》:“西周之欲入寳,持二端。”鲍彪注:“言东兵急则入,不急则已。”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动摇不定貌。《后汉书 袁绍传》而州郡牧守,竞盗声名,怀持二端,优游顾望,皆列土锡圭,跨州连郡,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

贰负èrfù

①古代传说中的神名。②喻叛贼或罪囚。《山海经·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窫窳。

贰负之尸èrfùzhīshī

《山海经》中记载的地点。《山海经·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贰官

二官

èrguān

副职。宋 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李尹惭,因不敢出,独使其两贰官主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右承事郎赵汾,特降二官。

贰过

èrguò

重犯同一过失。《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邢昺疏:“不贰过者,有不善,未尝复行。”汉 扬雄《逐贫赋》请不贰过,闻义则服。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虚灵机以如愚,不贰过而谄黩者,贤人也。”

贰师

èrshī

①指贰师城。《史记·大宛列传》:“且贰师马,宛宝马也。”金 赵秉文《西论》:“武帝非实知卫霍之才,特以私卫后之亲耳。以李广利征贰师準之,可见。” ②指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明主不深晓,以为僕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説,遂下於理。”北周 庾信《见征客始还遇猎诗》:“贰师新受詔,长平正凯归。” 清 王士禛《和沉石田钩弋夫人歌》:“家竞説贰师功,卫霍勋名甲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