ěr

①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②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③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④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聊斋志异 寒月芙蕖》司、道俱耳其名,每宴集,辄以道人从。⑤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⑥文言语气词(大致同“”):“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耳鬓厮磨

耳鬓斯磨

耳鬓撕磨

耳鬓相磨

耳鬟厮磨


ěrbìnsīmó

 

 

ěrbìnxiāngmó



ěrhuánxiāngmó

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恋人相恋的亲密情景。撕:同“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我回想起我们耳鬓撕磨的日子,心中泛起幸福的暖流。清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顺手拉了彩云的手,耳鬓撕磨的端相的不了,不知不觉两股热泪,从眼眶中直滚下来。”《红楼梦 第七十二回》。“咱们从小儿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孽海花.第三回》:爱林把椅子挪了一挪,和雯青耳鬓厮磨的低低说道:“我把他自己说的一段话告诉了你,就明白了。”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

耳边风

耳边之风

ěrbiānfēng

ěrbiānzhīfēng

比喻对他人的话听而不见。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唐·杜荀鹤《赠题兜率寺闲上人院》诗:“百岁有涯头上雪,万般无染耳边风。”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玉姐听说,只当耳边之风。”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7回:“谁知相主事拿定主意,只是不理,凭他撒骚放屁,只当耳边之风。”

耳不离腮

ěrbùlísāi

两种关系十分接近、亲密。李文元《婚事》:“别人说他俩是耳不离腮,影不离形,好的活像一个人。”

耳不旁听

ěrbùpángtīng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神情十分专注的样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耳不忍闻

ěrbùrěnwén

指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啼哭号呼之声,耳不忍闻。又有唤爹的,叫娘的,抱头鼠窜的,推挤跌倒的。”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忍闻者。”

耳聪目明

ěrcōngmùmíng

指耳朵、眼睛反应灵敏,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虽然他已年近古稀,但仍旧耳聪目明,这都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结果。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谁知回想幼年所读经书,不但丝毫不忘,就是平时所作诗文,也都如在目前。”

耳根清净

ěrgēnqīngjìng

耳边无事噪聒。指无事打扰。《圆觉经》上卷:“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张海棠也,自从嫁了员外,好耳根清净也呵。

耳刮子ěrguāzǐ

耳光。《水浒传第二四回》王婆道:“大官人,你宅上大娘子得知时,婆子这脸怎吃得耳刮子。”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打了巡捕一个耳刮子。

耳红面赤

ěrhóngmiànchì

指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亦可形容著急发怒的样子。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一回》:公主闻此正言,半晌家耳红面赤,惭愧无地。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〇》:朝云耳红面赤,不敢言语。清·钱彩《精忠岳第六一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参见“面红耳赤”。

耳后生风

耳后风生

ěrhòushēngfēng

ěrhòufēngshēng

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梁书·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耳力

ěrlì

耳朵辨音的能力。《孟子·离娄上》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参见“目力”。

耳聋眼黑

ěrlóngyǎnhēi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 耳聋眼黑》:“《传灯录》,百丈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耳聋眼花

ěrlóngyǎnhuā

指年老体衰者听觉、视觉衰退。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0回:“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又不耳聋眼花……喜喜笑笑,那像一个将要不好的人。”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0回:“奈耳聋眼花,想做生理,又没本钱。”

耳聋眼瞎

ěrlóngyǎnxiā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清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29回:“这赵朴斋母亲洪氏,年仅五十,耳聋眼瞎,柔懦无能。”

耳满鼻满

ěrmǎnbímǎn

满耳朵满鼻子都是。形容听得烂熟。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你在南京时,人说你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见你。”

耳鸣目眩

ěrmíngmùxuàn

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这儿的声音太嘈杂,让我耳鸣目眩。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耳目

ěrmù

①耳朵与眼睛;耳闻目睹。耳目之福非浅。耳目灵光。《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荀子《君道》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庄子·知北游》:“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②监视人或为别人收集情报者。《后汉书 朱浮传》使者以从事为耳目。

耳目闭塞

ěrmùbìsāi

比喻少见寡闻。住在边远地区的居民耳目闭塞,文化落后,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耳目股肱

ěrmùgǔgōng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耳目喉舌

ěrmùhóushé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人民日报》起到党的耳目喉舌的作用。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耳目心腹

ěrmùxīnfù

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耳目一新

ěrmùyīxīn

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北齐·魏收《魏书·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隋唐演义》第七三回:立心既异,亦觉耳目一新,在宇宙中虽不能多,亦不可少。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记》:“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

耳目昭彰

ěrmùzhāozhāng

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清 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耳目之欲

ěrmùzhīyù

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耳目众多

ěrmùzhòngduō

耳目: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谭相公要回去,须从我后门出去。街上耳目众多,怕人看透行藏,便有谣言风波。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耳旁风

ěrpángfēng

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到后不放在心上的话。参见“耳边风”。

耳染目濡

ěrrǎnmùrú

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耳热眼花

ěrrèyǎnhuā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南朝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耳濡目击

耳濡目及

ěrrúmùjī

ěrrúmùjí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明 李东阳《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韬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耳濡目染

目擩耳染

ěrrúmùrǎn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也作“目染耳濡”、“日渐月染”、“日濡月染”、“耳染目濡”。参见“濡染①”

耳软心活

ěrruǎnxīnhuó

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实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做主的。”

耳舍

ěrshè

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既而移觞中堂,以及曲房夹室,回廊耳舍,无不若是者。”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少间,妇出,导入耳舍。” 清 冯桂芬《上海果育堂记》:“堂有楼凡三楹……其耳舍为治事之地。” 

耳食

ěrshí

指耳朵像嘴巴一样消化信息,喻囫囵吞枣般,不假思索轻信所听闻之事。常见于文言文,谓不加省察,徒信传闻。司马贞《索隐》谓:“言俗学浅识,举而笑秦,此犹耳食不能知味也。” 《明史·邹元标传》:“论一事当惩前虑后,毋轻试耳食” 《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

耳食之论

耳食之谈

ěrshízhīlùn

ěrshízhītán

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食之见”、“耳食之学”。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新旧唐书》:“今人动谓新书过旧书远甚,此耳食之论也。”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耳食之言

ěrshízhīyán

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近似流言蜚语。此种凭空捏造的耳食之言,有智之士岂能轻易相信。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鲁迅《不是信》:“虽然偶有些‘耳食之言’,又大抵是无关大体的事。”

耳视目食

ěrshìmùshí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耳视目听

ěrshìmùtīng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耳视目听的人是难以置信的。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耳熟能详

ěrshú’néngxiáng

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耳属

ěrshǔ

《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郑玄笺:“王无轻用谗人之言,人将有属耳於壁而听之者,知王有所受之,知王心不正也。”后因以“耳属”谓窃听。《晋书·苻坚载记上》:“禁中无耳属之理,事何从泄也?”《新五代史·唐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宰相论于延英,后於屏间耳属之。”

耳顺

ěrshùn

①指人到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来用耳顺指人六十岁。年近耳顺。《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顺耳。这个唱腔我听着倒还耳顺。

耳顺之年

ěrshùnzhīnián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

耳孙

ěrsūn

泛称远孙,云孙之子为耳孙,也就是九世孙。因为耳孙离开高曾祖父很远,只能耳闻而已,故称。《聊斋志异 飞龙相公》戴(生)上,伏地自陈。叟曰:“我耳孙也。”因令起,赐之坐。

耳提面命

ěrtímiànmìng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清·李渔《曲话·结构》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面命

耳听八方

ěrtīngbāfāng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六回:“为将之道,须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ěrtīngwéixū

yǎnjiànwéishí

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刘真《春大姐》玉春娘嘴里虽没有说出,心里可老是相信着那句老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耳听心受

ěrtīngxīnshòu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长辈们的谆谆教导,晚辈们当耳听心受。

耳闻不如目见

ěrwénbùrúmùjiàn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目睹

耳闻目击

耳闻目见

耳闻眼见

耳闻目览

ěrwénmùdǔ

ěrwénmùjī

ěrwénmùjiàn

ěrwényǎnjiàn

ěrwénmùlǎn

亲耳听到,亲眼看见。亦“目睹耳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唐·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鲁迅《呐喊·一件小事》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茅盾《漫谈文艺创作》:“许多青年作家长年累月,耳闻目见,都是这一套东西。”

耳闻目染

ěrwénmùrǎn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她的改变是因为和我朝夕相处、耳闻目染的结果。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耳闻眼睹

耳闻眼见

ěrwényǎndǔ

ěrwényǎnjiàn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

耳闻则诵

ěrwénzésòng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我希望有耳闻则诵的本事。《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耳习目染

ěrxímùrǎn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

耳熏目染

ěrxūnmùrǎn

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她在此终日耳熏目染,不学自会三分。

耳语

ěryǔ

凑近耳朵小声说话。《后汉书 袁绍传》后绍遣使诣(张)邈,有所计议,因共耳语。(韩)馥时在坐,谓见图谋,无何,如厕自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低头共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