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爾 | ěr | ①你(们),你的:尔父。尔辈。尔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尔曹(你们这些人)。尔虞我诈。《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唐 李白《蜀道难》:“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唐 韦应物《送杨氏女诗》:“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清 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②如此,这样:偶尔。不过尔尔。《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宗田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晋书 谢安传》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晋 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③那,其(指时间):尔时。尔后。④而已,罢了(亦作“耳”):西汉 刘向《唐雎不辱使命》:“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宋 欧阳修《卖油翁》翁曰:“无他,但手熟尔。”⑤词尾,相当于“地”、“然”:卓尔。率尔(轻易地)。 |
尔曹 | ěrcáo | 意即“你们”。北宋汪洙《神童诗》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见卖玉器者》也有写:“宁能与尔曹,瑜瑕稍辨论”,都是“你们”的意思。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尔尔 | ěrěr | ①答应声。犹是是。《玉台新咏·古诗 为焦仲卿妻作》:“媒人下牀去,诺诺復尔尔。”《晋书·张方传》:“(毕)垣迎説辅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②如此。《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太子亦不知臣有此屋,政以东宫无,而臣自处之,体不宜尔尔。” 宋 李处全《水调歌头·送王景文词》:“江山尔尔,回首千载几兴亡。”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焦螟》道士曰:“此物猖獗,我尚不能遽服之,女子何轻犯尔尔。”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女笑曰:‘婢子何胆怯尔尔!便有虎狼衔去耶?’邹韬奋《萍踪寄语初集十四》:“那不勒斯城的本身不过尔尔,它的著名是该城附近的古迹名胜。”③进退合度貌。 明 何景明《明威将军指挥佥事余君墓志铭》:“佩玉紫紫,垂带委委,话言唯唯,旋辟尔尔。” |
迩际 | ěrjì | 现在,如今。 |
尔来 | ěrlái | ①自那时以来。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唐 李白《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②近来。宋 陆游《金错刀行》:“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
尔乃 | ěrnǎi | ①这才;于是。《三国志·魏志·杨阜传》:“吴蜀 以定,尔乃上安下乐,九亲熙熙。”三国魏 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晋书 愍帝纪》尔乃取邓艾于农隙,引州泰于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南朝梁 何晏《景福殿赋》:“既穷巧於规摹,何彩章之未殫?尔乃文以朱緑,饰以碧丹,点以银黄,烁以琅玕。”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②更端发语词,无义。班固《西都赋》:“尔乃正殿崔嵬,层构厥高,临乎未央。” 晋 张协《七命》:“尔乃六禽殊珍,四膳异肴,穷海之错,极陆之毛。”唐 李白《大鹏赋》:“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 |
尔日 | ěrrì | 当天。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刘尔日殊不称, 庾小失望,遂名之为‘羊公鹤’。”《南齐书·肃宝寅传》:“宝寅涕泣称:‘尔日不知何人逼使上车。’” 《聊斋志异 胭脂》但尔日别后,渐觉不快,延命假息,朝暮人也。清 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而捍患御灾又诚合於祭法,无惑乎歌飨神前,人心同然,至如尔日之盛也。” |
尔汝 | ěrrǔ | ①彼此以尔和汝相称,即你我相称,表示亲昵,不分彼此。《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焦循正义:尔汝为尊于卑,上于下之通称,卑下者自安而受之,所谓实也……盖假借尔汝为轻贱,受尔汝之实,即受轻贱之实。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倡和之礼,或尔汝之。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唐 韩愈《听颍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宋 张元干《贺新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②古代尊长对卑幼者的称呼。引申为轻贱之称。朱熹集注:“盖尔汝,人所轻贱之称。”《北史·儒林传上·陈奇》:“(游雅)尝众辱 奇 ,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宋 苏轼 《墨君堂记》:“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宋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
尔汝之交 | ěrrǔzhījiāo | 尔汝:古人彼此以尔汝相称,表示亲昵。指不拘形迹,十分亲昵的交情。亦作“尔汝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刘孝标注引《文士传》:“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 |
尔时 | ěrshí | 尔时:佛经里的时间用语,印度人写文章不善于纪年,故用尔时表示某个时间。《左传·襄公十三年》“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於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晋杜预注:“罃代将中军,士匄佐之。匄今将让,故谓尔时之举,不以己贤。”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君被逮时,妾奔走戚眷间,并无一人代一谋者。尔时酸衷,诚不可以告愬。” |
尔雅 | ěryǎ | ①书名。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由秦间学者缀辑周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②雅正,文雅。 |
尔雅温文 | ěryǎwēnwén | 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清 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生得眉清目秀,尔雅温文,且又性情蕴藉,聪颖过人。” |
尔虞我诈 尔诈我虞 | ěryúwǒzhà ěrzhàwǒyú | 虞:欺骗;诈:欺,伪。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任光椿《戊戌喋血记 第十七章》国内,南方各会党首领之间,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人烦恼。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团结要是真正的团结,尔诈我虞是不行的。 |
尒 | ěr | 古同“尔”。 |
迩 | ěr | ①(空间时间)近:迩来(近来)。遐迩闻名(形容名声大,“遐迩”,即“远近”)。迩言(浅显说话)。天道远,人道迩迩。迩者。《论语·阳货篇》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史记·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晋书 惠帝纪》不才之子,则天称大,权非帝出,政迩宵人。《清史稿·太宗纪二》迩者兵入尔境,克城陷阵,乘胜长驱,亦复何畏。②接近(动词)《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礼部侍郎张廷、酸枣尉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玄宗李隆基)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尚朴素;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 |
迩安远至 | ěrānyuǎnzhì | 迩:近处。指近处的人安乐,远处的人来归附。形容政治清明。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太平天国周际嗆《建天京于金陵论》命我天王建京金陵,一时迩安远至。 |
迩年 | ěrnián | 近年。《宋史·度宗纪》:“迩年近臣无谓引去以为高,勉留再三,弗近益远,往往相尚,不知其非义也。”明 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一·贵后拜师》:“又如迩年之礼达观者,俱耆夙名公,持钵捧锡,备高足之列。” 《聊斋志异 长亭》迩年徙居晋界,僦居赵搢绅之第。清 龚炜 《巢林笔谈·漕粮新弊》:“迩年粮户米色,迥胜於前。” |
迩室 | ěrshì | 内室,居室。《花月痕第一回》:“今人一生,将真面目藏过,拿一副面具套上,外则当场酬酢,内则邇室周旋。” |
迩言 | ěryán | 浅近的话或左右亲信的话。《诗 小雅 小旻》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中庸·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清 刘开《问说》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
迩英阁 迩英 | ěryīnɡɡé | 宋代禁苑宫殿名。义取亲近英才,故名。宋 苏轼《东坡志林·记讲筵》:"秘书监侍讲傅尧俞始召赴资善堂,对迩英阁。"《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帝(宋神宗)手诏谕(司马)光曰:“朕以卿经术行义,为世所推,今将开迩英之度,欲得卿朝夕讨论,敷陈治道,以箴遗阙,故换卿禁林,复兼劝讲,非为前日论奏张方平也。吕公著封还,盖不如此意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