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兒 | ér | ①小孩子:婴儿。儿戏。《庄子·庚桑楚》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②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儿。儿女情。③儿子,男孩子:儿子。生儿育女。④父母对儿女的统称,儿女对父母的自称。⑤古时年轻女子的自称。《聊斋志异 宦娘》如不忘媒妁,当悬之卧室,快意时焚香一炷,对鼓一曲,则儿身受之矣。⑥助詞:多用作名词后缀;用于形容词后。 |
儿曹 | ércáo | 泛指晚辈的孩子们。清 赵翼 《上元后一夕市口观灯》诗:“儿曹牵衣喜相告,出门要看红灯红。”宋元干《贺新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 |
儿妇 | érfù | 儿子的妻子,媳妇。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 |
儿花女花 | érhuānǚhuā | 俗语,男孩女孩的意思。犹言子息。《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黄公)三十岁上就断了弦,夫人没了,而今儿花女花也无。 |
儿郎 | érláng | ①青年,小伙子。②对士兵的称呼。《水浒传第七十八回》数万儿郎遭败劫,却连党恶蔽宸聪。③儿子。 |
儿怜兽扰 | érliánshòurǎo | 怜:宠爱,爱惜;扰:驯养。像对小孩一样加以爱抚,对野兽一样加以驯养。宋 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居三年,怯勇隳完,儿怜兽扰。” |
儿女 | érnǚ | ①子女。子侄辈。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②指青年男女。宋 刘辰翁《西江月 新秋写兴》:“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③泛指男女。④妇人;女子。 |
儿女成行 | érnǚchéngháng | 原意是指儿女多得可以排成队伍。成行:排成行列。 |
儿女夫妻 | érnǚfūqī | 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原配夫妻。他们是一对儿女夫妻。元 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他是你儿女夫妻,做这等勾当,你告他去,我是证见。” |
儿女情长 儿女情多 | érnǚqíngcháng érnǚqíngduō | 指过分看重爱情。指男女相爱的感情丰富。南朝梁·钟嵘《诗品》中:“尤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唐 卢照邻《五悲文 悲穷通》:“项羽帐中之饮,荆卿易水之歌,何壮夫之懦节,伊儿女之情多。”张恨水《啼笑姻缘第二十一回》这一晚,把个沈国英旅长,闹得未免有些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
儿女亲家 | érnǚqìngjiā | 指两家儿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花月痕》第52回:“历有数年,便发起财,也娶了亲,与秃头做个儿女亲家。”洪深《香稻米》第二幕:不管中人保人,你和他是儿女亲家,你也好帮帮他的忙。 |
儿女私情 儿女之情 | érnǚsīqíng érnǚzhīqíng | 特指男女之间或家人之间的缠绵的恋情或恩爱感情。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二卷:“孩儿今已离尘奉道,岂复有儿女之情。”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回:“儿女之情,不能自禁,乞天恩免究罢!”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
儿女心肠 | érnǘxīncháng | 年轻男女的柔情。亦指感情丰富、助人为乐的心性。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儿女心肠。 |
儿女英雄 | érnǚyīngxióng | 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
儿女之债 | érnǚzhīzhài | 债:欠帐。父母对子女所承担的教养婚嫁的义务。为人父母就得承担这儿女之债。元 高明《琵琶记 丞相教女》:“愿相公早毕儿女之债。” |
儿女子 兒女子 | érnǚzǐ | ①犹言妇孺之辈,凡夫俗女。《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梁文献公姚崇薨,遗令:“汝曹勿效儿女子终身不寤,追荐冥福!道士见僧获利,效其所为,尤不可延之于家。当永为后法!”《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唐 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拜辞之后,窃念旬朔不即获侍言笑,东望殞涕,有儿女子之感。”清 张三礼《空谷香序》:“吾不知出于仙佛之炎炎皇皇耶,出于儿女子之喁喁于于凄凄楚楚耶?”②孩童。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拔大者买之”自注:“儿女子七岁已上皆得充事也。” |
儿女子语 | érnǚzǐyǔ | 女人和孩子的话。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宋史 宗泽传》:“汝为人将,不能以死敌我,乃欲以儿女子语诱我乎?” |
儿仆 | érpú | 参见“僮仆”和“童仆”。 《晋书 陶潜传》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兒仆。 |
儿童之见 | értóngzhījiàn | 见:见解。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宋 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明 方孝孺《读三略》:“其愚陋无识特儿童之见耳。” |
儿童走卒 | értóngzǒuzú | 走卒:差役。比喻见闻最为浅陋的人。宋 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宋史 司马光传》:“光居洛十五年,儿童走卒皆知司马君实。” |
儿无常父 | érwúchángfù | 谓家族和睦,兄弟辈往来无间。父,长辈。《晋书·儒林传·氾毓》:“奕世儒素,敦睦九族,客居青州,逮毓七世,时人号其家‘儿无常父,衣无常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李宗谔)二兄早卒,奉嫂字孤,闺门之内,儿无常父,赏延所及,必先群从,及没而己子有未仕者。 |
儿息 | érxī | 子嗣。晋 李密《陈情事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南朝宋 谢庄《与江夏王义恭笺》:“家素贫弊,宅舍未立,儿息不免麤糲。”清 顾炎武《梓潼篇赠李中孚诗》:“幸看儿息大,敢有宦名求。”参见“息⑤”。 |
儿戏 | érxì | 原义为儿童游戏。比喻处事轻率,不严肃。拿很严重的问题当儿戏。《资治通鉴 汉纪七》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